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政院這個插曲過去後,朱由檢又讓群臣廷推大學士。
首先就是確定候選人,確定哪些人有資格擔任大學士。
按照大明慣例,非翰林不入內閣,沒有翰林院經曆的官員,不能成為大學士。
所以朝堂上禮部出身的官員,被第一批提出,作為大學士候選。
專督加銜推升的吏部左侍郎楊景辰道:
“禮部尚書來宗道,禮部左侍郎孟紹虞、禮部右侍郎王祚遠,太常寺卿、添注禮部右侍郎李標。”
“臣和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戶部專督錢法侍郎徐光啟、刑部右侍郎孔貞運、工部專督大工侍郎溫體仁。”
“皆是出身翰林院,可以作為大學士候選。”
這麽多官員都有翰林經曆,可見清貴一係在朝堂的地位。
可以說,即使沒有內閣,他們在朝堂上也是位高權重,占據了很多官位。
朱由檢雖然覺得這些官員沒經過地方曆練,不適合擔任宰輔。但是他如今正在削弱內閣的地位,也沒有把大學士當成宰輔看待。
所以他沒有改變大學士候選資格的意思,仍舊按照慣例,從翰林院出身的官員中挑選。
因為之前已經說過從尚書和有擔任尚書資格的大臣中挑選,朱由檢道:
“禮部尚書來宗道、吏部左侍郎楊景辰、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戶部專督錢法侍郎徐光啟、工部專督大工侍郎溫體仁,列入廷推候選。”
“南京有哪些官員,可以列入候選?”
自己的名字被列入,楊景辰心中振奮,回應道:
“南京禮部尚書韓日纘,南京吏部侍郎林欲楫,皆是出身翰林院。”
朱由檢當即說道:
“韓日纘列入候選。”
“還有哪些人可以起複,列入大學士候選?
皇帝的要求實在太高,選的都是尚書、或者能擔任尚書的官員。
群臣選了很久,提出前任禮部尚書孫慎行、王圖、李騰芳、盛以弘,禮部左侍郎何如寵,禮部右侍郎成基命、張鼐,南京吏部右侍郎錢龍錫等人,都是屬於東林黨。
不是東林黨的,隻有禮部尚書薛三省、南京禮部尚書錢象坤、吏部左侍郎鄭以偉等寥寥幾人。
可以說,當前大明的官員,不是閹黨就是東林黨。在這兩個黨派的傾軋下,中立的官員很少,也難以走上高位。
見到這麽多人屬於東林黨,朱由檢沒有將他們整體起複,而是一一考察。
經過今天的事情,他已經下決心分化文官集團,不讓他們形成整體意誌。在士人中聲望很高、有可能整合文官集團的東林黨,自然被他防備。
對東林黨人朱由檢隻打算單個起複,讓他們威脅被留用的閹黨,卻又無法掌控朝堂。
所以朱由檢打算起複的是能做事的東林黨人,對於積極參與黨爭的東林黨幹將,還有那些東林黨核心人員,他是不打算起複的。
懷著這個想法,朱由檢首先排除了很多東林黨人推薦的孫慎行。因為這個人是紅丸案的發起者,如今被謫戍寧夏邊衛。
朱由檢雖然打算為移宮案翻案,但是對紅丸案和梃擊案,還沒有決定如何處理。在紅丸案被重新定性前,這樣的人不適合起複。
以孫慎行正在被問罪為由,朱由檢沒有起複他。但是為了顯示自己寬宏,朱由檢赦免了孫慎行的遣戍,讓他回京待審。
然後是王圖,這個人和葉向高一樣,已經在家中過世了。隻是消息還沒有傳到朝廷,很多官員不知。
已經去世的人,如何能夠被起複?所以這個人的名字,同樣也被劃掉。
接連聽到兩位東林黨大臣去世,這讓朱由檢感慨,東林黨的核心真的快死完了。這個聲名赫赫的黨派,遠沒有以前的聲威。
作為萬曆天啟年間黨爭的主力,東林黨在後世一些人看來不是黨派,甚至提出了“東林非黨論”,認為它沒有嚴密的組織體係,稱不上現代政黨。
但在朱由檢看來,東林黨別管是不是後世定義的政黨,它都明顯是黨派,不但有相對統一的政治理念,還有排斥異己的政治行為。這個黨派的口號非常光明正大,吸引了不少士人加入。在黨同伐異方麵做過的事情也不少,完全是一個政治集團,有光明也有黑暗。
甚至,在在認真分析東林黨後,朱由檢發現它的理念和組織非常接近後世的政黨。這是一個介於朋黨和政黨之間,轉型中的黨派。
