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灶台,在戌時突然騰起異火。
李寡婦家的灶台最是蹊蹺,灶膛裏的柴火明明是尋常鬆木,卻燒出青紫色的火焰,火焰不往上躥,反而貼著灶壁盤旋,在磚牆上映出半幅戰陣殘圖——圖中歸墟裂隙的黑氣正順著灶口往裏鑽,守燈人的舊袍在火中燃燒,衣擺繡的“守”字被火焰啃噬,每燒去一角,灶台上的鐵鍋就泛起一層白霜,鍋裏溫著的米湯瞬間結冰,冰麵映出玄淵道袍的虛影。
“灶火咋成這樣了?”李寡婦用灶鏟撥火,鏟尖剛觸到青紫色火焰,就被燙出焦黑的紋路,紋路裏滲出淡紫色的煞氣,煞氣順著鏟柄爬向她的手腕,手腕立刻變得僵硬,像被昆侖冰川的寒氣凍住。她低頭看向灶台的磚縫,原本填著的黃泥竟裂開細紋,細紋裏嵌著極細的骨渣,骨渣上的紋路與山澗“靈”字玉片嚴絲合縫。
阿木趕來時,灶台的異火已蔓延到灶麵,鐵鍋的白霜越結越厚,冰麵的戰陣殘圖越來越清晰:爺爺年輕時在昆侖用灶台煨戰陣靈草,灶台是用“鎮火石”砌的,灶膛裏的火種是山靈的靈火,靈草煨出的藥香能驅散戰陣煞氣,護守燈人神智清明;玄淵舉劍劈向灶台,鎮火石碎裂,靈火潰散,爺爺用斷磚將靈火碎片藏進尋常灶台,讓靈火混著人間煙火,三萬年不熄——而李寡婦家的灶台,正是當年藏著靈火碎片的那座。
“是舊年的戰寒順著灶膛的靈火殘片冒出來了。”李長生站在灶台旁,青銅酒壺的光在灶火上流轉,壺中酒液映出灶壁深處的景象:玄淵的道袍殘魂正站在歸墟裂隙邊,將戰魂的怨寒注入地脈,寒氣順著灶台的煙火氣爬進灶膛,與柴火結合,化作能煨蝕暖意的舊寒焰,“這灶台的鎮火石連著山澗靈脈,煙火氣本是暖源,玄淵用煞氣引舊寒,就是想讓灶火變成‘煨寒焰’,誰用這灶台做飯,誰就會被舊寒纏上,連心底的暖意都能凍成冰。”
話音未落,灶膛突然“轟隆”一聲,青紫色火焰暴漲,衝出灶口,燎向灶台上的菜籃。籃裏的青菜接觸到火焰,沒被燒焦,反而結了層薄冰,冰碴裏嵌著細小的戰旗紋路,旗麵繡的“歸墟”二字在冰中發亮。李寡婦的小孫子伸手去夠青菜,指尖剛觸到冰碴,就被凍得縮回手,指尖凝著的冰珠裏,竟映出守燈人戰死的殘影,孩童嚇得躲進奶奶懷裏,哭聲都帶著顫音。
“用新米投灶,用煙火暖焰!”阿木突然想起爺爺說的“灶台喜新米,舊寒怕煙火”,他抓起灶台上的新米,往灶膛裏撒去,新米遇火不燃,反而泛出淡淡的金光,金光與青紫色火焰碰撞,“劈啪”作響,冰碴融化成水汽,菜籃裏的青菜重新變得鮮靈,“新米接地氣,能煨暖焰!”
