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以印刷行業為突破口,推動大明工業技術改革,朱由檢向薛鳳翔囑咐道:


    “報刊印刷,暫時使用雕版印刷術、蠟版印刷術。”


    “下一步是發展雕版蠟版混合印刷術,無論是雕刻陰文雕版,印刷陽文蠟版。還是雕刻陽文雕版,用陰文紙型澆鑄陽文蠟版。都要試驗出用雕版印刷蠟版的方法,快速進行複製。”


    “再下一步,是發展出鉛版。用蠟版、泥版或紙型,澆鑄出鉛版,使用鉛版印刷。”


    “最後一步,就是發展出活字,用鉛活字排版,製作出活字版,然後用紙型澆鑄鉛版。”


    “其餘用蠟版蠟紙發展謄寫印刷、用蠟模發展銅版印刷等,都可以進行嚐試。”


    “把擅長這些技術的工匠,分成相應的工作組,選出組長和副組長,讓他們自己挑選技術路線試驗。”


    為大明印刷技術製定出三步走戰略,朱由檢讓薛鳳翔好好記著,散會後可以抄起居注,按照自己的指示發展。


    為了鼓勵技術創新,朱由檢將自己設立專利機構的想法,初步道了出來,說道:


    “這次印刷技術攻關,所有的成果嚴格保密,錦衣衛保密司跟進。”


    “一些保密級別不夠、可以向外授權的,朕允許你們收取授權費。”


    “這個授權費,可以稱為專利,期限是二十年,朕允許參加技術攻關的官吏和工匠分享。”


    “因為是朝廷組織,工部分享八成,參與的官吏分享一成、工匠分享一成,注意計算各人貢獻。”


    “功勳卓著的人員,還會有年功、散官甚至世官授予,讓參與的人都好好幹!”


    授權費、專利這些新名詞,聽得薛鳳翔想了好一會兒才明白。雖然具體如何做他還沒有頭緒,卻聽出皇帝是要向民間采用這些技術的人收錢。


    這是讓工部增加收入的舉措,也是皇帝解決朝廷錢糧問題的措施。雖然薛鳳翔不認為能收到多少錢,卻還是滿口答應。避免他否決這點後,皇帝讓他想辦法籌錢。


    再說,這個所謂的專利費朝廷留下八成,其餘一成給官吏、一成給工匠。這是給工部官吏和工匠增加收入的好事,他若提出反對,這個工部尚書的職位就是不想幹。


    初步提出了專利試點,朱由檢又對禮部做出指示,讓禮部在民間書坊報房注冊出版社、通訊社、報社時,注意搜集他們的技術,讓他們去工部注冊專利,把獨有技術授權給朝廷使用。


    尤其是墨水、紙張,要注意搜集適合印刷的油墨,還有成本低、質量好、適合印刷的大紙張。這些墨水和紙張通過印刷工坊的檢驗後,以後朝廷會采購,不會讓那些商人吃虧。


    對呂圖南采用的小紙張尤為不滿,朱由檢想著後世的報紙尺寸,說道:


    “刊物可以裝訂成書籍,報紙以大紙張為宜,正麵反麵都要印刷。”


    “報紙所用紙張,暫定為二尺四寸長、一尺八寸高。按欽天監製定的度量衡,就是八百毫米和六百毫米。”


    “對折之後,就是一版,高六百毫米,寬四百毫米。”


    “以這個尺寸製作雕版,把兩版甚至更多小方塊在底版上組合,就能一次印刷一麵。”


    “這個底版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滾筒,沾上墨水從紙上滾動,方便快速印刷。”


    拿著筆筒在紙張上滾動演示,反複講解幾遍之後,薛鳳翔終於明白了,知道了這種印刷方法的妙處。


    相比傳統的印刷方法來說,滾筒印刷的速度的確更快。對於時效性很強的報紙來說,這種印刷方法明顯更適合。


    甚至,他覺得如果滾筒印刷成熟,還可以用來印刷書籍,速度同樣更快。


    對薛鳳翔這個想法很讚賞,朱由檢知道後世的書籍,就是按開本尺寸劃分的。那些開本尺寸,明顯是印刷需要。隻是他沒有記住具體尺寸,所以就自己劃分,取了整數尺寸。


    至於印刷中是否需要裁剪、修邊,尺寸具體會發生什麽變化,那就是更具體的問題了。如今朱由檢隻是提出設想,需要工部完善。


    墨水、紙張之外,更重要的是活字。想著西方已發展出古騰堡印刷機,朱由檢道:


    “聽說西方有印刷機,可以嚐試引進。”


    “這個印刷機用的是活字,如果能仿造出來,以後就不用製作雕版了。”


    對皇帝的這種想法,群臣對西方文字有了解的,都是不以為然。


    呂圖南出身泉州,對海外的事情有些了解,也知道活字印刷術的缺點,說道:


    “泰西使用的拉丁字母,隻有二十六個。”


    “大明文字卻有數萬,而且還有避諱而來的缺筆字、為人名新造的文字。”


    “雕版可以直接雕刻,活字卻無法隨意增加,檢字也不方便。”


    “用活字不如用雕版,可以直接雕出來。”


    漢字的曆史實在太古老,文字也是太多。而且除了正規文字之外,還有異體字、缺筆字等等,甚至還有新造的文字,在印刷時都要考慮進去。


    例如,按照太祖朱元璋規定的起名辦法,皇室子孫要起雙字名,第一個字是字輩,這個他已經確定了。下一個字取五行偏旁,以火、土、金、水、木為序。


    宗室繁衍數百年,同一輩分的人不知凡幾。為了減少重名,就有很多文字加上五行偏旁被造出來。


    這些人還有地位,不能把他們的名字印錯。所以一套活字,通常需要幾萬個字模。如果印刷的字數多,需要幾十萬個。


    而且這些字模除了印刷他們的名字外,平時隻能放著吃灰,再無其它用處。增加的成本實在太多,檢字難度也大。


    聽著呂圖南說的這些理由,朱由檢心中決定改變太祖定的起名製度,同時也認識到在農業社會推動工業化的難度。


    大明基礎很好的印刷工業就這麽難,其它工業門類就更難了。其中遇到的問題,都需要他解決。


    想著後世的解決辦法,朱由檢知道那時通用的是簡體字。簡體字有個正式稱呼,那就是規範字。推廣它的口號,就是“請寫規範字”。


    在大明照搬後世的簡體字很難,但是規範漢字,卻很有必要。


    這是印刷工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以後普及教育的要求。


    所以朱由檢道:


    “朕有意編纂一部字典,方便讀書人學習文字。”


    “召集在文字上有造詣的碩儒進京,在翰林院編纂字典。”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