當前東林黨的人員,大多是那些誌同道合的東林黨骨幹,通過私人關係聯係起來的。和傳統朋黨非常相似,卻通過共同的理念,超越了地域觀念。
所以東林黨要比傳統朋黨強得多,它用共同理念超越地域觀念,聯合了更多的人。把以地域劃分的齊黨、楚黨、浙黨打得潰不成軍,逼得一部分人依附魏忠賢,組成同樣超越地域的閹黨,用不講規矩的非正常手段,把東林黨打倒。
在這個黨爭過程中,東林黨損失慘重。北直隸的趙南星、孫承宗,南直隸的高攀龍、左光鬥、繆昌期、顧大章、孫慎行、錢謙益,浙江的朱國禎、魏大中、黃尊素,江西的鄒元標、劉一燝、李邦華,福建的葉向高,河南的喬允升,山東的劉策,山西的韓爌,陝西的馮從吾、王之寀、王圖,湖廣的周嘉謨、楊漣……
這些人或是被殺、或是問罪、或是革職、或是削籍,直接打斷了東林黨在各地的發展。把有可能發展出地方支部的東林黨,打得七零八落。
而且在閹黨塑造的恐怖氛圍下,很少有新人加入東林黨。可以說東林黨的發展勢頭已經被攔腰截斷,再不是以前那個一呼百應、在大明各地都有人附和的東林黨。
同時,在這些骨幹死亡後,東林黨脫胎於朋黨、組織不完善的缺點也體現出來。
尤其是顧憲成、高攀龍、葉向高這些東林黨核心人員的死亡,讓很多通過他們形成的關係,再也形不成體係。東林黨已經變得鬆散,沒有人能整合它。
所以朱由檢才敢啟用東林黨人,打算把散亂的東林黨成員召回來一些,用以平衡朝局。免得自己留任的閹黨在審查結束後重新壯大,沒有人製衡他們。
對死人一向很寬容,朱由檢在知道王圖已經逝世後,當即把被削籍的王圖恢複原官致仕,等他的死訊傳來,朝廷再加恩恤。
這讓東林黨的官員都覺得皇帝仁慈,有人嚐試著提出,應該把趙南星起複,或者回京待審。
對趙南星朱由檢就很慎重了,因為這個人稱得上東林黨的核心人員之一,有可能整合東林黨——
甚至可以說,在顧憲成、高攀龍、李三才、葉向高、鄒元標這些人都去世後,趙南星是唯一能整合東林黨的人。
劉一燝、韓爌、孫承宗這三位大學士,在東林黨的地位,都比不上趙南星。
朱由檢對這樣的人,自然很是警惕。
內心不願起複,朱由檢麵上卻很和藹。問了一下趙南星的情況,得知他被遣戍在代州,而且已經七十八歲。
這讓朱由檢立刻認識到,趙南星沒有多長時間能活了。這樣一個老人,不可能在代州撐多久。
為了避免趙南星在戍所死去,自己被人詬病,朱由檢當即下令道:
“趙南星特赦回京,他的案子要盡快重審。”
“以後七十歲以上的官員,要謹慎遣戍,不能隨意發配。”
這些年紀大的官員,到了戍所不可能有力氣做事,反而需要人照看,免得突然死去。到了戍所之後,完全就是負擔。
所以朱由檢下了這個命令,顯示自己優待老臣。
群臣齊聲稱頌,認為皇帝仁慈。
還有些東林黨的官員想要皇帝起複周嘉謨等人,朱由檢卻已經略過這件事,問起了下一個候選人李騰芳。
這個人說是東林黨,其實卻有自己的李黨,和顧天埈的顧黨、也就是昆黨友善,很多東林黨人都不待見他,不願意推薦這個人。
他們推薦更多的,是性情寬厚的成基命,這個人是葉向高的門生、楊漣的同門,和很多東林黨人有關係。
不過成基命以前隻是禮部右侍郎,官職有點顯低。朱由檢把他和張鼐、錢龍錫起複,卻沒有列入候選人。
在起複東林黨人韓爌擔任大學士後,這一個新增的內閣大學士,朱由檢並不願意用東林黨,更想用個中立派。
但是對東林黨的候選人,朱由檢明麵上也不排斥。詢問得知,盛以弘是衛所世官出身,家有潼關衛指揮使世職,朱由檢對他很滿意,卻知道這個人和東林黨的牽連並不深,隻是在《盜柄東林夥》被列入過一次。
何如寵和盛以弘的情況類似,和東林黨的牽連也不深。隻是因為他是左光鬥的同鄉好友,被閹黨認為是東林黨。
朱由檢把這兩個人起複,和東林黨的李騰芳一起,列為大學士候選人。
然後是薛三省、錢象坤、鄭以偉等人,他們可以說是中立派。
薛三省已經七十歲,朱由檢把他劃了出去,隻是遣官慰問,詢問他是否願意入京擔任資政大臣。
