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日,廷議。
在這次由吏部尚書房壯麗主持、朝堂大臣參加的會議上,磨勘法被正式通過。
朱由檢欣喜若狂,知道自己推行的官製改革,踏出重要一步。
對於官員來說,沒有什麽比官帽子更重要。磨勘法就是朱由檢掌握官帽子的嚐試,保證以後的改革措施推行。
雖然他從來不喊改革、維新之類的口號,但是現在做的事,其實就是改革。
隻是以前的大明皇帝對祖製也多有改動,朱由檢隻是改動得多一點,對以前就存在的朝堂秩序規範罷了。
這在很多官員看來,是皇帝對閹黨亂政後的治亂舉措。
雖然中間夾雜了一點新東西,也沒有讓朝堂官員無法理解。
不過,以後他們就會發現,皇帝對大明製度的改動會越來越大,直到完成改革。
那時他們是什麽態度,就會很難說了。
不過,朱由檢對此也不擔心。
他在觀看《大明會典》的時候,就知道大明的製度從來不是不能改動。
曆代皇帝早就用詔書、敕令,改變和新增了各種製度。
像是廷推這種事情,在《大明會典》中屬於推升,是在一代代皇帝改動下,逐漸確定下來的。
如果有文官敢喊祖製,朱由檢就敢提洪武永樂舊製。把大明朝的製度,恢複太祖成祖時期——
相比這兩位百世不遷的祖來說,其他皇帝都是宗。他們定下的製度,自然不如二祖。
要是恢複祖製,自然要恢複洪武永樂年間的製度:
洪武間定,四品以上官員,九年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那時根本沒有廷推、特簡之分,也沒有不經內閣票擬就是中旨的說法。
可惜時移世易,已經不可能回到那時了。
除非朱由檢能把天下重新打下來,樹立無上權威。
對現狀認識得很清楚,朱由檢知道自己不能輕易發出中旨,也不能隨便特簡任命官員。否則文官會不配合,朝堂的事情會更混亂。
沒有官員認同和執行的詔令,如同一張廢紙。除了讓朝堂更加混亂之外,很難會有效果。
如今,磨勘法在廷議上正式通過,也成為官員認可的製度。
十一月十五日是冬至,按照禮法,這一天皇帝應該去天壇圜丘祭天,並且要祭太廟。
但是大明皇帝偷懶,這些禮儀性質的工作,經常遣貴族代替。
朱由檢剛剛登極,不覺得自己完全掌控了京城,擔心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時候出事。所以就沒有出宮,按慣例遣英國公張惟賢代祭。
同時,這一天舉行百官朝賀儀,在經過一番莊嚴肅穆的儀式後,朱由檢認識到了這個儀式的繁雜。想想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己過萬壽節、還有正月初一正旦,都要舉行這個儀式,他覺得時間太近了,以後要改一改——
正月初一就該讓人在家裏好好過年,何必舉行朝會!
十一月十六日,常朝。
朱由檢正式下達詔令,以後官員遷轉,按磨勘法實行。
朝堂上的中低級官員雖然還有異議,但是這件事卻成了定數。他們再是反對,也改變不了局麵。
散官、勳級等和磨勘法配套的調整,也被朱由檢同步推出。磨勘法這個製度,在以後會繼續完善。
而且在確立磨勘法之後,朱由檢又正式下詔確定戒嚴法。把擬定的戒嚴條款,以詔令形式確定。
同時確定交戰區實施戒嚴,劃定關外交戰區、內地交戰區,令兵部製定具體條款。
並且在大明境外地區,一直實行戒嚴。
戒嚴地區一切從簡,皇帝以任何形式下發的旨意,都以正式旨意對待。
至此,朱由檢正式取得處置交戰區和境外地區的權力。
理論上可以用中旨,給這些地方下令。
不過他卻沒有濫用這個權力,大多數交戰區的事情,仍是在常參會議上和閣臣、九卿商議。
境外的事情則在綢繆之中,朱由檢一直很注重保密,也沒有隨意下發旨意。
同樣也在這一日,孫承宗自上月底被起複後,終於從老家保定府高陽縣趕到京城。
朱由檢命他好好休息,擇日商議事務。
次日,王朝用和毛文龍等人,押著魏忠賢的一千武士抵達京城。
朱由檢命兩人匯報情況,把那一千武士交給錦衣衛整訓,以後看情況使用。
十一月十八日,武英殿。
朱由檢召開處理兵部事務的常參會議,命令孫承宗、毛文龍參加,商議遼南和朝鮮等事。
首先嘉獎了兩人以前的功績,勉勵他們用心做事,朱由檢向孫承宗道:
“劉詔的事情孫卿知道嗎?”
“為何有些人彈劾劉詔、閻鳴泰、馬世龍沆瀣一氣,說孫卿信任閻鳴泰,逐王在晉而用之?”
