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也不能太離譜
這個穿越者隻想選最低難度 作者:葉聲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時座下的眾貴族也紛紛反應過來原來這個唐官是要做這麽件事。他的所謂統計戰利品,根本沒有想要拿走他們的多少財物,隻是想要統計出盡量多的軍功來,這唐官在這場戰爭中統計出了越多的軍功,固然對他們這些少數民族首領來說是一份功績,而對他這個主持這次平叛的大唐官員來說,豈不是更大的功績嗎?
眾貴族都發覺這是件於人於己都有極大好處的買賣,很快紛紛心領神會,無非是多報殺敵功績,少報搶劫所得便是了。
反正慕容吉這會兒都已經被抓起來了,他有多少東西還不是自己說了算?至於什麽名王的,也沒有說一定是吐穀渾的名王——昨天晚上來的部落這麽多,唐人也不可能一一去考證他們殺死的首領在吐蕃是個什麽官、在鮮卑人部落裏麵是個什麽官、在突厥裏是個什麽官?那那些官職還不是隨他們說嗎?
至於唐人的官職,那還真有點作用。
雖然大家嘴上對於漢人敢有歧視,可是大家在心裏都明白,漢人比他們有錢的多,他們所用的社會製度很大程度上也是來源於中原王朝的影響,因此雖然嘴上絕對不承認,但在潛意識裏大家心裏隱隱認同中原王朝天朝上國的地位。
而像他們這種在草原上走江湖的部落首領,如果能混到一個天朝上國所封的官爵,可能帶來的利益不可小覷,比如如果以後大唐開了邊貿互市,他們以現在某個部落首領的身份去做生意,顯然就不如以一個什麽大唐所封授的員外將軍、中郎將等帶著自己的部落去和大唐做生意來的名正言順,而且在草原上這種關係往往還會傳承,也許他們這一輩用不上這個封授的官職,但也許到了子孫的哪一代突然要和唐人開始交往了,那麽他們也可以拿出自己祖先的這個封官來說事。
另一方麵,當某個部落的首領有了大唐所封授的官職,即使不對唐人使用,也可以去騙草原上其它的部落,告訴他們自己是大唐有背景的人。草原上信息閉塞,保不齊哪個部落就要和大唐有點交易來往,這時他們往往很需要和大唐有點關係的其他草原貴族充當這些部落和大唐之間交易的傳話人。對於草原上的小一點的部落來說,這每一次傳話機會撈得的利益也夠他們生活一陣子了。所以一個大唐封授的官員稱號便相當於一張通行證,有了這個證件以後,總能換得一些資產。
一下子所有貴族都已經開始思索起自己該怎麽給唐軍報功了。
而做下的黃起、馬才等人聞言,卻也終於明白了王東想要幹什麽,不禁心裏都是一鬆。
要說王長史果然還是長史大人,那是和文書打交道的人才,他們這些廝殺漢就根本想不到還有這個辦法可以讓大家報功。雖然眼前說是讓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報功,但其實這功績具又怎麽可能不分給他們這些唐軍一份,比起這些少數民族虛授的那幾個官職來說,他們這些府軍從這些功績中得到的好處還要多的多。
而且王長史這個報功的方法也太妙了,不出來自誇,而讓這些少數民族首領自己去說,就在上官麵前大大增加了自己功績的可信度。
在黃起、馬才等人眼前一亮的反應中,更加機靈且年輕的趙德卻想得更遠一些,他悄悄看一下王東嘴角泛起的那一抹笑容,不禁點點頭。
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王長史說的可不是冊官,而是授官。其他人也許不理解其中的含義,而趙德卻是聽得明白的。
冊封、冊封,其實冊和封是兩種不同的授官方式。
比如大唐冊某某藩國的國王為某某可汗——可汗並不是大唐法律上承認的官職,是在大唐所冊封的國家中自己本地的官職。
大唐的冊,說白了就是大唐表示自己在法律上承認他所冊的這個人在他的屬地中可以擔任他屬地中的這個官而已。
