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通紀》的事情,讓朱由檢認識到,大明需要一部官方史書,講述開國以來的曆史。
否則人們想了解大明的曆史,就隻能觀看《皇明通紀》等私修史書。這些書中荒誕不經的內容,也會隨之流傳。時間久了,可能就會被一些人當成真的曆史,造成很大危害。
朱由檢要正本清源,就不能不編纂國史。思想這個陣地,你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朝廷不能把這一塊讓出去,任由一些荒誕的內容亂傳。
想到國史館已經設立,朱由檢在第二天就召開處理這件事情的常參會議。禮部和受禮部督導的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翰林院、太學等機構,一起參加會議。
禮部尚書來宗道昨日被朱由檢罷免,新的尚書溫體仁還沒上任。此人是在十一月三日和徐光啟一起被起複,估計要到明年才能來京上任。
所以如今的禮部事務,是左侍郎孟紹虞在署理。此人出身杞縣孟氏,屬於孟子後裔。
這個人的名聲,當然要比來宗道好。昨日廷推的時候,如果不是朱由檢把他排除出去。孟紹虞多半會成為正推,排在來宗道之前。
但是在來宗道這個正推被罷免後,孟紹虞此時卻在慶幸,幸好他沒有列入候選成為正推,否則他這個不合皇帝心意的人,多半也會被免。畢竟他曾經上疏稱頌魏忠賢,罪名是現成的。
今日會議剛召開,孟紹虞便向皇帝請罪,把自己之前稱頌魏忠賢的事情,主動說了出來。
他知道這件事情必須主動說,否則不知道什麽時候,這顆雷就會爆開。據他所知,有不少官員盯上了他的位子,想要把他趕下去,空出左侍郎職位。
如今皇帝剛罷免了尚書,多半不會罷免他這個左侍郎。所以他在開會時,主動說了出來。
朱由檢正要使用禮部,當然不能讓禮部沒人主持。聽到孟紹虞的請罪,暗讚此人乖覺。
這個人主動請罪,自己不能在剛剛任命他署理部事後,隨即把他罷免。
所以朱由檢考慮了一會兒,下令道:
“禮部左侍郎孟紹虞,曾經上疏頌美,本應定為第六等。”
“念在主動請罪,主觀附逆傾向不重,朕就寬大處理,降為第七等。”
“革去一切官階,複職為添注禮部右侍郎,加銜正三品承政使,仍舊署理部事。”
“禮部的事情,在尚書溫體仁上任前,仍舊由孟紹虞管。”
孟紹虞聽到處置,頓時心中大定。他的附逆情節本就不重,隻是隨大流上疏稱頌魏忠賢、讓自己升官快些。
如今皇帝把他從左侍郎降為右侍郎,仍舊署理部事,懲罰可以說很輕,甚至稱得上沒有。隻要這段時間好好做事、朝廷又不推選左侍郎,那他多半能恢複原職,仍舊擔任左侍郎。
這讓他更加積極地做事,聽從皇帝的命令。
因此,在皇帝提出在禮樂司設立出版廳,審查曆史、軍事、輿圖等敏感內容的事情後。孟紹虞雖然知道這件事傳出去一定會被人罵,仍舊一口答應。並且表示會親自負責,不讓《皇明通紀》這樣的禁書傳播。
朱由檢聽了很是滿意,更覺得使功不如使過,當真至理名言。
審查圖書、查禁書籍這樣的事情,很可能被人詬病鉗製輿論,很多文官都不願做,避免髒了名聲。
孟紹虞能把這件事情主動接過去,免了自己為難。
這讓朱由檢很是滿意,讓孟紹虞和錦衣衛好好配合,審查相關書籍。
然後,朱由檢在認識到《皇明通紀》這些私修史書的危害、卻又察覺到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後,向群臣道:
“大明開國二百六十年,雖然曆朝都有實錄,內容卻太過冗長,而且很少外傳。”
“朕決定以曆朝實錄為本,編纂一部國史。把本朝的曆史正本清源,避免《皇明通紀》這類私修史書傳播。”
“這部國史要和中國編年史、世界編年史一樣,分為簡史和全史。”
“簡史記錄簡要的事情,內容不超過三卷。全史按正史的規格,不限圖書卷數。”
這是要修本朝的曆史,一些官員本能地想要反對。
因為一個朝代的曆史,通常是在改朝換代後編纂,這樣才能蓋棺論定。
本朝自己編纂,極容易受到影響,內容會有失真。
說不定就會因為對某個人、某件事的記載,引發一場政潮。
所以他們這些人,大多不讚同修國史。