錢象坤在東林黨和閹黨之爭中並無偏向,曾在天啟四年葉向高致仕後有入閣希望,然後被東林黨詆毀,隻能辭去職位。後來天啟六年被廷推為南京禮部尚書,因為不肯依附魏忠賢,被閹黨指為繆昌期黨,隻能落職閑住。
可以說,在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中,根本就沒有中立派的生存空間。錢象坤、袁可立、黃克纘等人的遭遇,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至於鄭以偉,他是在翰林院養出來的名望、熬出來的資曆,做過的事情值得拿出來說的,隻有光宗祔廟一事——
當年光宗泰昌皇帝入太廟時,按順序當祧憲宗成化皇帝。但是有些官員對大禮議的事情還心有不甘,認為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睿宗沒當過皇帝,不當入廟,應該把憲宗留著,先把睿宗祧了。鄭以偉認為不可,阻止了這件事情。
輿論對他多有非議,但是朱由檢卻很讚同,認為鄭以偉可用,此人阻止了大禮議再起波瀾。
再加上鄭以偉的年齡和履曆都很適合,被朱由檢起複,和之前的十個人一起,列為大學士候選人。
這樣一來,這次廷推大學士,就有了十一個候選人。這些人有在朝、有在野,照顧了閹黨、東林黨、中立派,群臣都很滿意。
他們都知道當今皇帝對候選人很是看重,這十一人隻要被列入候選,即使無法被選上,多半也會任命其他職位。所以群臣之前都很熱情,在候選人上積極推薦。
按照以前的慣例,大學士廷推出兩人,或者是三四人。
朱由檢擔心自己中意的人選不上,讓他們廷推四人。自己到時候看需要,看看選誰入閣。
這十一個人他大多沒有偏見,但是最中意的,應該是徐光啟。這個人在後世的名氣大,朱由檢對他最熟悉。與其讓不知根底的大臣當大學士,自然不如用徐光啟。
但是徐光啟的資曆卻有點低,而且他熱心西學,讓一些傳統的儒家官員看不慣。能不能被廷推上去,朱由檢並沒把握。
今日增加大學士,實在有些突然,朱由檢沒有提前準備,隻能順其自然。看群臣把徐光啟排在第幾位,能不能列入最終候選。隻要能排在前四位,朱由檢就打算多增加幾個大學士。反正名額的事情,還是皇帝說了算。
懷著這個心思,朱由檢讓群臣按之前製定的計票法推選。楊景辰匆匆命人寫了選票,讓有廷推資格的臣子勾選。然後進行計票,得票多的在前。
閹黨的官員,大部分主推來宗道,也有很多人推楊景辰。畢竟楊景辰是皇帝的心腹,這件事幾乎眾所周知。很多人認為選他入閣,符合皇帝心意。
但是朱由檢其實並不想楊景辰入閣,而是想把他留在吏部。畢竟房壯麗已經確定明年離任,楊景辰這個左侍郎有資格接替。他需要有個心腹在吏部,掌握官員任命。
楊景辰先前在自己列入候選後,也是猶豫了一會兒,既想入閣當大學士,又想著擔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也不錯。以如今的朝堂格局,吏部尚書的權勢並不弱於大學士。
最終他揣摩皇帝的心意,決定留在吏部。示意呂圖南等人,一起推徐光啟。他知道這個人很受皇帝重視,早就被皇帝起複,打算推舉他入閣,用來討好皇帝。
至於東林黨和傾向東林黨的官員,大多不願意推選李騰芳。很多人按照家鄉籍貫,轉而推選他人。
但是東林黨在廷推這件事上,如今的影響力並不大。按照慣例,大學士是五品以上官員廷推,如今朝堂上這一級別的官員大多是閹黨,他們寧願推選中立派,也不願推選東林黨。
其他的袁可立等中立派官員,有的同情東林黨,卻不完全阿從。讓他們毫無原則地推選東林黨的官員,這些人是不願做的。
這樣一個局麵下,最終廷推的結果,當然是來宗道為正推,鄭以偉、徐光啟、何如寵三人,排在來宗道後麵。
這個結果,讓發現楊景辰小動作的朱由檢很是滿意,認為楊景辰明白自己的心意,把徐光啟推了上去。
接下來就是想辦法把來宗道否決掉,讓徐光啟上去。
正當朱由檢想著用什麽理由時,東林黨的官員已經開始發難。他們不願意來宗道這個閹黨大臣入閣,讓內閣六位大學士有五人是閹黨。