就像此時唐朝冊了新一任的吐穀渾領袖——慕容諾曷缽為吐穀渾可汗,這個冊所承認的可汗隻是吐穀渾政治係統內部的官職,慕容諾曷缽這個可汗隻在吐穀渾內部是個管事兒,拿到吐穀渾外什麽事兒也不頂,也不能和其他部落的可汗當做同一等級的人物。
而同時封官,則是大唐授予所封藩國領袖一個大唐官員係統內部的官職,比如慕容諾曷缽被冊的官職是吐穀渾可汗,而在大唐被封的官則是西平郡王。這才是他在離開吐穀渾之後,真正活動時大唐所承認的官職身份。
而王東剛才跟拓跋懋說的是:為他請封一個員外將軍,員外將軍是唐朝正式官員係統裏麵的藩國散官。
這些貴族們隻顧開心自己得到了唐朝的官職,卻沒意識到自己拿了唐朝正式官員體係的官兒可,和被冊一個他們所在地的官職完全不同,從拿到唐朝正式封官的那一刻開始,從大唐的法律意義上來說,他們就是唐朝的公務員了。
雖然這些貴族的生活根本不可能被唐朝限製,可是這個報告一打上去,這些貴族高高興興的等著封官的同時,在大唐的法律上,他們就是主動歸附大唐,並且用實際的軍功向大唐證明自己忠誠之後,請求大唐的封授
這報告一打上去已經就不是一場勝仗的問題了,而是一場大勝之後,王長史威服遠人,直接給大唐帶來了好幾個規模不小的部落首領的依附。
想到這裏,趙德不禁深吸了一口氣,看著那些此時都在激烈討論怎麽給大唐送羊來換一個官職的貴族們,再看看王東咧嘴微笑的表情,心中暗暗把對王東的評價又調高了幾分。不知不覺中居然能讓這些草原上的貴族爭先恐後的主動給他送上這樣莫大的功績,這個王長史著實不容小覷。
帳中的議論大概持續了半個多時辰,終於各個部落都決定了自己的計劃,於是很快王東便拿到了大家各自的功績,一一打開看過,王東不禁深吸一口氣。他覺得自己跟著把帽安上一個陣斬兩個吐穀渾名王的功勞已經算很誇張了,可是和眼前這幾個人比起來,他簡直低調蓄的很。
隻見幾個貴族交給他的文書裏,那晚他們各自的功勞加起來:砍了五個西域諸國的千夫長,六個突厥百夫長,陣殺三個吐蕃如本,一個突厥王……看到吐蕃如本和突厥王的出現的時候,王東就已經開始撓頭了。
吐蕃才幾個如本啊?一下被他殺了仨,滅國了屬於是。敵方真要有這陣容,參戰兵馬怎麽都得十幾萬起跳了,如果按這文書報上去,他基本就是打贏了一場隴右地區的世界大戰……領導五十勇士擊退了十幾萬各族連軍,開高達來的嗎?
眾貴族都發覺這是件於人於己都有極大好處的買賣,很快紛紛心領神會,無非是多報殺敵功績,少報搶劫所得便是了。
反正慕容吉這會兒都已經被抓起來了,他有多少東西還不是自己說了算?至於什麽名王的,也沒有說一定是吐穀渾的名王——昨天晚上來的部落這麽多,唐人也不可能一一去考證他們殺死的首領在吐蕃是個什麽官、在鮮卑人部落裏麵是個什麽官、在突厥裏是個什麽官?那那些官職還不是隨他們說嗎?
至於唐人的官職,那還真有點作用。
雖然大家嘴上對於漢人敢有歧視,可是大家在心裏都明白,漢人比他們有錢的多,他們所用的社會製度很大程度上也是來源於中原王朝的影響,因此雖然嘴上絕對不承認,但在潛意識裏大家心裏隱隱認同中原王朝天朝上國的地位。
而像他們這種在草原上走江湖的部落首領,如果能混到一個天朝上國所封的官爵,可能帶來的利益不可小覷,比如如果以後大唐開了邊貿互市,他們以現在某個部落首領的身份去做生意,顯然就不如以一個什麽大唐所封授的員外將軍、中郎將等帶著自己的部落去和大唐做生意來的名正言順,而且在草原上這種關係往往還會傳承,也許他們這一輩用不上這個封授的官職,但也許到了子孫的哪一代突然要和唐人開始交往了,那麽他們也可以拿出自己祖先的這個封官來說事。
另一方麵,當某個部落的首領有了大唐所封授的官職,即使不對唐人使用,也可以去騙草原上其它的部落,告訴他們自己是大唐有背景的人。草原上信息閉塞,保不齊哪個部落就要和大唐有點交易來往,這時他們往往很需要和大唐有點關係的其他草原貴族充當這些部落和大唐之間交易的傳話人。對於草原上的小一點的部落來說,這每一次傳話機會撈得的利益也夠他們生活一陣子了。所以一個大唐封授的官員稱號便相當於一張通行證,有了這個證件以後,總能換得一些資產。
