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舉了六位巡撫、八位侍郎、八位寺卿,朝會到此也就結束了。


    在朱由檢看來這樣處理事情速度很慢,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處理。


    但是在群臣看來,效率已經夠高了。


    這麽多官員任命,就是寫詔書、下發詔書、再讓人過來正式任職,都需要幾個月時間——


    若非閹黨倒台牽連的官員太多,絕不會一次就調換這麽多高官。


    按照以前朝廷的推舉方式,也不會這麽快推舉出這麽多高官。


    而且和朱由檢對少卿的不滿不同,群臣對於少卿和正卿、巡撫的推選,都是十分滿意。


    因為皇帝大體遵循了以前的方式,而且對推選出來的正推很是尊重,陪推也多有升官。


    不像以前魏忠賢當政時,正推、陪推隻要不合他的心意,就會被冠帶閑住、甚至削籍為民。


    當今皇帝能尊重正推、陪推,在群臣看來已經很好了。


    就是對於皇帝十分滿意的侍郎推選,群臣多有非議——


    等額廷推這種事情,他們的參與感實在不強。


    感覺像是廷推了,又像是沒有廷推。


    基本是按照皇帝的意思,選擇了那些人擔任侍郎。


    “這還能算是廷推嗎?”


    “是不是皇帝特簡?”


    散朝之後,一些官員疑惑道。


    特簡這種事情,弘治之前的大臣基本都是。


    弘治時期開始廷推之後,嘉靖特簡的大臣也不少。


    但是萬曆之後皇權萎縮,特簡就很少了——


    被特簡的官員,根本幹不下去。


    如今皇帝等額廷推了八位侍郎,讓群臣覺得像是特簡,但又是群臣廷推出來的。


    這讓一些人疑惑,那八個人到底是被廷推,還是被皇帝特簡?


    “當然算是廷推,你沒看見選票嗎?”


    “那八個人,可是一票票選出來的,怎麽能說特簡?”


    一位官員哂笑,心中也對等額廷推很不滿意,卻又承認他們是廷推。


    否則壞了規矩,承認皇帝是特簡任命了這八位官員,那就更不好了——


    朝會上已經通過、詔書也在擬定下發,如果說這是皇帝特簡,以後皇帝直接特簡官員怎麽辦?


    還不如承認是廷推,顯示皇帝還在尊重這種形式。


    至於等額廷推這種方式,想辦法改變就是。


    文官能把特簡、閣推、廷推這三種官員選任方式變成以廷推為主,皇帝想用廷推的名義直接任命官員,絕不那麽容易——


    皇帝區區一人,如何能對抗那麽多官員?


    如今隻不過是朝堂上缺員太多、朝堂上的大臣又大多在等待審查,抗爭才沒有那麽激烈。


    等今日推選出來的文官就任,朝堂上的大臣也都通過審查後,就不是那麽容易了。


    以後在廷推這件事上,皇帝和群臣還有的爭!


    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如今朝野更關心的,還是戒嚴令和磨勘法。


    在袁可立的推動下,戒嚴令條款已經加快製定,即將形成正式詔令下發下去。


    磨勘法也在吏部尚書房壯麗表態後,被皇帝下令以廷議的方式,決定這件事是否通過。


    因為後天十五日要舉行朔望朝,大後天十六日還有常朝。廷議的日期,被皇帝定在明天。


    磨勘法是否通過,就看這次廷議了。


    群臣對這件事情,仍舊態度不一。有人感歎道:


    “科道官量其才力資俸,內外一體升轉,不必拘一年兩次及多寡之數。”


    “兩京部寺官員,不拘一年三年,事完即可推升,差事未滿升職管差。”


    “如果磨勘法實行,就沒有這樣的好事了!”


    科道官員以前能夠一年數遷,京官隻要把一件差事做完就能推升,做不完也能在本部門升職之後,繼續負責原有差事。


    磨勘法實行之後,事情做不完自然不可能升職。


    甚至就是把事情做完,也最多獲得年功,不可能直接升遷。


    這是很多京官反對磨勘法的原因,相比以前升得實在太慢。


    中下層的官員是這個想法,朝堂上的大臣又是另一個想法。


    想想魏忠賢當政時許多官員幾年就升到一二品的事情,大臣們都有一些害怕——


    他們擔心皇帝用這個前例,把一些人提拔起來擔任朝堂大員。


    那樣幾年後皇帝還有可能推行磨勘法,隻是朝堂上的大臣換了一批人。


    現在反對的話,還有什麽意義嗎?


