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南軍團則駐守樊城、章陵和襄鄉三地,不過漢水,也不穿過襄隨穀地入江夏。
至於汝南郡的新息渡口,則由楊樂的陸水軍來駐守。
楊樂的陸水軍不僅要駐守汝南至江夏的新息渡口,還要深入到桐柏山中去剿匪,並在桐柏山中的山民,也能夠享受到新農體係的福利。
其實,有張合駐守在南陽,楊樂駐守在桐柏山,哪怕無人駐守新息渡口,恐怕盤踞在江夏的兵馬也不敢入汝南吧?
真要敢入汝南,桐柏山中的陸水軍就會出山抄後路了。
而且楊樂在桐柏山中,隨時可以騷擾江夏,江夏哪裏有餘力敢犯汝南?
桐柏山可是後世的老革命根據地,一旦把民眾發動起來,桐柏山內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戲誌才、郭嘉、法正當然不知道陸水軍的存在。
當他們聽到蔡成竟然建立了一支陸水軍,專門負責江河湖水澤的軍事任務,日後再改陸水軍為水麵警察時,都驚得目瞪口呆。
成公子的思慮太長遠了!不僅推出了警察學校,連水警都準備好了。
那大江(長江)、大河(黃河)、洪澤湖、洞庭湖、巢湖、鄱陽湖、漢水、淮水、雲夢澤等所有的江河湖水澤,再也無法成為法外之地了。
西南軍團則駐守雍州,同時負責剿滅雍州和涼州的全部匪寇,暫時不入漢中。
一句話,暫時停止所有大漢內部的戰爭,以便於隨時可以應對北方九州可能發生的動亂、叛亂。
四、東北軍區、征北軍團和征西軍團按原定計劃行事。
東北軍區慢慢拔掉高句麗和扶餘這兩顆釘子,以大小興安嶺為屏障,確保整個東北平原的長治久安。
關鍵是,馬上內閣但要組建“東北農墾軍團”,大力開發黑土地,同時還要把柏油路鋪滿東北,大幅度減少東北物產入中原的成本。
可見,拔掉高句麗和扶餘兩顆釘子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至於東北黑土地能成為大漢最大的糧倉,雖然郭嘉等人都表示懷疑,可荀彧、管篤和其他來自青州的人,個個都是堅信不移的。
烏桓軍團協助西進的兩個師,先廢了已經反叛的南匈奴,然後讓於夫羅繼續回去做大單於,並開始對南匈奴餘下的人進行漢化。
否則南匈奴在呂梁山中,對並州的威脅太大了。
收拾了南匈奴之後,烏桓軍團再去與征北軍團、征西軍團合並。
合並後的征北軍團,近一到兩年內,繼續“以戰代練”,至少把並州以北的鮮卑、羌、羯等族,全部剿滅,徹底消彌大漢北境的邊患。
征西軍團在一年內,或剿滅、或收服“西羌八族”,穩定涼州後,繼續進軍西域。
朱儁已經穿過棉大衣了,郭嘉、戲誌才也都有一件。
他們已經知道棉花的重要作用。
所以聽到西域比冀州還適合種棉花時,便堅決讚同盡早收回西域。
有了足夠的棉花,哪怕小冰河期再寒冰,大漢百姓也不會受凍。
關鍵是,有了棉花,哪怕在冬季,大漢也可以對北方用兵——冬季可是北方遊牧民族最虛弱的時候。
兵部的議事,並沒有討論大漢海軍。
蔡成不在了,凡是知道海軍存在的人,都發現兵部對海軍的控製幾乎為零。
不管怎麽說,五年來,造船廠也為大漢海軍打造了百十艘各種戰艦了。
蔡成若在,想來海軍不敢做什麽。
否則的話,蔡成可以造出更好的戰艦,然後讓反叛的海軍上天無路,入海無門。
可現在蔡成不在了,海軍完全可以占據瀛州、崖州、夷州等大漢周邊的海島,如果沒有更先進的戰艦,大漢朝廷對反叛的海軍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海軍的事情就沒有公開討論。
這事兒隻能等幾個主要人物私下進行討論。
不過,管篤內心中已經有了主意。
管承是他管氏族人,劉奇任海軍參謀長,也是蔡成最早的班底。
所以管篤去見管承,應該不會有生命危險。畢竟管承做海匪那些年,東萊管氏可沒少照應管承的家眷。
所以,管篤想忙過這幾天後,親自去一趟遼東見管承。
管承不想反叛,那海軍就穩穩當當,也可以考慮執行蔡成製訂的海軍行動計劃。
蔡成與管承等海軍將領討論海軍行動計劃時,管篤是在場的。
當然,現在形勢變了,計劃也需要一些調整。
這些都需要和管承一起商議。
如果管承想反,管篤去了至少還可以幫他分析一下之後的大漢走勢,說不定還能把他給勸回來。
兵部的策略得到了內閣的讚同。
內閣方麵當前最核心的問題,除了穩定世家大族、穩定讀書人和穩定民眾外,還有一件棘手的事情:穩定官僚集團。
由於蔡成想的就是穩定發展,所以一直沒有對官僚集團及世家大族下死手。
蔡成在,肯定能壓製住世家大族出身的各級官員。
可問題是,現在誰都知道蔡成已經中毒身亡,想想靈帝劉宏在位時都無法壓製世家大族和官僚集團,內閣要想不動刀兵就壓製住官僚集團,還是需要極大的努力。
世家大族會怎麽反攻倒算?
