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袁術知道,他們去了武關,糧草補給全部得依靠南陽供應,想反都反不了。
隻是,袁術不知道的是,他剛剛把劉辟、龔都打發去武關,護民軍征南軍團就逼近了南陽。
袁術更是想不到,紀靈守魯陽,竟然連一天都沒能堅持住,隻一個時辰,就丟了魯陽堅城,自己也廢了一條手臂逃回宛城。
所以,袁術慌亂之間,要從方城夏道逃往汝南,根本就沒通知劉辟、龔都二人。
隻不過,劉辟、龔都二人也不傻。
他們一邊帶著自己麾下的兵馬前往武關,一邊派出暗探隨時關注袁術的動向。
他們這些年四處躲避,就是擔心有人吃掉他們手下這點兵馬,哪怕是歸順了袁術,也得防袁術一手。
可他們剛剛抵達武關,暗探就回報紀靈敗於魯陽、袁術逃往汝南。
這下子劉辟和龔都傻了。
回南陽肯定是不行,袁術近十萬兵馬都擋不住護民軍的兵鋒,他們三千多人能幹什麽?
好在他們前來武關時,袁術大方地讓他們帶上了足夠的糧草。
兩人一商量,利用現在還有糧草,唯一的生路便是進入關中,然後過大河避於王屋山之中。
王屋山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山脈,進可攻,退可守,倒是個好地方。
誰知道,他們在茅津渡過大河想進入河東郡時,遇上了裴茂。
而裴茂看到這三千多兵馬,頓時靈智大開。
他為什麽棄官而逃?為什麽害怕董卓?
還不是因為自己手上沒兵。
現在兵馬已經送到了自己眼前,如果不收到自己麾下,都對不起這一偶遇,更對不起上天給他的機會。
於是,裴茂就在大河邊,與劉辟、龔都一番交談,雙方一拍即合。
而裴茂返回族中後,馬上便以“匡漢”之名,聯係雍州的世家大族,共襄義舉。
本來,雍州世家大族對討伐董卓不感興趣。
誰知道,世事變化太快,年節還沒過,京都方向傳來消息,聯軍在東,護民軍在西,竟然把京都給圍上了。
不過,也沒圍多久。年節還沒到,護民軍便已進了京都。
這下子關中的世家大族慌了。
他們不願意反董卓,是因為董卓不會動他們的根本利益。
但青州成公子入京都可不得了。
因為這些年來,他們都知道青州的情況。
青州黃家大族的田地十去其九,青州的貧賤子弟竟然能進大學堂蒙學。
這二者才是世家大族世代昌盛的根本。
所以,之前不斷敷衍裴茂的關中世家大族,突然之間群情激憤,紛紛獻出自家私兵,支持裴茂起兵。
不到一個月,裴茂就擁有了六萬餘聯軍,命名為“匡漢軍”,並分為兩路,一路駐紮在熊耳山中,一路駐紮在王屋山中,打算在征西軍團前往西域、西南軍團前往益州後,他們就起兵。
可裴茂怎麽知道征西軍團會去西域,西南軍團要去益州呢?
這也是兩州地域環境所決定的。
雍凉兩州麵臨河套地區和隴西地區的不斷騷擾。
在西漢時期,騷擾主要來自匈奴;在東漢時期,騷擾主要來自河套地區的羌胡和隴西地區的西羌八族。
要想在雍凉兩州安居樂業,沒點軍事能力,還真不容易。
於是,這就造成了雍凉兩州世家大族多是軍政雙通的局麵。
征西軍團駐紮武威郡,西南軍團駐紮在陳倉,稍通軍事之人都能夠判斷得出來護民軍的下一步的打算。
另外,裴茂在京都時可是高居九卿之位,而蔡成進京後,又沒有為難三公九卿,裴茂想知道京都的各種消息,不要太簡單。
何況,成公子的“洛水之誓”可是公開刊登在《漢報》上的。
既然五年內要收複全部故土,就很容易判斷,最多一年時間,征西軍團和西南軍團,便要開往自己的目標。
很快,裴茂又收到了“成公子中毒身亡,內閣堅持推行大漢新製”的密報。
成公子倒下了,護民軍群龍無首,很快便會陷入混亂;
內閣還要堅持推行大漢新製,那就是與大漢的世家大族勢不兩立。
誰來保護世家大族的利益,當然隻有世家大族自己。
於是,雍州更熱鬧了。
不僅所有的世家大族有錢出錢,有米出糧,有力出力,而且雍州的世家大族都與涼州的世家大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無數人被派往涼州,去遊說涼州配合雍州共同起兵。
涼州的世家大族本就個個彪悍,哪裏用雍州動員?
