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米製之後,公製度量衡就可以確定了。
作為一個完整的體係,公製度量衡的米、千克、升,遠非難以換算的尺、斤、升可比。
分米、立方分米、升、千克的關聯,把長度、容器、輕重這三個度量衡完全聯係起來,不再是單打獨鬥。
三者關聯之下,哪一個出現偏差,都會影響另外兩者。度量衡從此完全固定,很難發生改變——
像是一尺的長度由秦漢時的二十多厘米增長到三十多厘米,一升的容量相當於秦漢時的五倍,這樣的事以後都不會出現了。
更不會發生“古之一兩今之一錢”的事情,讓藥方劑量產生混亂。
想到這件事情,朱由檢就不知道該怎麽評價。
把太醫院劃入內廷後,朱由檢特意關注了一下,讓太醫院的醫生治療了幾個宮內的病人,考察他們的水平。
但是這些醫生的水平還沒考察出來,朱由檢自己就崩潰了。
因為他看到藥方上的字龍飛鳳舞不說,劑量也是按錢計算。這讓習慣了後世打印藥方和按克抓藥的朱由檢,感到很是無語。
尤其是聽到那些人引用《本草綱目》,說是上麵寫著“古之一兩,今用一錢”,讓朱由檢更是無語,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些醫生根本不去考證這個說法的由來,有些人根本不學無術,直接把古方的一兩,當做一錢來開。
這讓朱由檢對他們的水平很是懷疑,根本就不需要繼續考察——
首先需要確定重量,讓人把醫書和藥方整理一遍。
這也是朱由檢迫切需要確定公製的原因,關係自己安全。
不能讓醫生連劑量都不確定,隨意用方抓藥。
太醫院治死了那麽多皇帝,要下力氣整頓。
漢唐的度量衡都有辦法確定,因為和錢幣重量有關。
漢朝的五銖錢民間應該有留存,尤其是那些喜歡從地裏找東西的盜墓賊,會挖出來五銖錢。隻要確定五銖的重量,就能大概確定漢末三國的兩有多重,用克這個單位,修訂張仲景的醫書。
唐朝的錢就更簡單了,一枚錢幣的重量,大概就是一錢。所以唐朝之後的斤兩變化其實不大,因為鑄造的錢幣重量差不多,斤兩錢的差別當然不會太大。各朝代間的誤差,勉強能夠接受。
隻有漢朝,仍在用一兩二十四銖,漢朝斤兩的重量,和大明的差別很大。漢朝醫書的藥方,都要重定劑量。
這件事關係到自己的安危,朱由檢當然很看重。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打算采用新的度量衡。如今以嘉靖牙尺確定米製後,他打算以米製為基礎,確定公製度量衡。
一立方分米容積就是一升,一升水的重量就是一千克。這個水的溫度還要是四度,要用冰水混合物和水的沸點,確定溫度體係。
考慮到斤兩錢在民間的廣泛使用,而且自唐朝以來的變化不大,朱由檢沒有把一千克定為一公斤。隻是以千克稱呼,不和斤產生聯係,避免民間混亂。
為了便於換算,一斤的重量,被朱由檢明確定為六百克。
一斤是十六兩,一兩自然是三十七點五克。
一兩是十錢,一錢的重量是三點七五克。
以後的醫書和藥方,要標明斤兩錢和克這兩種體係的重量。避免太醫院的人按“古之一兩,今用一錢”,隨意改動劑量。
同時,在鑄錢方麵,朱由檢也打算把崇禎通寶的小平錢重量,定在三點七五克。
然後確定折二錢、折五錢、折十錢的重量,把它們適當降低一些,獲得鑄幣收益。
正因為斤兩錢的重量和藥方劑量、錢幣重量息息相關,所以朱由檢沒有大改,沒采用後世的市製。隻是和克聯係起來,確定兩者間的換算。
重量、容量、長度都確定後,整個度量衡體係,基本也就確定了。朱由檢從長度開始,拓展這個體係。
首先是一米三尺,一裏是一千五百尺,那就是五百米。朱由檢詢問欽天監官員道:
“你們都算一下,五百米、三百步的裏,和原有的裏差別多大?”