當即就有人指出,被定為首逆同謀的崔呈秀母親死去的時候,禮部尚書來宗道題複恤典,直曰“在天之靈”。先帝看到時艴然變色,用禦筆圈出此四字。
來宗道這樣的附逆官員,不應該成為大學士。
朱由檢聽到這件事,也是艴然變色。緊緊盯著來宗道,詢問他是否有這件事。
來宗道無法否認,隻得承認這件事。
朱由檢不願他這個阿諛魏忠賢的人入閣,當即就下令道:
“來宗道以頌美定為第六等,念在登極功勞上,允許原職致仕,轉為資政大臣。”
把這個早就看不順眼的官員,直接罷官不用。
沒想到自己被處罰這麽重,連降級署理原有職務都不行。來宗道當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沒當上大學士不說,還落個灰頭土臉。
總算皇帝念他輔佐登極有功,允許原職致仕、轉任資政大臣。這讓來宗道心裏好受點,知道自己不會被繼續追究、致仕待遇還有保證,當即向皇帝請求致仕,就此退出朝堂。
來宗道致仕之後,自然就不能擔任大學士。朱由檢看著鄭以偉和徐光啟的票數差不多,有心讓徐光啟擔任大學士,遂道:
“鄭以偉和徐光啟票數相當,都擔任東閣大學士,加銜從二品承政大臣,在內閣入直參預機務。”
“禮部尚書一職,從剛剛那些候選人中廷推。”
兩人都擔任大學士,又多出個禮部尚書職位需要廷推,群臣都沒有提出反對,說皇帝增加閣臣不對——
增加閣臣就是他們提出來的,皇帝臨時多增加一位,他們還能說不可以?
所以,群臣很快轉向對禮部尚書的爭奪,把新的禮部尚書廷推出來。
先前推舉徐光啟的大臣,此時更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大多選擇了溫體仁這個和徐光啟一樣、早就被皇帝起複的人。而且溫體仁作為朱國禎的同鄉,也被一些傾向東林黨的官員青睞。
所以溫體仁被推為正推,剛剛在大學士推選中排在第四位的何如寵,再次成為陪推。
朱由檢當即點了溫體仁擔任禮部尚書,對溫體仁和徐光啟空出來的侍郎職位先留著。因為今日的廷推候選人都是詞臣,並不適合擔任戶部、工部職務。先前朱由檢是為了讓徐光啟、溫體仁回朝,才讓他們擔任這兩個職位。
其實在之前侍郎廷推結束後,朱由檢就被司禮監提醒,徐光啟是鬆江人,不能任戶部官。所以他早有心給徐光啟換個職位,如今徐光啟入閣,正好解決了這一點。
現在,朱由檢發現朝中的清貴官員太多,所以就把溫體仁和徐光啟空出來的侍郎留著,讓吏部選幾個有地方督撫經曆的官員,改日進行廷推。南京空缺的尚書、侍郎,也要一並廷推。
《明史》:
崇禎五年:
鄭以偉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少保。
徐光啟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加太子少保。
(鄭以偉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徐光啟萬曆三十二年進士。鄭以偉資曆較深,支持他的人較多,多次廷推都有他的名字)
《崇禎長編》天啟七年十二月:枚卜閣臣,廷推孟紹虞、錢龍錫、楊景辰、薛三省、來宗道、李標、王祚遠、蕭命官、周道登、劉鴻訓、房壯麗、曹思誠,共十二人。
(孟紹虞、錢龍錫、薛三省、李標等人直接被主角排除,房壯麗、曹思誠沒有翰林經曆是湊數的,因為曆史上的崇禎皇帝此時也沒有破除非翰林不入內閣規矩。這個規矩的破除和鄭以偉有關,是他把“何況”當做人名,導致崇禎輕視詞臣)
《明史·周延儒傳》:(崇禎元年)十一月,大學士劉鴻訓罷,命會推,廷臣以延儒望輕置之,列成基命、錢謙益、鄭以偉、李騰芳、孫慎行、何如寵、薛三省、盛以弘、羅喻義、王永光、曹於汴十一人名上。
《明史·鄭以偉傳》:章疏中有“何況”二字,誤以為人名也,擬旨提問,帝駁改始悟。自是詞臣為帝輕,遂有館員須曆推知之諭,而閣臣不專用翰林矣。
