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並不是欽天監的本職,朱由檢讓他們幫忙測量子午線,是想用子午線長度確定米製。


    如今有嘉靖牙尺存在,米製已經確定,不需要欽天監幫忙。


    不過朱由檢還是讓他們派人測量子午線,最好測量出八萬裏,以便人們接受新的裏製,推廣新的度量衡。


    同時在測量過程中,還能讓欽天監官員提高水平,增加對天文學的認識。


    在這個大航海時代,天文、星象、經緯的測量是十分重要的,必須加快發展。


    而大明的欽天監作為一個家庭傳承的小圈子,水平早已落後時代。


    據朱由檢所知,宮裏的靈台太監,有時都比欽天監算得準確。更別說西方的天文學正在突飛猛進,需要大明追趕。


    這讓他有心把欽天監的官員和人才培養體係改動,卻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因為大明對天文限製得很嚴,想找到精通天文的人才,並不那麽容易。


    所以他隻能把這件事先放下,準備以後再說。向欽天監的官員道:


    “測量子午線的事情可以多宣傳,但是度量衡的事情不要隨意亂說。”


    “新製度量衡先在內廷試用,等以後徹底完善了,再流傳到外麵。”


    打算在內廷試用一段時間,把整個度量衡體係完善後,再讓外麵的人接受。


    以後內廷的營造、測量,完全采用新製,朱由檢打算多回想些數學公式,搭建在這個體係上。


    那時候隻要這些公式傳出去,不愁外麵的人不接受。因為新製相比舊製,計算實在太容易。


    更別說朱由檢打算以後在明算科的考題上,多出些用新製很容易計算、用舊製卻很複雜的題目。讓外麵的士子發現,然後接受新製——


    大明的讀書人是很實在的,隻要和考取進士相關,他們就會接受。等到他們發現用舊製計算半天才得出結論,用新製卻能很快算出時,他們自然會接受新製,甚至要求朝廷采用。


    所以,在欽天監的官員憑著計算度量衡的功勞,請求讓他們的子弟參加科舉、廢掉不許習他業的規定時,朱由檢欣喜不已。因為他知道,這些欽天監的子弟一定會接受新製,有利於推廣新的度量衡體係。


    而且他改變欽天監人才培養體係的想法,也能通過這件事完成。朱由檢當即下令道:


    “其他官員能有欽天監加銜,你們這些欽天監官員,自然能轉任他官。”


    “以後欽天監人員的後代,同其他民戶一樣,沒有任何限製。”


    “民間有精通天文的,也可以任職欽天監。”


    “以後民間的天文禁令解除,有想學習天文的,可以向欽天監申請,進欽天監學習或者自學。”


    給欽天監解除限製的同時,把這個封閉的小圈子打散,從整個大明招收人才,提高天文水平。


    所以欽天監官員聽到這個命令後,可謂既喜又憂。


    喜的是他們的子弟能參加科舉當文官,以後不用必須學習天文。


    憂的地方也在於此,那就是除了他們的子弟外,以後會有外人進欽天監為官。


    但是他們對這個規定又不能反對,因為禁令解除後,肯定有很多欽天監子弟不願再學天文。欽天監的子弟不夠用,自然隻能從外麵招收人來欽天監做官。


    所以皇帝的決定,可謂順理成章。是他們主動打散這個小圈子,和外麵產生交流。


    這讓他們認識到,以後不能隨便提條件。皇帝有可能在答應的同時,提出另一個條件。


    這次朱由檢就是用兩個條件交換,打破了欽天監的小圈子。這讓他十分高興,想起了把欽天監喚來的另一個目的。


    那就是因為閏月和大小月的問題,他之前決定采用太陽曆。避免每過兩三年,就需要在遇到閏月多發一月糧餉。朝廷按三十天發放的糧餉,到士兵手裏有時會變成二十九天。


    這是能節省錢糧開支的大事,朱由檢這個入不敷出的皇帝,當然非常重視。向著欽天監官員道:


    “《尚書·虞書·堯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後漢書》曰:五年再閏,天道乃備。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古人已經測量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何現在的曆法是一年三百五十多日?”