“按米計算,長度相差多少?”
欽天監的官員都算了一下,監正葉震春道:
“按照嘉靖牙尺,一尺是三十二厘米。原有的裏是三百六十步,按照一步五尺計算,那就是一千八百尺,大約五百七十六米。”
“實際嘉靖牙尺稍長一點,標準的營造尺相比它略短一毫米。陛下測量寶鈔,完全能測出來。”
朱由檢聽到之後,拿嘉靖牙尺量了一下寶鈔,果然比墨邊稍長一點,大約是一毫米。
以此計算,原本的一裏大概是五百七十四米。
改成一裏三百步、尺也換成一米三尺後,現在的一裏就是五百米。
兩者相差七十四米,差距是有點大。
對此有些為難,但是朱由檢卻不想像一斤等於六百克那樣,沿用原有裏長。因為他知道按一裏五百米的長度,子午圈大概是八萬裏。
換成五百七十四米的裏長,那就難計算了。不利於他用經緯線確定封地麵積,有可能被人隱瞞。
再說,裏縮短後,給功臣的封地麵積會減少。能在原有的麵積上,劃分出更多方裏,分給更多的人。
所以朱由檢決定,一裏就是五百米。赤道和子午圈的長度,大約就是八萬裏。
至於尺的長度,被他以一米三尺,確定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厘米為標準尺。
這個長度介於營造尺和裁衣尺之間,和量地尺接近。
因為一畝二百四十步沒有變化,如果按以前的量地尺測算,一舊畝的麵積,大概是新畝的百分之九十六。這個差距不算太大,不會產生多少糾紛。
實際因為各地的量地尺長度不同,還有些地方用小尺、按一步六尺計算。朱由檢定下的標準尺,最多是改動營造尺,在沒打算全國清丈前,不會動量地尺。
各地的量地尺該怎樣還是怎樣,朱由檢現在沒能力改,也不敢去亂改。戶部上報的大畝、小畝、折畝等複雜的畝製,看得朱由檢頭都大了,根本不敢輕動。
還是關外一張白紙好作畫,直接就用方裏。而且在改變裏長後,那裏的尺也用標準尺。
按照一裏三百步、一畝二百四十步計算,三百乘以三百除以二百四十步,就是三百七十五畝。
按照一米三尺、一步五尺、一畝二百四十步計算,一畝的麵積是六百六十六又三分之二平方米,等同於後世的市畝。
按照一裏五百米計算,一方裏就是二十五萬平方米。是一畝麵積的三百七十五倍。可以說方裏和畝的換算非常準確,沒有絲毫誤差。
同時,為了方便用米測量土地,朱由檢仿照後世的公頃、公畝,把一萬平方米定為一畹、一百平方米定為一陌。方便土地的主人用米測量,給招收的佃戶分地。一畹就是十五畝,大概相當於東北的一坰地。
因為畹和陌中間有間隔,朱由檢還把一千平方米定為一阡,這三個聯係起來,作為米製麵積體係,和畝製一同使用。
總之,朱由檢參照後世的公製度量衡,在欽天監的幫助下,把新的度量衡體係,完全確定下來。
為了固定這種度量衡,朱由檢命人用黃金、陶瓷等材料製作米原器,看看哪個更穩定,以後選一個作為標準米,盡量避免誤差。
然後以標準米和標準尺,製造出直尺、卷尺、三角尺等測量工具,方便測量土地。
同時,他還讓欽天監完善測量經緯度的工具,確定每一經緯度相差多少裏,方便繪製地圖,以後劃分井田。
可以說,朱由檢用分封井田的名義,把度量衡調整了一遍。把自己想采用的公製度量衡,融入井田製度——
在井田製這個大旗下,實現度量衡改革。
在這個度量衡確定後,大明的器具製造,會變得更加精確。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都可以開始嚐試。
朱由檢打算用更強的生產力、製造出更優秀的武器,用大明海量的物資,堆死後金建虜。
工業發展的障礙,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掃清。大明有可能率先發起工業革命,引領人類世界。
