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曬穀場,近日總有些“不老實”的物件。
王屠戶家曬的臘肉,明明用麻繩拴在竹竿上,正午陽光最烈時,卻突然離地半尺,懸在半空滴油,油珠落在地上,竟燒出細小的黑窟窿;張嬸晾的粗布衣裳,被風吹得飄起,衣角卻纏著淡淡的青黑氣,像沾了層灰,摸上去冰涼刺骨;最怪的是阿木曬的草藥,本該越曬越幹,卻莫名滲出黑水,草藥葉上的紋路扭曲成煞氣符號,嚇得他趕緊收進屋裏。
“是殘卷的氣芒外泄了!”玄誠子拿著羅盤圍著曬穀場轉,羅盤針忽明忽暗,針尖指向懸著的臘肉和飄著的衣裳,“守卷人帶殘卷來時,煞氣沾了村裏的物件,現在殘卷在柴房鎮壓著,煞氣就順著這些物件往外冒氣芒!氣芒會吸引更多歸墟邪祟,就像黑夜裏的燈籠!”
他指著臘肉滴落的油珠燒出的黑窟窿:“這氣芒看著弱,實則陰毒,沾到皮膚會凍傷,碰到草木會枯敗!焚天宮的人要是順著氣芒找來,別說殘卷藏不住,村裏的物件都得變成引邪的幌子!”
村民們急得團團轉。王屠戶想把臘肉扔了,剛碰到麻繩就被凍得縮回手,麻繩上的青黑氣順著指尖往上爬,指尖瞬間發麻;張嬸想把衣裳燒了,衣裳剛碰到火星,就冒出刺鼻的黑煙,黑煙在空中凝成小蛇,竟往屋裏鑽!
“扔不得,燒不得。”李長生抱著一摞漿洗好的粗布走來,布上還帶著米湯的黏性和陽光的暖意,“氣芒沾了物件,就像米裏生了蟲,挑出蟲就行,犯不著把米都扔了。”
他讓張嬸把帶煞氣的衣裳取下來,放進大木盆,盆裏倒了井水,撒了把草木灰和半瓢米湯。“米湯漿過的布,緊實,邪祟鑽不進去。”李長生邊說邊用木槌捶打衣裳,木槌是老棗木的,捶打的力道均勻,草木灰混著米湯在水中化開,泛起淡淡的白沫,衣裳上的青黑氣遇著白沫,竟像被吸走似的,慢慢褪去,黑水沉到盆底,變成渾濁的灰。
“師父,這衣裳還能穿嗎?”張嬸看著衣裳漸漸恢複本色,半信半疑地問。
“漿洗幹淨了,比新的還結實。”李長生把捶好的衣裳擰幹,掛在曬穀場的竹竿上,竹竿頂端綁著艾草束,陽光透過艾草葉的縫隙照在衣裳上,暖洋洋的,衣裳上最後一點寒氣被陽光蒸散,布紋間滲出淡淡的米香,“米湯性溫,能裹住氣芒;草木灰能鎮邪;陽光最烈,曬透了就沒隱患了。”
另一邊,王屠戶的臘肉還懸在半空。李長生搬來梯子,用一根浸過桐油的麻繩,在臘肉上方的竹竿上繞了三圈,繩結打了個“萬字結”——這是老木匠教的結,說能“鎖住東西不跑”。他又往臘肉上撒了把鹽巴,鹽粒落在油珠上,“滋滋”作響,懸著的臘肉竟晃了晃,慢慢往下沉,最後穩穩地落回竹竿上,油珠滴在地上,不再燒黑窟窿,反而浸潤了泥土,泛出濕潤的光澤。
“煞氣喜陰怕陽,喜虛怕實。”李長生拍了拍王屠戶的肩膀,“臘肉懸著是空,鹽巴沉底是實;麻繩鬆是虛,打結收緊是實。把虛的填實了,它就沒處藏氣芒了。”
最麻煩的是阿木的草藥。那些滲黑水的草藥堆在牆角,散發著腥氣,玄誠子想用符火燒掉,被李長生攔住:“草藥是治病的,燒了可惜。”他讓阿木找來竹篩,把草藥倒在篩裏,篩子底下鋪了層曬幹的艾草和菖蒲,然後把竹篩放在陽光下,用長竹竿慢慢翻動草藥。
