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天,在午時突然暗了下來。
不是烏雲蔽日的昏暗,是像被一塊巨大的黑布罩住,連陽光都透不過一絲。黑雲上翻滾著青黑色的浪濤,浪濤裏裹著無數扭曲的人影,像是被吞噬的冤魂,發出“嗚嗚”的哭嚎,聽得人心頭發緊。更詭異的是,黑雲低得仿佛壓在房頂上,村口的老槐樹梢都能觸到雲底,樹葉被黑氣一沾,瞬間枯成了灰。
“是‘歸墟天幕’!”玄誠子望著黑雲,聲音都在發顫,手裏攥著最後一塊沒碎的羅盤碎片,“焚天宮請來了歸墟的‘黑雲煞’,這煞能遮天蔽日,吸走天地間的陽氣,讓村子變成死域!他們想逼咱們在黑雲中交出殘卷,否則就困死咱們!”
他指著黑雲邊緣——那裏的黑氣正往下滴落,落在地上凝成黑色的冰粒,冰粒觸到泥土,泥土瞬間變黑,連最耐貧瘠的苔蘚都枯萎了。“這冰粒叫‘噬魂珠’,沾到皮膚會被吸走生機,若是被黑雲完全罩住,不出三個時辰,全村的陽氣都會被吸光,人會變成行屍走肉!”
村民們嚇得臉色慘白。有人想往山裏跑,剛到村口就被黑雲上垂下的氣絲纏住,氣絲像黑色的蛛絲,越掙紮纏得越緊,被纏的人很快眼神渙散,腳步虛浮,差點往黑雲裏走;有老婆婆跪在院子裏燒香,香剛點燃就被黑氣撲滅,香灰在地上扭成鬼臉,嚇得她癱坐在地。
“別慌。”李長生站在曬穀場...
青石村的糧倉,在霜降後的第一個清晨,透出了異樣。
糧倉是村裏的命脈,青磚砌的牆縫裏嵌著糯米漿,茅草頂鋪得密不透風,往年這個時候,推門該是滿倉稻穀的暖香,混著玉米的甜氣。可今日張大爺剛推開倉門,一股刺骨的寒氣就撲麵而來,凍得他打了個寒顫——糧倉最裏層的稻穀堆上,竟結著層薄薄的白霜,霜花裏纏著青黑色的細絲,像蛛網般裹著穀粒,被纏的稻穀泛著幽幽綠光,捏在手裏硬邦邦的,半點沒有新米的軟糯。
“邪門了!”張大爺舉著油燈往裏照,燈光下,更嚇人的景象撞進眼裏:掛在梁上的玉米棒,外皮爬滿了扭曲的黑紋,像無數小蛇在蠕動;牆角的紅薯幹縮成了硬塊,掰開來裏麵不是金黃的肉,而是灰黑色的碴,碴子裏還冒著細小的黑氣;連裝雜糧的陶罐,罐口都凝著黑霜,罐沿的青苔全枯成了灰。
“是殘卷的煞氣滲進來了!”玄誠子踩著露水趕來,剛進糧倉就捂住了口鼻,他腰間的羅盤“嗡嗡”亂轉,指針在盤心瘋狂打圈,最後“啪”地裂了道縫,“這是‘歸墟煞侵倉廩’!糧食吸了煞氣,成了‘怨糧’,怨糧聚多了會生糧魂,糧魂一凶,不僅糟蹋糧食,還會順著糧道往家家戶戶鑽,到時候人吃了帶煞的糧,輕則腹瀉,重則失魂!”
他撿起一粒發光的稻穀,稻穀剛觸到指尖就冒起白煙,指尖瞬間凍得發紫:“焚天宮的人沒找到殘卷,竟用煞氣毀咱們的存糧!這是斷咱們的活路,逼咱們主動交出殘卷啊!”