(本章完)
作為一個完整的體係,公製度量衡的米、千克、升,遠非難以換算的尺、斤、升可比。
分米、立方分米、升、千克的關聯,把長度、容器、輕重這三個度量衡完全聯係起來,不再是單打獨鬥。
三者關聯之下,哪一個出現偏差,都會影響另外兩者。度量衡從此完全固定,很難發生改變——
像是一尺的長度由秦漢時的二十多厘米增長到三十多厘米,一升的容量相當於秦漢時的五倍,這樣的事以後都不會出現了。
更不會發生“古之一兩今之一錢”的事情,讓藥方劑量產生混亂。
想到這件事情,朱由檢就不知道該怎麽評價。
把太醫院劃入內廷後,朱由檢特意關注了一下,讓太醫院的醫生治療了幾個宮內的病人,考察他們的水平。
但是這些醫生的水平還沒考察出來,朱由檢自己就崩潰了。
因為他看到藥方上的字龍飛鳳舞不說,劑量也是按錢計算。這讓習慣了後世打印藥方和按克抓藥的朱由檢,感到很是無語。
尤其是聽到那些人引用《本草綱目》,說是上麵寫著“古之一兩,今用一錢”,讓朱由檢更是無語,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些醫生根本不去考證這個說法的由來,有些人根本不學無術,直接把古方的一兩,當做一錢來開。
這讓朱由檢對他們的水平很是懷疑,根本就不需要繼續考察——
首先需要確定重量,讓人把醫書和藥方整理一遍。
這也是朱由檢迫切需要確定公製的原因,關係自己安全。
不能讓醫生連劑量都不確定,隨意用方抓藥。
太醫院治死了那麽多皇帝,要下力氣整頓。
漢唐的度量衡都有辦法確定,因為和錢幣重量有關。
漢朝的五銖錢民間應該有留存,尤其是那些喜歡從地裏找東西的盜墓賊,會挖出來五銖錢。隻要確定五銖的重量,就能大概確定漢末三國的兩有多重,用克這個單位,修訂張仲景的醫書。
唐朝的錢就更簡單了,一枚錢幣的重量,大概就是一錢。所以唐朝之後的斤兩變化其實不大,因為鑄造的錢幣重量差不多,斤兩錢的差別當然不會太大。各朝代間的誤差,勉強能夠接受。
隻有漢朝,仍在用一兩二十四銖,漢朝斤兩的重量,和大明的差別很大。漢朝醫書的藥方,都要重定劑量。
這件事關係到自己的安危,朱由檢當然很看重。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打算采用新的度量衡。如今以嘉靖牙尺確定米製後,他打算以米製為基礎,確定公製度量衡。
一立方分米容積就是一升,一升水的重量就是一千克。這個水的溫度還要是四度,要用冰水混合物和水的沸點,確定溫度體係。
考慮到斤兩錢在民間的廣泛使用,而且自唐朝以來的變化不大,朱由檢沒有把一千克定為一公斤。隻是以千克稱呼,不和斤產生聯係,避免民間混亂。
為了便於換算,一斤的重量,被朱由檢明確定為六百克。
一斤是十六兩,一兩自然是三十七點五克。
一兩是十錢,一錢的重量是三點七五克。
以後的醫書和藥方,要標明斤兩錢和克這兩種體係的重量。避免太醫院的人按“古之一兩,今用一錢”,隨意改動劑量。
同時,在鑄錢方麵,朱由檢也打算把崇禎通寶的小平錢重量,定在三點七五克。
然後確定折二錢、折五錢、折十錢的重量,把它們適當降低一些,獲得鑄幣收益。
正因為斤兩錢的重量和藥方劑量、錢幣重量息息相關,所以朱由檢沒有大改,沒采用後世的市製。隻是和克聯係起來,確定兩者間的換算。
重量、容量、長度都確定後,整個度量衡體係,基本也就確定了。朱由檢從長度開始,拓展這個體係。
首先是一米三尺,一裏是一千五百尺,那就是五百米。朱由檢詢問欽天監官員道:
“你們都算一下,五百米、三百步的裏,和原有的裏差別多大?”
