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又要修書,群臣對此已經有些麻木了。


    不是他們不熱心,實在是他們身上現在都擔著編纂圖書的職責,分不出精力編纂字典。


    而且那些史書的編纂,已經把翰林院所有人員都用上,甚至要在明年擴招庶吉士。


    對於字典的編纂,實在分不出人手。


    不覺得字典有什麽重要的,內閣首輔黃立極道:


    “南京太學生梅膺祚,在萬曆年間作《字匯》,收字三萬三千餘個。”


    “臣以為此《字匯》已經頗為完備,不用另外編纂字典。”


    沒想到還有這件事,朱由檢頓時大喜,說道:


    “梅膺祚還在嗎?”


    “召他進京主持編纂字典。”


    沒想到皇帝還沒放棄編纂字典想法,黃立極道:


    “梅膺祚已經不在了,他的《字匯》已經出版。”


    “陛下想看《字匯》,可以購得此書。”


    朱由檢要的不是《字匯》,是想製定規範字,可惜群臣沒人理解,隻以為他想修書彰顯文治。


    少了梅膺祚這個編過字典的人,編纂字典就需要從頭再來。想想翰林院實在沒有多餘的人,召人進京需要耗費錢糧,朱由檢暫時放棄這個想法,詢問道:


    “四書五經有多少字?”


    “重複的字不計,需要鑄造多少個字模?”


    這個問題有點偏,但是還真有人統計過,黃立極道:


    “約有四千五百多字。”


    “因為版本不同,字數會有差異。”


    這個字數已經很少,符合朱由檢心中的期待。想著後世的常用字是2500字,次常用字是1000字,朱由檢道:


    “從四書五經之中,挑選2500個最常用的,作為常用字。”


    “另外2000多字,定為次常用字。”


    “這4500多字,能滿足日常印刷需要嗎?”


    薛鳳翔搖頭否定,呂圖南也認為不能。


    四書五經的字雖然常用,卻無法涵蓋所有常用文字。


    尤其是古人說話和今人有很多不同,報刊上有時還會用到口語,區別就更大了。


    所以這四千五百字要擴充,才能滿足日常印刷需要。


    禮部侍郎孟紹虞道:


    “十三經約六千五百多字。”


    “臣以為在這六千五百多字的基礎上,再增補一些文字,大約足夠使用。”


    對此點頭認可,朱由檢道:


    “那就把十三經用過的字,同樣都編進去。”


    “再挑選一些經常用到的,作為印刷通用規範文字,總數七千個左右。”


    “這七千個文字,要規範寫法、筆畫,不能隨意缺筆,或者做其它改動。”


    “偏旁和部首部件也應統一,方便進行查找。”


    讓孟紹虞編寫印刷通用規範字表,朱由檢道:


    “以後這七千個字,就是活字印刷標準。不在這七千個字裏麵的,允許用其它字代替。”


    “例如宗室的名字,除了曆代藩王的名字都要納入通用字外,其他人的名字,可以去掉五行偏旁,用通用字代替。各種異體字和生僻字的替代,要編寫出對照表。”


    “還有宗室起名,除了藩王嫡脈之外,不再要求五行,允許取四字名。以後藩王的名字,要從通用字選,不用對其避諱。”


    這個命令,是皇室自家的事,群臣沒有誰閑著沒事反對。


    他們這時也明白了,皇帝是想要發展活字印刷,所以才下達這個命令。之前想要編纂字典,應該也是為這件事。


    想到自己正在編纂的圖書,以後必然要大量印刷,黃立極道:


    “簡史編纂,是否要用通用字?”


    朱由檢立即點頭,認可道:


    “盡量使用通用字,實在沒辦法改、卻又很重要的文字,編入通用規範字表。”


    “以後士子考試,隻對通用字做要求。”


    “通用字之外的生僻字,出題時要盡量規避。”


    “異體字等不屬於規範字的,更是不能出現,避免考生混淆。”


    為了推廣通用字,朱由檢還把它納入考試範圍,說道:


    “現在通用規範字表沒有製定出來,暫時不做要求。”


    “但是在字表製作出來後,士子考試所用文字,都要使用規範字。”


    “使用異體字的,當做錯別字對待。”


    “錯別字寫得多了,可以適當降等。”


    這個就嚴重了,皇帝說的是錯別字多了適當降等,卻沒有說多少錯別字會降等,執行的時候,全看閱卷官的心意。


    考生想避免因此降等,就隻能使用通用字。避免因為這點,導致自己被黜落。


    黃立極等人,此時有些後悔之前自己的不積極。孟紹虞則歡喜不已,覺得撿了個大便宜。


    因為通用規範字表的編纂,明顯也是能青史留名的事情。自己可能因為這個字表,載入曆史之中。


    更別說這個字表對活字印刷極為重要,如果以後活字印刷成為主流,他的名氣會更大。


    吩咐孟紹虞盡快把字表初步定下來,朱由檢讓工部配合他,以這個字表製作一批泥活字,試著印製報刊。


    如果能印製好,那就把字表的第一版公布出去作為規範。不能滿足需要,再商討增加文字。


    活字印刷報紙所需要的字模數量,也要摸索出來,便於以後使用鉛活字。


    至於檢字方法,朱由檢提出了自己在後世的字典上看到過的部首檢字法、筆畫檢字法、四角號碼檢字法,甚至還有用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讓孟紹虞根據這些方法拆字,規範通用字的部件,方便檢字排版。


    而且對拚音的製定,也出現在朱由檢的規劃裏。把拚音製定出來後,能夠更方便地使用音序檢字法。


    現在大明的西方傳教士很多,這些傳教士不僅把西方的知識傳過來,還把大明的知識傳出去。大明的人名、地名,在翻譯時自然被音譯為拚音字母,這些都需要規範。


    朱由檢覺得與其讓傳教士胡亂翻譯,還不如把後世的拚音搬過來。主動掌握這一塊,為漢字製定字母拚音。


    總之,這些林林總總的事情一大堆,全是由辦報紙的事情引發的。


    這讓朱由檢感慨,工業化真是困難。他隻是想發展印刷工業,就遇到這麽多難題,甚至有些難題隻有皇帝才能解決。


    真不知道後世的先輩付出多少努力,才讓中國這個持續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短短幾十年就邁進了工業化。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