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護民軍昨晚就不能輪換休息嗎?
沒這個可能。
護民軍的人數很少。
如果護民軍有足夠的兵力,哪裏還會堵著隘口?直接殺入山穀不就行了?
當然,要想從隘口衝過去,就得冒著箭雨搬開封堵在隘口的灌木。
搬走灌木不難,難的是要付出多少將士的性命。
設置灌木障礙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看不到護民軍的身影呢?
護民軍哪裏去了?
在埋伏在隘口山頂上和隘口之外,還是撤走了?
兩邊的山頂上容納不了多少人,每一邊最多隻能容納二百人。
但在四百弓箭的威懾下,哪怕是能衝出去,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而且,一旦隘口堆積了過多的屍體,仍然會擋住衝出隘口的腳步。
可見,硬衝肯定是不行,必須要先攻破隘口。
而要攻破隘口,首先便要攻占隘口兩邊的山頭。
這樣,居高臨下的就變成匡漢軍一方了。
如此,不要說上萬人的衝擊,哪怕是五千人衝擊隘口,護民軍也隻能落荒而逃,根本就不可能擋住。
然後,副將又下令兩邊山上的將士,沿著山脊向隘口靠近。
他必須知道護民軍是否已經撤走了,否則他沒辦法向將軍交待。
很快,他便得到了答案。
左右兩邊山上的將士,各派出兩三個士卒,不斷向隘口靠近。
就在靠近到百丈距離裏,突然之間,幾個士卒原地跪下,衝著空曠的山頂不斷磕頭。
副將馬上就明白了,山頂上有護民軍的埋伏。
雖然護民軍沒露出身形,可從那幾個士卒被嚇得原地跪下,跑都不敢跑,必然是被山頂上的護民軍包圍了。
雖然損失了幾個士卒,卻也探知,護民軍並沒有撤走。
副將率人撤回了營地。
他剛回到營地,樊稠便已經趕到。
看到樊稠還帶了五千兵馬來,副將便知道,樊稠已經做好了攻打隘口的心理準備。
副將向樊稠詳細匯報了他去隘口探查的情況。
樊稠聽後,波瀾不驚,詢問副將怎麽看。
副將說道:
“如果攻打隘口,哪怕是攻打了下來,我方傷亡也絕對不會小。
“另外,我們在穀中藏軍的事情,已經無法隱瞞。最多一個月,朝廷便會知道。
“朝廷得知後,必然會派大軍前來清剿。
“所以我認為,現在最急的不是與護民軍打上一場,而是盡快把信送至華陰,讓華陰行動起來,偷襲函穀關和搶占武關,隔離雍凉二州與京都的聯係。
“函穀關和武關,乃三秦之地與中原之鑰,自古便是易守難攻的要隘。
“隻要守住函穀關和武關,朝廷兵馬便無法進入雍凉兩州。
“如此,按護民軍當前在雍州兩州的兵力,匡漢軍如果還能得到涼州的支持,便可在雍州境內與護民軍周旋一二。”
樊稠吃驚地看著他這個副將。
此時他才反應過來,他這個副將竟然如此有謀略。
原來他隻以為他這個副將隻是一個落魄士子,並沒有太當回事。
這人是誰呀?
此人便是正史中袁紹麾下的著名謀士辛毗辛佐治。
在袁紹在河內郡發出《討賊倡議書》時,他便與他的哥哥辛評一起去投靠袁紹。
然而,他還沒趕到河內郡,便聽到袁紹並沒有當上聯軍盟主,袁紹一氣之下,便離開河內郡,不知所蹤。
兄弟二人對聯軍大失所望,不想再加入聯軍。
在辛毗的建議下,二人聯袂來到雍州。
畢竟,他們兄弟二人雖然是潁川人,但築基活路於雍州的士子圈子,與雍州世家大族交情頗深。
當然,他們來到雍州時,雍州還沒有獨立成州。
不過,雍州的世家大族對他們的到來,也是極盡歡迎。
於是,兄弟二人被分開,一個到王屋山中藏軍任副將,一個到熊耳山中藏軍任副將。
如此謀士,裴茂為何不留在身邊?
裴茂身邊可不缺少謀士。
要知道,雍州世家大族眾多,而且多數是軍政雙通的世家大族。
例如京兆尹韋氏的韋端、左馮翊張氏的張既、右扶風蘇氏的蘇則等等,可都是正史上刺史、太守級別的人物,如今雲集於裴茂身邊。
裴茂有這麽大的號召力嗎?