“按米計算,長度相差多少?”
欽天監的官員都算了一下,監正葉震春道:
“按照嘉靖牙尺,一尺是三十二厘米。原有的裏是三百六十步,按照一步五尺計算,那就是一千八百尺,大約五百七十六米。”
“實際嘉靖牙尺稍長一點,標準的營造尺相比它略短一毫米。陛下測量寶鈔,完全能測出來。”
朱由檢聽到之後,拿嘉靖牙尺量了一下寶鈔,果然比墨邊稍長一點,大約是一毫米。
以此計算,原本的一裏大概是五百七十四米。
改成一裏三百步、尺也換成一米三尺後,現在的一裏就是五百米。
兩者相差七十四米,差距是有點大。
對此有些為難,但是朱由檢卻不想像一斤等於六百克那樣,沿用原有裏長。因為他知道按一裏五百米的長度,子午圈大概是八萬裏。
換成五百七十四米的裏長,那就難計算了。不利於他用經緯線確定封地麵積,有可能被人隱瞞。
再說,裏縮短後,給功臣的封地麵積會減少。能在原有的麵積上,劃分出更多方裏,分給更多的人。
所以朱由檢決定,一裏就是五百米。赤道和子午圈的長度,大約就是八萬裏。
至於尺的長度,被他以一米三尺,確定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厘米為標準尺。
這個長度介於營造尺和裁衣尺之間,和量地尺接近。
因為一畝二百四十步沒有變化,如果按以前的量地尺測算,一舊畝的麵積,大概是新畝的百分之九十六。這個差距不算太大,不會產生多少糾紛。
實際因為各地的量地尺長度不同,還有些地方用小尺、按一步六尺計算。朱由檢定下的標準尺,最多是改動營造尺,在沒打算全國清丈前,不會動量地尺。
各地的量地尺該怎樣還是怎樣,朱由檢現在沒能力改,也不敢去亂改。戶部上報的大畝、小畝、折畝等複雜的畝製,看得朱由檢頭都大了,根本不敢輕動。
還是關外一張白紙好作畫,直接就用方裏。而且在改變裏長後,那裏的尺也用標準尺。
按照一裏三百步、一畝二百四十步計算,三百乘以三百除以二百四十步,就是三百七十五畝。
按照一米三尺、一步五尺、一畝二百四十步計算,一畝的麵積是六百六十六又三分之二平方米,等同於後世的市畝。
按照一裏五百米計算,一方裏就是二十五萬平方米。是一畝麵積的三百七十五倍。可以說方裏和畝的換算非常準確,沒有絲毫誤差。
同時,為了方便用米測量土地,朱由檢仿照後世的公頃、公畝,把一萬平方米定為一畹、一百平方米定為一陌。方便土地的主人用米測量,給招收的佃戶分地。一畹就是十五畝,大概相當於東北的一坰地。
因為畹和陌中間有間隔,朱由檢還把一千平方米定為一阡,這三個聯係起來,作為米製麵積體係,和畝製一同使用。
總之,朱由檢參照後世的公製度量衡,在欽天監的幫助下,把新的度量衡體係,完全確定下來。
為了固定這種度量衡,朱由檢命人用黃金、陶瓷等材料製作米原器,看看哪個更穩定,以後選一個作為標準米,盡量避免誤差。
然後以標準米和標準尺,製造出直尺、卷尺、三角尺等測量工具,方便測量土地。
同時,他還讓欽天監完善測量經緯度的工具,確定每一經緯度相差多少裏,方便繪製地圖,以後劃分井田。
可以說,朱由檢用分封井田的名義,把度量衡調整了一遍。把自己想采用的公製度量衡,融入井田製度——
在井田製這個大旗下,實現度量衡改革。
在這個度量衡確定後,大明的器具製造,會變得更加精確。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都可以開始嚐試。
朱由檢打算用更強的生產力、製造出更優秀的武器,用大明海量的物資,堆死後金建虜。
工業發展的障礙,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掃清。大明有可能率先發起工業革命,引領人類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