這個指責很重,因為劉詔已經被定為首逆同謀。他在先帝彌留之際領兵三千趨近京城,這件事太過惡劣。
凡是知道這件事的臣子,都清楚這裏麵的厲害。一個不好大明就會多出一支受宦官掌控的神策軍,甚至在京城出現一個董卓。
有些人把劉詔和孫承宗聯係起來,孫承宗若不解釋好,後果可想而知。
孫承宗入京之後,對有些人彈劾自己也有所耳聞。聽到皇帝責問,急忙解釋道:
“臣抵關回奏,先帝以八裏不宜再城,改王在晉為南京兵部尚書。”
“吏部等衙門會推遼東經略,已題推閻鳴泰、李三才、王之寀、王之臣四臣。”
“臣以為遼東經略遽難得人,自請身任,赴山海督師。”
“朝廷升閻鳴泰為遼東巡撫,豈是臣逐王在晉而用閻鳴泰?”
“劉詔乃朝廷下旨,說他夙負邊才。其謀逆之事,臣實不知。”
沒有對孫承宗的解釋輕輕放過,朱由檢又問道:
“馬世龍是怎麽回事?”
“他和劉詔、閻鳴泰兩人,到底是什麽關係?”
孫承宗道:
“馬世龍柳河之失,臣即劾奏,何敢一毫偏私?”
“他和劉詔、閻鳴泰的關係,臣實沒有耳聞。”
朱由檢緊盯著孫承宗,繼續逼問道:
“有人說柳河之敗後,止存兵五萬八千。”
“朝廷可是一直按十四萬兵馬,給遼東發放餉銀。”
“所以遼東兵馬,到底還有多少?”
這個問題更是嚴重,孫承宗道:
“臣在遼東之時,原額官兵一十三萬四千四百三十三員名,汰過一萬七千三百四十七員名,留下官兵一十一萬七千八十六員名。”
“馬世龍柳河之失,折損二將,損兵數百,實不知‘止存兵五萬八千’之說緣何而來?”
“遼東現有兵馬多少,臣實不知。”
朱由檢也不信柳河之敗損兵數萬,否則這場戰鬥在後世就不會默默無聞了——
損兵數萬人的大敗,足以影響整個遼東戰局。放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默默無聞。
再加上遼東一直是按十四萬人發放餉銀,朱由檢把柳河之敗輕輕放過,轉向毛文龍道:
“馬世龍柳河戰敗有過,念在他出身武舉,起複為東江護軍都尉。”
“毛總兵,你能和他配合嗎?”
(本章完)
在這次由吏部尚書房壯麗主持、朝堂大臣參加的會議上,磨勘法被正式通過。
朱由檢欣喜若狂,知道自己推行的官製改革,踏出重要一步。
對於官員來說,沒有什麽比官帽子更重要。磨勘法就是朱由檢掌握官帽子的嚐試,保證以後的改革措施推行。
雖然他從來不喊改革、維新之類的口號,但是現在做的事,其實就是改革。
隻是以前的大明皇帝對祖製也多有改動,朱由檢隻是改動得多一點,對以前就存在的朝堂秩序規範罷了。
這在很多官員看來,是皇帝對閹黨亂政後的治亂舉措。
雖然中間夾雜了一點新東西,也沒有讓朝堂官員無法理解。
不過,以後他們就會發現,皇帝對大明製度的改動會越來越大,直到完成改革。
那時他們是什麽態度,就會很難說了。
不過,朱由檢對此也不擔心。
他在觀看《大明會典》的時候,就知道大明的製度從來不是不能改動。
曆代皇帝早就用詔書、敕令,改變和新增了各種製度。
像是廷推這種事情,在《大明會典》中屬於推升,是在一代代皇帝改動下,逐漸確定下來的。
如果有文官敢喊祖製,朱由檢就敢提洪武永樂舊製。把大明朝的製度,恢複太祖成祖時期——
相比這兩位百世不遷的祖來說,其他皇帝都是宗。他們定下的製度,自然不如二祖。
要是恢複祖製,自然要恢複洪武永樂年間的製度:
洪武間定,四品以上官員,九年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那時根本沒有廷推、特簡之分,也沒有不經內閣票擬就是中旨的說法。
可惜時移世易,已經不可能回到那時了。
除非朱由檢能把天下重新打下來,樹立無上權威。
對現狀認識得很清楚,朱由檢知道自己不能輕易發出中旨,也不能隨便特簡任命官員。否則文官會不配合,朝堂的事情會更混亂。
沒有官員認同和執行的詔令,如同一張廢紙。除了讓朝堂更加混亂之外,很難會有效果。
如今,磨勘法在廷議上正式通過,也成為官員認可的製度。
十一月十五日是冬至,按照禮法,這一天皇帝應該去天壇圜丘祭天,並且要祭太廟。
但是大明皇帝偷懶,這些禮儀性質的工作,經常遣貴族代替。
朱由檢剛剛登極,不覺得自己完全掌控了京城,擔心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時候出事。所以就沒有出宮,按慣例遣英國公張惟賢代祭。
同時,這一天舉行百官朝賀儀,在經過一番莊嚴肅穆的儀式後,朱由檢認識到了這個儀式的繁雜。想想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己過萬壽節、還有正月初一正旦,都要舉行這個儀式,他覺得時間太近了,以後要改一改——
正月初一就該讓人在家裏好好過年,何必舉行朝會!