還真有。
裴茂何許人也?
靈帝逝前的尚書令。正史中,他率領段煨討伐李傕、郭汜等,得勝後被封為陽吉平侯。
其後,不僅裴茂在曹操手下做事,其五子皆在曹操所挾持的朝廷為官。
而裴茂的本族河東郡聞喜縣裴氏,,亦是東漢末年直到魏晉時期的名門望族。
董卓在京都當街打死張溫,又屠戮袁隗一門二百餘口後,因為裴茂一直與張溫交好,不敢再留在京都。
他模仿王莽時期的朝臣逄萌的“掛冠而去”,也把自己的官服、官帽掛在自己的府門前,然後便帶著家人返回河東聞喜本族中避禍。
誰知他在茅津渡過大河時,卻遇到了三千多兵馬。
這些兵馬個個麵黃肌瘦,瘦弱不堪,明顯是日常食不果腹所致。
上前一打聽,方知是從南陽走武關道逃來關中的黃巾殘軍,兩個首領分別是劉辟和龔都。
這兩個人在黃巾軍中可是大名鼎鼎,雖然不是各州的大渠帥,卻分別是汝南郡和南陽郡的渠帥。
劉辟在汝南敗於朱儁之手後,便逃到南陽投靠龔都,再敗後,便逃入汝南與南陽之間的大山中,落草為寇。
董卓入京後,上天給了他們機會再次崛起。
孫堅殺死南陽太守張谘,再把南陽義贈袁術,然後孫堅、袁術就率兵去河內郡加入聯軍,導致南陽郡空虛。
兩人自然趁虛而入,占據南陽。
然而,半年不到,袁術、孫堅竟然率軍返回南陽,還把他們圍困於宛城。
打是肯定打不贏的,那就隻能隆了。
歸順袁術後,袁術也沒有虧待他們,不僅讓他們仍然統領原有的三千多兵馬,還封劉辟、為安西中郎將、龔都為平西中郎將,讓他們率領自己的手下去駐防武關。
那時的袁術還沒有力量由武關道進入關中,而武關亦無兵馬駐守,派這兩人去駐守武關,既可以向關中方向防禦,又可以伺機進入關中。
沒這個可能。
護民軍的人數很少。
如果護民軍有足夠的兵力,哪裏還會堵著隘口?直接殺入山穀不就行了?
當然,要想從隘口衝過去,就得冒著箭雨搬開封堵在隘口的灌木。
搬走灌木不難,難的是要付出多少將士的性命。
設置灌木障礙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看不到護民軍的身影呢?
護民軍哪裏去了?
在埋伏在隘口山頂上和隘口之外,還是撤走了?
兩邊的山頂上容納不了多少人,每一邊最多隻能容納二百人。
但在四百弓箭的威懾下,哪怕是能衝出去,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而且,一旦隘口堆積了過多的屍體,仍然會擋住衝出隘口的腳步。
可見,硬衝肯定是不行,必須要先攻破隘口。
而要攻破隘口,首先便要攻占隘口兩邊的山頭。
這樣,居高臨下的就變成匡漢軍一方了。
如此,不要說上萬人的衝擊,哪怕是五千人衝擊隘口,護民軍也隻能落荒而逃,根本就不可能擋住。
然後,副將又下令兩邊山上的將士,沿著山脊向隘口靠近。
他必須知道護民軍是否已經撤走了,否則他沒辦法向將軍交待。
很快,他便得到了答案。
左右兩邊山上的將士,各派出兩三個士卒,不斷向隘口靠近。
就在靠近到百丈距離裏,突然之間,幾個士卒原地跪下,衝著空曠的山頂不斷磕頭。
副將馬上就明白了,山頂上有護民軍的埋伏。
雖然護民軍沒露出身形,可從那幾個士卒被嚇得原地跪下,跑都不敢跑,必然是被山頂上的護民軍包圍了。
雖然損失了幾個士卒,卻也探知,護民軍並沒有撤走。
副將率人撤回了營地。
他剛回到營地,樊稠便已經趕到。
看到樊稠還帶了五千兵馬來,副將便知道,樊稠已經做好了攻打隘口的心理準備。
副將向樊稠詳細匯報了他去隘口探查的情況。
樊稠聽後,波瀾不驚,詢問副將怎麽看。
副將說道:
“如果攻打隘口,哪怕是攻打了下來,我方傷亡也絕對不會小。
“另外,我們在穀中藏軍的事情,已經無法隱瞞。最多一個月,朝廷便會知道。
“朝廷得知後,必然會派大軍前來清剿。
“所以我認為,現在最急的不是與護民軍打上一場,而是盡快把信送至華陰,讓華陰行動起來,偷襲函穀關和搶占武關,隔離雍凉二州與京都的聯係。
“函穀關和武關,乃三秦之地與中原之鑰,自古便是易守難攻的要隘。
“隻要守住函穀關和武關,朝廷兵馬便無法進入雍凉兩州。
“如此,按護民軍當前在雍州兩州的兵力,匡漢軍如果還能得到涼州的支持,便可在雍州境內與護民軍周旋一二。”
樊稠吃驚地看著他這個副將。
此時他才反應過來,他這個副將竟然如此有謀略。
原來他隻以為他這個副將隻是一個落魄士子,並沒有太當回事。
這人是誰呀?