陽光透過竹篩的縫隙,照在草藥上,艾草的清香混著草藥的苦味,竟讓黑水漸漸蒸發,扭曲的紋路慢慢舒展。李長生邊翻邊往草藥上撒草木灰,灰末落在葉片上,像給草藥裹了層保護膜,腥氣被草木清香壓過,最後草藥曬幹,恢複了原本的青綠色,隻是葉片上多了層淡淡的白霜,那是草木灰留下的痕跡,卻透著安穩的生機。
曬穀場的物件漸漸都“老實”了。懸著的臘肉滴著油香,飄著的衣裳曬得蓬鬆,滲黑水的草藥晾得幹爽。村民們學著李長生的法子,把家裏帶煞氣的物件都找出來,用米湯漿洗,用鹽巴擦拭,放在陽光下晾曬,連孩子們玩的木陀螺、彈珠,都被浸了艾草水的布擦過,陀螺轉得更穩,彈珠亮得更清。
玄誠子看著這一幕,心裏漸漸透亮。歸墟的氣芒雖陰毒,卻怕這人間最實在的東西——米湯的黏,能鎖住邪祟不擴散;陽光的暖,能驅散陰寒;草木的清,能淨化腥氣;鹽巴的燥,能壓製濕毒。這些家家戶戶都有的東西,湊在一起,竟成了比仙法更管用的“掩氣符”。
他撿起一片曬好的草藥,葉片上的草木灰輕輕蹭掉,露出青翠的葉脈,再無之前的扭曲。“原來……掩住氣芒的不是法術,是日子本身。”玄誠子喃喃自語,“柴米油鹽,陽光草木,這些最平凡的東西,本就是天地的屏障。”
李長生把最後一件漿洗好的衣裳掛好,拍了拍手。曬穀場的陽光正好,風吹過竹竿,衣裳和艾草束輕輕搖晃,發出“沙沙”的聲響,像在哼一首安穩的歌謠。柴房方向傳來隱約的金光,卻被曬穀場的煙火氣和草木香牢牢裹住,不再外泄,連玄誠子的羅盤,都徹底平穩下來,指針安靜地指向正南。
“氣芒就像露水珠,太陽一出就散了;藏在物件裏,就像米裏的沙,淘幹淨了就行。”李長生望著曬穀場的一片祥和,對阿木說,“過日子哪有沒沙粒的?淘幹淨了,飯才吃得香。”
阿木似懂非懂地點頭,撿起一塊被陽光曬暖的彈珠,彈珠在他手心滾來滾去,映著曬穀場的熱鬧,亮得晃眼。遠處的天際,焚天宮的黑影似乎還在徘徊,卻再也找不到氣芒的蹤跡,隻能在青石村外徒勞地盤旋,被曬穀場的煙火氣和陽光擋在籬藩之外。
米湯漿過的粗布在風中飄動,掩住了殘卷的氣芒,也掩住了歸墟的陰寒。這平凡的晾曬,成了最安穩的守護,讓青石村的日子,在危機四伏的天地間,繼續透著煙火的暖,草木的香。
王屠戶家曬的臘肉,明明用麻繩拴在竹竿上,正午陽光最烈時,卻突然離地半尺,懸在半空滴油,油珠落在地上,竟燒出細小的黑窟窿;張嬸晾的粗布衣裳,被風吹得飄起,衣角卻纏著淡淡的青黑氣,像沾了層灰,摸上去冰涼刺骨;最怪的是阿木曬的草藥,本該越曬越幹,卻莫名滲出黑水,草藥葉上的紋路扭曲成煞氣符號,嚇得他趕緊收進屋裏。
“是殘卷的氣芒外泄了!”玄誠子拿著羅盤圍著曬穀場轉,羅盤針忽明忽暗,針尖指向懸著的臘肉和飄著的衣裳,“守卷人帶殘卷來時,煞氣沾了村裏的物件,現在殘卷在柴房鎮壓著,煞氣就順著這些物件往外冒氣芒!氣芒會吸引更多歸墟邪祟,就像黑夜裏的燈籠!”
他指著臘肉滴落的油珠燒出的黑窟窿:“這氣芒看著弱,實則陰毒,沾到皮膚會凍傷,碰到草木會枯敗!焚天宮的人要是順著氣芒找來,別說殘卷藏不住,村裏的物件都得變成引邪的幌子!”
村民們急得團團轉。王屠戶想把臘肉扔了,剛碰到麻繩就被凍得縮回手,麻繩上的青黑氣順著指尖往上爬,指尖瞬間發麻;張嬸想把衣裳燒了,衣裳剛碰到火星,就冒出刺鼻的黑煙,黑煙在空中凝成小蛇,竟往屋裏鑽!
