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有關井田製的奏疏,朱由檢感受到了官員和士子的熱情,同時也明白井田製為何不可行:
有的人要求複古,有的人要求用新製。
這個說除了他的辦法皆不可行,那個說應該召集儒者共論。
大明的儒家士子這麽多,各有各的理解,他們自己就能打起來,更別說實行井田了。
更何況井田製最根本的是土地國有製,和私有製的土地完全不同。
若非朱由檢拿出來的遼東是邊角之地,而且現在被後金占據。恐怕這些官員和士子,就不會這麽熱心井田製。
把遼東的地分給功臣,除了原本在遼東擁有土地的人之外,朝廷的官員幾乎都很樂意。
而且以前的遼東屬於都司,理論上下屬的衛所土地都是官田。遼東在淪陷後又有大量的人遇害,還有很多人在後金受苦。在京城根本就找不到以前的地主,自然沒有多少人反對。
關外的遼民或許有反對的,但他們的聲音太小,根本傳不到京城來。更何況遼東軍隊的主體就是遼民,他們作為功臣至少會分配到一井田土地,相比之前擁有的土地要多多了,他們當然不會反對。
所以在收買了遼民的主體遼東士兵後,把關外土地收歸國有這件事,還是很順利的。除了在遼東將門那裏可能會遇到阻力外,根本就沒有人反對。
不過,如果朱由檢說把大明的所有土地收歸國有,那就會人人反對了。
事實上,反對井田製的人不是沒有。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關外井田製成功後,被皇帝推廣到關內。
但是皇帝沒有流露出這個意思,井田製又幾乎受到所有人的支持。這些人不敢明麵上反對,隻是說井田製的困難,讓皇帝慎重考慮,慎重推行井田製。
他們打的旗號是慎重,其實就是想把這件事拖下去。拖到所有人沒耐心了,自然就無疾而終了。
至於遼東是否要收回來,收回後的土地如何分配,他們根本就不關心。甚至覺得放棄也就算了。免得皇帝在關外推行井田製成功,再延伸到關內。
還有一些人,則是想要攪渾水。明麵上喊著支持,行動卻完全相反。
甚至說,在朱由檢看來,那些一味要求複古的,就是在打著支持的旗號搞破壞。
這些人不會不知道王莽複古失敗,卻仍要求朝廷這樣實行,簡直是其心可誅,想搞得天下大亂。
就像其中一份奏疏,認為《孟子》寫著“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所以應該改變畝製,把一井田定為九百畝。
還有人說周朝一裏不是三百步,應該是一百步。一步是六尺四寸,應該以黍定尺。以這個一百步為一裏,一方裏是一井田,一井田是九百畝。
這種荒謬言論,看得朱由檢幾乎氣笑了。認為這些人是唯恐天下不亂,想要搞壞井田製——
畝製關係到稅收,改變後就要把全國土地賦稅完全重定。
以大明現在的吏治腐敗程度,這就是給官吏上下其手的機會。
而且百姓很可能不知道大畝改成小畝,會被官吏愚弄,把稅收壓到他們頭上。
這種改變畝製的事情,就是想亂天下!