    這個問題很大,欽天監官員十分謹慎。監正葉震春斟酌再三,回道:


    “一年三百五十多日,是因為隻有這樣,每年的正旦才能恰逢朔日。”


    “而且把周天分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並不方便計算。”


    “所以本朝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計算,每年三百五十多日。”


    聽到關乎朔日,朱由檢沒話說了。因為這是關乎正朔的大問題,搞不好會讓很多人掉腦袋。隻有正月初一不再關乎正朔時,他才能完全改變曆法,把大明的曆法改成太陽曆。


    不過在此之前,太陽曆還要確定,讓欽天監內部使用,方便測算節氣。


    節氣的確定和月亮無關,完全由太陽確定。白晝最短的一天就是冬至,最長的一天就是夏至,晝夜等分的兩天,就是春分、秋分。確定這四時後,自然能確定其它節氣。


    如今處在小冰期,氣候變化無常,更需要確定節氣,方便指導農時。不能再讓節氣時間亂跳,讓農民無法記住。


    朱由檢想到這一點,當即下命令道:


    “今人使用今曆,但是古曆也不能不用。”


    “你們按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製定個太陽曆做參考。”


    “從今年冬至開始,測算一下今後幾年的太陽曆。”


    聽到隻是做參考,欽天監的官員都是鬆了口氣。不是讓他們改變曆法就好,那樣做不好會掉腦袋。


    回想今年的冬至時間,葉震春道:


    “今年冬至的時間,是十一月十五日。”


    “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測算,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多一點,多出……”


    還在掰著手指計算,朱由檢直接告訴他道:


    “多出五小時十五分鍾。”


    “你們就按十一月十五日六點開始冬至,往後加十五天五小時十五分,推算接下來的節氣。”


    “從明年正月初一開始,每月都是三十天。明年是第一年閏五天,第二年閏五天,第三年閏六天,接下來幾年還是閏五天,直到第七年閏六天。”


    “以此推算接下來幾年的太陽曆。”


    讓他們就在這裏,當場進行測算。


    欽天監官員無法,隻能討來紙筆,當場進行測算。


    這樣計算下來,他們覺得小時製果然好用,幾時幾分相加,比以前用時刻方便多了。也不用計算度數,直接加減時間。


    如此簡單的計算,對於欽天監官員十分簡單,他們很快就算出接下來幾年的節氣。然後用節氣時間,確定出皇帝說的太陽曆。


    測算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算出,到了第五年的時候,節氣時間完全和第一年重合,五年之後的節氣,完全不用再算。


    而且按這個曆法,接下來幾年每年的冬至都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固定不會改變。


    第三年和第七年一樣閏六天,也符合《後漢書》的“五年再閏”之說。


    同時他們發現,立春、驚蟄、清明這三個節氣,每年都在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左右。


    這讓欽天監的官員隱隱覺得,皇帝提出的太陽曆,真的符合古製:


    『立春正月正,驚蟄二月二,清明三月三。』


    『原來古人是用這樣的曆法,難怪傳下來‘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隱隱覺得找到了古人的曆法,欽天監博士周長庚十分激動,大聲向皇帝請求道:


    “陛下,太陽曆符合古製,應當采用這個曆法。”


    “以後冬至就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固定日期不變。”


    “氣始於冬至,周而複生。從冬至開始,確定其它節氣。”


    作為和正旦相提並論的大節日,冬至這一天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


    朝廷每年在正旦、冬至舉行百官朝賀儀,就說明了它的地位。


    所以周長庚看到每年的冬至都在同一日後,當即建議皇帝采用太陽曆,替換舊的曆法。


    其他欽天監官員,卻不全都是這個看法。因為按照這個太陽曆,冬至日期是固定了,但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可不都是朔日——


    這種關乎正朔的事情,是有可能掉腦袋的大事。他們可不敢勸皇帝改用太陽曆,改變正月朔日。更何況,現在用的曆法關乎生辰八字等玄學,那就更不能輕改了,否則整個玄學體係都要變。


    就連朱由檢,雖然想改用太陽曆,以便去掉閏月節省錢糧,但是在免除正旦朝賀、把正月初一和朔日分開前,同樣不敢直接改用太陽曆。


    眼看欽天監除了周長庚外,其他人都沒有明確表態,朱由檢知道他們一樣心存顧忌,所以就下令道:


    “太陽曆暫時在欽天監內部使用,用以確定節氣等用途。”


    “剛才推算的節氣時間,作為曆法時間,和實際的節氣時間對照。”


    “如果和實際測量的節氣時間相差不大,以後就把太陽曆加在黃曆上,和原有曆法並用。”


    打算讓太陽曆先完善一下,再向外公布出去。


    對於太陽曆的支持者,他也不吝提拔,看向周長庚道:


    “周長庚由從九品漏刻博士,提升為正九品五官司曆。”


    “太陽曆的事情,專門交給伱負責。”


    周長庚激動謝恩,覺得支持皇帝提出的太陽曆,果然是正確決定。


    等以後太陽曆完善了,從古籍中找到更多的支撐,很可能成為主流,取代現行曆法。


    他這個九品司曆,到時候自然會升遷,甚至成為監正。


    甚至,因為皇帝解除了欽天監官員的限製,他以後有可能轉任其它衙門,成為實權官員。


    這讓周長庚決定,以後要支持皇帝,支持太陽曆為新曆,讓朝廷采用這個曆法。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