(本章完)
首先就是確定候選人,確定哪些人有資格擔任大學士。
按照大明慣例,非翰林不入內閣,沒有翰林院經曆的官員,不能成為大學士。
所以朝堂上禮部出身的官員,被第一批提出,作為大學士候選。
專督加銜推升的吏部左侍郎楊景辰道:
“禮部尚書來宗道,禮部左侍郎孟紹虞、禮部右侍郎王祚遠,太常寺卿、添注禮部右侍郎李標。”
“臣和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戶部專督錢法侍郎徐光啟、刑部右侍郎孔貞運、工部專督大工侍郎溫體仁。”
“皆是出身翰林院,可以作為大學士候選。”
這麽多官員都有翰林經曆,可見清貴一係在朝堂的地位。
可以說,即使沒有內閣,他們在朝堂上也是位高權重,占據了很多官位。
朱由檢雖然覺得這些官員沒經過地方曆練,不適合擔任宰輔。但是他如今正在削弱內閣的地位,也沒有把大學士當成宰輔看待。
所以他沒有改變大學士候選資格的意思,仍舊按照慣例,從翰林院出身的官員中挑選。
因為之前已經說過從尚書和有擔任尚書資格的大臣中挑選,朱由檢道:
“禮部尚書來宗道、吏部左侍郎楊景辰、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戶部專督錢法侍郎徐光啟、工部專督大工侍郎溫體仁,列入廷推候選。”
“南京有哪些官員,可以列入候選?”
自己的名字被列入,楊景辰心中振奮,回應道:
“南京禮部尚書韓日纘,南京吏部侍郎林欲楫,皆是出身翰林院。”
朱由檢當即說道:
“韓日纘列入候選。”
“還有哪些人可以起複,列入大學士候選?
皇帝的要求實在太高,選的都是尚書、或者能擔任尚書的官員。
群臣選了很久,提出前任禮部尚書孫慎行、王圖、李騰芳、盛以弘,禮部左侍郎何如寵,禮部右侍郎成基命、張鼐,南京吏部右侍郎錢龍錫等人,都是屬於東林黨。
不是東林黨的,隻有禮部尚書薛三省、南京禮部尚書錢象坤、吏部左侍郎鄭以偉等寥寥幾人。
可以說,當前大明的官員,不是閹黨就是東林黨。在這兩個黨派的傾軋下,中立的官員很少,也難以走上高位。
見到這麽多人屬於東林黨,朱由檢沒有將他們整體起複,而是一一考察。
經過今天的事情,他已經下決心分化文官集團,不讓他們形成整體意誌。在士人中聲望很高、有可能整合文官集團的東林黨,自然被他防備。
對東林黨人朱由檢隻打算單個起複,讓他們威脅被留用的閹黨,卻又無法掌控朝堂。
所以朱由檢打算起複的是能做事的東林黨人,對於積極參與黨爭的東林黨幹將,還有那些東林黨核心人員,他是不打算起複的。
懷著這個想法,朱由檢首先排除了很多東林黨人推薦的孫慎行。因為這個人是紅丸案的發起者,如今被謫戍寧夏邊衛。
朱由檢雖然打算為移宮案翻案,但是對紅丸案和梃擊案,還沒有決定如何處理。在紅丸案被重新定性前,這樣的人不適合起複。
以孫慎行正在被問罪為由,朱由檢沒有起複他。但是為了顯示自己寬宏,朱由檢赦免了孫慎行的遣戍,讓他回京待審。
然後是王圖,這個人和葉向高一樣,已經在家中過世了。隻是消息還沒有傳到朝廷,很多官員不知。
已經去世的人,如何能夠被起複?所以這個人的名字,同樣也被劃掉。
接連聽到兩位東林黨大臣去世,這讓朱由檢感慨,東林黨的核心真的快死完了。這個聲名赫赫的黨派,遠沒有以前的聲威。
作為萬曆天啟年間黨爭的主力,東林黨在後世一些人看來不是黨派,甚至提出了“東林非黨論”,認為它沒有嚴密的組織體係,稱不上現代政黨。
但在朱由檢看來,東林黨別管是不是後世定義的政黨,它都明顯是黨派,不但有相對統一的政治理念,還有排斥異己的政治行為。這個黨派的口號非常光明正大,吸引了不少士人加入。在黨同伐異方麵做過的事情也不少,完全是一個政治集團,有光明也有黑暗。
甚至,在在認真分析東林黨後,朱由檢發現它的理念和組織非常接近後世的政黨。這是一個介於朋黨和政黨之間,轉型中的黨派。
當前東林黨的人員,大多是那些誌同道合的東林黨骨幹,通過私人關係聯係起來的。和傳統朋黨非常相似,卻通過共同的理念,超越了地域觀念。
