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年味剛起,村裏的熱乎氣就莫名淡了。
最先察覺不對的是王屠戶和張大爺。往日裏兩人總在村口曬穀場聊天,說莊稼、談年豬,今日張大爺剛開口說“你家年豬該殺了”,王屠戶就瞪起眼:“我家殺豬關你啥閑事?去年你家借我的鐮刀還沒磨亮!”話裏帶著刺,張大爺愣了愣,轉身就走,兩人誰也沒再說話,曬穀場隻剩寒風卷著穀糠。
沒過兩日,村裏的和氣全散了。紡車婆娘們聚在祠堂縫棉衣,往日裏說笑打鬧,如今卻各縫各的,誰也不遞線、不搭話,有婆娘不小心碰掉了線軸,另一個非但不撿,還嘟囔“毛手毛腳,耽誤事”;後生們守夜,本該輪流敲鑼、添柴,如今卻各占一角,你不喊我換崗,我不幫你添火,篝火滅了半截都沒人管,凍得各自縮著脖子;最讓人揪心的是阿木,他拿著陀螺想找小夥伴玩,往日裏一起瘋跑的孩子卻各回各家,說“我娘不讓跟你玩,你家狗上次追過我”,阿木攥著陀螺站在雪地,眼圈紅了。
“這咋說變就變了?”紡車婆娘縫著棉衣歎氣,手裏的針線歪歪扭扭,她想起前幾日還幫李家嬸子補棉襖,今日見了麵卻沒打招呼,心裏空落落的,“往日誰家有事都搭把手,今兒個咋跟隔了層冰似的?”
怪事越傳越冷。張大爺家的穀倉漏了雨,往年喊一聲就有後生幫忙修,今日他站在村口喊了半天,沒人應聲,後生們要麽低頭走,要麽說“自家活都忙不完”;王屠戶殺年豬,往年全村來幫忙,分肉時熱熱鬧鬧,今年他一個人忙活,累得直喘氣,分肉時沒人來領,說“自家有臘肉,不稀罕”;連李長生召集村民商量守歲的事,祠堂裏都稀稀拉拉,有人來了也低頭玩手機(村裏唯一的舊手機),沒人搭話,往日裏的熱鬧像被寒風刮跑了。
“人心咋散了?”李長生看著冷清的祠堂,眉頭擰成疙瘩,他摸了摸祠堂牆上掛著的紅布條——那是冰霧幻煞時大家一起係的,如今布條還在,人心卻遠了,“寒冬靠抱團,年節靠聚氣,心散了,比啥煞都嚇人。”
“是‘歸墟離魂煞’!”玄誠子捧著古籍趕來,書頁上的“離魂”二字被圈得發紅,他指著祠堂裏疏離的村民,“這是焚天宮最陰的煞!它不蝕糧、不毀屋、不傷畜,專散人心的情牽、斷鄰裏的牽掛!咱們能抗住寒煞、瘟煞,靠的是彼此幫襯的暖,這煞就是要拆了這暖,讓咱們各顧各、互不理,等心散了,村子就成了一盤散沙,再遇煞氣,誰也護不住誰!”
他翻著古籍歎氣:“離魂煞靠‘冷’蝕情,借冬日的寒、年節的瑣事,放大人心的小怨、小隙,讓往日的情分淡成霧,讓互助的暖變成冰。它不傷人皮肉,卻斷村子的根——這根就是咱們湊在一塊兒的情牽啊!”
村民們聽著玄誠子的話,心裏空落落的。是啊,咋就突然生分了?王屠戶想起去年張大爺幫他抬殺豬案的暖,張大爺想起王屠戶分他臘肉的香,可嘴邊的話卻硬邦邦的,說不出口;婆娘們看著手裏的棉衣,想起往年一起熬夜趕工的暖,眼眶有點熱,卻還是沒開口遞線。
“離魂煞怕暖、怕憶、怕人間的情牽實在。”李長生從家裏抱來一個舊木箱,箱子裏裝著東西——冰霧幻煞時大家圍過的篝火炭、倦魂煞時一起吃的烤紅薯皮、濁流煞時過濾水的沙炭、枯榮煞時補種的老種子,件件都帶著往事的暖,“情牽是心的根,根紮得深,煞就散不了。咱們得把往事的暖找回來,把情牽的實在拎起來!”