在北方九州,哪怕世家大族能招募一些兵馬,也絕對不會多,根本就無法成事。
畢竟現在百姓日子過得不錯,誰還願意造反呢?
但先汙蔑是京城的官吏害死了成公子,打出“為成公子報仇”的旗號,那可就不一樣了。
百姓不了解真相,憑他們對成公子的感情和感恩,那兵馬要多少就會有多少。
如果官僚集團再與世家大族裏應外合,哪怕護民軍的戰力再強,恐怕北方九州也會被打爛。
隻要打爛了,新農體係就自然破產,世家大族有的是手段拿回自己的田地。
不過,所有的閣老都很慶幸。
因為現在沒有外戚和內侍兩大集團掣肘,而且內閣又是站在民心一邊,壓製官僚集團,雖然費些力氣,卻也還有唯一的辦法:
監察司和治安軍聯合行動,監視官員的同時,以厲誌這位治安軍最高首領的角色,告訴治安軍,然後由治安軍告訴百姓,朝廷內閣才是真正保護百姓生活的人。
至於汝南郡的新息渡口,則由楊樂的陸水軍來駐守。
楊樂的陸水軍不僅要駐守汝南至江夏的新息渡口,還要深入到桐柏山中去剿匪,並在桐柏山中的山民,也能夠享受到新農體係的福利。
其實,有張合駐守在南陽,楊樂駐守在桐柏山,哪怕無人駐守新息渡口,恐怕盤踞在江夏的兵馬也不敢入汝南吧?
真要敢入汝南,桐柏山中的陸水軍就會出山抄後路了。
而且楊樂在桐柏山中,隨時可以騷擾江夏,江夏哪裏有餘力敢犯汝南?
桐柏山可是後世的老革命根據地,一旦把民眾發動起來,桐柏山內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戲誌才、郭嘉、法正當然不知道陸水軍的存在。
當他們聽到蔡成竟然建立了一支陸水軍,專門負責江河湖水澤的軍事任務,日後再改陸水軍為水麵警察時,都驚得目瞪口呆。
成公子的思慮太長遠了!不僅推出了警察學校,連水警都準備好了。
那大江(長江)、大河(黃河)、洪澤湖、洞庭湖、巢湖、鄱陽湖、漢水、淮水、雲夢澤等所有的江河湖水澤,再也無法成為法外之地了。
西南軍團則駐守雍州,同時負責剿滅雍州和涼州的全部匪寇,暫時不入漢中。
一句話,暫時停止所有大漢內部的戰爭,以便於隨時可以應對北方九州可能發生的動亂、叛亂。
四、東北軍區、征北軍團和征西軍團按原定計劃行事。
東北軍區慢慢拔掉高句麗和扶餘這兩顆釘子,以大小興安嶺為屏障,確保整個東北平原的長治久安。
關鍵是,馬上內閣但要組建“東北農墾軍團”,大力開發黑土地,同時還要把柏油路鋪滿東北,大幅度減少東北物產入中原的成本。
可見,拔掉高句麗和扶餘兩顆釘子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至於東北黑土地能成為大漢最大的糧倉,雖然郭嘉等人都表示懷疑,可荀彧、管篤和其他來自青州的人,個個都是堅信不移的。
烏桓軍團協助西進的兩個師,先廢了已經反叛的南匈奴,然後讓於夫羅繼續回去做大單於,並開始對南匈奴餘下的人進行漢化。
否則南匈奴在呂梁山中,對並州的威脅太大了。
收拾了南匈奴之後,烏桓軍團再去與征北軍團、征西軍團合並。
合並後的征北軍團,近一到兩年內,繼續“以戰代練”,至少把並州以北的鮮卑、羌、羯等族,全部剿滅,徹底消彌大漢北境的邊患。
