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回回炮
這個穿越者隻想選最低難度 作者:葉聲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中國曆史上,投石車有三次很明顯的技術迭代,最開始的自然是從中國本土發跡的人力投石車這種東西自先秦就有,一直發展到漢唐已經幾乎窮盡了他的改造潛力,再想進步都困難了。
而接下來的改進方向,其實是動力源上的,人力投石車的動力來源是人體內儲存的肌肉力量,這種力量畢竟有限,所以到了宋時便研發出了弩炮,顧名思義,它的結構很像弓弩,也就是彈性投石機。
有宋一朝做了大量關於彈性投石機的改造,主要思路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改變原本人力投石機使用人的肌肉力量為投石機的力量來源,而成利用弓弩的彈性來發射石頭的發射方式。
弓弩的彈力勢能可以緩慢儲存,然後在瞬間爆發,對於戰爭來說顯然就比人力投石藥進步了一大步,而到了宋元交際,蒙古人更是從遠征中引入了回回炮,也就是所謂的重力投石機,這種利用精巧的結構使用配重來成為投石機的力量來源的設計,終於帶來了投石機的終極形態。
在蒙元時期,重力投石機已經成為了東西方戰場上攻城戰的核武器級別的利器,蒙古人打襄陽使用的回回炮據說一次能發射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彈,所當者無所不催,石彈落地之後入地七尺,到這個時候投石機終於擁有了足夠強大的火力,它的殺傷目標可以不再是人,而是直接攻擊城內的防禦工事,比如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戰爭,許多場戰爭中當攻城方將投石機千辛萬苦地推上戰場前線時,基本就預示著巨大的石塊轟擊之下,敵人的城堡可以被摧毀。
當然這也是投石機的最後黃金時代了,因為在這之後熱兵器將登上曆史舞台,巨炮轟鳴之下,投石機的那點威力也就不值一提了。
但雖然投石機最終退出曆史舞台不可避免,可畢竟此時才公元六三六年,距離蒙古人南青都還有八百多年,所以王東把配重投石機的完整結構介紹給侯君集時,基本就相當於拿了八百多年以後的最新戰爭技術放到了侯君集麵前,所以當侯君集理解了配重投石機的原理之後,很快就意識到這個東西將有無窮的戰爭潛力。
他眼前一亮不再去考慮王東剛才駁他麵子,而是連忙問道:“王長史,這樣的東西真能造出來嗎?”
戰爭兵器上的奇思妙想非常多,可是最終能否實現卻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侯君集之所以會如此問,也是害怕王東提出的這個東西雖然看起來美好,但最後其實根本造不出來。
造那自然是造得出來的,王東心想這東西都是幾百年前的技術了,哪怕在元朝時算是軍事機密,但但是在後世也屬於放在軍事博物館裏麵想要給小學生科普小孩子都懶得看的東西。
現在他手頭上雖然沒有完整的重力投石機資料,但是想想自己還有一次任務中止券的機會,而後世重力投石機這種東西早就被愛好者們玩爛了,國內就有專門的貼吧,隻要回到現代時空,想要查來完整的投石機資料不難。
於是王東笑道:“這種類型的投石機乃是在下在嶺南為官時遇到一個異人所授,他隻是做故事講來,而我卻有心記下,據那人所說,此類投石機他曾製成過小規模的實物,也驗證了其原理,若是將之放大幾倍,想來能投射出百十來斤的巨石,投射距離接近五百步。”
聽到這個數據,侯君集和許常夫不禁深深吸氣。
許長夫其實對於投石機的了解還不算深入,但侯君集是打過攻城戰的,他很清楚此時投石機實際性能,在此時哪怕是最大型的重型投石機,最多也就能拉動一百多斤的石子而已,至於攻擊範圍,古書所說可以遠射三百步,但其實實際上能打到一百多步也就是大概五十米的距離就已經很了不得了,而且那種大型的投石機一次使用所需要的拉繩索的人數會達到驚人的兩百五十人,像打長安這種大型堅城的時候,你在陣地上會看到幾百人幾百人成規模地在軍士的驅趕下喊著統一的口令,重重的拉起繩索,將巨大的投石機的杠杆扯動的場景,而大規模的攻城戰,一次性啟用幾十台重型投石機的場麵看起來顯然是十分驚人的。
其實這也是侯君集想道要攻打高昌時心心念念的問題,他親眼見過隋唐交際時的大型攻城戰,也見過那種萬馬奔騰、幾十台投石機同時發射的大場麵,但是他卻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這次帶人去攻打高昌,根本不可能帶上這麽多的民夫去操縱這樣的大規模投石機。而高昌擁有二十幾座城池,如果沒有重型投石機的話,他想要攻城隻能想其他的辦法,這也是為什麽,今天哪怕已經約好要會見王東和許常夫,當他得知從關內派來的軍匠已經到達之後,他便先推開了許常夫和王東的會議,先在會見之前和遠道而來的軍匠仔細討論工程器械的原因。
而現在王東卻突然告訴他,他能製出這樣不需要大規模人力就能發射出五百步距離,一百多斤實彈的巨型投石機,這卻是解決了他一個老大的問題。
王東說完這些話,就見侯君集死死盯著他,似乎在思索什麽,良久後他突然大手在案子上一拍,像是下了什麽決定。
“王才有,我便如實跟你說吧,如今長安正在商議改建十六衛的章程,原本你立下大功,我是想要趁此機會將你保舉往關內發展,給你換一個好地方去呆呆的,可如今你既然說自己有法子製造這種大型的重力投石機,那麽我也說不得,隻能請求留閣下在隴右首先試製機器了。王長史這次留下,若是製成了機器,我定保你一個大好前程,隻是須得你在隴右再苦幾年,你若答應便留在此,你如果不答應的話,我依舊保舉你往關內發展,你看如何?”
