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結束之後,朱由檢想到今日的事情,仍舊心有餘悸。


    在群臣看來,今日發生的事情,就是他們建議增加閣臣、皇帝接受勸諫的小事。


    但是在朱由檢看來,這是在挑戰皇帝的權威的大事情。


    如果他處理不當,這件事就可能變成大風波,甚至引起君臣對立。


    對這個苗頭十分重視,朱由檢在當天下午,就召見錦衣衛的官員,詢問錦衣衛改製進展。


    魏忠賢垮台之後,朱由檢就對錦衣衛進行調整,到如今已經二十日。


    這麽長的時間,錦衣衛的一部分機構應該理順了,應當開始運轉。


    聽取鄭士毅、戚昌國、劉僑等人的匯報,朱由檢知道他們還在對錦衣衛人員進行審查,任命了司長、廳長。


    但是一些機構的內部設置,尤其是皇帝沒有指示明白的部門,他們還在摸索中。


    朱由檢聞言皺眉,當即就下令道:


    “保密司下屬各廳朕之前已經說了,先挑選人員完善。朝堂保密的事情,一定要多重視。”


    “官情司先設置一個會黨廳,把集會結社結黨的官員,優先調查出來。”


    “例如所謂的東林黨、閹黨,以及南方正在興起的文社,都要多加注意。”


    “把這些黨派的領導者、骨幹、核心、邊緣人員劃分清,再把他們進入黨派的原因查明白。”


    “這些人的老師、門生、同年、同鄉要重點查清,不要朕問起時,你們卻不知道。”


    這是對官員的調查,可以說是錦衣衛的老本行。


    雖然皇帝沒有下令他們去抓人,但是調查官員的事情,錦衣衛卻很樂意。


    因為這代表著皇帝願意用錦衣衛對付官員,他們對官員有威懾力。


    在場的錦衣衛紛紛領命,又聽皇帝吩咐道:


    “輿情司也要重視起來,先設一個曆史處,負責收集曆史方麵的情報。”


    “尤其是涉及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的創作,要重點調查關注。”


    “不能讓那些民間流傳的段子,被人載入曆史。”


    “相關輿論要認真探查,相關的曆史書籍發現後就要上報。”


    “尤其是印刷出版的,更要仔細審查。”


    這是由朱國禎私修史書想到的,朱由檢覺得不能放任。太祖成祖皇帝是大明皇室的祖宗,他們兩人的形象,關係到皇權的穩定。


    不能任由文人詆毀,敗壞他們的形象。


    甚至,朱由檢想到後世的製度,覺得不但曆史書籍要審查,以後所有公開出版發行的圖書,都要進行審查。


    隻是現在沒有那個條件,也沒有那麽多精力。先從曆史書籍開始,以後再增加種類。


    其實朝廷對這方麵的事情也很敏感,而且一直都在注意,隻是沒有專門機構,沒有專人負責。


    鄭士毅聽到皇帝的吩咐後,當即就想起一件事情,說道:


    “隆慶五年九月,工科給事中李貴和上奏,廣東東莞人陳建私輯皇明資治通紀,具載國初至正德間事,裏麵的內容多有傳聞失真。”


    “因此這部《通紀》被朝廷禁毀,但是卻有不法書商,打著禁書名號,大肆印刷販賣。”


    “臣以為輿情司可以從查處《通紀》開始,探查曆史輿情。”


    聽到還有這件事,朱由檢當即說道:


    “裏麵記載了哪些失真的事情?”


    “有沒有這部書籍?”


    書籍一時是找不到,畢竟這部書是禁書,宮中沒有收藏。


    但是裏麵的內容,鄭士毅卻聽人提過一些,說道:


    “《通紀》裏麵記載有方孝孺被誅十族,說是宗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


    “還有仁宗誠孝張皇後大漸時,楊士奇舉三事的事情。內容荒誕不經,以前所有史書未載。”


    “臣以為應當查處,嚴禁這部書籍。”


    朱由檢聽到《皇明通紀》不但編排成祖皇帝誅十族,還編造張太後的事跡,當即就是大怒,下令道:


    “朝廷既有禁令,那就應該嚴禁。”


    “輿情司和衛尉寺嚴查此事,收繳違禁書籍。”


    “這些內容源自什麽圖書,又被哪些圖書采用,都要嚴查出來。”


    “這種編造的曆史,不能任由民間流傳。”


    又想起那些打著禁書名號,大肆販賣的書商,朱由檢下令道:


    “印刷禁書的商人,應該追究責任。”


    “販賣多少禁書,就讓他們收回多少本。”


    “如果收不回來,就罰十倍罰金。”


    “違法違禁行為,都要按律追究。”


    感覺要規範這些賣禁書的商人,朱由檢又說道:


    “所有印刷出版圖書的商人,都要讓他們成立出版社。”


    “設立社長、總編輯,以及具體圖書的責任編輯,對出版圖書負責。”


    “如果裏麵有違禁之處,就從這些人開始追究相關責任。”


    “曆史、軍事、地圖等內容敏感或涉密的書籍,要上交稿件備案。”


    “這些稿件,放在……”


    想了一下,朱由檢沒有放在錦衣衛,而是放在禮部,說道:


    “禮樂教化的事情,應該歸禮部管。”


    “在禮部禮樂司成立出版廳,審讀備案書籍。如果圖書太多,禮部的人審不過來,可以讓翰林院幫忙,他們都有學問。”


    “輿情司對所有出版的書籍,都可以提出疑問。有違禁之處的,可以讓禮樂司審讀後,決定是否要求修改或禁毀。”


    “決定做出之後,執行工作交給衛尉寺。”


    把這一整套流程,安排得極為完善。


    錦衣衛官員聽到後,卻是有些失望。因為皇帝沒有肆意擴張他們的權力,而是把出版審查的事情,交給禮部去辦。


    旁邊記錄的起居注官員,則是心中振奮。認為皇帝沒有被進讒言的錦衣衛官員迷惑,做出了明智決定。


    他們都是翰林院官員兼職,對皇帝稱讚翰林院官員有學問,當然與有榮焉!


    不過,對皇帝讓錦衣衛設立官情司,而且調查會黨,他們心中不免有些非議。


    好在這些人大多不屬於兩個黨派,對皇帝調查官員雖然本能地反感,卻也不得不承認閹黨、東林黨確實存在。皇帝了解這兩個黨派的人員是必須,否則對很多事情就不知所以然。


    錦衣衛的機構和作用,在他們麵前展露了一點。讓他們更加好奇,二十天前皇帝對錦衣衛到底做了什麽調整。當日被隱藏的起居注,又記載了什麽?


    懷著這些好奇心,起居注官員卻不敢多問,甚至不敢把今日的內容傳出去,以免被錦衣衛盯上,追查是誰泄密。


    之前武清侯一事,錦衣衛人員以保密司名義排查人員的影響,已經慢慢顯露出來。


    錦衣衛這個機構,會重新讓大明官員聞風喪膽!


    《明史》:


    仁宗誠孝皇後張氏……正統七年十月崩。


    當大漸,召士奇、溥入,命中官問國家尚有何大事未辦者。


    士奇舉三事。一謂建庶人雖亡,當修實錄。一謂太宗詔有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後已崩。


    (這是明史采用的野史)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