“扔不得,燒不得。”李長生抱著一摞漿洗好的粗布走來,布上還帶著米湯的黏性和陽光的暖意,“氣芒沾了物件,就像米裏生了蟲,挑出蟲就行,犯不著把米都扔了。”
他讓張嬸把帶煞氣的衣裳取下來,放進大木盆,盆裏倒了井水,撒了把草木灰和半瓢米湯。“米湯漿過的布,緊實,邪祟鑽不進去。”李長生邊說邊用木槌捶打衣裳,木槌是老棗木的,捶打的力道均勻,草木灰混著米湯在水中化開,泛起淡淡的白沫,衣裳上的青黑氣遇著白沫,竟像被吸走似的,慢慢褪去,黑水沉到盆底,變成渾濁的灰。
“師父,這衣裳還能穿嗎?”張嬸看著衣裳漸漸恢複本色,半信半疑地問。
“漿洗幹淨了,比新的還結實。”李長生把捶好的衣裳擰幹,掛在曬穀場的竹竿上,竹竿頂端綁著艾草束,陽光透過艾草葉的縫隙照在衣裳上,暖洋洋的,衣裳上最後一點寒氣被陽光蒸散,布紋間滲出淡淡的米香,“米湯性溫,能裹住氣芒;草木灰能鎮邪;陽光最烈,曬透了就沒隱患了。”
另一邊,王屠戶的臘肉還懸在半空。李長生搬來梯子,用一根浸過桐油的麻繩,在臘肉上方的竹竿上繞了三圈,繩結打了個“萬字結”——這是老木匠教的結,說能“鎖住東西不跑”。他又往臘肉上撒了把鹽巴,鹽粒落在油珠上,“滋滋”作響,懸著的臘肉竟晃了晃,慢慢往下沉,最後穩穩地落回竹竿上,油珠滴在地上,不再燒黑窟窿,反而浸潤了泥土,泛出濕潤的光澤。
“煞氣喜陰怕陽,喜虛怕實。”李長生拍了拍王屠戶的肩膀,“臘肉懸著是空,鹽巴沉底是實;麻繩鬆是虛,打結收緊是實。把虛的填實了,它就沒處藏氣芒了。”
最麻煩的是阿木的草藥。那些滲黑水的草藥堆在牆角,散發著腥氣,玄誠子想用符火燒掉,被李長生攔住:“草藥是治病的,燒了可惜。”他讓阿木找來竹篩,把草藥倒在篩裏,篩子底下鋪了層曬幹的艾草和菖蒲,然後把竹篩放在陽光下,用長竹竿慢慢翻動草藥。
陽光透過竹篩的縫隙,照在草藥上,艾草的清香混著草藥的苦味,竟讓黑水漸漸蒸發,扭曲的紋路慢慢舒展。李長生邊翻邊往草藥上撒草木灰,灰末落在葉片上,像給草藥裹了層保護膜,腥氣被草木清香壓過,最後草藥曬幹,恢複了原本的青綠色,隻是葉片上多了層淡淡的白霜,那是草木灰留下的痕跡,卻透著安穩的生機。
曬穀場的物件漸漸都“老實”了。懸著的臘肉滴著油香,飄著的衣裳曬得蓬鬆,滲黑水的草藥晾得幹爽。村民們學著李長生的法子,把家裏帶煞氣的物件都找出來,用米湯漿洗,用鹽巴擦拭,放在陽光下晾曬,連孩子們玩的木陀螺、彈珠,都被浸了艾草水的布擦過,陀螺轉得更穩,彈珠亮得更清。
玄誠子看著這一幕,心裏漸漸透亮。歸墟的氣芒雖陰毒,卻怕這人間最實在的東西——米湯的黏,能鎖住邪祟不擴散;陽光的暖,能驅散陰寒;草木的清,能淨化腥氣;鹽巴的燥,能壓製濕毒。這些家家戶戶都有的東西,湊在一起,竟成了比仙法更管用的“掩氣符”。
他撿起一片曬好的草藥,葉片上的草木灰輕輕蹭掉,露出青翠的葉脈,再無之前的扭曲。“原來……掩住氣芒的不是法術,是日子本身。”玄誠子喃喃自語,“柴米油鹽,陽光草木,這些最平凡的東西,本就是天地的屏障。”
李長生把最後一件漿洗好的衣裳掛好,拍了拍手。曬穀場的陽光正好,風吹過竹竿,衣裳和艾草束輕輕搖晃,發出“沙沙”的聲響,像在哼一首安穩的歌謠。柴房方向傳來隱約的金光,卻被曬穀場的煙火氣和草木香牢牢裹住,不再外泄,連玄誠子的羅盤,都徹底平穩下來,指針安靜地指向正南。
“氣芒就像露水珠,太陽一出就散了;藏在物件裏,就像米裏的沙,淘幹淨了就行。”李長生望著曬穀場的一片祥和,對阿木說,“過日子哪有沒沙粒的?淘幹淨了,飯才吃得香。”
阿木似懂非懂地點頭,撿起一塊被陽光曬暖的彈珠,彈珠在他手心滾來滾去,映著曬穀場的熱鬧,亮得晃眼。遠處的天際,焚天宮的黑影似乎還在徘徊,卻再也找不到氣芒的蹤跡,隻能在青石村外徒勞地盤旋,被曬穀場的煙火氣和陽光擋在籬藩之外。
米湯漿過的粗布在風中飄動,掩住了殘卷的氣芒,也掩住了歸墟的陰寒。這平凡的晾曬,成了最安穩的守護,讓青石村的日子,在危機四伏的天地間,繼續透著煙火的暖,草木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