此人便是正史中袁紹麾下的著名謀士辛毗辛佐治。
在袁紹在河內郡發出《討賊倡議書》時,他便與他的哥哥辛評一起去投靠袁紹。
然而,他還沒趕到河內郡,便聽到袁紹並沒有當上聯軍盟主,袁紹一氣之下,便離開河內郡,不知所蹤。
兄弟二人對聯軍大失所望,不想再加入聯軍。
在辛毗的建議下,二人聯袂來到雍州。
畢竟,他們兄弟二人雖然是潁川人,但築基活路於雍州的士子圈子,與雍州世家大族交情頗深。
當然,他們來到雍州時,雍州還沒有獨立成州。
不過,雍州的世家大族對他們的到來,也是極盡歡迎。
於是,兄弟二人被分開,一個到王屋山中藏軍任副將,一個到熊耳山中藏軍任副將。
如此謀士,裴茂為何不留在身邊?
裴茂身邊可不缺少謀士。
要知道,雍州世家大族眾多,而且多數是軍政雙通的世家大族。
例如京兆尹韋氏的韋端、左馮翊張氏的張既、右扶風蘇氏的蘇則等等,可都是正史上刺史、太守級別的人物,如今雲集於裴茂身邊。
裴茂有這麽大的號召力嗎?
還真有。
裴茂何許人也?
靈帝逝前的尚書令。正史中,他率領段煨討伐李傕、郭汜等,得勝後被封為陽吉平侯。
其後,不僅裴茂在曹操手下做事,其五子皆在曹操所挾持的朝廷為官。
而裴茂的本族河東郡聞喜縣裴氏,,亦是東漢末年直到魏晉時期的名門望族。
董卓在京都當街打死張溫,又屠戮袁隗一門二百餘口後,因為裴茂一直與張溫交好,不敢再留在京都。
他模仿王莽時期的朝臣逄萌的“掛冠而去”,也把自己的官服、官帽掛在自己的府門前,然後便帶著家人返回河東聞喜本族中避禍。
誰知他在茅津渡過大河時,卻遇到了三千多兵馬。
這些兵馬個個麵黃肌瘦,瘦弱不堪,明顯是日常食不果腹所致。
上前一打聽,方知是從南陽走武關道逃來關中的黃巾殘軍,兩個首領分別是劉辟和龔都。
這兩個人在黃巾軍中可是大名鼎鼎,雖然不是各州的大渠帥,卻分別是汝南郡和南陽郡的渠帥。
劉辟在汝南敗於朱儁之手後,便逃到南陽投靠龔都,再敗後,便逃入汝南與南陽之間的大山中,落草為寇。
董卓入京後,上天給了他們機會再次崛起。
孫堅殺死南陽太守張谘,再把南陽義贈袁術,然後孫堅、袁術就率兵去河內郡加入聯軍,導致南陽郡空虛。
兩人自然趁虛而入,占據南陽。
然而,半年不到,袁術、孫堅竟然率軍返回南陽,還把他們圍困於宛城。
打是肯定打不贏的,那就隻能隆了。
歸順袁術後,袁術也沒有虧待他們,不僅讓他們仍然統領原有的三千多兵馬,還封劉辟、為安西中郎將、龔都為平西中郎將,讓他們率領自己的手下去駐防武關。
那時的袁術還沒有力量由武關道進入關中,而武關亦無兵馬駐守,派這兩人去駐守武關,既可以向關中方向防禦,又可以伺機進入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