因為財政上的困難,朱由檢對大明的稅收十分在意,也了解到大明近幾年的田畝數字,一直是“官民田土七百四十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九頃八十三畝”,後麵還煞有其事地加上“八厘九毫七忽四微三纖二沙八塵五渺”,顯得很是精確。
但是對這個田畝數字,朱由檢卻一萬個不信,認為十分虛假。
因為洪武年間“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萬六千頃有奇”,不可能這麽多年開墾下來,田畝不但沒增加,反而還變少了。
萬曆三十年的“官民田土共一千一百六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八頃八十一畝”,更加符合實際。
但是,想是能這麽想,朱由檢卻不敢這麽說。
當年張居正清丈田畝,都有人說官吏為了討好他把田畝給量多了,很多是虛報的。
以大明現在的吏治腐敗程度,如果朱由檢說一定要清丈出十一億畝土地,官員或許能清丈出來,但稅賦具體是壓到誰頭上,那就不好說了。
像是隋朝的時候,“大業中,天下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十頃”。官府按這個田畝數字收稅,隋煬帝是收得糧食滿倉,帶領大軍三征高句麗、修大運河、建洛陽城……都沒把倉庫裏的糧食吃完。但是農民卻紛紛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統治。
朱由檢現在清丈田畝的結果,很可能就像隋煬帝,能清丈出一個很高的數字,卻也可能引起被欺壓的百姓造反——
他對大明官吏的操守,沒有絲毫信心。
可以說,隻要朱由檢敢大畝改小畝,地方官員就敢胡作非為,引起天下大亂。
所以那些人打著井田製的旗號,改變畝製的提議,在朱由檢看來當然不可行。提出這種建議的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井田製他隻打算在關外實行,在關外直接按裏計算,不再用畝收稅。
裏這個單位雖然很常用,在關內卻和稅收沒有多大關係,改變了影響也不大。
因為關內的畝是按步,有五尺一步、有六尺一步。有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有四百八十步為一畝,還有更大的,七百二十步為一畝。遼東的田畝數字那麽小,就是因為用大畝。
大小畝這個事情,是朱由檢在發現遼東土地問題後仔細查問的,這讓他更加認識到治理國家的複雜性,以及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
需要先把度量衡統一,才能清丈田畝。
在朱由檢看來,遼東的開發潛力很大,如果認真開墾清丈的話,能有幾千萬甚至幾億畝耕地——
後世整個東北的耕地,大概是五億多畝。
如果大明能收複遼東,把土地開墾出一半、甚至五分之一,就有可能解決糧食問題,渡過天災危機。
可以說,東北這片尚未開發的大平原,被朱由檢視作救命稻草、渡過明末亂世的關鍵。
這也是他不惜把整個東北用井田製分封出去,激勵天下人恢複遼土的原因——
相比大明社稷、億萬生民來說,區區東北算什麽?朱由檢未來分封的地方還會更多,想盡一切辦法減輕人口壓力。
否則以大明現在的人口,隻要遇到天災,隨時就能有百萬流民匯聚,讓朝廷鎮壓不下去。
這種人口和糧食的根本矛盾,可以說是無解。災民吃不飽飯,他們就會造反。
朱由檢隻能讓他們吃飽飯,才能解決危機。
大明現在的戶是九百八十三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戶,人口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口半。
但是這個戶口數字和田畝數字一樣,根本就不能信——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的“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都少了八十多萬戶、八百多萬人。
而按後世的估算,大明現在的人口,大概有一億五千萬到兩億人。
這個人口數字,讓朱由檢感到心驚,也意識到曆史上大明數次擊敗農民軍、卻始終無法完全鎮壓下去的原因。
這麽多的人口,你就算殺了一百萬,隻要天災存在,還會有下個一百萬。可以說根本殺不完,流民無窮無盡。
唯有讓流民吃飽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讓流民吃飽飯的辦法,一是從分配上解決,二是增加糧食。
分配製度的改革,會觸動大明所有階層的利益。朱由檢現在沒有這個權威,也沒有靠譜的官吏。所以這種劇烈的改革在他腦海中轉了一下,很快就拋開了。
相比於改革分配製度來說,增加糧食反而更簡單些。尤其是東北這個大平原,是現成的待開發土地。
這個地方距離中原很近,大明的人能夠很方便地移民過去。相比於生死未卜的移民海外來說,他們更願意接受。
曆史上清朝在東北開禁後,短短幾十年時間,就有三四千萬人闖關東。
朱由檢想到這個數字,就覺得東北的開發潛力很大。隻要能把遼東收回來利用好,完全能讓大明渡過天災和人口爆炸帶來的危機。