甚至有官員委婉提出,編纂一個朝代的曆史,會人一種朝代完結的感覺,這樣實在不妥,不能修整個朝代的曆史。實錄就已經很好,不用另外編纂。
但是孟紹虞卻表示讚同,而且找出了根據,反駁這些人道:
“本朝開國二百六十年,已經超過前漢。”
“後漢之時,班固修《漢書》,被人告發私修國史。”
“然後被朝廷拜為蘭台令史,得以完成《漢書》。”
“本朝有《皇明通紀》等私修史書流傳,此時當修國史,以正世人觀念。”
和那些反對的官員激烈爭辯,說明修國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修撰。
相比《史記》這類的私修史書對漢朝君臣的詆毀,《漢書》這樣的官方史書要好多了。
所以他拿《漢書》這個例子,說明朝廷能修本朝國史,而且很有必要。
朱由檢聽著他們的爭論,把自己的想法完善。在群臣爭論了一會兒後,下令道:
“漢朝能修《漢書》,本朝自然能修國史。”
“《漢書》所修曆史,大約是二百年。”
“本朝修的國史,同樣也定為二百年左右。到隆慶六年為止,編為《國朝紀事》。”
“萬曆、泰昌、天啟年間的事情,仿照《三朝要典》,編為《三朝紀事》。”
“《國朝紀事》的內容,要和《三朝紀事》分開。”
把一部國史分成兩部,避免給人朝代完結的感覺。
而且這樣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國朝紀事》涉及今人,被那些人幹擾其中內容。
畢竟當前的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是萬曆年間進士,有的人甚至在萬曆年間就身居高位。朝廷修萬曆年間的曆史,不可能不涉及到他們。
到時編纂的時候,這些內容就容易受到影響,導致史書失真。
為了避免這些容易受影響的內容,影響國史質量。如今朱由檢把這一段曆史單獨分出來,編為《三朝紀事》。
同時想用《三朝紀事》,覆蓋《三朝要典》。
有些人聽出皇帝的意思,當即對修國史的事情不在反對。因為他們想把《三朝要典》給禁掉,不想讓它流傳。
別說東林黨和傾向東林黨的官員,就是《三朝要典》的編纂者,在閹黨倒台之後,他們也想廢掉這部書,避免被追究責任。
這部要典是如何編纂出來的,他們心知肚明。完全是按照聖諭的指示,對史料進行篩選。
這種做法好聽點說是春秋筆法,不好聽的說法,那就是歪曲曆史。
所以,黃立極作為《三朝要典》總裁官之一,當即向皇帝請求道:
“《三朝要典》編纂倉促,多有疏漏不全之處。”
“臣請召回《三朝要典》,重新編纂《三朝紀事》。”
朱由檢當即準許,下令道:
“《三朝要典》召回,以後用《三朝紀事》取代。”
“內閣擬定聖諭,編纂《三朝紀事》,所有內容以原始資料為主,不可遺漏、篡改。”
把《三朝要典》直接覆蓋,以後就當做沒有這部書籍。
畢竟這部書的內容雖然有些不堪,卻是按天啟皇帝的聖諭編纂的,也可能真的是天啟皇帝的意思。
裏麵有禦製序存在,朱由檢不好直接禁毀,隻能把它覆蓋。
這部書裏麵對三大案的定性,不合朱由檢的意思。他想要把移宮案需要重新定性,重新確立定策之勳、從龍之功等規矩。那就必須要廢除《三朝要典》,重新審理三大案。
同時,因為魏忠賢用三大案陷害的官員太多。東林黨人想要為他們翻案,以後也必然會提出禁毀《三朝要典》。
與其被他們逼著禁毀,朱由檢覺得不如自己把《三朝要典》召回,用《三朝紀事》覆蓋。
避免以後在禁毀《三朝要典》時,被人連帶著提出給黃立極、楊景辰、餘煌等參與編纂的官員定罪,影響朝堂格局。
這是朱由檢的考慮,也是他用《三朝紀事》覆蓋《三朝要典》的原因。黃立極聞弦歌而知雅意,主動提出召回《三朝要典》。
如此一來,《三朝要典》的事情,在朱由檢這裏就算完結。
以後再有人提出禁毀《三朝要典》、追究編纂者的責任,朱由檢也完全可以當做沒有這部書,已經在重新編纂。
黃立極等編纂官員,說到底是按天啟皇帝的聖諭行事。朱由檢不可能因此懲罰他們,導致以後沒人按自己指示修史。
同時朱由檢還想到紫閣傳記的事情,下令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的傳記,同樣由國史館編纂。這些傳記內容,都要錄入國史。