村民們圍在倉門口,個個臉色凝重。秋收的糧食是過冬的指望,誰家缸裏不存著幾鬥新米?可看著泛綠光的稻穀、爬黑紋的玉米,誰也不敢碰。王屠戶急得直搓手,他家的臘肉還等著用新米燜,可剛要伸手扒稻穀,就被穀堆裏竄出的黑氣纏上手腕,黑氣像冰碴子往肉裏鑽,疼得他齜牙咧嘴。
“慌什麽,糧是養人的,不是養邪祟的。”李長生背著半袋草木灰走來,灰袋子上還沾著麥稈的碎末,他往糧倉裏撒了把灰,草木灰落地的地方,綠光瞬間暗了暗,青黑細絲像被燙到似的往後縮,“煞氣侵糧,是嫌糧食太實誠,想鑽空子,咱們把空子填上就是。”
他讓後生們搬來幾塊鑿了淺槽的青石,槽裏鋪了曬幹的艾草和菖蒲,帶著濃濃的草木清氣。“張大爺,把結霜的稻穀挪到青石上。”李長生蹲下身,用竹篩篩稻穀,篩子眼細,正好把纏黑氣的穀粒篩出來,“篩幹淨的稻穀攤開曬,青石吸熱,艾草驅邪,太陽一曬,煞氣就跑了。”
阿木抱著個陶罐,罐裏是草木灰拌粗鹽,他學著師父的樣子往篩出的穀粒上撒,鹽粒遇著潮氣“劈啪”響,草木灰裹著穀粒,綠光一點點褪去,露出稻穀原本的金黃,隻是表皮多了層淡淡的白霜,摸起來幹爽得很。“師父,穀粒不發光了!”他舉著一粒稻穀笑,陽光透過穀粒,能看見裏麵飽滿的米芯,再無之前的陰寒。
最棘手的是梁上的玉米棒。黑紋已經爬到了玉米須上,有的玉米粒自己從棒上滾下來,在地上聚成小團,隱隱要凝成蛇形。李長生讓張嬸燒了鍋滾水,水裏撒了把粗鹽和幾片生薑,蒸汽騰騰的,帶著辛辣的暖香。“把玉米棒扔進去焯一焯。”他用長杆挑著玉米棒往鍋裏放,玉米棒剛沾熱水,黑紋就像被燙到似的往回縮,“鹽驅濕,薑散寒,沸水焯過,煞氣就附不住了。”
沸水焯過的玉米棒撈出來,晾在倉門口的竹竿上,陽光一曬,玉米皮漸漸蓬鬆,黑紋褪成了淺褐色,像天然的紋路,掰開來裏麵的玉米粒黃澄澄的,甜氣混著水汽飄出來,饞得阿木直咽口水。
紅薯幹的處理更簡單。李長生讓村民們把硬塊扔進柴火灶的餘燼裏,灶膛裏的火星還沒滅,紅薯幹埋進去,“滋滋”冒熱氣,黑氣從硬塊裏鑽出來,遇著灶火就化成白煙,等扒出來時,紅薯幹已經軟了,外皮焦脆,裏麵的肉金黃流油,甜香蓋過了之前的灰味。
忙到日頭偏午,糧倉的寒氣漸漸散了,滿倉都是曬穀的暖香、玉米的甜氣、艾草的清香。李長生這才對玄誠子說:“把殘卷移到糧倉來吧。”
殘卷用油布裹了三層,外麵又包了層浸過桐油的粗布,被小心地挪進糧倉最裏層的隔間。隔間堆滿了新收的棉花,雪白蓬鬆,是村裏姑娘們剛彈好的,帶著陽光曬透的暖香。李長生把殘卷埋在棉花堆中央,周圍又擺了幾袋新碾的糙米,米袋上蓋著曬幹的玉米葉,葉上還沾著金黃的玉米粒。
“倉廩是聚陽的地方,糧食有魂,能鎮煞。”李長生拍了拍棉花堆,棉花的軟香混著米香,竟讓油布下的殘卷微微發燙,像是在回應這人間的暖,“殘卷的煞氣再凶,遇著滿倉的生機,也得斂著性子。糧食護著殘卷,殘卷也護著糧食,這才是安穩。”
玄誠子蹲在隔間門口,看著棉花堆裏透出的淡淡金光,那金光不再像之前那般淩厲,反而變得柔和,與周圍稻穀的暖光融在一起。他撿起一粒落在地上的稻穀,穀粒飽滿,帶著陽光的溫度,突然明白:所謂的“鎮糧魂”,不是糧食成了凶煞,而是糧食的生機能壓住一切陰邪。這滿倉的煙火氣,才是最牢的鎖,最穩的護。
張大爺捧著一把曬好的稻穀,稻穀在他掌心滾動,泛著溫潤的光。“這下過冬的糧保住了。”他笑得眼角的皺紋都堆起來,“有糧在,心就不慌。”
李長生望著滿倉的糧食,棉花堆裏的殘卷安靜躺著,油布上的煞氣被糧食的暖香一點點同化。遠處的風掠過糧倉的茅草頂,帶來田野的氣息,倉裏的穀物輕輕晃動,像在哼一首安穩的歌謠。
倉廩藏卷,藏的是對抗歸墟的希望;鎮住糧魂,鎮的是人間煙火的底氣。這平凡的糧倉,在青石村的暖陽裏,成了最堅實的守護,讓每一粒糧食都帶著生機,每一寸空氣都透著安穩。
不是烏雲蔽日的昏暗,是像被一塊巨大的黑布罩住,連陽光都透不過一絲。黑雲上翻滾著青黑色的浪濤,浪濤裏裹著無數扭曲的人影,像是被吞噬的冤魂,發出“嗚嗚”的哭嚎,聽得人心頭發緊。更詭異的是,黑雲低得仿佛壓在房頂上,村口的老槐樹梢都能觸到雲底,樹葉被黑氣一沾,瞬間枯成了灰。
“是‘歸墟天幕’!”玄誠子望著黑雲,聲音都在發顫,手裏攥著最後一塊沒碎的羅盤碎片,“焚天宮請來了歸墟的‘黑雲煞’,這煞能遮天蔽日,吸走天地間的陽氣,讓村子變成死域!他們想逼咱們在黑雲中交出殘卷,否則就困死咱們!”
