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天監掌天文、曆數、占候、推步之事,是大明唯一有資格研究天文的衙門。


    朱由檢把這個衙門劃歸內廷後,一直沒來得及管理。隻是讓有天文職責的靈台掌印太監,監察欽天監情況。


    如今需要欽天監測量子午線長度,終於把欽天監官員喚了過來。


    欽天監監正葉震春、五官正戈豐年、博士楊元慶和周長庚等人,聽到皇帝召喚都很激動,認為這是改變欽天監命運的好機會。


    在大明,欽天監官員雖然說是世襲,卻不像世襲軍官那樣多有優待,反而非常苦逼——


    因為他們雖然能世代進欽天監為官,甚至形成了家族傳承,苦的地方卻也同樣在此。


    按照洪武六年詔令,欽天監人員永遠不許遷動,子孫隻習學天文曆算,不許習他業。其不習學者,發海南充軍。


    可以說,他們世代被禁錮在欽天監中,隻能學天文曆法。甚至就連奔喪,都隻有三個月時間——


    當然,現在奔喪三月已經不是欽天監的專享、也不能說苛待。朱由檢發明了欽天監加銜,讓其他官員也能像欽天監官員一樣,奔喪三月即可。還給這種製度起了個名字,叫做以月易年。


    如今官員能被皇帝特許奔喪三月,不僅不是苛待,甚至可以說是看重。隻有被皇帝看重的官員,才有這個待遇。


    而且以月易年的說法,也規避了外人指責。畢竟以月易年聽起來和以日易月相似,反對以月易年的人,就是在反對皇帝的以日易月。所以奔喪三月,不能被稱不孝。


    欽天監作為唯一被允許奔喪三月的衙門,其他官員想要同樣擁有這個待遇,就必須加上欽天監官銜。這讓他們的地位提高很多,更加受人尊重。


    而且朱由檢登極以來,改變了不少製度。欽天監官員都期望皇帝把禁令給解除了,讓他們的子弟能夠參加科舉,同樣能做文官。


    尤其是明算科設立後,欽天監各個家族,更是興奮異常,恨不得皇帝解除禁令,允許他們的子弟參加——


    這些人相信,在數算一道上,沒有人比得上欽天監子弟。隻要能拿到舉人身份,他們就必然能考取明算科進士。


    唯一可惜的是皇帝沒有設立明算科舉人秀才,他們的子弟還需要學四書五經,可能在進士前的考試上被攔下來。


    如果縣試、府試、院試、鄉試也設立明算科,那就會更好了。欽天監子弟完全能一路考上去,沒有任何阻礙。


    當然,這些都是他們的暢想,如今朱由檢還沒有解除禁令,他們就是有再多的想法,也是無從實現。


    而且,在見到皇帝之後,還沒等他們想好如何開口,朱由檢的第一個問題,便難住了他們:


    “從北極點到赤道,這個子午線長度被朕定為兩萬裏。”


    “你們能不能算出這個裏有多長,和現在用的裏相差多少?”


    從來沒有算過這種事,欽天監官員麵麵相覷,最終還是監正葉震春道:


    “本朝從未測量子午線長度,臣在古書上看到,唐朝的僧一行曾經測量過。”


    “若是以子午線長度定裏長,恐會出現偏差。”


    裏這個單位太常用了,而且和京中熱議的井田製有關。葉震春承擔不起亂改裏製的責任,隻能如實回答。


    欽天監官員這樣說,朱由檢也沒辦法。他知道自己能強行讓欽天監官員測量,但是測出來的裏長度不準確的話,怎麽確定度量衡?


    所以朱由檢隻能道:


    “先找些人測測,總要測出來的。”


    “哪個衙門管計量的事情,尺斤升都是誰定的?”


    欽天監博士周長庚道:


    “陛下說的是量衡,歸工部都水司執掌。”


    “所有的度量、權衡,都由都水司校勘頒行。”


    沒想到是都水司,工部管水利的衙門。朱由檢聽著奇怪,又想到戶部測量田畝用量地尺,詢問道:


    “都水司頒行的度量衡,其它部門認可嗎?”


