遠在京城的朱由檢,自然不知道鄭芝龍的想法。更不知道自己把俞谘皋調到京城,讓福建少了一場戰事。
此時,他正在忙著把孫承宗送走,把這個人趕去遼東。免得孫承宗成為京城和北直隸東林黨的核心,把東林黨重新凝聚起來。
仿照天啟皇帝派孫承宗督師的前例,十一月二十八日,朱由檢禦門臨遣,賜予尚方劍、坐蟒,文武百官入朝祝賀,內閣輔臣送至崇文門外。
如此隆重的禮儀,表明了對孫承宗的看重。而且朱由檢為了讓孫承宗在遼東打開局麵,專門從內庫撥出五十萬兩銀子,補發遼東欠餉。
可以說,不管內心對孫承宗的看法如何,朱由檢在明麵上都給予了禮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這個曆史上全家殉國的老臣支持。
已經六十五歲的孫承宗,對這個禮遇表麵上感激涕零,心情卻比上一次去遼東時要凝重。
他知道,自己這次要麵對的,不僅是建虜這個敵人。還有遼東的驕兵悍將、已經逐漸成氣候的遼東本土將門。
尤其是他是因為柳河之敗去職,遼東官兵隨後卻取得了寧遠、寧錦兩次勝利。他這個大學士督師的話,對遼東那些取勝的驕兵悍將還好不好用、遼東將門會不會順從地從關外遷出去,都有些無法確定。
這讓孫承宗知道,他這一次上任的險惡,還要超過之前。
遼東的煩心事之外,孫承宗更憂心的,是皇帝明麵上對他禮遇有加,實際卻沒有那麽信任。雖然遼東那邊算是完全交給他了,但是薊鎮、天津、登萊、遼南等地,卻幾乎分了出去。
這次送他去遼東也是如此,和他一起獲得尚方劍、被送到崇文門的,還有毛文龍、俞谘皋兩個提督,兩人分別獲得了內庫撥出二十五萬兩餉銀。
可以說,皇帝是借著送他的機會,提高武將地位。所謂的禦門臨遣、賜尚方劍,被皇帝當成了登壇拜將儀式。
毛文龍、俞谘皋會不會聽他指揮,會不會按照他的方略行事,孫承宗並無十足信心。
不過想到被皇帝派去毛文龍那裏擔任護軍都尉的前遼東總兵馬世龍、和俞谘皋搭檔的海軍護軍喻安性,孫承宗又有些安心。
他知道,馬世龍這個心腹愛將,一定會聽從自己指揮。喻安性這個東林黨人,也會尊重他的命令。
有這兩個人在,遼南、海軍並不會完全脫離他的控製。皇帝雖然給了遼南和海軍很大的自主權,卻不是完全沒有製衡。
對皇帝的手段,他心中極為佩服,認為這樣一個皇帝,有可能中興大明:
除閹黨,撫察罕。
皇帝登極才三個月,就做出兩件非常大的功績。
相比世宗嘉靖皇帝來說,可謂更勝一籌!
知道很多人都在拿當今皇帝和世宗嘉靖皇帝做比較,孫承宗也悄悄比較過兩人,得出的結論就是——
當今皇帝比嘉靖皇帝更強,而且更有分寸。
這從掀翻魏忠賢、處理閹黨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皇帝一步步引魏忠賢入彀,最終利用大勢,把他調出京城,輕易除掉此人。
而且隨後的追查附逆官員,讓朝堂上“人人過關”。也讓閹黨官員不得不屈服,配合他執掌大權。
這一步步的動作,都顯出皇帝心有成算。
尤其是設立常參會議、抬高九卿地位,在孫承宗看來,很像嘉靖皇帝搬去西苑之後,讓勳親大臣、內閣大學士、部分尚書入直無逸殿。讓皇帝深居內宮之中,也能牢牢地掌握全國大權。
而且相比入直無逸殿來說,當今皇帝設立的常參會議更製度化。朝會的名義也顯得不是在迎合皇帝,沒有那麽多非議。常參會議做出的決定,會被官員們更好地執行,而且能直接處理六部事務,權力也更大些。
這一切都表明,登極三個月後,皇帝已實際掌握朝堂大權。
相比嘉靖皇帝登極三年才趕走楊廷和,當今皇帝看起來更強。
而且和嘉靖皇帝私心很重不同,當今皇帝雖然有些攬權,卻大多為了國事。對於內外事務,洞察力也很敏銳。
其它的事情不說,皇帝從桃林口的一條奏報中,發現林丹汗西遷的意圖,並且及時招撫察罕部,製止草原上的大戰。讓孫承宗佩服不已,甚至驚為天人。
隻有上過戰場,才知道這種洞察力多寶貴。馬世龍這個被孫承宗重用的大將,就因為缺乏洞察力,誤信了一條假情報,導致柳河之敗。