他讓後生們在祠堂生起大火,火裏添柏枝和鬆脂,暖香飄滿祠堂;讓婆娘們把沒縫完的棉衣全抱來,鋪在長桌上,“一人縫不動,大夥兒湊一塊兒縫,你遞針我引線,跟往年一樣”;李長生打開舊木箱,一件件給大家看:“這炭是冰霧時咱們圍著烤火的炭,那紅薯皮是倦魂時阿木分給大家的,這沙炭是濁流時小虎爹篩的——咱們一起抗過多少煞?這點小生分,哪抵得過一起熬的暖?”
阿木從懷裏掏出個小布包,包裏是去年冬天下雪時,小夥伴們一起堆雪人戴的紅布條,布條上還沾著雪漬,“師父,這是去年咱們堆雪人時係的,你說紅布條係著心就不散。”他舉著布條走到小夥伴麵前,“咱們去堆雪人吧,跟去年一樣!”孩子們看著紅布條,眼神亮了,沒人說話,卻跟著阿木往外跑。
祠堂裏,王屠戶看著篝火邊的舊炭,突然想起張大爺幫他抬案時的汗,走過去遞了塊剛殺的豬肉:“老張,去年你說我殺豬手藝糙,今兒個你嚐嚐,看我練沒練出來。”張大爺接過豬肉,手有點抖,從懷裏摸出瓶米酒:“我昨兒個釀的,給你暖暖身子。”兩人一碰酒瓶,“咕咚”喝了口,喉嚨裏的硬邦邦突然化了,熱乎氣從心裏冒出來。
婆娘們看著長桌上的棉衣,有個婆娘先拿起針線,給隔壁嬸子的棉衣縫了針:“你這袖口窄了,我幫你放放。”隔壁嬸子愣了愣,接過針線幫她縫領口:“你這針腳密,我學不來。”線遞過來,針傳過去,祠堂裏的縫衣聲“簌簌”響,像往年一樣暖。
李長生給大家分烤紅薯,紅薯是用倦魂煞時的老法子烤的,焦香軟糯,“吃著紅薯,想想去年這時候,咱們咋熬過來的?靠的不是各顧各,是你幫我添柴,我幫你暖手。”他舉起紅薯,“這紅薯甜,是因為大夥兒湊一塊兒烤的;日子暖,是因為大夥兒心湊一塊兒。”
玄誠子看著祠堂裏的暖光,聽著縫衣聲、說笑聲、孩子們堆雪人的歡鬧聲,看著王屠戶和張大爺碰杯,婆娘們遞針引線,突然明白:離魂煞能散一時的情分,卻散不了一起熬出來的暖;能斷一時的話頭,卻斷不了彼此心裏的牽掛。那些一起抗煞的往事、一起分食的暖、一起縫衣的實在,是情牽的根,紮在土裏,任煞再陰,也拔不掉。
日頭偏西時,祠堂裏的棉衣縫好了,件件都帶著針腳的暖;屋外的雪人堆起來了,孩子們給雪人係上紅布條,像往年一樣鮮豔;王屠戶家的豬肉分了半村,張大爺的米酒喝暖了半村人的胃。村裏的熱乎氣回來了,寒風裏飄著飯菜香、笑語聲,離魂煞的冷意被暖香蓋過,像雪遇暖陽,漸漸化了。
張大爺和王屠戶蹲在曬穀場,邊喝酒邊看孩子們堆雪人,張大爺笑:“剛才生分那勁兒,跟做夢似的。”王屠戶點頭:“還是湊一塊兒暖,離了大夥兒,日子跟凍住的井水似的,沒活氣。”
李長生望著村裏的炊煙,煙柱在暖光裏擰成一股,直往天上飄。離魂煞再陰,也散不了青石村的情牽——那些一起抗過的煞、一起分過的暖、一起係過的紅布條,是心的根,是情的牽,比任何煞氣都牢,歲歲年年,牽住一村的暖。
祠堂的火還在燃,棉衣的針腳還在暖,孩子們的笑聲裏,藏著青石村最牢的情牽,這牽係著人心,護著日子,從寒冬到暖春,歲歲常安。
