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聽到皇帝專門設立國史館,讓朱國禎前去修史,都是羨慕異常。


    這種青史留名的大好事,他們可不想讓朱國禎專美。


    尤其是黃立極等大學士,早就被皇帝安排了修史書。越修越是感覺,中國史和世界史能讓他們修一輩子。


    原本他們還擔心自己致仕以後,修書的事情會被其他大學士接手。如今聽到皇帝說致仕後仍舊能在翰林院修書,當即就表示支持。黃立極道:


    “內閣本就屬翰林院,臣以為可去掉殿閣加銜,直接以翰林院大學士稱之。”


    “可設置翰林院大學士,讓朱國禎在翰林院修書。”


    這個說法,別說其他官員,翰林院學士心中都有不滿。


    因為內閣大學士位高權重,即使致仕了,頂著翰林院大學士的稱呼,說出的話仍舊沒人敢輕視。有這樣的大學士在翰林院,翰林院學士的話還有誰聽,翰林院如何管理?


    更別說翰林院大學士這個說法,表明除了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外,其他官員致仕後想修書都沒機會。這讓那些沒有翰林院經曆的官員,如何能夠認同?


    所以,群臣一致表示,不能如黃立極所說,把這個職位稱為翰林院大學士。因為內閣就是屬於翰林院,直接稱為翰林院大學士,有可能仍舊被當成內閣大學士看待。


    有必要換個稱呼,確認到翰林院修書的是致仕官員,不是在擔任實職。


    朱由檢聽得心喜,把自己考慮已久的一件事情,向群臣拋了出來:


    “翰林院大學士諸位都不認同,改稱資政院如何?”


    “也不稱為大學士,直接稱為資政。”


    “以致仕後的散官勳級定品,一品二品可稱資政大臣。”


    還舉出例子說道:


    “例如正三品官員,致仕後加從二品散官,那就稱從二品資政大臣,正一品的就稱為正一品資政大臣。”


    “三品四品可稱資政卿,如正三品資政卿、從四品資政卿。”


    “然後以資政大臣或資政卿身份,在翰林院修書。”


    “例如朱國禎,他以前是少保兼太子太保,都是從一品加銜。就讓他以從一品資政大臣身份,在翰林院國史館修書。”


    這又是個新機構,但明顯是優待老臣,群臣都很熱情。


    誰沒有致仕的時候,群臣對此讚同的居多。認為皇帝是仿照前宋的資政殿大學士,設置官職給罷職官員以示恩寵。隻是因為一些臣子沒有翰林院經曆,不能稱為大學士,所以稱大臣或卿。


    想到自己致仕後仍舊能夠發揮餘熱,仍舊受人尊重,群臣紛紛認為,應該設立資政院。


    但是有一些人,卻擔心皇帝用資政大臣取代朝堂大臣,尤其是擔心皇帝像設置四輔大臣那樣,把資政大臣由虛轉實。


    畢竟致仕臣子被起複,是很常見的事情。萬一他們頂著資政大臣的身份,和當政的大臣爭權,那就很麻煩了。


    所以他們希望皇帝明確資政院的權力,確認資政大臣不會成為實職。


    朱由檢對群臣的警惕心實在無語,覺得這些人如果不把心思放在限製皇帝上,大明絕對會更強盛。


    但是在群臣要求下,他也不得不做出表態。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和群臣商議討論:


    “資政院的官員不會擔任實職,如果擔任實職,必然正式起複。”


    “致仕官員起複為實職,必須要有特旨。”


    “六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一次起複一任。三年任滿之後如果沒有新的特旨,那就自動離職。”


    “七十歲以上的,一次起複一年。每年都要有特旨留任,否則自動離職。”


    對此考慮很久,朱由檢道:


    “例如韓爌,他今年已經六十二歲,如果三年後沒有旨意留任,那就從內閣自動離職。”


    “長城督師王象乾,今年已經八十二歲。朕會每年都派太醫檢查他的身體,然後決定是否留任。”


    “讓這樣的老臣在邊疆奔波,朕心中實在不忍。”


    “科道官員要監督這件事情,記得到時候提醒朕。尤其是吏科給事中,對這件事情負責。”


