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戲誌才哪裏能夠想到,荀彧一進京,就馬上被蔡成推上了丞相之位,瞬間成為大漢最有權勢之人。
所以,戲誌才接到內閣的《征辟令》後,哪裏還會不奉詔令?屁顛屁顛地就跑到京城來了。
戲誌才入京後,蔡成並沒有虧待他,讓他與郭嘉、法正一起進入兵部任兵部從事,算起來,兵部從事這一職位,確實是比一郡太守高了一些。
戲誌才也就心安理得地開始操勞兵部的事情。
戲誌才和郭嘉一樣喜好酒色,早年身體虧損太多。
所以,蔡成專門下令,讓張機專門負責他們二人的身體調理,而且嚴格控製其酒色。
現在,戲誌才每天隻能喝一杯百果釀,一月才允許有一次房事(戲誌才帶小妾來的京都),而且平時不能回家住,必須和郭嘉一起住在禦林軍的軍營中,每日與禦林軍一起晨練。
戲誌才和當初的郭嘉一樣,老大的不高興。
可他聽聞郭嘉的經曆後,也看到了郭嘉的身體越來越好,才知道蔡成這真是為他好。
現在,雖然入住軍營還不到二十天,身體卻明顯好了起來,越來越有精神。
還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嘴。
就是龐統和周瑜。
《征辟詔令》都送到了他們兩人的手上,可兩人都沒有應詔。
龐統還好說。
襄陽龐氏給出的理由是,龐統當前年紀還太小,等再過一些年,龐統及冠後,再入京為朝廷效力。
而周瑜接到詔令後,隻回了聲“知道了”,便再無下文。
現在的兵部還是很強的。
除朱儁、皇甫嵩兩位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外,還有何山、管篤、郭嘉、戲誌才和法正。
也不知道蔡成是怎麽想的,看起來是要打造史上最強兵部的意思。
就是不知道等諸葛亮長大後,是否有機會進兵部。
不過,看蔡成的架式,他是把諸葛亮往丞相的方向培養。
不過這也不能怪蔡成。
正史中的諸葛亮,在軍事上真的不行。
提出的“三分天下”很不錯,但非要從漢中和荊州兩個方向出兵。
漢中出兵,山高路險,後勤補給存在著巨大問題。
看看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幾次是因為糧草問題而被迫撤兵的?
如果他能夠集中力量,從漢中走上庸道,把兵力都集中於荊州,恐怕就不會數次北伐無果了。
同樣,他既然知道荊州的重要,又怎麽派與他有些嫌隙的關羽守荊州呢?
關羽輕士族而重兵卒,便死於士族之手;張飛重士族而輕兵卒,便死於士卒之手。
而這些,作為千古名相的諸葛亮,事先竟然對這樣的事情沒采取任何防範措施。
要麽他是不願提醒劉備,反正他也管不了關張二人。
要麽就是他不懂軍事,不了解軍隊中可能發生的事情。
於是,這也成了後世有人認為他不懂軍事的證據。
不過,以筆者看來,諸葛亮在軍事上還是很厲害的。
否則他五次北伐,雖然都沒有成功,卻也每次都能全軍而退。
要知道,在古代,一旦作戰失敗,想要全軍而退是非常難的。何況,蜀軍要退回漢中,可都是崎嶇山路,想跑都跑不快。
而且筆者也認為,他出漢中占隴右的戰略,還是很不錯的。
占據隴右,便可以與西域通商,從而緩解蜀中窮困的局麵。
不過,他對西南蠻族采取“以夷製夷、攻心為上”等懷柔政策,尊重西南眾多蠻族的習俗和文化,不僅受到了西南蠻族的歡迎與擁戴,還被西南蠻族看成是智慧與文化傳播的代表,對日後曆朝曆代收服西南蠻族,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可見,在軍事與政治這兩個方麵,諸葛亮明顯是政治強於軍事的。
不過,蔡成認為諸葛亮軍事上不行,別人也沒辦法不是嗎?