十一月十六日,常朝。
朱由檢正式下達詔令,以後官員遷轉,按磨勘法實行。
朝堂上的中低級官員雖然還有異議,但是這件事卻成了定數。他們再是反對,也改變不了局麵。
散官、勳級等和磨勘法配套的調整,也被朱由檢同步推出。磨勘法這個製度,在以後會繼續完善。
而且在確立磨勘法之後,朱由檢又正式下詔確定戒嚴法。把擬定的戒嚴條款,以詔令形式確定。
同時確定交戰區實施戒嚴,劃定關外交戰區、內地交戰區,令兵部製定具體條款。
並且在大明境外地區,一直實行戒嚴。
戒嚴地區一切從簡,皇帝以任何形式下發的旨意,都以正式旨意對待。
至此,朱由檢正式取得處置交戰區和境外地區的權力。
理論上可以用中旨,給這些地方下令。
不過他卻沒有濫用這個權力,大多數交戰區的事情,仍是在常參會議上和閣臣、九卿商議。
境外的事情則在綢繆之中,朱由檢一直很注重保密,也沒有隨意下發旨意。
同樣也在這一日,孫承宗自上月底被起複後,終於從老家保定府高陽縣趕到京城。
朱由檢命他好好休息,擇日商議事務。
次日,王朝用和毛文龍等人,押著魏忠賢的一千武士抵達京城。
朱由檢命兩人匯報情況,把那一千武士交給錦衣衛整訓,以後看情況使用。
十一月十八日,武英殿。
朱由檢召開處理兵部事務的常參會議,命令孫承宗、毛文龍參加,商議遼南和朝鮮等事。
首先嘉獎了兩人以前的功績,勉勵他們用心做事,朱由檢向孫承宗道:
“劉詔的事情孫卿知道嗎?”
“為何有些人彈劾劉詔、閻鳴泰、馬世龍沆瀣一氣,說孫卿信任閻鳴泰,逐王在晉而用之?”
這個指責很重,因為劉詔已經被定為首逆同謀。他在先帝彌留之際領兵三千趨近京城,這件事太過惡劣。
凡是知道這件事的臣子,都清楚這裏麵的厲害。一個不好大明就會多出一支受宦官掌控的神策軍,甚至在京城出現一個董卓。
有些人把劉詔和孫承宗聯係起來,孫承宗若不解釋好,後果可想而知。
孫承宗入京之後,對有些人彈劾自己也有所耳聞。聽到皇帝責問,急忙解釋道:
“臣抵關回奏,先帝以八裏不宜再城,改王在晉為南京兵部尚書。”
“吏部等衙門會推遼東經略,已題推閻鳴泰、李三才、王之寀、王之臣四臣。”
“臣以為遼東經略遽難得人,自請身任,赴山海督師。”
“朝廷升閻鳴泰為遼東巡撫,豈是臣逐王在晉而用閻鳴泰?”
“劉詔乃朝廷下旨,說他夙負邊才。其謀逆之事,臣實不知。”
沒有對孫承宗的解釋輕輕放過,朱由檢又問道:
“馬世龍是怎麽回事?”
“他和劉詔、閻鳴泰兩人,到底是什麽關係?”
孫承宗道:
“馬世龍柳河之失,臣即劾奏,何敢一毫偏私?”
“他和劉詔、閻鳴泰的關係,臣實沒有耳聞。”
朱由檢緊盯著孫承宗,繼續逼問道:
“有人說柳河之敗後,止存兵五萬八千。”
“朝廷可是一直按十四萬兵馬,給遼東發放餉銀。”
“所以遼東兵馬,到底還有多少?”
這個問題更是嚴重,孫承宗道:
“臣在遼東之時,原額官兵一十三萬四千四百三十三員名,汰過一萬七千三百四十七員名,留下官兵一十一萬七千八十六員名。”
“馬世龍柳河之失,折損二將,損兵數百,實不知‘止存兵五萬八千’之說緣何而來?”
“遼東現有兵馬多少,臣實不知。”
朱由檢也不信柳河之敗損兵數萬,否則這場戰鬥在後世就不會默默無聞了——
損兵數萬人的大敗,足以影響整個遼東戰局。放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默默無聞。
再加上遼東一直是按十四萬人發放餉銀,朱由檢把柳河之敗輕輕放過,轉向毛文龍道:
“馬世龍柳河戰敗有過,念在他出身武舉,起複為東江護軍都尉。”
“毛總兵,你能和他配合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