所以東林黨要比傳統朋黨強得多,它用共同理念超越地域觀念,聯合了更多的人。把以地域劃分的齊黨、楚黨、浙黨打得潰不成軍,逼得一部分人依附魏忠賢,組成同樣超越地域的閹黨,用不講規矩的非正常手段,把東林黨打倒。
在這個黨爭過程中,東林黨損失慘重。北直隸的趙南星、孫承宗,南直隸的高攀龍、左光鬥、繆昌期、顧大章、孫慎行、錢謙益,浙江的朱國禎、魏大中、黃尊素,江西的鄒元標、劉一燝、李邦華,福建的葉向高,河南的喬允升,山東的劉策,山西的韓爌,陝西的馮從吾、王之寀、王圖,湖廣的周嘉謨、楊漣……
這些人或是被殺、或是問罪、或是革職、或是削籍,直接打斷了東林黨在各地的發展。把有可能發展出地方支部的東林黨,打得七零八落。
而且在閹黨塑造的恐怖氛圍下,很少有新人加入東林黨。可以說東林黨的發展勢頭已經被攔腰截斷,再不是以前那個一呼百應、在大明各地都有人附和的東林黨。
同時,在這些骨幹死亡後,東林黨脫胎於朋黨、組織不完善的缺點也體現出來。
尤其是顧憲成、高攀龍、葉向高這些東林黨核心人員的死亡,讓很多通過他們形成的關係,再也形不成體係。東林黨已經變得鬆散,沒有人能整合它。
所以朱由檢才敢啟用東林黨人,打算把散亂的東林黨成員召回來一些,用以平衡朝局。免得自己留任的閹黨在審查結束後重新壯大,沒有人製衡他們。
對死人一向很寬容,朱由檢在知道王圖已經逝世後,當即把被削籍的王圖恢複原官致仕,等他的死訊傳來,朝廷再加恩恤。
這讓東林黨的官員都覺得皇帝仁慈,有人嚐試著提出,應該把趙南星起複,或者回京待審。
對趙南星朱由檢就很慎重了,因為這個人稱得上東林黨的核心人員之一,有可能整合東林黨——
甚至可以說,在顧憲成、高攀龍、李三才、葉向高、鄒元標這些人都去世後,趙南星是唯一能整合東林黨的人。
劉一燝、韓爌、孫承宗這三位大學士,在東林黨的地位,都比不上趙南星。
朱由檢對這樣的人,自然很是警惕。
內心不願起複,朱由檢麵上卻很和藹。問了一下趙南星的情況,得知他被遣戍在代州,而且已經七十八歲。
這讓朱由檢立刻認識到,趙南星沒有多長時間能活了。這樣一個老人,不可能在代州撐多久。
為了避免趙南星在戍所死去,自己被人詬病,朱由檢當即下令道:
“趙南星特赦回京,他的案子要盡快重審。”
“以後七十歲以上的官員,要謹慎遣戍,不能隨意發配。”
這些年紀大的官員,到了戍所不可能有力氣做事,反而需要人照看,免得突然死去。到了戍所之後,完全就是負擔。
所以朱由檢下了這個命令,顯示自己優待老臣。
群臣齊聲稱頌,認為皇帝仁慈。
還有些東林黨的官員想要皇帝起複周嘉謨等人,朱由檢卻已經略過這件事,問起了下一個候選人李騰芳。
這個人說是東林黨,其實卻有自己的李黨,和顧天埈的顧黨、也就是昆黨友善,很多東林黨人都不待見他,不願意推薦這個人。
他們推薦更多的,是性情寬厚的成基命,這個人是葉向高的門生、楊漣的同門,和很多東林黨人有關係。
不過成基命以前隻是禮部右侍郎,官職有點顯低。朱由檢把他和張鼐、錢龍錫起複,卻沒有列入候選人。
在起複東林黨人韓爌擔任大學士後,這一個新增的內閣大學士,朱由檢並不願意用東林黨,更想用個中立派。
但是對東林黨的候選人,朱由檢明麵上也不排斥。詢問得知,盛以弘是衛所世官出身,家有潼關衛指揮使世職,朱由檢對他很滿意,卻知道這個人和東林黨的牽連並不深,隻是在《盜柄東林夥》被列入過一次。
何如寵和盛以弘的情況類似,和東林黨的牽連也不深。隻是因為他是左光鬥的同鄉好友,被閹黨認為是東林黨。
朱由檢把這兩個人起複,和東林黨的李騰芳一起,列為大學士候選人。
然後是薛三省、錢象坤、鄭以偉等人,他們可以說是中立派。
薛三省已經七十歲,朱由檢把他劃了出去,隻是遣官慰問,詢問他是否願意入京擔任資政大臣。
錢象坤在東林黨和閹黨之爭中並無偏向,曾在天啟四年葉向高致仕後有入閣希望,然後被東林黨詆毀,隻能辭去職位。後來天啟六年被廷推為南京禮部尚書,因為不肯依附魏忠賢,被閹黨指為繆昌期黨,隻能落職閑住。