他指著黑雲邊緣——那裏的黑氣正往下滴落,落在地上凝成黑色的冰粒,冰粒觸到泥土,泥土瞬間變黑,連最耐貧瘠的苔蘚都枯萎了。“這冰粒叫‘噬魂珠’,沾到皮膚會被吸走生機,若是被黑雲完全罩住,不出三個時辰,全村的陽氣都會被吸光,人會變成行屍走肉!”
村民們嚇得臉色慘白。有人想往山裏跑,剛到村口就被黑雲上垂下的氣絲纏住,氣絲像黑色的蛛絲,越掙紮纏得越緊,被纏的人很快眼神渙散,腳步虛浮,差點往黑雲裏走;有老婆婆跪在院子裏燒香,香剛點燃就被黑氣撲滅,香灰在地上扭成鬼臉,嚇得她癱坐在地。
“別慌。”李長生站在曬穀場...
青石村的糧倉,在霜降後的第一個清晨,透出了異樣。
糧倉是村裏的命脈,青磚砌的牆縫裏嵌著糯米漿,茅草頂鋪得密不透風,往年這個時候,推門該是滿倉稻穀的暖香,混著玉米的甜氣。可今日張大爺剛推開倉門,一股刺骨的寒氣就撲麵而來,凍得他打了個寒顫——糧倉最裏層的稻穀堆上,竟結著層薄薄的白霜,霜花裏纏著青黑色的細絲,像蛛網般裹著穀粒,被纏的稻穀泛著幽幽綠光,捏在手裏硬邦邦的,半點沒有新米的軟糯。
“邪門了!”張大爺舉著油燈往裏照,燈光下,更嚇人的景象撞進眼裏:掛在梁上的玉米棒,外皮爬滿了扭曲的黑紋,像無數小蛇在蠕動;牆角的紅薯幹縮成了硬塊,掰開來裏麵不是金黃的肉,而是灰黑色的碴,碴子裏還冒著細小的黑氣;連裝雜糧的陶罐,罐口都凝著黑霜,罐沿的青苔全枯成了灰。
“是殘卷的煞氣滲進來了!”玄誠子踩著露水趕來,剛進糧倉就捂住了口鼻,他腰間的羅盤“嗡嗡”亂轉,指針在盤心瘋狂打圈,最後“啪”地裂了道縫,“這是‘歸墟煞侵倉廩’!糧食吸了煞氣,成了‘怨糧’,怨糧聚多了會生糧魂,糧魂一凶,不僅糟蹋糧食,還會順著糧道往家家戶戶鑽,到時候人吃了帶煞的糧,輕則腹瀉,重則失魂!”
他撿起一粒發光的稻穀,稻穀剛觸到指尖就冒起白煙,指尖瞬間凍得發紫:“焚天宮的人沒找到殘卷,竟用煞氣毀咱們的存糧!這是斷咱們的活路,逼咱們主動交出殘卷啊!”