而接下來的改進方向,其實是動力源上的,人力投石車的動力來源是人體內儲存的肌肉力量,這種力量畢竟有限,所以到了宋時便研發出了弩炮,顧名思義,它的結構很像弓弩,也就是彈性投石機。
有宋一朝做了大量關於彈性投石機的改造,主要思路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改變原本人力投石機使用人的肌肉力量為投石機的力量來源,而成利用弓弩的彈性來發射石頭的發射方式。
弓弩的彈力勢能可以緩慢儲存,然後在瞬間爆發,對於戰爭來說顯然就比人力投石藥進步了一大步,而到了宋元交際,蒙古人更是從遠征中引入了回回炮,也就是所謂的重力投石機,這種利用精巧的結構使用配重來成為投石機的力量來源的設計,終於帶來了投石機的終極形態。
在蒙元時期,重力投石機已經成為了東西方戰場上攻城戰的核武器級別的利器,蒙古人打襄陽使用的回回炮據說一次能發射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彈,所當者無所不催,石彈落地之後入地七尺,到這個時候投石機終於擁有了足夠強大的火力,它的殺傷目標可以不再是人,而是直接攻擊城內的防禦工事,比如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戰爭,許多場戰爭中當攻城方將投石機千辛萬苦地推上戰場前線時,基本就預示著巨大的石塊轟擊之下,敵人的城堡可以被摧毀。
當然這也是投石機的最後黃金時代了,因為在這之後熱兵器將登上曆史舞台,巨炮轟鳴之下,投石機的那點威力也就不值一提了。
但雖然投石機最終退出曆史舞台不可避免,可畢竟此時才公元六三六年,距離蒙古人南青都還有八百多年,所以王東把配重投石機的完整結構介紹給侯君集時,基本就相當於拿了八百多年以後的最新戰爭技術放到了侯君集麵前,所以當侯君集理解了配重投石機的原理之後,很快就意識到這個東西將有無窮的戰爭潛力。
他眼前一亮不再去考慮王東剛才駁他麵子,而是連忙問道:“王長史,這樣的東西真能造出來嗎?”
戰爭兵器上的奇思妙想非常多,可是最終能否實現卻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侯君集之所以會如此問,也是害怕王東提出的這個東西雖然看起來美好,但最後其實根本造不出來。
造那自然是造得出來的,王東心想這東西都是幾百年前的技術了,哪怕在元朝時算是軍事機密,但但是在後世也屬於放在軍事博物館裏麵想要給小學生科普小孩子都懶得看的東西。
現在他手頭上雖然沒有完整的重力投石機資料,但是想想自己還有一次任務中止券的機會,而後世重力投石機這種東西早就被愛好者們玩爛了,國內就有專門的貼吧,隻要回到現代時空,想要查來完整的投石機資料不難。
於是王東笑道:“這種類型的投石機乃是在下在嶺南為官時遇到一個異人所授,他隻是做故事講來,而我卻有心記下,據那人所說,此類投石機他曾製成過小規模的實物,也驗證了其原理,若是將之放大幾倍,想來能投射出百十來斤的巨石,投射距離接近五百步。”
聽到這個數據,侯君集和許常夫不禁深深吸氣。
許長夫其實對於投石機的了解還不算深入,但侯君集是打過攻城戰的,他很清楚此時投石機實際性能,在此時哪怕是最大型的重型投石機,最多也就能拉動一百多斤的石子而已,至於攻擊範圍,古書所說可以遠射三百步,但其實實際上能打到一百多步也就是大概五十米的距離就已經很了不得了,而且那種大型的投石機一次使用所需要的拉繩索的人數會達到驚人的兩百五十人,像打長安這種大型堅城的時候,你在陣地上會看到幾百人幾百人成規模地在軍士的驅趕下喊著統一的口令,重重的拉起繩索,將巨大的投石機的杠杆扯動的場景,而大規模的攻城戰,一次性啟用幾十台重型投石機的場麵看起來顯然是十分驚人的。
其實這也是侯君集想道要攻打高昌時心心念念的問題,他親眼見過隋唐交際時的大型攻城戰,也見過那種萬馬奔騰、幾十台投石機同時發射的大場麵,但是他卻很清楚的知道,自己這次帶人去攻打高昌,根本不可能帶上這麽多的民夫去操縱這樣的大規模投石機。而高昌擁有二十幾座城池,如果沒有重型投石機的話,他想要攻城隻能想其他的辦法,這也是為什麽,今天哪怕已經約好要會見王東和許常夫,當他得知從關內派來的軍匠已經到達之後,他便先推開了許常夫和王東的會議,先在會見之前和遠道而來的軍匠仔細討論工程器械的原因。
而現在王東卻突然告訴他,他能製出這樣不需要大規模人力就能發射出五百步距離,一百多斤實彈的巨型投石機,這卻是解決了他一個老大的問題。
王東說完這些話,就見侯君集死死盯著他,似乎在思索什麽,良久後他突然大手在案子上一拍,像是下了什麽決定。
“王才有,我便如實跟你說吧,如今長安正在商議改建十六衛的章程,原本你立下大功,我是想要趁此機會將你保舉往關內發展,給你換一個好地方去呆呆的,可如今你既然說自己有法子製造這種大型的重力投石機,那麽我也說不得,隻能請求留閣下在隴右首先試製機器了。王長史這次留下,若是製成了機器,我定保你一個大好前程,隻是須得你在隴右再苦幾年,你若答應便留在此,你如果不答應的話,我依舊保舉你往關內發展,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