可以說,在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中,根本就沒有中立派的生存空間。錢象坤、袁可立、黃克纘等人的遭遇,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至於鄭以偉,他是在翰林院養出來的名望、熬出來的資曆,做過的事情值得拿出來說的,隻有光宗祔廟一事——
當年光宗泰昌皇帝入太廟時,按順序當祧憲宗成化皇帝。但是有些官員對大禮議的事情還心有不甘,認為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睿宗沒當過皇帝,不當入廟,應該把憲宗留著,先把睿宗祧了。鄭以偉認為不可,阻止了這件事情。
輿論對他多有非議,但是朱由檢卻很讚同,認為鄭以偉可用,此人阻止了大禮議再起波瀾。
再加上鄭以偉的年齡和履曆都很適合,被朱由檢起複,和之前的十個人一起,列為大學士候選人。
這樣一來,這次廷推大學士,就有了十一個候選人。這些人有在朝、有在野,照顧了閹黨、東林黨、中立派,群臣都很滿意。
他們都知道當今皇帝對候選人很是看重,這十一人隻要被列入候選,即使無法被選上,多半也會任命其他職位。所以群臣之前都很熱情,在候選人上積極推薦。
按照以前的慣例,大學士廷推出兩人,或者是三四人。
朱由檢擔心自己中意的人選不上,讓他們廷推四人。自己到時候看需要,看看選誰入閣。
這十一個人他大多沒有偏見,但是最中意的,應該是徐光啟。這個人在後世的名氣大,朱由檢對他最熟悉。與其讓不知根底的大臣當大學士,自然不如用徐光啟。
但是徐光啟的資曆卻有點低,而且他熱心西學,讓一些傳統的儒家官員看不慣。能不能被廷推上去,朱由檢並沒把握。
今日增加大學士,實在有些突然,朱由檢沒有提前準備,隻能順其自然。看群臣把徐光啟排在第幾位,能不能列入最終候選。隻要能排在前四位,朱由檢就打算多增加幾個大學士。反正名額的事情,還是皇帝說了算。
懷著這個心思,朱由檢讓群臣按之前製定的計票法推選。楊景辰匆匆命人寫了選票,讓有廷推資格的臣子勾選。然後進行計票,得票多的在前。
閹黨的官員,大部分主推來宗道,也有很多人推楊景辰。畢竟楊景辰是皇帝的心腹,這件事幾乎眾所周知。很多人認為選他入閣,符合皇帝心意。
但是朱由檢其實並不想楊景辰入閣,而是想把他留在吏部。畢竟房壯麗已經確定明年離任,楊景辰這個左侍郎有資格接替。他需要有個心腹在吏部,掌握官員任命。
楊景辰先前在自己列入候選後,也是猶豫了一會兒,既想入閣當大學士,又想著擔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也不錯。以如今的朝堂格局,吏部尚書的權勢並不弱於大學士。
最終他揣摩皇帝的心意,決定留在吏部。示意呂圖南等人,一起推徐光啟。他知道這個人很受皇帝重視,早就被皇帝起複,打算推舉他入閣,用來討好皇帝。
至於東林黨和傾向東林黨的官員,大多不願意推選李騰芳。很多人按照家鄉籍貫,轉而推選他人。
但是東林黨在廷推這件事上,如今的影響力並不大。按照慣例,大學士是五品以上官員廷推,如今朝堂上這一級別的官員大多是閹黨,他們寧願推選中立派,也不願推選東林黨。
其他的袁可立等中立派官員,有的同情東林黨,卻不完全阿從。讓他們毫無原則地推選東林黨的官員,這些人是不願做的。
這樣一個局麵下,最終廷推的結果,當然是來宗道為正推,鄭以偉、徐光啟、何如寵三人,排在來宗道後麵。
這個結果,讓發現楊景辰小動作的朱由檢很是滿意,認為楊景辰明白自己的心意,把徐光啟推了上去。
接下來就是想辦法把來宗道否決掉,讓徐光啟上去。
正當朱由檢想著用什麽理由時,東林黨的官員已經開始發難。他們不願意來宗道這個閹黨大臣入閣,讓內閣六位大學士有五人是閹黨。