大明造反的流民主要在西北,其次就是中原。這兩個地方的人口估計下來約三千萬,隻要能移走一半,剩下的人就能活下去。
同時因為是移民,這些人不但能在東北生產糧食,還減少了內地的糧食消耗。流民造反的事情,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同時,東北開發後帶來的稅收,也能緩解大明的財政困境,減少從受災地區收稅。
所以東北是必須要收複的,後金的建虜在朱由檢看來,就是爭奪生存空間的大敵。
而且東北的製度,在朱由檢看來也是必須變更的。免得大明的官吏把陋習都帶過去,朝廷收不上稅。
在關外這樣一張幾乎空白的紙上作畫,相比調整關內的分配製度,難度要低很多。
朱由檢打算以井田製的名義,讓所有人一體納稅。除了按田畝繳納的十一稅外,不再收任何地丁銀,相當於攤丁入畝,不再收人口稅。
他相信,在這條政策下,井田的主人一定會多生育、多從關內移民,讓這些移民做佃戶,幫他們開發土地。
這一切的根基,就是從改變裏製開始。
因為畝製太複雜,朱由檢在關外分封土地直接就按方裏。對他來說裏的長度很重要,關係到稅收問題——
以後哪一家有多少土地,該交多少賦稅,隻需要在地圖上測量就行了,根本隱瞞不下去。東北平坦的大平原,也支持他做到這一點。
所以裏的長度,朱由檢打算和子午線長度掛鉤,仿照後世的米製,以通過京城的子午線為標準,把北極點到赤道的距離,定為兩萬裏。
那麽一裏就等於五百米,以此來確定米,以及相關的分米、公升、千克。重新製定一套度量衡製度,更加精確規範,而且方便計算。
以後,他再按一裏等於三百步、一千五百尺,把標準尺給定下來,丈量關內土地,讓官紳一體納稅。
所以現在就有了一個問題:欽天監能不能把子午線的長度精確測量出來、確定裏的長度?
米的定義:
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由於誤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錯算了弧長,第一個存檔米原器的長度比子午線定義的米少1/5毫米。但這個長度還是被當作了標準。也因此,最後地球通過極點的周長要比4千萬米多一點(40,007,863m)。
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製定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792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本章完)
有的人要求複古,有的人要求用新製。
這個說除了他的辦法皆不可行,那個說應該召集儒者共論。
大明的儒家士子這麽多,各有各的理解,他們自己就能打起來,更別說實行井田了。
更何況井田製最根本的是土地國有製,和私有製的土地完全不同。
若非朱由檢拿出來的遼東是邊角之地,而且現在被後金占據。恐怕這些官員和士子,就不會這麽熱心井田製。
把遼東的地分給功臣,除了原本在遼東擁有土地的人之外,朝廷的官員幾乎都很樂意。
而且以前的遼東屬於都司,理論上下屬的衛所土地都是官田。遼東在淪陷後又有大量的人遇害,還有很多人在後金受苦。在京城根本就找不到以前的地主,自然沒有多少人反對。
關外的遼民或許有反對的,但他們的聲音太小,根本傳不到京城來。更何況遼東軍隊的主體就是遼民,他們作為功臣至少會分配到一井田土地,相比之前擁有的土地要多多了,他們當然不會反對。
所以在收買了遼民的主體遼東士兵後,把關外土地收歸國有這件事,還是很順利的。除了在遼東將門那裏可能會遇到阻力外,根本就沒有人反對。
不過,如果朱由檢說把大明的所有土地收歸國有,那就會人人反對了。
事實上,反對井田製的人不是沒有。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關外井田製成功後,被皇帝推廣到關內。
但是皇帝沒有流露出這個意思,井田製又幾乎受到所有人的支持。這些人不敢明麵上反對,隻是說井田製的困難,讓皇帝慎重考慮,慎重推行井田製。
他們打的旗號是慎重,其實就是想把這件事拖下去。拖到所有人沒耐心了,自然就無疾而終了。
至於遼東是否要收回來,收回後的土地如何分配,他們根本就不關心。甚至覺得放棄也就算了。免得皇帝在關外推行井田製成功,再延伸到關內。
還有一些人,則是想要攪渾水。明麵上喊著支持,行動卻完全相反。
甚至說,在朱由檢看來,那些一味要求複古的,就是在打著支持的旗號搞破壞。
這些人不會不知道王莽複古失敗,卻仍要求朝廷這樣實行,簡直是其心可誅,想搞得天下大亂。
就像其中一份奏疏,認為《孟子》寫著“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所以應該改變畝製,把一井田定為九百畝。
還有人說周朝一裏不是三百步,應該是一百步。一步是六尺四寸,應該以黍定尺。以這個一百步為一裏,一方裏是一井田,一井田是九百畝。
這種荒謬言論,看得朱由檢幾乎氣笑了。認為這些人是唯恐天下不亂,想要搞壞井田製——
畝製關係到稅收,改變後就要把全國土地賦稅完全重定。
以大明現在的吏治腐敗程度,這就是給官吏上下其手的機會。
而且百姓很可能不知道大畝改成小畝,會被官吏愚弄,把稅收壓到他們頭上。
這種改變畝製的事情,就是想亂天下!