    這是在無中生有創造交換條件,用來和群臣商議。資政院還沒有設立,就被朱由檢拿去討價還價。


    朝堂上年紀大的大臣聽到皇帝的提議,都是心中一凜。


    他們知道這個製度如果實施,以後很可能用於所有六七十歲的老臣。這些上了年紀的老臣如果還想在朝廷擔任實職,那就必須有皇帝特旨。


    這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不利了。意味著沒有皇帝特旨,他們到時候就要自動離任。


    但是讓他們直接反對,這些人卻有點不敢,擔心被人盯上,然後被彈劾“戀棧權位”——


    尤其是剛剛被皇帝授權監督這件事情的科道官員,可是在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


    這些科道官員可不管六七十歲以後的事情,他們大多還年輕,需要升遷機會。彈劾一位大臣、讓大臣去職,那是實實在在的功勞。而且能空出官位,讓下麵的官員有更多的升遷機會。


    甚至給科道官員加任務的朱由檢,都打算在老臣敢反對時,詢問他們是不是想當司馬懿。


    不過,還沒有等他問出這句話,已經超過七十歲、而且負責官員起複的吏部尚書房壯麗,卻向皇帝請求:


    “臣今年已經七十三歲,時常感覺力不從心,屢次以老病乞休。”


    “隻是陛下信重,才不得不擔任吏部尚書。”


    “懇請陛下在臣擔任吏部尚書一年後,讓臣致仕回鄉。”


    “七十歲以上老臣隻用擔任一年實職,實是陛下優待。”


    直接把皇帝提出的製度用於所有七十以上官員,並且以身作則,在自己身上實施。


    朱由檢聞言大喜,對房壯麗愈加滿意。他當然想把致仕起複規定用於所有六七十歲官員,以便以後更方便拿捏老臣的官位。但是又擔心這件事引起的反彈太大,所以從致仕起複官員說起。


    如今房壯麗主動請求,可以說幫他解決了一個大難題。這讓朱由檢心中極為喜悅,和顏悅色地道:


    “房卿老成持重,朝堂上實在離不開你這樣的大臣。”


    “明年的事明年再說,房卿安心任職。”


    房壯麗心中感動皇帝的信重,但他真的不想幹了。


    一是他確實年紀大了,有些力不從心。而且當今皇帝是個能折騰的,他擔心自己這樣下去會累死。


    二是他沒有翰林院經曆,升到吏部尚書官位就到頂了,不可能再升更高職位。


    再加上吏部尚書位高權重,很多人都在盯著這個位子。他若不主動求去,以後很可能被人趕下去。


    別的不說,就是向皇帝舉薦他擔任吏部尚書的吏部左侍郎楊景辰,估計都在盤算著他會在什麽時候離任,以便隨後接替。


    所以房壯麗擔任吏部尚書之後,就一直上疏乞休,免得被人覺得擋路,以後被參下去。


    為了避免讓人誤解,以後把彈劾矛頭對著自己,房壯麗在皇帝挽留後,仍舊堅決請求,表示隻留任一年,最遲明年致仕。


    對此很是無奈,朱由檢隻能麵上不忍、心中愉快地接受了房壯麗的請求,允許他明年致仕。


    為了表彰這位幫自己解決了大難題的老臣,朱由檢還下令道:


    “房卿輔佐朕登極有功,又推行磨勘法,多有功績。”


    “其原有太子太傅,加升為太子太師,加右柱國勳級,食正一品俸祿。”


    “明年致仕後若想留京,可以入資政院擔任資政大臣。”


    這個褒獎,明明白白地表明了皇帝的態度。說明他確實想把剛剛說的年齡規定,用於所有六七十歲老臣。


    一些老臣會不會暗罵不說,已經六十歲以上、而且是致仕起複的袁可立,卻很認同這個規定。因為他本來就不想起複,隻是皇帝多次下旨、又把他的好友董其昌給起複了,才不得不來到京城任職。