(本章完)
否則人們想了解大明的曆史,就隻能觀看《皇明通紀》等私修史書。這些書中荒誕不經的內容,也會隨之流傳。時間久了,可能就會被一些人當成真的曆史,造成很大危害。
朱由檢要正本清源,就不能不編纂國史。思想這個陣地,你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朝廷不能把這一塊讓出去,任由一些荒誕的內容亂傳。
想到國史館已經設立,朱由檢在第二天就召開處理這件事情的常參會議。禮部和受禮部督導的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翰林院、太學等機構,一起參加會議。
禮部尚書來宗道昨日被朱由檢罷免,新的尚書溫體仁還沒上任。此人是在十一月三日和徐光啟一起被起複,估計要到明年才能來京上任。
所以如今的禮部事務,是左侍郎孟紹虞在署理。此人出身杞縣孟氏,屬於孟子後裔。
這個人的名聲,當然要比來宗道好。昨日廷推的時候,如果不是朱由檢把他排除出去。孟紹虞多半會成為正推,排在來宗道之前。
但是在來宗道這個正推被罷免後,孟紹虞此時卻在慶幸,幸好他沒有列入候選成為正推,否則他這個不合皇帝心意的人,多半也會被免。畢竟他曾經上疏稱頌魏忠賢,罪名是現成的。
今日會議剛召開,孟紹虞便向皇帝請罪,把自己之前稱頌魏忠賢的事情,主動說了出來。
他知道這件事情必須主動說,否則不知道什麽時候,這顆雷就會爆開。據他所知,有不少官員盯上了他的位子,想要把他趕下去,空出左侍郎職位。
如今皇帝剛罷免了尚書,多半不會罷免他這個左侍郎。所以他在開會時,主動說了出來。
朱由檢正要使用禮部,當然不能讓禮部沒人主持。聽到孟紹虞的請罪,暗讚此人乖覺。
這個人主動請罪,自己不能在剛剛任命他署理部事後,隨即把他罷免。
所以朱由檢考慮了一會兒,下令道:
“禮部左侍郎孟紹虞,曾經上疏頌美,本應定為第六等。”
“念在主動請罪,主觀附逆傾向不重,朕就寬大處理,降為第七等。”
“革去一切官階,複職為添注禮部右侍郎,加銜正三品承政使,仍舊署理部事。”
“禮部的事情,在尚書溫體仁上任前,仍舊由孟紹虞管。”
孟紹虞聽到處置,頓時心中大定。他的附逆情節本就不重,隻是隨大流上疏稱頌魏忠賢、讓自己升官快些。
如今皇帝把他從左侍郎降為右侍郎,仍舊署理部事,懲罰可以說很輕,甚至稱得上沒有。隻要這段時間好好做事、朝廷又不推選左侍郎,那他多半能恢複原職,仍舊擔任左侍郎。
這讓他更加積極地做事,聽從皇帝的命令。
因此,在皇帝提出在禮樂司設立出版廳,審查曆史、軍事、輿圖等敏感內容的事情後。孟紹虞雖然知道這件事傳出去一定會被人罵,仍舊一口答應。並且表示會親自負責,不讓《皇明通紀》這樣的禁書傳播。
朱由檢聽了很是滿意,更覺得使功不如使過,當真至理名言。
審查圖書、查禁書籍這樣的事情,很可能被人詬病鉗製輿論,很多文官都不願做,避免髒了名聲。
孟紹虞能把這件事情主動接過去,免了自己為難。
這讓朱由檢很是滿意,讓孟紹虞和錦衣衛好好配合,審查相關書籍。
然後,朱由檢在認識到《皇明通紀》這些私修史書的危害、卻又察覺到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後,向群臣道:
“大明開國二百六十年,雖然曆朝都有實錄,內容卻太過冗長,而且很少外傳。”
“朕決定以曆朝實錄為本,編纂一部國史。把本朝的曆史正本清源,避免《皇明通紀》這類私修史書傳播。”
“這部國史要和中國編年史、世界編年史一樣,分為簡史和全史。”
“簡史記錄簡要的事情,內容不超過三卷。全史按正史的規格,不限圖書卷數。”
這是要修本朝的曆史,一些官員本能地想要反對。
因為一個朝代的曆史,通常是在改朝換代後編纂,這樣才能蓋棺論定。
本朝自己編纂,極容易受到影響,內容會有失真。
說不定就會因為對某個人、某件事的記載,引發一場政潮。
所以他們這些人,大多不讚同修國史。
甚至有官員委婉提出,編纂一個朝代的曆史,會人一種朝代完結的感覺,這樣實在不妥,不能修整個朝代的曆史。實錄就已經很好,不用另外編纂。