王屠戶提著剛燉好的肉湯路過,見灶台異象,幹脆將滾燙的肉湯往灶口潑去,肉湯入火,“滋啦”一聲冒起白煙,青紫色火焰瞬間矮了半截,灶壁上的戰陣殘圖淡了幾分,“老子的肉湯是煙火暖,舊寒怕這個!”他邊說邊用鍋鏟攪動灶膛,鏟上沾著的肉香混著煙火氣,順著灶壁蔓延,磚縫裏的骨渣竟滲出細小的水珠,像被暖意焐化的冰。
張大爺扛著捆鬆針趕來,鬆針是老槐樹下的枯枝,帶著山靈的暖,他將鬆針扔進灶膛,“這灶本就該燒草木火,哪能容煞氣撒野!”鬆針遇火,燒出翠綠的火苗,火苗與青紫色火焰交織,灶膛裏突然傳出“咕嘟”的聲響,像是靈火在蘇醒,李寡婦小孫子指尖的冰珠融成溫水,孩童的哭聲漸漸停了,好奇地看著灶膛裏的雙色火焰。
李長生舉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一道金光,注入灶膛的火種,“這灶台的鎮火石裏藏著守燈人的‘煨暖咒’,當年你爺爺藏灶時,以靈草灰為引,將咒文刻於灶底——‘灶火暖,煨舊寒,煙火生,歸墟散’。玄淵隻知引舊寒,卻忘了灶台認人間煙火,火種記草木暖。”他對著灶膛輕喝,“三萬年前的靈火,該醒了!這灶煨的是人間暖,不是歸墟寒!”
阿木握緊胸前的玉佩,將青光注入灶膛的磚縫,他的識海裏湧入爺爺的記憶:爺爺蹲在灶台前,邊添柴邊念咒,灶膛裏的靈火舔著鍋沿,鍋裏燉著給山靈療傷的藥湯,藥香順著煙囪飄出山澗,靈草在暖意中生長;玄淵的煞氣襲來時,爺爺將半塊“靈”字玉片塞進灶縫,玉片的青光與靈火共鳴,舊寒瞬間被煨成水汽,順著煙囪飄向雲端——而李寡婦家的灶縫裏,正嵌著那半塊玉片的虛影。
“爺爺用煙火煨過舊寒!”阿木的聲音帶著力量,玉佩的青光與灶膛的金光共振,灶膛突然騰起道金色火焰,火焰中裹著半塊玉片虛影,虛影與阿木胸前的玉佩嚴絲合縫。金光騰起的瞬間,青紫色火焰徹底消散,灶壁上的戰陣殘圖化作炊煙,順著煙囪飄向夜空,守燈人的舊袍虛影在煙火中微笑,然後化作光點融入灶膛,灶底的磚縫滲出靈草的露珠,將殘留的寒氣洗得幹幹淨淨。
灶台恢複了暖意,灶膛裏的鬆木燒得正旺,鐵鍋上的白霜融成水珠,滴在灶台上,濺起細小的煙火氣。李寡婦試著往鍋裏添新米,米香瞬間彌漫開來,比往日更濃鬱,小孫子湊過來聞了聞,笑著說:“奶奶,飯香暖乎乎的!”
玄淵的道袍殘魂在最後一縷青煙中潰散,隻留下句怨毒的回響:“煨得盡舊寒,煨不盡歸墟的終寒!”聲音消散在灶膛的劈啪聲裏,再無蹤跡。
夜色漸深,青石村的灶台陸續升起炊煙,每戶的灶火都透著格外的暖意。李寡婦盛出剛煮好的新米粥,粥裏泛著淡淡的金光,她笑著給小孫子盛了一碗:“快吃,這粥暖得很,邪祟都不敢近身!”阿木站在灶台邊,摸著灶壁的磚縫,縫裏的靈草露珠還帶著餘溫,他突然明白“灶台騰焰”的真意——舊寒從不怕火焰,怕的是沒有人間煙火去煨暖;靈火從不怕煞氣,怕的是沒有新米、草木去喚醒灶底的咒文。三萬年前的煨暖咒,早已順著炊煙的香、新米的甜、村民的笑,藏進了青石村的煙火深處。
