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皇帝念叨的俞谘皋,自然不知道皇帝有意把他留在北方整頓水師。


    收到皇帝禦筆親書的“俞龍”二字,俞谘皋當然非常高興。當即就接受了皇帝的命令,立刻啟程進京。


    但是作為福建總兵,他在啟程之前,自然要把福建的事情安排好。尤其是鄭芝龍在福建鬧得厲害,正在和大明官軍爭奪福建海貿的主導權。俞谘皋臨走之前,要把這件事安排妥當。


    而且為了防止離開太久福建發生大變,俞谘皋沒有走驛道進京,而是乘著海船,直接走海路北上。


    有人對他說海路危險,應該慎重一些,俞谘皋卻不以為然。他是打過海戰的,還知道和大明交好的佛郎機、曾占據澎湖的和蘭國紅毛番,都是從萬裏之外越過大洋過來的。自己在風暴過去的季節沿海岸線北上,能有什麽危險?


    再說了,鄭芝龍如今鬧得正凶。如果他走陸路北上,四五個月之後才回來。那時候事情可能就塵埃落定了,海上的利益還有誰會分給他?


    所以俞谘皋選了幾條大船,順著大明商人探索出的航線,先是去了鬆江。在那裏休整了幾天,然後從鬆江北上,半個月就到了天津——


    從福建到天津,全程隻用了一個月。相比走陸路進京,用時不到一半。


    所以十一月下旬,朱由檢念叨他的時候,俞谘皋已經到了天津,即將進入京城。


    不過到了天津之後,俞谘皋聽到從京城傳來的消息,卻是悲喜交加。


    喜的是皇帝追封功臣,他的父親俞大猷,被追贈為鎮海伯。


    這件事朝中早就決定了,追贈爵位的旨意也已經下發出去。說不定這個時候,都到他家裏了。


    隻是俞谘皋一直在海上行船,自然不知道這件事。如今聽說之後,才知道自己父親被追贈了伯爵,自己也可以自稱是伯爵之後了。


    這件事當然讓俞谘皋很驚喜,認為皇帝重用武將,自己有可能建立更大的功業。說不定就能繼續封爵,把父親被追贈的爵位,轉為世襲爵位。


    但是另一個消息,卻讓他本來興奮的心情,仿佛被澆了一盆冷水。


    閹黨倒台、魏忠賢身死的消息,隨著朱由檢的刻意傳播,很快就傳到了天津。


    俞谘皋對這個消息,很是忐忑不安。


    因為他本人雖然沒有附逆行為,但他的親家吳淳夫,卻是閹黨五虎之一。如今閹黨倒台,吳淳夫豈能幸免?


    他這個工部尚書倒了,自己在朝中最大的靠山就沒了。以後還能不能留在福建,都是未知之數。


    果然,進京的路上,俞谘皋就聽到皇帝處置建祠主犯,吳淳夫等人被拿下的消息。


    這讓俞谘皋知道,他進京後要謹慎些。免得被人盯上,向皇帝彈劾自己。


    好在皇帝對俞家多有褒獎,而且顯示出重用武將的意圖。他這個俞大猷的後代,不用擔心安危。


    若非如此,俞谘皋恐怕就不敢進京,而是在路上裝病了。


    就是在這種忐忑的心情下,俞谘皋進了京城,成為繼毛文龍之後,又一位被召進京的總兵。


    作為一鎮總兵,俞谘皋在福建可以說大權在握,甚至連巡撫朱一馮的命令都不怎麽理會。


    但是到了京城,他這個總兵不說無人在意,卻也沒多少人關心。


    甚至連外地議論紛紛的閹黨倒台之事,在京中也成了過去式。


    如今京城人議論最多的,是皇帝在遼東劃分井田,要行井田封建,把井田分封給功臣。


    這種施行仁政、為功臣家族賜下基業的事情,理所當然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魏忠賢身死的事情京城的人談論得都少了,俞谘皋這個吳淳夫的親家,哪有多少人在意?


    這個發現,讓俞大猷心中鬆了一口氣,壓力小了許多。他最擔心的就是朝中清查閹黨,自己作為吳淳夫的親家被人盯上。


    但是如今京城的人不怎麽關心這件事,他被盯上的可能,自然就小多了。


    即使有幾個人上疏彈劾,以皇帝對他的看重,還有剛剛為俞大猷追贈的爵位,就不可能在這時處罰,自己下不來台。


    所以閹黨倒台的餘波,俞谘皋算是平安渡過了。這讓他的心思活泛起來,打聽起井田封建。


    聽到皇帝把遼東千裏土地劃分成百萬井田,全部封賞給功臣。即使已知道皇帝對功臣的態度,俞谘皋還是感到驚訝——


    這可實在是太大方了,幾乎可以說是在分封地。


    尤其是井田不能買賣、也不能分割,隻能由戶主世代承襲,而且隻用繳納十一稅。


    這和封地實在是太像了,擁有井田的人,幾乎可以說是世襲封臣。除了沒有治權之外,完全可以說是土皇帝。


    難怪京城的人都在討論這件事,連閹黨倒台的大事都不怎麽關心。


    相比能世代傳家的井田來說,閹黨空出來的官位,沒有多少官員有資格上去。還是這百萬份井田,他們更有機會獲取。


    隻是讓京城的官員不滿的是,皇帝明說井田的授予功臣優先,而且是死難烈士優先、傷殘將士優先、前線將士優先。


    同時,因為每個功臣最低一井田、最高一百井田的限製。如果遼東兵馬按十四萬計算,這些前線的將士,最少要分走十四萬井田。如果算上死難、傷殘的士兵,需要分走的井田就更多了。


    再加上這些人優先挑取,整個遼東的開辟好的耕地,都不夠這些人分的。他們這些在京城的後方功臣,隻能撿剩下來的爛地。


    所以一些人就開始活動起來,有人想勸皇帝改變這種分配方式,有人打算跟隨孫承宗去前線鍍一下金。


    還有人開始質疑遼東的十四萬兵馬,認為這個數字太虛,應該重新清點,核實將士數字。而且作戰的將士和屯田將士要分開,不能放在一起作為前線功臣看待。


    總之,因為朱由檢打算實行的井田製,京中對遼東的關注陡然增多起來。


    朝廷許多官員不再視遼東為爛地方、放棄掉也不可惜,他們最希望的是,是朝廷收複遼東,給自己分一份井田。


    可以說,複遼已經成為朝堂官員的共同呼聲。誰要反對這點,就是反對井田。


    議和派被毫不留情地掃到一邊,如今就是後金想求和,也得把遼東的土地給吐出來。


    還有人盯上了遼東更北邊的土地,打算向皇帝請求,把這些地方也分封井田。


    朱由檢已經收到了這個請求,還收到了很多的井田製方略。那些自認為有學識的儒者和官員,都在向他上書,闡述對井田製的理解,以及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實行井田。


    可以說,朱由檢登極以來,頭一次體會到被所有人擁護的滋味。就連他推出的紫閣功臣,都沒有井田製被熱議。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