但是孟紹虞卻表示讚同,而且找出了根據,反駁這些人道:
“本朝開國二百六十年,已經超過前漢。”
“後漢之時,班固修《漢書》,被人告發私修國史。”
“然後被朝廷拜為蘭台令史,得以完成《漢書》。”
“本朝有《皇明通紀》等私修史書流傳,此時當修國史,以正世人觀念。”
和那些反對的官員激烈爭辯,說明修國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修撰。
相比《史記》這類的私修史書對漢朝君臣的詆毀,《漢書》這樣的官方史書要好多了。
所以他拿《漢書》這個例子,說明朝廷能修本朝國史,而且很有必要。
朱由檢聽著他們的爭論,把自己的想法完善。在群臣爭論了一會兒後,下令道:
“漢朝能修《漢書》,本朝自然能修國史。”
“《漢書》所修曆史,大約是二百年。”
“本朝修的國史,同樣也定為二百年左右。到隆慶六年為止,編為《國朝紀事》。”
“萬曆、泰昌、天啟年間的事情,仿照《三朝要典》,編為《三朝紀事》。”
“《國朝紀事》的內容,要和《三朝紀事》分開。”
把一部國史分成兩部,避免給人朝代完結的感覺。
而且這樣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國朝紀事》涉及今人,被那些人幹擾其中內容。
畢竟當前的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是萬曆年間進士,有的人甚至在萬曆年間就身居高位。朝廷修萬曆年間的曆史,不可能不涉及到他們。
到時編纂的時候,這些內容就容易受到影響,導致史書失真。
為了避免這些容易受影響的內容,影響國史質量。如今朱由檢把這一段曆史單獨分出來,編為《三朝紀事》。
同時想用《三朝紀事》,覆蓋《三朝要典》。
有些人聽出皇帝的意思,當即對修國史的事情不在反對。因為他們想把《三朝要典》給禁掉,不想讓它流傳。
別說東林黨和傾向東林黨的官員,就是《三朝要典》的編纂者,在閹黨倒台之後,他們也想廢掉這部書,避免被追究責任。
這部要典是如何編纂出來的,他們心知肚明。完全是按照聖諭的指示,對史料進行篩選。
這種做法好聽點說是春秋筆法,不好聽的說法,那就是歪曲曆史。
所以,黃立極作為《三朝要典》總裁官之一,當即向皇帝請求道:
“《三朝要典》編纂倉促,多有疏漏不全之處。”
“臣請召回《三朝要典》,重新編纂《三朝紀事》。”
朱由檢當即準許,下令道:
“《三朝要典》召回,以後用《三朝紀事》取代。”
“內閣擬定聖諭,編纂《三朝紀事》,所有內容以原始資料為主,不可遺漏、篡改。”
把《三朝要典》直接覆蓋,以後就當做沒有這部書籍。
畢竟這部書的內容雖然有些不堪,卻是按天啟皇帝的聖諭編纂的,也可能真的是天啟皇帝的意思。
裏麵有禦製序存在,朱由檢不好直接禁毀,隻能把它覆蓋。
這部書裏麵對三大案的定性,不合朱由檢的意思。他想要把移宮案需要重新定性,重新確立定策之勳、從龍之功等規矩。那就必須要廢除《三朝要典》,重新審理三大案。
同時,因為魏忠賢用三大案陷害的官員太多。東林黨人想要為他們翻案,以後也必然會提出禁毀《三朝要典》。
與其被他們逼著禁毀,朱由檢覺得不如自己把《三朝要典》召回,用《三朝紀事》覆蓋。
避免以後在禁毀《三朝要典》時,被人連帶著提出給黃立極、楊景辰、餘煌等參與編纂的官員定罪,影響朝堂格局。
這是朱由檢的考慮,也是他用《三朝紀事》覆蓋《三朝要典》的原因。黃立極聞弦歌而知雅意,主動提出召回《三朝要典》。
如此一來,《三朝要典》的事情,在朱由檢這裏就算完結。
以後再有人提出禁毀《三朝要典》、追究編纂者的責任,朱由檢也完全可以當做沒有這部書,已經在重新編纂。
黃立極等編纂官員,說到底是按天啟皇帝的聖諭行事。朱由檢不可能因此懲罰他們,導致以後沒人按自己指示修史。
同時朱由檢還想到紫閣傳記的事情,下令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的傳記,同樣由國史館編纂。這些傳記內容,都要錄入國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