很快,雍州兩州除漢陽薑氏、安定皇甫氏、武威賈氏、郿縣法氏、金城閻氏、弘農楊氏等幾個有牽掛的大族之外,雍凉兩州的世家大族全部匯聚於“清君測、匡漢室”的大旗之下。
哪怕是那些不參與起兵的世家大族,大多也都是捐獻出錢糧。
可那些不參與的世家大族有什麽牽掛?
他們都有族人在京都。
比如弘農楊氏,在京都的人數起碼數百人。
有兩個大族倒是沒人在京都為官為吏。
一個是金城閻氏。閻氏的家主閻忠,已經被征辟到雍州刺史府任主簿,其族孫閻行也加入了護民軍。
另一個是漢陽薑氏。薑氏的家主薑冏被內閣封為涼州刺史。
所以,這些大族不參與起兵,倒也情有可原。
不過,這些大族,根本就不知道雍凉兩州的世家大族要起兵。
他們知道了,豈不是就等於朝廷知道了?
可現在,辛毗的一席話,算是把樊稠給說明白了。
雍凉兩州的世家大族要起兵的事情,瞞不下去了。
或許用不了幾個月,朝廷就會派來征討大軍。
哪怕匡漢軍打的是“清君側,匡漢室”的旗號,可畢竟內閣手上掌握著小皇帝,人家才是正統。
君不見,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打的就是“清君側”之名嗎?結果漢景帝殺了晁錯,造反的七國依然沒有罷兵,最後被周亞夫擊敗。
周亞夫能蕩清“七國之亂”,根本的原因便是他代表的是正統,從而得到了天下大多數人的支持。
隻是,袁術不知道的是,他剛剛把劉辟、龔都打發去武關,護民軍征南軍團就逼近了南陽。
袁術更是想不到,紀靈守魯陽,竟然連一天都沒能堅持住,隻一個時辰,就丟了魯陽堅城,自己也廢了一條手臂逃回宛城。
所以,袁術慌亂之間,要從方城夏道逃往汝南,根本就沒通知劉辟、龔都二人。
隻不過,劉辟、龔都二人也不傻。
他們一邊帶著自己麾下的兵馬前往武關,一邊派出暗探隨時關注袁術的動向。
他們這些年四處躲避,就是擔心有人吃掉他們手下這點兵馬,哪怕是歸順了袁術,也得防袁術一手。
可他們剛剛抵達武關,暗探就回報紀靈敗於魯陽、袁術逃往汝南。
這下子劉辟和龔都傻了。
回南陽肯定是不行,袁術近十萬兵馬都擋不住護民軍的兵鋒,他們三千多人能幹什麽?
好在他們前來武關時,袁術大方地讓他們帶上了足夠的糧草。
兩人一商量,利用現在還有糧草,唯一的生路便是進入關中,然後過大河避於王屋山之中。
王屋山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山脈,進可攻,退可守,倒是個好地方。
誰知道,他們在茅津渡過大河想進入河東郡時,遇上了裴茂。
而裴茂看到這三千多兵馬,頓時靈智大開。
他為什麽棄官而逃?為什麽害怕董卓?