村民們圍在倉門口,個個臉色凝重。秋收的糧食是過冬的指望,誰家缸裏不存著幾鬥新米?可看著泛綠光的稻穀、爬黑紋的玉米,誰也不敢碰。王屠戶急得直搓手,他家的臘肉還等著用新米燜,可剛要伸手扒稻穀,就被穀堆裏竄出的黑氣纏上手腕,黑氣像冰碴子往肉裏鑽,疼得他齜牙咧嘴。
“慌什麽,糧是養人的,不是養邪祟的。”李長生背著半袋草木灰走來,灰袋子上還沾著麥稈的碎末,他往糧倉裏撒了把灰,草木灰落地的地方,綠光瞬間暗了暗,青黑細絲像被燙到似的往後縮,“煞氣侵糧,是嫌糧食太實誠,想鑽空子,咱們把空子填上就是。”
他讓後生們搬來幾塊鑿了淺槽的青石,槽裏鋪了曬幹的艾草和菖蒲,帶著濃濃的草木清氣。“張大爺,把結霜的稻穀挪到青石上。”李長生蹲下身,用竹篩篩稻穀,篩子眼細,正好把纏黑氣的穀粒篩出來,“篩幹淨的稻穀攤開曬,青石吸熱,艾草驅邪,太陽一曬,煞氣就跑了。”
阿木抱著個陶罐,罐裏是草木灰拌粗鹽,他學著師父的樣子往篩出的穀粒上撒,鹽粒遇著潮氣“劈啪”響,草木灰裹著穀粒,綠光一點點褪去,露出稻穀原本的金黃,隻是表皮多了層淡淡的白霜,摸起來幹爽得很。“師父,穀粒不發光了!”他舉著一粒稻穀笑,陽光透過穀粒,能看見裏麵飽滿的米芯,再無之前的陰寒。
最棘手的是梁上的玉米棒。黑紋已經爬到了玉米須上,有的玉米粒自己從棒上滾下來,在地上聚成小團,隱隱要凝成蛇形。李長生讓張嬸燒了鍋滾水,水裏撒了把粗鹽和幾片生薑,蒸汽騰騰的,帶著辛辣的暖香。“把玉米棒扔進去焯一焯。”他用長杆挑著玉米棒往鍋裏放,玉米棒剛沾熱水,黑紋就像被燙到似的往回縮,“鹽驅濕,薑散寒,沸水焯過,煞氣就附不住了。”
沸水焯過的玉米棒撈出來,晾在倉門口的竹竿上,陽光一曬,玉米皮漸漸蓬鬆,黑紋褪成了淺褐色,像天然的紋路,掰開來裏麵的玉米粒黃澄澄的,甜氣混著水汽飄出來,饞得阿木直咽口水。
紅薯幹的處理更簡單。李長生讓村民們把硬塊扔進柴火灶的餘燼裏,灶膛裏的火星還沒滅,紅薯幹埋進去,“滋滋”冒熱氣,黑氣從硬塊裏鑽出來,遇著灶火就化成白煙,等扒出來時,紅薯幹已經軟了,外皮焦脆,裏麵的肉金黃流油,甜香蓋過了之前的灰味。
忙到日頭偏午,糧倉的寒氣漸漸散了,滿倉都是曬穀的暖香、玉米的甜氣、艾草的清香。李長生這才對玄誠子說:“把殘卷移到糧倉來吧。”
殘卷用油布裹了三層,外麵又包了層浸過桐油的粗布,被小心地挪進糧倉最裏層的隔間。隔間堆滿了新收的棉花,雪白蓬鬆,是村裏姑娘們剛彈好的,帶著陽光曬透的暖香。李長生把殘卷埋在棉花堆中央,周圍又擺了幾袋新碾的糙米,米袋上蓋著曬幹的玉米葉,葉上還沾著金黃的玉米粒。
“倉廩是聚陽的地方,糧食有魂,能鎮煞。”李長生拍了拍棉花堆,棉花的軟香混著米香,竟讓油布下的殘卷微微發燙,像是在回應這人間的暖,“殘卷的煞氣再凶,遇著滿倉的生機,也得斂著性子。糧食護著殘卷,殘卷也護著糧食,這才是安穩。”
玄誠子蹲在隔間門口,看著棉花堆裏透出的淡淡金光,那金光不再像之前那般淩厲,反而變得柔和,與周圍稻穀的暖光融在一起。他撿起一粒落在地上的稻穀,穀粒飽滿,帶著陽光的溫度,突然明白:所謂的“鎮糧魂”,不是糧食成了凶煞,而是糧食的生機能壓住一切陰邪。這滿倉的煙火氣,才是最牢的鎖,最穩的護。
張大爺捧著一把曬好的稻穀,稻穀在他掌心滾動,泛著溫潤的光。“這下過冬的糧保住了。”他笑得眼角的皺紋都堆起來,“有糧在,心就不慌。”
李長生望著滿倉的糧食,棉花堆裏的殘卷安靜躺著,油布上的煞氣被糧食的暖香一點點同化。遠處的風掠過糧倉的茅草頂,帶來田野的氣息,倉裏的穀物輕輕晃動,像在哼一首安穩的歌謠。
倉廩藏卷,藏的是對抗歸墟的希望;鎮住糧魂,鎮的是人間煙火的底氣。這平凡的糧倉,在青石村的暖陽裏,成了最堅實的守護,讓每一粒糧食都帶著生機,每一寸空氣都透著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