征西軍團在一年內,或剿滅、或收服“西羌八族”,穩定涼州後,繼續進軍西域。
朱儁已經穿過棉大衣了,郭嘉、戲誌才也都有一件。
他們已經知道棉花的重要作用。
所以聽到西域比冀州還適合種棉花時,便堅決讚同盡早收回西域。
有了足夠的棉花,哪怕小冰河期再寒冰,大漢百姓也不會受凍。
關鍵是,有了棉花,哪怕在冬季,大漢也可以對北方用兵——冬季可是北方遊牧民族最虛弱的時候。
兵部的議事,並沒有討論大漢海軍。
蔡成不在了,凡是知道海軍存在的人,都發現兵部對海軍的控製幾乎為零。
不管怎麽說,五年來,造船廠也為大漢海軍打造了百十艘各種戰艦了。
蔡成若在,想來海軍不敢做什麽。
否則的話,蔡成可以造出更好的戰艦,然後讓反叛的海軍上天無路,入海無門。
可現在蔡成不在了,海軍完全可以占據瀛州、崖州、夷州等大漢周邊的海島,如果沒有更先進的戰艦,大漢朝廷對反叛的海軍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海軍的事情就沒有公開討論。
這事兒隻能等幾個主要人物私下進行討論。
不過,管篤內心中已經有了主意。
管承是他管氏族人,劉奇任海軍參謀長,也是蔡成最早的班底。
所以管篤去見管承,應該不會有生命危險。畢竟管承做海匪那些年,東萊管氏可沒少照應管承的家眷。
所以,管篤想忙過這幾天後,親自去一趟遼東見管承。
管承不想反叛,那海軍就穩穩當當,也可以考慮執行蔡成製訂的海軍行動計劃。
蔡成與管承等海軍將領討論海軍行動計劃時,管篤是在場的。
當然,現在形勢變了,計劃也需要一些調整。
這些都需要和管承一起商議。
如果管承想反,管篤去了至少還可以幫他分析一下之後的大漢走勢,說不定還能把他給勸回來。
兵部的策略得到了內閣的讚同。
內閣方麵當前最核心的問題,除了穩定世家大族、穩定讀書人和穩定民眾外,還有一件棘手的事情:穩定官僚集團。
由於蔡成想的就是穩定發展,所以一直沒有對官僚集團及世家大族下死手。
蔡成在,肯定能壓製住世家大族出身的各級官員。
可問題是,現在誰都知道蔡成已經中毒身亡,想想靈帝劉宏在位時都無法壓製世家大族和官僚集團,內閣要想不動刀兵就壓製住官僚集團,還是需要極大的努力。
世家大族會怎麽反攻倒算?
在北方九州,哪怕世家大族能招募一些兵馬,也絕對不會多,根本就無法成事。
畢竟現在百姓日子過得不錯,誰還願意造反呢?
但先汙蔑是京城的官吏害死了成公子,打出“為成公子報仇”的旗號,那可就不一樣了。
百姓不了解真相,憑他們對成公子的感情和感恩,那兵馬要多少就會有多少。
如果官僚集團再與世家大族裏應外合,哪怕護民軍的戰力再強,恐怕北方九州也會被打爛。
隻要打爛了,新農體係就自然破產,世家大族有的是手段拿回自己的田地。
不過,所有的閣老都很慶幸。
因為現在沒有外戚和內侍兩大集團掣肘,而且內閣又是站在民心一邊,壓製官僚集團,雖然費些力氣,卻也還有唯一的辦法:
監察司和治安軍聯合行動,監視官員的同時,以厲誌這位治安軍最高首領的角色,告訴治安軍,然後由治安軍告訴百姓,朝廷內閣才是真正保護百姓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