因為財政上的困難,朱由檢對大明的稅收十分在意,也了解到大明近幾年的田畝數字,一直是“官民田土七百四十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九頃八十三畝”,後麵還煞有其事地加上“八厘九毫七忽四微三纖二沙八塵五渺”,顯得很是精確。
但是對這個田畝數字,朱由檢卻一萬個不信,認為十分虛假。
因為洪武年間“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萬六千頃有奇”,不可能這麽多年開墾下來,田畝不但沒增加,反而還變少了。
萬曆三十年的“官民田土共一千一百六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八頃八十一畝”,更加符合實際。
但是,想是能這麽想,朱由檢卻不敢這麽說。
當年張居正清丈田畝,都有人說官吏為了討好他把田畝給量多了,很多是虛報的。
以大明現在的吏治腐敗程度,如果朱由檢說一定要清丈出十一億畝土地,官員或許能清丈出來,但稅賦具體是壓到誰頭上,那就不好說了。
像是隋朝的時候,“大業中,天下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十頃”。官府按這個田畝數字收稅,隋煬帝是收得糧食滿倉,帶領大軍三征高句麗、修大運河、建洛陽城……都沒把倉庫裏的糧食吃完。但是農民卻紛紛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統治。
朱由檢現在清丈田畝的結果,很可能就像隋煬帝,能清丈出一個很高的數字,卻也可能引起被欺壓的百姓造反——
他對大明官吏的操守,沒有絲毫信心。
可以說,隻要朱由檢敢大畝改小畝,地方官員就敢胡作非為,引起天下大亂。
所以那些人打著井田製的旗號,改變畝製的提議,在朱由檢看來當然不可行。提出這種建議的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井田製他隻打算在關外實行,在關外直接按裏計算,不再用畝收稅。
裏這個單位雖然很常用,在關內卻和稅收沒有多大關係,改變了影響也不大。
因為關內的畝是按步,有五尺一步、有六尺一步。有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有四百八十步為一畝,還有更大的,七百二十步為一畝。遼東的田畝數字那麽小,就是因為用大畝。
大小畝這個事情,是朱由檢在發現遼東土地問題後仔細查問的,這讓他更加認識到治理國家的複雜性,以及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
需要先把度量衡統一,才能清丈田畝。
在朱由檢看來,遼東的開發潛力很大,如果認真開墾清丈的話,能有幾千萬甚至幾億畝耕地——
後世整個東北的耕地,大概是五億多畝。
如果大明能收複遼東,把土地開墾出一半、甚至五分之一,就有可能解決糧食問題,渡過天災危機。
可以說,東北這片尚未開發的大平原,被朱由檢視作救命稻草、渡過明末亂世的關鍵。
這也是他不惜把整個東北用井田製分封出去,激勵天下人恢複遼土的原因——
相比大明社稷、億萬生民來說,區區東北算什麽?朱由檢未來分封的地方還會更多,想盡一切辦法減輕人口壓力。
否則以大明現在的人口,隻要遇到天災,隨時就能有百萬流民匯聚,讓朝廷鎮壓不下去。
這種人口和糧食的根本矛盾,可以說是無解。災民吃不飽飯,他們就會造反。
朱由檢隻能讓他們吃飽飯,才能解決危機。
大明現在的戶是九百八十三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戶,人口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口半。