皇帝從一條不知真假的情報中,看出林丹汗想西遷,並且推演出西遷後的局勢,及時阻止了這件事。在孫承宗看來,這就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兵法的最高境界。
所以,對於皇帝提出的“結硬寨,打呆仗”,孫承宗完全讚同。甚至覺得說到了心坎裏,打算在遼東執行。
以後的遼東軍隊,就要按皇帝說的“結硬寨,打呆仗”,善用營寨防守,攻守合一,穩步推進。
這種戰術看起來沒有什麽謀略,卻最適合大明。用大明雄厚的國力,把建虜給耗死。
這是孫承宗再次上任的依仗,也是他有信心指揮遼東軍隊作戰、成為紫閣功臣的原因。如果連這種簡單的戰術都做不好,他就枉稱知兵。
唯一的缺點是,這樣做消耗太大,朝廷如今的財政入不敷出,九邊更是還有數百萬欠餉沒解決。在九邊欠餉解決前,不可能有財力支撐遼東軍隊作戰。
所以孫承宗這兩年的主要任務,還是理順遼東上下,為這個戰術的執行做準備。
朱由檢也在為這個戰術做準備,打算讓工部研究城寨建造技術,準備幾個模板。用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製造出最適合防守的營寨。
水泥、混凝土、鐵絲網等技術,都列入他的規劃。他要用更強的防守能力,讓建虜在城寨下絕望。
尤其是想到後世的鄭成功平台時,花了很長時間才拿下赤嵌城。他決定派人去學習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西方的棱堡技術融入,提高城寨的防守能力。
如果每一個城寨,都能在糧食和水源充足的情況下,堅守半年以上。遼東那邊就能夠固若金湯,不懼建虜進犯。
(本章完)
此時,他正在忙著把孫承宗送走,把這個人趕去遼東。免得孫承宗成為京城和北直隸東林黨的核心,把東林黨重新凝聚起來。
仿照天啟皇帝派孫承宗督師的前例,十一月二十八日,朱由檢禦門臨遣,賜予尚方劍、坐蟒,文武百官入朝祝賀,內閣輔臣送至崇文門外。
如此隆重的禮儀,表明了對孫承宗的看重。而且朱由檢為了讓孫承宗在遼東打開局麵,專門從內庫撥出五十萬兩銀子,補發遼東欠餉。
可以說,不管內心對孫承宗的看法如何,朱由檢在明麵上都給予了禮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這個曆史上全家殉國的老臣支持。
已經六十五歲的孫承宗,對這個禮遇表麵上感激涕零,心情卻比上一次去遼東時要凝重。
他知道,自己這次要麵對的,不僅是建虜這個敵人。還有遼東的驕兵悍將、已經逐漸成氣候的遼東本土將門。
尤其是他是因為柳河之敗去職,遼東官兵隨後卻取得了寧遠、寧錦兩次勝利。他這個大學士督師的話,對遼東那些取勝的驕兵悍將還好不好用、遼東將門會不會順從地從關外遷出去,都有些無法確定。
這讓孫承宗知道,他這一次上任的險惡,還要超過之前。
遼東的煩心事之外,孫承宗更憂心的,是皇帝明麵上對他禮遇有加,實際卻沒有那麽信任。雖然遼東那邊算是完全交給他了,但是薊鎮、天津、登萊、遼南等地,卻幾乎分了出去。
這次送他去遼東也是如此,和他一起獲得尚方劍、被送到崇文門的,還有毛文龍、俞谘皋兩個提督,兩人分別獲得了內庫撥出二十五萬兩餉銀。
可以說,皇帝是借著送他的機會,提高武將地位。所謂的禦門臨遣、賜尚方劍,被皇帝當成了登壇拜將儀式。
毛文龍、俞谘皋會不會聽他指揮,會不會按照他的方略行事,孫承宗並無十足信心。
不過想到被皇帝派去毛文龍那裏擔任護軍都尉的前遼東總兵馬世龍、和俞谘皋搭檔的海軍護軍喻安性,孫承宗又有些安心。
他知道,馬世龍這個心腹愛將,一定會聽從自己指揮。喻安性這個東林黨人,也會尊重他的命令。
有這兩個人在,遼南、海軍並不會完全脫離他的控製。皇帝雖然給了遼南和海軍很大的自主權,卻不是完全沒有製衡。
對皇帝的手段,他心中極為佩服,認為這樣一個皇帝,有可能中興大明:
除閹黨,撫察罕。
皇帝登極才三個月,就做出兩件非常大的功績。
相比世宗嘉靖皇帝來說,可謂更勝一籌!