還不是因為自己手上沒兵。
現在兵馬已經送到了自己眼前,如果不收到自己麾下,都對不起這一偶遇,更對不起上天給他的機會。
於是,裴茂就在大河邊,與劉辟、龔都一番交談,雙方一拍即合。
而裴茂返回族中後,馬上便以“匡漢”之名,聯係雍州的世家大族,共襄義舉。
本來,雍州世家大族對討伐董卓不感興趣。
誰知道,世事變化太快,年節還沒過,京都方向傳來消息,聯軍在東,護民軍在西,竟然把京都給圍上了。
不過,也沒圍多久。年節還沒到,護民軍便已進了京都。
這下子關中的世家大族慌了。
他們不願意反董卓,是因為董卓不會動他們的根本利益。
但青州成公子入京都可不得了。
因為這些年來,他們都知道青州的情況。
青州黃家大族的田地十去其九,青州的貧賤子弟竟然能進大學堂蒙學。
這二者才是世家大族世代昌盛的根本。
所以,之前不斷敷衍裴茂的關中世家大族,突然之間群情激憤,紛紛獻出自家私兵,支持裴茂起兵。
不到一個月,裴茂就擁有了六萬餘聯軍,命名為“匡漢軍”,並分為兩路,一路駐紮在熊耳山中,一路駐紮在王屋山中,打算在征西軍團前往西域、西南軍團前往益州後,他們就起兵。
可裴茂怎麽知道征西軍團會去西域,西南軍團要去益州呢?
這也是兩州地域環境所決定的。
雍凉兩州麵臨河套地區和隴西地區的不斷騷擾。
在西漢時期,騷擾主要來自匈奴;在東漢時期,騷擾主要來自河套地區的羌胡和隴西地區的西羌八族。
要想在雍凉兩州安居樂業,沒點軍事能力,還真不容易。
於是,這就造成了雍凉兩州世家大族多是軍政雙通的局麵。
征西軍團駐紮武威郡,西南軍團駐紮在陳倉,稍通軍事之人都能夠判斷得出來護民軍的下一步的打算。
另外,裴茂在京都時可是高居九卿之位,而蔡成進京後,又沒有為難三公九卿,裴茂想知道京都的各種消息,不要太簡單。
何況,成公子的“洛水之誓”可是公開刊登在《漢報》上的。
既然五年內要收複全部故土,就很容易判斷,最多一年時間,征西軍團和西南軍團,便要開往自己的目標。
很快,裴茂又收到了“成公子中毒身亡,內閣堅持推行大漢新製”的密報。
成公子倒下了,護民軍群龍無首,很快便會陷入混亂;
內閣還要堅持推行大漢新製,那就是與大漢的世家大族勢不兩立。
誰來保護世家大族的利益,當然隻有世家大族自己。
於是,雍州更熱鬧了。
不僅所有的世家大族有錢出錢,有米出糧,有力出力,而且雍州的世家大族都與涼州的世家大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無數人被派往涼州,去遊說涼州配合雍州共同起兵。
涼州的世家大族本就個個彪悍,哪裏用雍州動員?
很快,雍州兩州除漢陽薑氏、安定皇甫氏、武威賈氏、郿縣法氏、金城閻氏、弘農楊氏等幾個有牽掛的大族之外,雍凉兩州的世家大族全部匯聚於“清君測、匡漢室”的大旗之下。
哪怕是那些不參與起兵的世家大族,大多也都是捐獻出錢糧。
可那些不參與的世家大族有什麽牽掛?
他們都有族人在京都。
比如弘農楊氏,在京都的人數起碼數百人。
有兩個大族倒是沒人在京都為官為吏。
一個是金城閻氏。閻氏的家主閻忠,已經被征辟到雍州刺史府任主簿,其族孫閻行也加入了護民軍。
另一個是漢陽薑氏。薑氏的家主薑冏被內閣封為涼州刺史。
所以,這些大族不參與起兵,倒也情有可原。
不過,這些大族,根本就不知道雍凉兩州的世家大族要起兵。
他們知道了,豈不是就等於朝廷知道了?
可現在,辛毗的一席話,算是把樊稠給說明白了。
雍凉兩州的世家大族要起兵的事情,瞞不下去了。
或許用不了幾個月,朝廷就會派來征討大軍。
哪怕匡漢軍打的是“清君側,匡漢室”的旗號,可畢竟內閣手上掌握著小皇帝,人家才是正統。
君不見,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打的就是“清君側”之名嗎?結果漢景帝殺了晁錯,造反的七國依然沒有罷兵,最後被周亞夫擊敗。
周亞夫能蕩清“七國之亂”,根本的原因便是他代表的是正統,從而得到了天下大多數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