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私底下的談話,俞谘皋沒有那麽多顧忌,把福建的許多實情,都告訴了戚昌國和李順祖。
他知道錦衣衛一定需要這些消息,是否告訴皇帝、如何告訴皇帝,也是他們的事情。
戚昌國和李順祖兩人知道皇帝的手段,更知道他們現在的地位全靠皇帝信任。把俞谘皋所說的話語,幾乎是原原本本地告訴皇帝。
聽到鄭芝龍就在等待招撫,朱由檢心中很是高興。知道大明又少了一條戰線,海疆不會亂起來。
招撫了鄭芝龍這個最大的海盜團夥後,劉香等海盜團夥能臣服最好,不能臣服也能派鄭芝龍對付他們——
明顯看出鄭芝龍是在學習宋江假仁假義的手段,朱由檢就拿相應的手段對付他。
宋江受招安後,奉命攻打方臘。鄭芝龍想學宋江,就得去打海盜。
不過,因為《水滸傳》中,明確寫出了招安後的下場,朱由檢知道鄭芝龍和那些流賊首領一樣,對朝廷懷著戒心——
這些人受招安後會本能地抱團自保,朝廷的措施如果稍有不當,他們就可能降而複叛當反賊。
《水滸傳》的影響太大了,閹黨編纂的《東林點將錄》不用說,明末流民造反的時候,不同團夥的流賊多次舉行大聚義,還有那些流賊首領諢號名稱,都可以看出《水滸傳》的影響。這些人不願意真心投靠朝廷,也是見識到了宋江這個投降派的下場。
可以說,對朱由檢來說,《水滸傳》不是“好就好在投降”,而是對招安的影響太壞。如果不是知道禁不掉,朱由檢一定會禁掉它。
有了《水滸傳》後,賊寇團夥再沒文化,也知道受招安的下場。朝廷招安的成本,直線上升起來。
像是現在,朱由檢招撫鄭芝龍時,就得想個辦法,讓他能夠放心:
『用什麽辦法呢?』
『大明朝廷在招安方麵的名聲很差,汪直招安之後被殺就是典型,鄭芝龍一定懷著戒心。』
『如果不讓鄭芝龍去掉戒心,他就不可能真的為朝廷所用。』
無力把鄭芝龍團夥剿滅,又不想讓他受招安後借著官方身份壯大。朱由檢對這件事頗感為難,陷入思索之中。
戚昌國繼續匯報,提到了鄭芝龍勒索富戶“報水”,這件事在他看來是劫掠。在朱由檢看來,卻有其它意味。
他知道,這是鄭芝龍在福建沿海立規矩,隻要這個規矩立起來,報水就會變成報稅。
敢代朝廷收稅,說明了鄭芝龍的野心。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不能放任他在福建沿海壯大。
所以思來想去,朱由檢把先前的承天爵位設想,重新拿了起來。想要把鄭芝龍趕去海外,不讓他留在福建。
而且解除鄭芝龍的戒心,最好的辦法也是封爵。朝廷在爵位方麵的信譽,能夠讓人信任。
可以說,在招安方麵,大明的名聲很差,朝廷從來不對賊寇首領講信譽。
而在爵位方麵,大明的信用卻是很好。眾多與國同戚的貴族,都在證明這一點。
如果鄭芝龍等人被封爵,他們一定會更放心點。因為除了國初的不穩定時期外,大明爵位被剝奪的很少,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
鄭芝龍等人不可能認為,朝廷會為了他們這些海盜,壞了爵位方麵的信譽。
就連草原部落的首領,同樣也相信這一點。所以朱由檢冊封他們為順天貴族時,很順利地招撫了他們。
可以說,爵位方麵的信譽,是大明為數不多的正資產。朱由檢正在把它變現,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
無論是順天貴族冊封,還是承天貴族設想,亦或是在遼東實行井田封建,都是在把這個信譽變現。
此時此刻,朱由檢便把先前設想中的承天貴族拿出來,用以招撫鄭芝龍。
因為境外已經實行戒嚴,可以不經過外廷直接下旨管理,朱由檢當即說道:
“擬旨,給鄭芝龍冊封的東寧衛千戶,轉為男爵爵位。”
“給其他首領冊封的東寧衛百戶,轉為爵士爵位。”
“告訴他們,隻要東寧衛成功開辟,這些爵位就能轉為世襲。”
“以後他們會成為承天貴族,甚至可以在海外有封地。”
這麽大方的封賞,讓戚昌國等人很是驚訝。同時也確認了,之前傳出的世官轉爵位風聲,並非隻是謠傳。
鄭芝龍等人的官職能轉為爵位,他們難道就不能嗎?