李長生收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映出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的殘魂正對著一座巨大的灶台冷笑,灶膛裏翻滾的不是火焰,是歸墟的寒氣,“他還在找能煨盡天下暖的終寒灶。”李長生望著虛影,“但他忘了,青石村的灶台早就證明:舊寒再深,也煨不過煙火暖;煞氣再凶,也抵不過人間的一碗熱粥、一灶明火。”
灶膛裏的火光映著村民的笑臉,炊煙在夜色中連成一片暖雲,像給青石村蓋了層溫柔的被。沒人再提舊寒焰的凶險,隻覺得這灶火比往日更旺,煮出的飯菜帶著股子“煨得暖寒、守得住家”的韌勁兒。祠堂的油燈亮著,與家家戶戶的灶火遙相呼應,在夜色裏織出一張暖網,網住了村落,也網住了那些被歲月深埋的舊寒,隻留暖意,在煙火中緩緩升騰。
李寡婦家的灶台最是蹊蹺,灶膛裏的柴火明明是尋常鬆木,卻燒出青紫色的火焰,火焰不往上躥,反而貼著灶壁盤旋,在磚牆上映出半幅戰陣殘圖——圖中歸墟裂隙的黑氣正順著灶口往裏鑽,守燈人的舊袍在火中燃燒,衣擺繡的“守”字被火焰啃噬,每燒去一角,灶台上的鐵鍋就泛起一層白霜,鍋裏溫著的米湯瞬間結冰,冰麵映出玄淵道袍的虛影。
“灶火咋成這樣了?”李寡婦用灶鏟撥火,鏟尖剛觸到青紫色火焰,就被燙出焦黑的紋路,紋路裏滲出淡紫色的煞氣,煞氣順著鏟柄爬向她的手腕,手腕立刻變得僵硬,像被昆侖冰川的寒氣凍住。她低頭看向灶台的磚縫,原本填著的黃泥竟裂開細紋,細紋裏嵌著極細的骨渣,骨渣上的紋路與山澗“靈”字玉片嚴絲合縫。
阿木趕來時,灶台的異火已蔓延到灶麵,鐵鍋的白霜越結越厚,冰麵的戰陣殘圖越來越清晰:爺爺年輕時在昆侖用灶台煨戰陣靈草,灶台是用“鎮火石”砌的,灶膛裏的火種是山靈的靈火,靈草煨出的藥香能驅散戰陣煞氣,護守燈人神智清明;玄淵舉劍劈向灶台,鎮火石碎裂,靈火潰散,爺爺用斷磚將靈火碎片藏進尋常灶台,讓靈火混著人間煙火,三萬年不熄——而李寡婦家的灶台,正是當年藏著靈火碎片的那座。
“是舊年的戰寒順著灶膛的靈火殘片冒出來了。”李長生站在灶台旁,青銅酒壺的光在灶火上流轉,壺中酒液映出灶壁深處的景象:玄淵的道袍殘魂正站在歸墟裂隙邊,將戰魂的怨寒注入地脈,寒氣順著灶台的煙火氣爬進灶膛,與柴火結合,化作能煨蝕暖意的舊寒焰,“這灶台的鎮火石連著山澗靈脈,煙火氣本是暖源,玄淵用煞氣引舊寒,就是想讓灶火變成‘煨寒焰’,誰用這灶台做飯,誰就會被舊寒纏上,連心底的暖意都能凍成冰。”
話音未落,灶膛突然“轟隆”一聲,青紫色火焰暴漲,衝出灶口,燎向灶台上的菜籃。籃裏的青菜接觸到火焰,沒被燒焦,反而結了層薄冰,冰碴裏嵌著細小的戰旗紋路,旗麵繡的“歸墟”二字在冰中發亮。李寡婦的小孫子伸手去夠青菜,指尖剛觸到冰碴,就被凍得縮回手,指尖凝著的冰珠裏,竟映出守燈人戰死的殘影,孩童嚇得躲進奶奶懷裏,哭聲都帶著顫音。
“用新米投灶,用煙火暖焰!”阿木突然想起爺爺說的“灶台喜新米,舊寒怕煙火”,他抓起灶台上的新米,往灶膛裏撒去,新米遇火不燃,反而泛出淡淡的金光,金光與青紫色火焰碰撞,“劈啪”作響,冰碴融化成水汽,菜籃裏的青菜重新變得鮮靈,“新米接地氣,能煨暖焰!”