一下子所有貴族都已經開始思索起自己該怎麽給唐軍報功了。
而做下的黃起、馬才等人聞言,卻也終於明白了王東想要幹什麽,不禁心裏都是一鬆。
要說王長史果然還是長史大人,那是和文書打交道的人才,他們這些廝殺漢就根本想不到還有這個辦法可以讓大家報功。雖然眼前說是讓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報功,但其實這功績具又怎麽可能不分給他們這些唐軍一份,比起這些少數民族虛授的那幾個官職來說,他們這些府軍從這些功績中得到的好處還要多的多。
而且王長史這個報功的方法也太妙了,不出來自誇,而讓這些少數民族首領自己去說,就在上官麵前大大增加了自己功績的可信度。
在黃起、馬才等人眼前一亮的反應中,更加機靈且年輕的趙德卻想得更遠一些,他悄悄看一下王東嘴角泛起的那一抹笑容,不禁點點頭。
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王長史說的可不是冊官,而是授官。其他人也許不理解其中的含義,而趙德卻是聽得明白的。
冊封、冊封,其實冊和封是兩種不同的授官方式。
比如大唐冊某某藩國的國王為某某可汗——可汗並不是大唐法律上承認的官職,是在大唐所冊封的國家中自己本地的官職。
大唐的冊,說白了就是大唐表示自己在法律上承認他所冊的這個人在他的屬地中可以擔任他屬地中的這個官而已。
就像此時唐朝冊了新一任的吐穀渾領袖——慕容諾曷缽為吐穀渾可汗,這個冊所承認的可汗隻是吐穀渾政治係統內部的官職,慕容諾曷缽這個可汗隻在吐穀渾內部是個管事兒,拿到吐穀渾外什麽事兒也不頂,也不能和其他部落的可汗當做同一等級的人物。
而同時封官,則是大唐授予所封藩國領袖一個大唐官員係統內部的官職,比如慕容諾曷缽被冊的官職是吐穀渾可汗,而在大唐被封的官則是西平郡王。這才是他在離開吐穀渾之後,真正活動時大唐所承認的官職身份。
而王東剛才跟拓跋懋說的是:為他請封一個員外將軍,員外將軍是唐朝正式官員係統裏麵的藩國散官。
這些貴族們隻顧開心自己得到了唐朝的官職,卻沒意識到自己拿了唐朝正式官員體係的官兒可,和被冊一個他們所在地的官職完全不同,從拿到唐朝正式封官的那一刻開始,從大唐的法律意義上來說,他們就是唐朝的公務員了。
雖然這些貴族的生活根本不可能被唐朝限製,可是這個報告一打上去,這些貴族高高興興的等著封官的同時,在大唐的法律上,他們就是主動歸附大唐,並且用實際的軍功向大唐證明自己忠誠之後,請求大唐的封授
這報告一打上去已經就不是一場勝仗的問題了,而是一場大勝之後,王長史威服遠人,直接給大唐帶來了好幾個規模不小的部落首領的依附。
想到這裏,趙德不禁深吸了一口氣,看著那些此時都在激烈討論怎麽給大唐送羊來換一個官職的貴族們,再看看王東咧嘴微笑的表情,心中暗暗把對王東的評價又調高了幾分。不知不覺中居然能讓這些草原上的貴族爭先恐後的主動給他送上這樣莫大的功績,這個王長史著實不容小覷。
帳中的議論大概持續了半個多時辰,終於各個部落都決定了自己的計劃,於是很快王東便拿到了大家各自的功績,一一打開看過,王東不禁深吸一口氣。他覺得自己跟著把帽安上一個陣斬兩個吐穀渾名王的功勞已經算很誇張了,可是和眼前這幾個人比起來,他簡直低調蓄的很。
隻見幾個貴族交給他的文書裏,那晚他們各自的功勞加起來:砍了五個西域諸國的千夫長,六個突厥百夫長,陣殺三個吐蕃如本,一個突厥王……看到吐蕃如本和突厥王的出現的時候,王東就已經開始撓頭了。
吐蕃才幾個如本啊?一下被他殺了仨,滅國了屬於是。敵方真要有這陣容,參戰兵馬怎麽都得十幾萬起跳了,如果按這文書報上去,他基本就是打贏了一場隴右地區的世界大戰……領導五十勇士擊退了十幾萬各族連軍,開高達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