兩人的世襲指揮使,按傳言能轉為世襲子爵、一等子,隻要再努努力,就能獲得世襲伯爵爵位。
可以說,皇帝說出的話,正式確認了這件事。讓他們的心情,很是激動興奮。
管理誥敕的翰林院編修蔣德璟不在,被朱由檢派去湖廣申飭楚王去了。如今管理誥敕的是江鼎鎮。這個人也是翰林院編修,隻是之前在起居注考選時添油加醋,沒有被朱由檢選進去。
不過,考慮到他非常聽話,讓幹什麽就幹什麽。朱由檢把他提拔了起來,專門擬定中旨。
這次給海盜首領封爵,他就沒有提出異議。
起居注官員有的認為不妥,但他們在皇帝發話時隻能記錄,沒有勸諫的權力。
所以朱由檢下令的封爵旨意,很快被擬出來。
看著這條旨意,朱由檢讓江鼎鎮多寫幾份,又向王文政道:
“選一個可靠的內侍,和錦衣衛一起把旨意盡快送到福建。”
“告訴福建巡撫朱一馮,朕給他兩到三個男爵名額,十個左右爵士名額,把鄭芝龍團夥招安。”
“招安之後,讓一位男爵統領精銳船兵北上,餘部作為東寧衛軍民,去東邊的大島上開辟東寧衛。”
“東寧衛開辟完成後,所有官職按貢獻封爵,轉為世襲爵位,在島上挑選封地。”
“這是招安的條件,讓朱一馮盡快辦好。”
劃定了招安的基本條件,為了確保朱一馮按自己的旨意招撫鄭芝龍,朱由檢又下令道:
“給朱一馮帶去一枚銀章,許他銀章密奏,把事情經過直接告訴朕。”
“告訴他,如果這件事能辦好,朕會賞賜他東寧衛世職,以後可以轉為世襲爵位。”
“鄭芝龍接受招撫後,也賜他一枚銀章。讓他把不方便提出的條件,通過密奏呈上來。”
劉鑾《五石瓠·水滸小說為禍》:
神宗好覽《水滸傳》。或曰:此天下盜賊萌起之征也。
張獻忠之狡也,曰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鹹效之。
崇禎十五年:凡坊間家藏《(水)滸傳》並原板,勒令燒毀,不許隱匿,施行。
清朝《高宗純皇帝實錄》:愚民之惑於邪教,親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惡書所致。
(本章完)
他知道錦衣衛一定需要這些消息,是否告訴皇帝、如何告訴皇帝,也是他們的事情。
戚昌國和李順祖兩人知道皇帝的手段,更知道他們現在的地位全靠皇帝信任。把俞谘皋所說的話語,幾乎是原原本本地告訴皇帝。
聽到鄭芝龍就在等待招撫,朱由檢心中很是高興。知道大明又少了一條戰線,海疆不會亂起來。
招撫了鄭芝龍這個最大的海盜團夥後,劉香等海盜團夥能臣服最好,不能臣服也能派鄭芝龍對付他們——
明顯看出鄭芝龍是在學習宋江假仁假義的手段,朱由檢就拿相應的手段對付他。
宋江受招安後,奉命攻打方臘。鄭芝龍想學宋江,就得去打海盜。
不過,因為《水滸傳》中,明確寫出了招安後的下場,朱由檢知道鄭芝龍和那些流賊首領一樣,對朝廷懷著戒心——
這些人受招安後會本能地抱團自保,朝廷的措施如果稍有不當,他們就可能降而複叛當反賊。
《水滸傳》的影響太大了,閹黨編纂的《東林點將錄》不用說,明末流民造反的時候,不同團夥的流賊多次舉行大聚義,還有那些流賊首領諢號名稱,都可以看出《水滸傳》的影響。這些人不願意真心投靠朝廷,也是見識到了宋江這個投降派的下場。
可以說,對朱由檢來說,《水滸傳》不是“好就好在投降”,而是對招安的影響太壞。如果不是知道禁不掉,朱由檢一定會禁掉它。
有了《水滸傳》後,賊寇團夥再沒文化,也知道受招安的下場。朝廷招安的成本,直線上升起來。
像是現在,朱由檢招撫鄭芝龍時,就得想個辦法,讓他能夠放心:
『用什麽辦法呢?』
『大明朝廷在招安方麵的名聲很差,汪直招安之後被殺就是典型,鄭芝龍一定懷著戒心。』
『如果不讓鄭芝龍去掉戒心,他就不可能真的為朝廷所用。』
無力把鄭芝龍團夥剿滅,又不想讓他受招安後借著官方身份壯大。朱由檢對這件事頗感為難,陷入思索之中。
戚昌國繼續匯報,提到了鄭芝龍勒索富戶“報水”,這件事在他看來是劫掠。在朱由檢看來,卻有其它意味。
他知道,這是鄭芝龍在福建沿海立規矩,隻要這個規矩立起來,報水就會變成報稅。