但是這個戶口數字和田畝數字一樣,根本就不能信——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的“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都少了八十多萬戶、八百多萬人。
而按後世的估算,大明現在的人口,大概有一億五千萬到兩億人。
這個人口數字,讓朱由檢感到心驚,也意識到曆史上大明數次擊敗農民軍、卻始終無法完全鎮壓下去的原因。
這麽多的人口,你就算殺了一百萬,隻要天災存在,還會有下個一百萬。可以說根本殺不完,流民無窮無盡。
唯有讓流民吃飽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讓流民吃飽飯的辦法,一是從分配上解決,二是增加糧食。
分配製度的改革,會觸動大明所有階層的利益。朱由檢現在沒有這個權威,也沒有靠譜的官吏。所以這種劇烈的改革在他腦海中轉了一下,很快就拋開了。
相比於改革分配製度來說,增加糧食反而更簡單些。尤其是東北這個大平原,是現成的待開發土地。
這個地方距離中原很近,大明的人能夠很方便地移民過去。相比於生死未卜的移民海外來說,他們更願意接受。
曆史上清朝在東北開禁後,短短幾十年時間,就有三四千萬人闖關東。
朱由檢想到這個數字,就覺得東北的開發潛力很大。隻要能把遼東收回來利用好,完全能讓大明渡過天災和人口爆炸帶來的危機。
大明造反的流民主要在西北,其次就是中原。這兩個地方的人口估計下來約三千萬,隻要能移走一半,剩下的人就能活下去。
同時因為是移民,這些人不但能在東北生產糧食,還減少了內地的糧食消耗。流民造反的事情,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同時,東北開發後帶來的稅收,也能緩解大明的財政困境,減少從受災地區收稅。
所以東北是必須要收複的,後金的建虜在朱由檢看來,就是爭奪生存空間的大敵。
而且東北的製度,在朱由檢看來也是必須變更的。免得大明的官吏把陋習都帶過去,朝廷收不上稅。
在關外這樣一張幾乎空白的紙上作畫,相比調整關內的分配製度,難度要低很多。
朱由檢打算以井田製的名義,讓所有人一體納稅。除了按田畝繳納的十一稅外,不再收任何地丁銀,相當於攤丁入畝,不再收人口稅。
他相信,在這條政策下,井田的主人一定會多生育、多從關內移民,讓這些移民做佃戶,幫他們開發土地。
這一切的根基,就是從改變裏製開始。
因為畝製太複雜,朱由檢在關外分封土地直接就按方裏。對他來說裏的長度很重要,關係到稅收問題——
以後哪一家有多少土地,該交多少賦稅,隻需要在地圖上測量就行了,根本隱瞞不下去。東北平坦的大平原,也支持他做到這一點。
所以裏的長度,朱由檢打算和子午線長度掛鉤,仿照後世的米製,以通過京城的子午線為標準,把北極點到赤道的距離,定為兩萬裏。
那麽一裏就等於五百米,以此來確定米,以及相關的分米、公升、千克。重新製定一套度量衡製度,更加精確規範,而且方便計算。
以後,他再按一裏等於三百步、一千五百尺,把標準尺給定下來,丈量關內土地,讓官紳一體納稅。
所以現在就有了一個問題:欽天監能不能把子午線的長度精確測量出來、確定裏的長度?
米的定義:
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由於誤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錯算了弧長,第一個存檔米原器的長度比子午線定義的米少1/5毫米。但這個長度還是被當作了標準。也因此,最後地球通過極點的周長要比4千萬米多一點(40,007,863m)。
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製定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792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