    如今在聽到皇帝對致仕官員起複任職的規定後,當即就同樣請求,隻再擔任一任。


    孫承宗同樣超過六十歲、而且是致仕起複官員,為了響應袁可立,而且為了減少朝堂上對自己外出督師的懷疑,同樣表示隻願擔任一任,三年後再看成效,由朝廷決定是否繼續留任。


    這兩人一個是東林黨、一個傾向東林黨,他們的支持,毫無疑問讓朝堂上的東林黨官員無法反對。更別說如今朝堂上的東林黨官員大多年輕,他們希望皇帝起複東林黨官員不假,卻又擔心被皇帝起複的東林黨大臣一直戀棧不去,他們沒有出頭的機會。所以對皇帝的這個政策,他們內心是支持的,根本不想反對。


    至於閹黨官員,他們是待罪之身,沒有底氣反對。更何況閹黨如今的首領黃立極一直被人彈劾,早就想找個機會退下去。


    如今聽到皇帝對六十歲以上官員起複一任的規定,頓時覺得這是自己安全退下去的好機會,主動向皇帝請求道:


    “臣雖未曾致仕,今年卻已六十歲。”


    “這些時日一直感覺力不從心,懇請陛下讓臣同樣隻任一任。”


    “最遲兩年之後,臣就從內閣離任。”


    向所有官員表明,自己最多再當兩年首輔。隻要再等兩年,他就必然離任。免得其他官員擔心他一直幹下去,一直盯著他彈劾。


    這個請求一出,很多官員果然認為黃立極識趣,決定再忍兩年,讓他自己離任。但是這兩年也不能完全放鬆彈劾,免得兩年之後,黃立極被皇帝特旨留任。


    朱由檢同樣很高興,因為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最重要的內閣首輔支持,再加上吏部尚書房壯麗的支持,擴張權力的吏科給事中也不可能反對。可以說這件事已經能夠形成旨意,不會再有波折。


    以後,六十歲、七十歲以上老臣的留任權力,就落在了皇帝手裏。


    六十歲以上官員,一次隻任三年。三年以後沒有特旨,那就不會留任。


    七十歲以上官員,一次隻任一年。一年以後沒有特旨,那就不會留任。


    這讓朱由檢的權力進一步擴充,掌握了老臣留任的主動權。


    以後,他如果看哪個老臣不滿意,直接不下特旨留任就行了,根本就不用費勁心思趕下去。這對於他來說,自然十分方便。


    卻不知很多老臣想的也是如此,他們就是擔心被皇帝費心思趕下去,才沒有激烈反對這個提議——


    都到六七十歲了,大部分官員想的是身後名,不想臨到老來,還和皇帝鬧翻。


    以前很多老臣受到彈劾就會請求致仕,原因就在於此。除了貪戀權位的官員外,沒有人受到彈劾還會戀棧不去。


    皇帝的自動離任規定,正好能讓他們體麵地退下去。不至於被皇帝厭棄後,皇帝要流露出不滿,然後被官員彈劾,然後請求致仕。


    這套流程麻煩不說,退得也很不體麵,還不如等任期到了,自己自動退下去。


    朱由檢準備問的誰想當司馬懿的問題,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這讓他很是高興,向群臣道:


    “所有致仕老臣,隻要願意留京的,都可以申請去資政院。”


    “資政大臣和資政卿不用參加朝會,但是朝廷做出的決議,通政司都要傳達給資政院。”


    “朕以後也會把一些政事,交給有經驗的老臣,讓他們提出建議,以資顧問。”


    “這些建議朝廷會認真討論,正式回複他們。”


    給致仕老臣優待,朱由檢又給資政院加了幾項權力:


    “如果官員有不法行為,資政大臣和資政卿可以監督。”


    “朝廷舉行廷推和廷議時,如果有需要,可以讓資政大臣參與。”


    “資政大臣以前都是重臣,雖然精力不足難以擔任實職。但是監督和廷推廷議這樣的小事,卻是有精力參與的。”


    “諸位也不想致仕後毫無權力,被一些官吏輕視吧?”