當即就有人指出,被定為首逆同謀的崔呈秀母親死去的時候,禮部尚書來宗道題複恤典,直曰“在天之靈”。先帝看到時艴然變色,用禦筆圈出此四字。
來宗道這樣的附逆官員,不應該成為大學士。
朱由檢聽到這件事,也是艴然變色。緊緊盯著來宗道,詢問他是否有這件事。
來宗道無法否認,隻得承認這件事。
朱由檢不願他這個阿諛魏忠賢的人入閣,當即就下令道:
“來宗道以頌美定為第六等,念在登極功勞上,允許原職致仕,轉為資政大臣。”
把這個早就看不順眼的官員,直接罷官不用。
沒想到自己被處罰這麽重,連降級署理原有職務都不行。來宗道當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沒當上大學士不說,還落個灰頭土臉。
總算皇帝念他輔佐登極有功,允許原職致仕、轉任資政大臣。這讓來宗道心裏好受點,知道自己不會被繼續追究、致仕待遇還有保證,當即向皇帝請求致仕,就此退出朝堂。
來宗道致仕之後,自然就不能擔任大學士。朱由檢看著鄭以偉和徐光啟的票數差不多,有心讓徐光啟擔任大學士,遂道:
“鄭以偉和徐光啟票數相當,都擔任東閣大學士,加銜從二品承政大臣,在內閣入直參預機務。”
“禮部尚書一職,從剛剛那些候選人中廷推。”
兩人都擔任大學士,又多出個禮部尚書職位需要廷推,群臣都沒有提出反對,說皇帝增加閣臣不對——
增加閣臣就是他們提出來的,皇帝臨時多增加一位,他們還能說不可以?
所以,群臣很快轉向對禮部尚書的爭奪,把新的禮部尚書廷推出來。
先前推舉徐光啟的大臣,此時更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大多選擇了溫體仁這個和徐光啟一樣、早就被皇帝起複的人。而且溫體仁作為朱國禎的同鄉,也被一些傾向東林黨的官員青睞。
所以溫體仁被推為正推,剛剛在大學士推選中排在第四位的何如寵,再次成為陪推。
朱由檢當即點了溫體仁擔任禮部尚書,對溫體仁和徐光啟空出來的侍郎職位先留著。因為今日的廷推候選人都是詞臣,並不適合擔任戶部、工部職務。先前朱由檢是為了讓徐光啟、溫體仁回朝,才讓他們擔任這兩個職位。
其實在之前侍郎廷推結束後,朱由檢就被司禮監提醒,徐光啟是鬆江人,不能任戶部官。所以他早有心給徐光啟換個職位,如今徐光啟入閣,正好解決了這一點。
現在,朱由檢發現朝中的清貴官員太多,所以就把溫體仁和徐光啟空出來的侍郎留著,讓吏部選幾個有地方督撫經曆的官員,改日進行廷推。南京空缺的尚書、侍郎,也要一並廷推。
《明史》:
崇禎五年:
鄭以偉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少保。
徐光啟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加太子少保。
(鄭以偉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徐光啟萬曆三十二年進士。鄭以偉資曆較深,支持他的人較多,多次廷推都有他的名字)
《崇禎長編》天啟七年十二月:枚卜閣臣,廷推孟紹虞、錢龍錫、楊景辰、薛三省、來宗道、李標、王祚遠、蕭命官、周道登、劉鴻訓、房壯麗、曹思誠,共十二人。
(孟紹虞、錢龍錫、薛三省、李標等人直接被主角排除,房壯麗、曹思誠沒有翰林經曆是湊數的,因為曆史上的崇禎皇帝此時也沒有破除非翰林不入內閣規矩。這個規矩的破除和鄭以偉有關,是他把“何況”當做人名,導致崇禎輕視詞臣)
《明史·周延儒傳》:(崇禎元年)十一月,大學士劉鴻訓罷,命會推,廷臣以延儒望輕置之,列成基命、錢謙益、鄭以偉、李騰芳、孫慎行、何如寵、薛三省、盛以弘、羅喻義、王永光、曹於汴十一人名上。
《明史·鄭以偉傳》:章疏中有“何況”二字,誤以為人名也,擬旨提問,帝駁改始悟。自是詞臣為帝輕,遂有館員須曆推知之諭,而閣臣不專用翰林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