王屠戶提著剛燉好的肉湯路過,見灶台異象,幹脆將滾燙的肉湯往灶口潑去,肉湯入火,“滋啦”一聲冒起白煙,青紫色火焰瞬間矮了半截,灶壁上的戰陣殘圖淡了幾分,“老子的肉湯是煙火暖,舊寒怕這個!”他邊說邊用鍋鏟攪動灶膛,鏟上沾著的肉香混著煙火氣,順著灶壁蔓延,磚縫裏的骨渣竟滲出細小的水珠,像被暖意焐化的冰。
張大爺扛著捆鬆針趕來,鬆針是老槐樹下的枯枝,帶著山靈的暖,他將鬆針扔進灶膛,“這灶本就該燒草木火,哪能容煞氣撒野!”鬆針遇火,燒出翠綠的火苗,火苗與青紫色火焰交織,灶膛裏突然傳出“咕嘟”的聲響,像是靈火在蘇醒,李寡婦小孫子指尖的冰珠融成溫水,孩童的哭聲漸漸停了,好奇地看著灶膛裏的雙色火焰。
李長生舉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一道金光,注入灶膛的火種,“這灶台的鎮火石裏藏著守燈人的‘煨暖咒’,當年你爺爺藏灶時,以靈草灰為引,將咒文刻於灶底——‘灶火暖,煨舊寒,煙火生,歸墟散’。玄淵隻知引舊寒,卻忘了灶台認人間煙火,火種記草木暖。”他對著灶膛輕喝,“三萬年前的靈火,該醒了!這灶煨的是人間暖,不是歸墟寒!”
阿木握緊胸前的玉佩,將青光注入灶膛的磚縫,他的識海裏湧入爺爺的記憶:爺爺蹲在灶台前,邊添柴邊念咒,灶膛裏的靈火舔著鍋沿,鍋裏燉著給山靈療傷的藥湯,藥香順著煙囪飄出山澗,靈草在暖意中生長;玄淵的煞氣襲來時,爺爺將半塊“靈”字玉片塞進灶縫,玉片的青光與靈火共鳴,舊寒瞬間被煨成水汽,順著煙囪飄向雲端——而李寡婦家的灶縫裏,正嵌著那半塊玉片的虛影。
“爺爺用煙火煨過舊寒!”阿木的聲音帶著力量,玉佩的青光與灶膛的金光共振,灶膛突然騰起道金色火焰,火焰中裹著半塊玉片虛影,虛影與阿木胸前的玉佩嚴絲合縫。金光騰起的瞬間,青紫色火焰徹底消散,灶壁上的戰陣殘圖化作炊煙,順著煙囪飄向夜空,守燈人的舊袍虛影在煙火中微笑,然後化作光點融入灶膛,灶底的磚縫滲出靈草的露珠,將殘留的寒氣洗得幹幹淨淨。
灶台恢複了暖意,灶膛裏的鬆木燒得正旺,鐵鍋上的白霜融成水珠,滴在灶台上,濺起細小的煙火氣。李寡婦試著往鍋裏添新米,米香瞬間彌漫開來,比往日更濃鬱,小孫子湊過來聞了聞,笑著說:“奶奶,飯香暖乎乎的!”
玄淵的道袍殘魂在最後一縷青煙中潰散,隻留下句怨毒的回響:“煨得盡舊寒,煨不盡歸墟的終寒!”聲音消散在灶膛的劈啪聲裏,再無蹤跡。
夜色漸深,青石村的灶台陸續升起炊煙,每戶的灶火都透著格外的暖意。李寡婦盛出剛煮好的新米粥,粥裏泛著淡淡的金光,她笑著給小孫子盛了一碗:“快吃,這粥暖得很,邪祟都不敢近身!”阿木站在灶台邊,摸著灶壁的磚縫,縫裏的靈草露珠還帶著餘溫,他突然明白“灶台騰焰”的真意——舊寒從不怕火焰,怕的是沒有人間煙火去煨暖;靈火從不怕煞氣,怕的是沒有新米、草木去喚醒灶底的咒文。三萬年前的煨暖咒,早已順著炊煙的香、新米的甜、村民的笑,藏進了青石村的煙火深處。
李長生收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映出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的殘魂正對著一座巨大的灶台冷笑,灶膛裏翻滾的不是火焰,是歸墟的寒氣,“他還在找能煨盡天下暖的終寒灶。”李長生望著虛影,“但他忘了,青石村的灶台早就證明:舊寒再深,也煨不過煙火暖;煞氣再凶,也抵不過人間的一碗熱粥、一灶明火。”
灶膛裏的火光映著村民的笑臉,炊煙在夜色中連成一片暖雲,像給青石村蓋了層溫柔的被。沒人再提舊寒焰的凶險,隻覺得這灶火比往日更旺,煮出的飯菜帶著股子“煨得暖寒、守得住家”的韌勁兒。祠堂的油燈亮著,與家家戶戶的灶火遙相呼應,在夜色裏織出一張暖網,網住了村落,也網住了那些被歲月深埋的舊寒,隻留暖意,在煙火中緩緩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