    這個決定實在是好,朝臣想到以前有很多官員致仕後,一下子從車水馬龍,變得門可羅雀,當真是心有戚戚。他們雖然還沒致仕,卻擔心自己落到那個境地。


    如今皇帝用資政院的虛職,讓致仕官員可以監督官員、參加廷推廷議,那就有了一點權力,不至於讓人完全無視。


    這讓他們覺得,皇帝當真是為大臣考慮。讓大臣致仕後的境地,不至於落差太大。


    一些老臣本來還腹誹皇帝對他們有些苛刻,聽到致仕官員有這麽優待後,心中都好受了很多。覺得皇帝還是優待老臣的,不是要把他們從朝堂上完全趕出去。


    所以這些老臣,對此是紛紛支持。有些年輕官員雖然不認同這個改變,不願讓致仕老臣影響朝堂局勢,卻被人用慣例是三品以上廷推頂了回去——


    資政大臣都是一二品官員,自然在三品以上。皇帝讓他們參與廷推,這很符合慣例。


    至於廷議資格,以前就沒製度,按皇帝旨意劃定相應範圍。如今皇帝允許資政大臣參與廷議,同樣理所當然。


    所以在眾多大臣、以及自忖有資格成為資政大臣的官員支持下,資政院設立的事情,當場定了下來。甚至都不需要大臣廷議,對這件事情表決。


    這讓朱由檢很是感慨,沒想到事情如此簡單。早知道資政院設立這麽容易,自己早就該設置了。六七十歲老臣留任的規定,同樣也早就應該定下來。


    以後自己看哪個老臣不順眼時,也不用想法罷免,隻要讓他年齡到了自動離任,不特旨留任就行了。


    可以說,事情進展到現在,都是非常順利。但是最後卻有一點麻煩,需要朱由檢解決——


    那就是在資政院任職的致仕官員,俸祿待遇問題。


    大明官員的致仕待遇很低,隻是給廉貧不能自存、眾所共知者,每年發放四石大米,免得這些官員餓死,丟朝廷的臉麵。


    四石大米在鄉村勉強能夠一個人生活,但是京城的物價眾所周知,這點錢糧不可能夠生存。


    朱由檢把一些致仕官員留在京城,甚至讓他們在翰林院修書,自然要發些俸祿,保障他們的生存。否則鬧出事來,丟的是朝廷的臉麵。


    對於這種增加支出的事情,朱由檢實在不願,但是不發俸祿又說不過去。


    他仔細算了一下,資政大臣以後可能有數十人,資政卿更是可能有幾百人,肯定不能把俸祿全發。


    所以在綜合考慮之後,朱由檢道:


    “擔任資政的,如果是廉貧不能自存、眾所共知者,每月發放一石月米補貼。”


    “資政大臣或資政卿在翰林院修書或有其它任務的,按品級發放一成本色,其餘發放寶鈔折色。”


    “待以後財政寬裕了,繼續提高待遇。”


    把這些官員的俸祿,由實職官員的三成左右本色,降低到了一成。


    沒任務的資政,更是隻給貧困者一石月米補貼。


    朝廷每年增加的花費,不會超過萬石。


    這個待遇,當真可以說很低。但是官員卻不得不謝恩。


    因為這個致仕待遇,朝廷以前沒有。皇帝也有心以後提高待遇,隻是要在財政寬裕後——


    如今九邊還有數百萬欠餉沒發,誰敢為致仕大臣爭待遇。


    群臣隻能感謝皇帝的恩德,對此表示稱讚。


    就這樣,在群臣的讚同下,朱由檢付出一點錢糧,成功設立了資政院。


    然後,朱由檢讓吏部統計在京致仕大臣,準備給方從哲等人,加資政大臣或資政卿。


    資政院這個機構,朱由檢暫時沒有獨立設置,隻是在翰林院設立資政院司務廳,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祚遠,兼任司務廳主事。負責公文往來,處理日常事務。


    目前資政院的主要作用,還是作為致仕官員加銜,讓他們去翰林院修書。


    這個連衙門都沒有的虛置機構,看起來隻是為了優待老臣。


    沒有人能夠想到,朱由檢以後會把什麽事情交給資政院、把什麽事情讓資政院一起廷議。


    也沒有人能夠料到,資政院這個虛置機構,以後有可能變成大明國會。


    朱由檢對大明朝廷的現代化改革,繼續穩步推進。


    《清史稿》:


    資政院總裁,王公大臣內特簡。


    副總裁,三品以上大臣內簡充。各一人。


    掌取決公論。凡歲入歲出,法典朝章,公債稅率,及被旨諮議者,經議員議決,會國務大臣上奏取裁。


    秘書廳秘書長一人,請簡。一、二、三等秘書官各四人,奏補。掌計會文牘。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