敢代朝廷收稅,說明了鄭芝龍的野心。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不能放任他在福建沿海壯大。
所以思來想去,朱由檢把先前的承天爵位設想,重新拿了起來。想要把鄭芝龍趕去海外,不讓他留在福建。
而且解除鄭芝龍的戒心,最好的辦法也是封爵。朝廷在爵位方麵的信譽,能夠讓人信任。
可以說,在招安方麵,大明的名聲很差,朝廷從來不對賊寇首領講信譽。
而在爵位方麵,大明的信用卻是很好。眾多與國同戚的貴族,都在證明這一點。
如果鄭芝龍等人被封爵,他們一定會更放心點。因為除了國初的不穩定時期外,大明爵位被剝奪的很少,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出來。
鄭芝龍等人不可能認為,朝廷會為了他們這些海盜,壞了爵位方麵的信譽。
就連草原部落的首領,同樣也相信這一點。所以朱由檢冊封他們為順天貴族時,很順利地招撫了他們。
可以說,爵位方麵的信譽,是大明為數不多的正資產。朱由檢正在把它變現,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
無論是順天貴族冊封,還是承天貴族設想,亦或是在遼東實行井田封建,都是在把這個信譽變現。
此時此刻,朱由檢便把先前設想中的承天貴族拿出來,用以招撫鄭芝龍。
因為境外已經實行戒嚴,可以不經過外廷直接下旨管理,朱由檢當即說道:
“擬旨,給鄭芝龍冊封的東寧衛千戶,轉為男爵爵位。”
“給其他首領冊封的東寧衛百戶,轉為爵士爵位。”
“告訴他們,隻要東寧衛成功開辟,這些爵位就能轉為世襲。”
“以後他們會成為承天貴族,甚至可以在海外有封地。”
這麽大方的封賞,讓戚昌國等人很是驚訝。同時也確認了,之前傳出的世官轉爵位風聲,並非隻是謠傳。
鄭芝龍等人的官職能轉為爵位,他們難道就不能嗎?
兩人的世襲指揮使,按傳言能轉為世襲子爵、一等子,隻要再努努力,就能獲得世襲伯爵爵位。
可以說,皇帝說出的話,正式確認了這件事。讓他們的心情,很是激動興奮。
管理誥敕的翰林院編修蔣德璟不在,被朱由檢派去湖廣申飭楚王去了。如今管理誥敕的是江鼎鎮。這個人也是翰林院編修,隻是之前在起居注考選時添油加醋,沒有被朱由檢選進去。
不過,考慮到他非常聽話,讓幹什麽就幹什麽。朱由檢把他提拔了起來,專門擬定中旨。
這次給海盜首領封爵,他就沒有提出異議。
起居注官員有的認為不妥,但他們在皇帝發話時隻能記錄,沒有勸諫的權力。
所以朱由檢下令的封爵旨意,很快被擬出來。
看著這條旨意,朱由檢讓江鼎鎮多寫幾份,又向王文政道:
“選一個可靠的內侍,和錦衣衛一起把旨意盡快送到福建。”
“告訴福建巡撫朱一馮,朕給他兩到三個男爵名額,十個左右爵士名額,把鄭芝龍團夥招安。”
“招安之後,讓一位男爵統領精銳船兵北上,餘部作為東寧衛軍民,去東邊的大島上開辟東寧衛。”
“東寧衛開辟完成後,所有官職按貢獻封爵,轉為世襲爵位,在島上挑選封地。”
“這是招安的條件,讓朱一馮盡快辦好。”
劃定了招安的基本條件,為了確保朱一馮按自己的旨意招撫鄭芝龍,朱由檢又下令道:
“給朱一馮帶去一枚銀章,許他銀章密奏,把事情經過直接告訴朕。”
“告訴他,如果這件事能辦好,朕會賞賜他東寧衛世職,以後可以轉為世襲爵位。”
“鄭芝龍接受招撫後,也賜他一枚銀章。讓他把不方便提出的條件,通過密奏呈上來。”
劉鑾《五石瓠·水滸小說為禍》:
神宗好覽《水滸傳》。或曰:此天下盜賊萌起之征也。
張獻忠之狡也,曰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鹹效之。
崇禎十五年:凡坊間家藏《(水)滸傳》並原板,勒令燒毀,不許隱匿,施行。
清朝《高宗純皇帝實錄》:愚民之惑於邪教,親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惡書所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