    還不如由他們推行磨勘法,免了皇帝換人。


    朱由檢正是看出這一點,決定讓大臣廷議,推動磨勘法通過。


    廷議決定的事情,中下層文官即使不滿,也必須尊重結果——


    他們不尊重的話,皇帝會更不尊重,甚至廢棄廷議。


    呂圖南和楊景辰商議,對此就很是感慨。呂圖南道:


    “陛下的手段是越來越老練了!”


    “扳倒閹黨之後,朝堂大局已被陛下掌握。”


    “以後想要升職,就得投靠陛下。”


    楊景辰對此沒有什麽反應,因為他早就已經投靠皇帝,向呂圖南道:


    “陛下掌控朝局是應該,朝堂上不能像以前那樣亂。”


    “就是洪承疇的事情,你有什麽看法。”


    “陛下是不是對我們不滿?”


    “不滿?”微微皺了皺眉頭,呂圖南道:


    “你是陛下的心腹,陛下怎麽可能不滿?”


    楊景辰搖了搖頭,說道:


    “今日推舉巡撫,人選大多是房尚書提出的,陛下都應允了,看來對房尚書很滿意。”


    “推舉寺卿的時候,我看陛下不是那麽滿意,但是大多也都批了。”


    “隻有洪承疇,這個人選是我提出來的,卻被陛下特意點出來閑置。”


    “是不是陛下對我不滿?或者因為洪承疇是南安人,陛下覺得朝中的泉州人太多,把他閑置起來?”


    晉江和南安都屬於泉州府,楊景辰擔心皇帝是覺得朝堂上的泉州人太多,所以閑置了洪承疇。


    對洪承疇這個同鄉後輩,楊景辰還是很看好的,覺得他很有才幹,未來能成為大臣。


    所以他想把洪承疇提拔為京官,在朝中輔助自己。


    如今被皇帝閑置,這個計劃夭折。


    呂圖南是由南安遷到晉江的,聽到這個同鄉後輩有可能因為籍貫被皇帝閑置,神色同樣也凝重起來。


    然後想到蘇茂相活動刑部尚書職位,卻一直沒有聲響的事情,感覺皇帝真的可能是覺得泉州人太多,不願在朝堂上添新人:


    “一位大學士、一位九卿、兩位侍郎。”


    “朝堂上的晉江大臣的確有點多了。”


    “陛下或許是對黨爭有了戒心,在防微杜漸。”


    說著自己的判斷,呂圖南道:


    “以後張瑞圖、蘇茂相的事情,咱們兩個盡量不要參與。”


    “免得陛下以為咱們這些同鄉結黨,占據朝堂職位。”


    呂圖南這個通政使,在以前一點都不起眼,職位都不如擔任吏部侍郎的楊景辰,更別說和總督倉場戶部尚書蘇茂相比。


    但是當今陛下登極後,設立常參會議。通政使作為九卿之一,權柄日益提高。


    如今呂圖南的地位,已超過所有侍郎。蘇茂相這個總督倉場戶部尚書,反而變成了專督倉場侍郎。


    可以說,兩人的地位已經發生翻轉。以前呂圖南不需要考慮的事情,如今也必須考慮。


    想到如今朝堂上有一位晉江人擔任大學士、一位晉江人擔任九卿,呂圖南算是明白,為何蘇茂相當不上尚書。


    甚至還看著楊景辰,覺得他想當尚書,也得有個晉江出身的閣臣或九卿從現在的位置上走下去。


    畢竟九卿的地位實在太高,大學士作為輔弼大臣,權力再削弱也弱不到哪裏去——


    所有旨意不經內閣票擬就是中旨,文官根本就不會理。六部無權處理的事情,也要交給內閣。


    幾個大學士和九卿結黨,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皇帝在防微杜漸,限製同鄉在朝堂上擔任大臣。


    猜到了這點之後,呂圖南讓楊景辰看看地方布政使、按察使有哪些空缺,看看能不能把洪承疇推選過去。


    如果洪承疇能升任地方正三品職位,就代表皇帝對他們沒有不滿,隻是覺得不適合都在京城。


    如果洪承疇連地方正三品職位都無法升上去,那就代表皇帝對他們很不滿意。他們這幾人的官職,都有可能被調整。


    不管先前有多看好,洪承疇這個後輩,都被他們拿去試探皇帝。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