    “為何朕聽說除了營造尺之外,還有裁衣尺、量地尺。”


    周長庚不知皇帝為何在這點上計較,還是認真回道:


    “營造尺是官尺,裁衣尺、量地尺是民間私用。”


    “本朝營造尺沿用宋尺,與寶鈔墨邊外齊。”


    “裁衣尺的長度,與寶鈔紙邊外齊。”


    “量地尺的長度,介於二者之間。”


    對這種複雜的尺度,朱由檢實在頭疼。明明工部頒行了營造尺,有些人卻非得用其它尺度。測量出的布匹、田畝,自然也有誤差。


    想到大明單單在尺度上,就有三種長度,甚至實際執行時因為誤差,還有更多長度。朱由檢下定決心,把這些尺度統一起來,製定出標準尺。


    標準尺確定之後,一裏按三百步、一步按五尺計算,那就是一千五百尺。裏的長度同樣可以確定,用來確定井田。


    想到這裏,朱由檢下令道:


    “取幾張寶鈔過來,把宮裏的營造尺取來。”


    乾清宮太監聽到,急忙去找了幾張寶鈔,又去禦用監取了牙尺。


    朱由檢看到這個牙尺,尤其是上麵的“大明嘉靖年製”幾個字,頓時心中一喜,知道找到了答案。


    因為他認識到,這就是他在後世見過的嘉靖牙尺,尺長32厘米,故宮博物院寫得非常明確。


    有了這個參照物,米的長度就能確定。按照一米三尺、一裏五百米計算,尺和裏的長度,同樣可以確定。


    唯一讓他疑慮的是,不知道象牙的穩定性如何,從明朝放到後世,長度會不會因為熱脹冷縮等原因,發生一定變化——


    如果現在的嘉靖牙尺不是三十二厘米,而是或長或短一點,那就有誤差了。


    朱由檢想到這點,立刻讓人測算,用嘉靖牙尺確定一分米的長度,然後準備清水,測測一立方分米的水,會不會是一升。


    因為他清楚地記得,市升就是公升,兩種單位相同。公升是公製單位,市升卻是沿用下來的。所以明清的升和後世公升差不多,偏差不會太大。


    如果用嘉靖牙尺確定的一立方分米和一升差不多,他就決定采用這個長度,定下分米長度,以及標準升和千克。


    被皇帝的命令搞得暈頭轉向,欽天監官員卻不得不聽命行事。


    三十二厘米的牙尺,確定一厘米很簡單,隻要把一張紙或一根線裁到尺子的長度,不斷對折就可以了。


    然後再用一厘米,確定出十厘米、也就是一分米的長度。再用這個一分米,製造出一立方分米的容器。


    朱由檢讓不同的人測量了幾次,確定一分米的長度後,又讓內官監營造司根據這個長度造出幾個容器,測量下哪個長度最精確,選擇用哪個測容積。


    就這樣折騰很久,終於造出了一立方分米的容器,和標準的升對比。兩者的容積果然相差不大,讓人嘖嘖稱奇。


    這還沒有停止,朱由檢又讓人測量一升水的重量,然後和大明用的斤對比。看看一斤的重量,是不是一升水的五分之三左右——


    因為他記得所謂的司馬斤,大概就是六百克。


    司馬斤、司馬兩是從明清斤兩沿用下去的,如果這個偏差也不大,那就可以確定,嘉靖牙尺的三十二厘米,基本沒有誤差。


    最終測量出來的結果,讓朱由檢很是欣喜,因為一斤的重量,大概是一升水的千分之五百九十六。相比後世的司馬斤,可謂相差極小。


    這讓朱由檢確定,自己手上的嘉靖牙尺,就是三十二厘米。縱然還有誤差,偏差也不會超過一毫米。


    對於此時他的來說,這個尺子完全可以作為參照物,把後世的公製度量衡搬過來,基本不用改變:


    “就算讓欽天監的官員測子午線,定下來的裏和米估計也會有誤差。”


    “甚至米製最初確定的時候,法國測量的子午線長度就有誤差,所以地球的子午圈不是標準的八萬裏,而是要多一點。”


    “不用苛求一裏必須是子午圈的八萬分之一,隻要相近就行了。”


    “可以用嘉靖牙尺,確定米和裏的長度。”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