知道很多人都在拿當今皇帝和世宗嘉靖皇帝做比較,孫承宗也悄悄比較過兩人,得出的結論就是——
當今皇帝比嘉靖皇帝更強,而且更有分寸。
這從掀翻魏忠賢、處理閹黨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皇帝一步步引魏忠賢入彀,最終利用大勢,把他調出京城,輕易除掉此人。
而且隨後的追查附逆官員,讓朝堂上“人人過關”。也讓閹黨官員不得不屈服,配合他執掌大權。
這一步步的動作,都顯出皇帝心有成算。
尤其是設立常參會議、抬高九卿地位,在孫承宗看來,很像嘉靖皇帝搬去西苑之後,讓勳親大臣、內閣大學士、部分尚書入直無逸殿。讓皇帝深居內宮之中,也能牢牢地掌握全國大權。
而且相比入直無逸殿來說,當今皇帝設立的常參會議更製度化。朝會的名義也顯得不是在迎合皇帝,沒有那麽多非議。常參會議做出的決定,會被官員們更好地執行,而且能直接處理六部事務,權力也更大些。
這一切都表明,登極三個月後,皇帝已實際掌握朝堂大權。
相比嘉靖皇帝登極三年才趕走楊廷和,當今皇帝看起來更強。
而且和嘉靖皇帝私心很重不同,當今皇帝雖然有些攬權,卻大多為了國事。對於內外事務,洞察力也很敏銳。
其它的事情不說,皇帝從桃林口的一條奏報中,發現林丹汗西遷的意圖,並且及時招撫察罕部,製止草原上的大戰。讓孫承宗佩服不已,甚至驚為天人。
隻有上過戰場,才知道這種洞察力多寶貴。馬世龍這個被孫承宗重用的大將,就因為缺乏洞察力,誤信了一條假情報,導致柳河之敗。
皇帝從一條不知真假的情報中,看出林丹汗想西遷,並且推演出西遷後的局勢,及時阻止了這件事。在孫承宗看來,這就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兵法的最高境界。
所以,對於皇帝提出的“結硬寨,打呆仗”,孫承宗完全讚同。甚至覺得說到了心坎裏,打算在遼東執行。
以後的遼東軍隊,就要按皇帝說的“結硬寨,打呆仗”,善用營寨防守,攻守合一,穩步推進。
這種戰術看起來沒有什麽謀略,卻最適合大明。用大明雄厚的國力,把建虜給耗死。
這是孫承宗再次上任的依仗,也是他有信心指揮遼東軍隊作戰、成為紫閣功臣的原因。如果連這種簡單的戰術都做不好,他就枉稱知兵。
唯一的缺點是,這樣做消耗太大,朝廷如今的財政入不敷出,九邊更是還有數百萬欠餉沒解決。在九邊欠餉解決前,不可能有財力支撐遼東軍隊作戰。
所以孫承宗這兩年的主要任務,還是理順遼東上下,為這個戰術的執行做準備。
朱由檢也在為這個戰術做準備,打算讓工部研究城寨建造技術,準備幾個模板。用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製造出最適合防守的營寨。
水泥、混凝土、鐵絲網等技術,都列入他的規劃。他要用更強的防守能力,讓建虜在城寨下絕望。
尤其是想到後世的鄭成功平台時,花了很長時間才拿下赤嵌城。他決定派人去學習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西方的棱堡技術融入,提高城寨的防守能力。
如果每一個城寨,都能在糧食和水源充足的情況下,堅守半年以上。遼東那邊就能夠固若金湯,不懼建虜進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