最先察覺不對的是王屠戶和張大爺。往日裏兩人總在村口曬穀場聊天,說莊稼、談年豬,今日張大爺剛開口說“你家年豬該殺了”,王屠戶就瞪起眼:“我家殺豬關你啥閑事?去年你家借我的鐮刀還沒磨亮!”話裏帶著刺,張大爺愣了愣,轉身就走,兩人誰也沒再說話,曬穀場隻剩寒風卷著穀糠。
沒過兩日,村裏的和氣全散了。紡車婆娘們聚在祠堂縫棉衣,往日裏說笑打鬧,如今卻各縫各的,誰也不遞線、不搭話,有婆娘不小心碰掉了線軸,另一個非但不撿,還嘟囔“毛手毛腳,耽誤事”;後生們守夜,本該輪流敲鑼、添柴,如今卻各占一角,你不喊我換崗,我不幫你添火,篝火滅了半截都沒人管,凍得各自縮著脖子;最讓人揪心的是阿木,他拿著陀螺想找小夥伴玩,往日裏一起瘋跑的孩子卻各回各家,說“我娘不讓跟你玩,你家狗上次追過我”,阿木攥著陀螺站在雪地,眼圈紅了。
“這咋說變就變了?”紡車婆娘縫著棉衣歎氣,手裏的針線歪歪扭扭,她想起前幾日還幫李家嬸子補棉襖,今日見了麵卻沒打招呼,心裏空落落的,“往日誰家有事都搭把手,今兒個咋跟隔了層冰似的?”
怪事越傳越冷。張大爺家的穀倉漏了雨,往年喊一聲就有後生幫忙修,今日他站在村口喊了半天,沒人應聲,後生們要麽低頭走,要麽說“自家活都忙不完”;王屠戶殺年豬,往年全村來幫忙,分肉時熱熱鬧鬧,今年他一個人忙活,累得直喘氣,分肉時沒人來領,說“自家有臘肉,不稀罕”;連李長生召集村民商量守歲的事,祠堂裏都稀稀拉拉,有人來了也低頭玩手機(村裏唯一的舊手機),沒人搭話,往日裏的熱鬧像被寒風刮跑了。
“人心咋散了?”李長生看著冷清的祠堂,眉頭擰成疙瘩,他摸了摸祠堂牆上掛著的紅布條——那是冰霧幻煞時大家一起係的,如今布條還在,人心卻遠了,“寒冬靠抱團,年節靠聚氣,心散了,比啥煞都嚇人。”
“是‘歸墟離魂煞’!”玄誠子捧著古籍趕來,書頁上的“離魂”二字被圈得發紅,他指著祠堂裏疏離的村民,“這是焚天宮最陰的煞!它不蝕糧、不毀屋、不傷畜,專散人心的情牽、斷鄰裏的牽掛!咱們能抗住寒煞、瘟煞,靠的是彼此幫襯的暖,這煞就是要拆了這暖,讓咱們各顧各、互不理,等心散了,村子就成了一盤散沙,再遇煞氣,誰也護不住誰!”
他翻著古籍歎氣:“離魂煞靠‘冷’蝕情,借冬日的寒、年節的瑣事,放大人心的小怨、小隙,讓往日的情分淡成霧,讓互助的暖變成冰。它不傷人皮肉,卻斷村子的根——這根就是咱們湊在一塊兒的情牽啊!”
村民們聽著玄誠子的話,心裏空落落的。是啊,咋就突然生分了?王屠戶想起去年張大爺幫他抬殺豬案的暖,張大爺想起王屠戶分他臘肉的香,可嘴邊的話卻硬邦邦的,說不出口;婆娘們看著手裏的棉衣,想起往年一起熬夜趕工的暖,眼眶有點熱,卻還是沒開口遞線。
“離魂煞怕暖、怕憶、怕人間的情牽實在。”李長生從家裏抱來一個舊木箱,箱子裏裝著東西——冰霧幻煞時大家圍過的篝火炭、倦魂煞時一起吃的烤紅薯皮、濁流煞時過濾水的沙炭、枯榮煞時補種的老種子,件件都帶著往事的暖,“情牽是心的根,根紮得深,煞就散不了。咱們得把往事的暖找回來,把情牽的實在拎起來!”
他讓後生們在祠堂生起大火,火裏添柏枝和鬆脂,暖香飄滿祠堂;讓婆娘們把沒縫完的棉衣全抱來,鋪在長桌上,“一人縫不動,大夥兒湊一塊兒縫,你遞針我引線,跟往年一樣”;李長生打開舊木箱,一件件給大家看:“這炭是冰霧時咱們圍著烤火的炭,那紅薯皮是倦魂時阿木分給大家的,這沙炭是濁流時小虎爹篩的——咱們一起抗過多少煞?這點小生分,哪抵得過一起熬的暖?”
阿木從懷裏掏出個小布包,包裏是去年冬天下雪時,小夥伴們一起堆雪人戴的紅布條,布條上還沾著雪漬,“師父,這是去年咱們堆雪人時係的,你說紅布條係著心就不散。”他舉著布條走到小夥伴麵前,“咱們去堆雪人吧,跟去年一樣!”孩子們看著紅布條,眼神亮了,沒人說話,卻跟著阿木往外跑。
祠堂裏,王屠戶看著篝火邊的舊炭,突然想起張大爺幫他抬案時的汗,走過去遞了塊剛殺的豬肉:“老張,去年你說我殺豬手藝糙,今兒個你嚐嚐,看我練沒練出來。”張大爺接過豬肉,手有點抖,從懷裏摸出瓶米酒:“我昨兒個釀的,給你暖暖身子。”兩人一碰酒瓶,“咕咚”喝了口,喉嚨裏的硬邦邦突然化了,熱乎氣從心裏冒出來。
婆娘們看著長桌上的棉衣,有個婆娘先拿起針線,給隔壁嬸子的棉衣縫了針:“你這袖口窄了,我幫你放放。”隔壁嬸子愣了愣,接過針線幫她縫領口:“你這針腳密,我學不來。”線遞過來,針傳過去,祠堂裏的縫衣聲“簌簌”響,像往年一樣暖。
李長生給大家分烤紅薯,紅薯是用倦魂煞時的老法子烤的,焦香軟糯,“吃著紅薯,想想去年這時候,咱們咋熬過來的?靠的不是各顧各,是你幫我添柴,我幫你暖手。”他舉起紅薯,“這紅薯甜,是因為大夥兒湊一塊兒烤的;日子暖,是因為大夥兒心湊一塊兒。”
玄誠子看著祠堂裏的暖光,聽著縫衣聲、說笑聲、孩子們堆雪人的歡鬧聲,看著王屠戶和張大爺碰杯,婆娘們遞針引線,突然明白:離魂煞能散一時的情分,卻散不了一起熬出來的暖;能斷一時的話頭,卻斷不了彼此心裏的牽掛。那些一起抗煞的往事、一起分食的暖、一起縫衣的實在,是情牽的根,紮在土裏,任煞再陰,也拔不掉。
日頭偏西時,祠堂裏的棉衣縫好了,件件都帶著針腳的暖;屋外的雪人堆起來了,孩子們給雪人係上紅布條,像往年一樣鮮豔;王屠戶家的豬肉分了半村,張大爺的米酒喝暖了半村人的胃。村裏的熱乎氣回來了,寒風裏飄著飯菜香、笑語聲,離魂煞的冷意被暖香蓋過,像雪遇暖陽,漸漸化了。
張大爺和王屠戶蹲在曬穀場,邊喝酒邊看孩子們堆雪人,張大爺笑:“剛才生分那勁兒,跟做夢似的。”王屠戶點頭:“還是湊一塊兒暖,離了大夥兒,日子跟凍住的井水似的,沒活氣。”
李長生望著村裏的炊煙,煙柱在暖光裏擰成一股,直往天上飄。離魂煞再陰,也散不了青石村的情牽——那些一起抗過的煞、一起分過的暖、一起係過的紅布條,是心的根,是情的牽,比任何煞氣都牢,歲歲年年,牽住一村的暖。
祠堂的火還在燃,棉衣的針腳還在暖,孩子們的笑聲裏,藏著青石村最牢的情牽,這牽係著人心,護著日子,從寒冬到暖春,歲歲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