蔡成如果沒有中毒身亡的話,基本不會讓諸葛亮參與軍事,而是會把他培養為丞相。
蔡成為大漢可是準備好了好幾任丞相。
首任丞相自然是荀彧。
估計第二任丞相,應該是陳群。
第三任丞相差不多就輪到諸葛亮了。
三任丞相都結束了任期,蔡成大概也把穿越的使命完成得差不多了。
至於龐統,哪怕他應詔來京都,大概率蔡成也不會把他往丞相的方向培養。
後世皆知諸葛亮的《隆中對》、前後《出師表》、《說將》等,龐統卻沒有任何傳世之作。
由此可見,雖然“臥龍鳳雛”並列於世,實則二人相去甚遠。
在宏謀大略方麵,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
越扯越遠了。
還是說回兵部給出的策略吧。
在內閣看來,兵部商議出的策略已經不能再好了。
一、按成公子之前的軍令,各軍團中,未進入過青州軍事學堂的將領,全部要來京都大漢軍事學院進修半年。
這其中就包括留在京都未走的華雄、孟達、公孫瓚、徐榮、郭嘉、法正等人,以及征北軍團的張遼、王底,征東軍團的高順、高覽,征南軍團的張合,征西軍團的趙雲、張楊,還有烏桓軍團的張牛角和徐晃。
哦,還有新加入護民軍的典韋。
這些人進入京都,經過軍事學院的學習,何山也趕到了京都,或許這些將領就不會生亂了。
二、各軍團的主要將領都入京學習,管篤以蔡成大弟子的身份,以及從護民軍出征開始便積累下來的威望,便可以壓製住護民軍的其他人了。
畢竟,管篤的事跡可是都用軍報傳播到各軍團的。
三、暫時停止護民軍的部分征伐行動。
停止的部分主要是征東、征南和西南三軍團。
其中,征東軍團穩固廣陵、九江、廬江三郡的江防,並用訓練營中的新兵,逐漸替代原來的老兵。(這就是征東軍團高順、高覽、王勉接到了軍令內容)
征東軍團的老兵,可都是原來黃巾軍、黑山軍的青壯,都是青州的核心勞力。
用娃娃兵不占用勞力,戰力卻不比成年兵差。
隻需要在征東軍團留下一些成年軍官,用不了兩年,這些娃娃兵就全部成長起來了。
所以,戲誌才接到內閣的《征辟令》後,哪裏還會不奉詔令?屁顛屁顛地就跑到京城來了。
戲誌才入京後,蔡成並沒有虧待他,讓他與郭嘉、法正一起進入兵部任兵部從事,算起來,兵部從事這一職位,確實是比一郡太守高了一些。
戲誌才也就心安理得地開始操勞兵部的事情。
戲誌才和郭嘉一樣喜好酒色,早年身體虧損太多。
所以,蔡成專門下令,讓張機專門負責他們二人的身體調理,而且嚴格控製其酒色。
現在,戲誌才每天隻能喝一杯百果釀,一月才允許有一次房事(戲誌才帶小妾來的京都),而且平時不能回家住,必須和郭嘉一起住在禦林軍的軍營中,每日與禦林軍一起晨練。
戲誌才和當初的郭嘉一樣,老大的不高興。
可他聽聞郭嘉的經曆後,也看到了郭嘉的身體越來越好,才知道蔡成這真是為他好。
現在,雖然入住軍營還不到二十天,身體卻明顯好了起來,越來越有精神。
還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嘴。
就是龐統和周瑜。
《征辟詔令》都送到了他們兩人的手上,可兩人都沒有應詔。
龐統還好說。
襄陽龐氏給出的理由是,龐統當前年紀還太小,等再過一些年,龐統及冠後,再入京為朝廷效力。
而周瑜接到詔令後,隻回了聲“知道了”,便再無下文。
現在的兵部還是很強的。
除朱儁、皇甫嵩兩位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外,還有何山、管篤、郭嘉、戲誌才和法正。
也不知道蔡成是怎麽想的,看起來是要打造史上最強兵部的意思。
就是不知道等諸葛亮長大後,是否有機會進兵部。
不過,看蔡成的架式,他是把諸葛亮往丞相的方向培養。
不過這也不能怪蔡成。
正史中的諸葛亮,在軍事上真的不行。
提出的“三分天下”很不錯,但非要從漢中和荊州兩個方向出兵。
漢中出兵,山高路險,後勤補給存在著巨大問題。
看看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幾次是因為糧草問題而被迫撤兵的?
如果他能夠集中力量,從漢中走上庸道,把兵力都集中於荊州,恐怕就不會數次北伐無果了。
同樣,他既然知道荊州的重要,又怎麽派與他有些嫌隙的關羽守荊州呢?
關羽輕士族而重兵卒,便死於士族之手;張飛重士族而輕兵卒,便死於士卒之手。
而這些,作為千古名相的諸葛亮,事先竟然對這樣的事情沒采取任何防範措施。
要麽他是不願提醒劉備,反正他也管不了關張二人。
要麽就是他不懂軍事,不了解軍隊中可能發生的事情。
於是,這也成了後世有人認為他不懂軍事的證據。
不過,以筆者看來,諸葛亮在軍事上還是很厲害的。
否則他五次北伐,雖然都沒有成功,卻也每次都能全軍而退。
要知道,在古代,一旦作戰失敗,想要全軍而退是非常難的。何況,蜀軍要退回漢中,可都是崎嶇山路,想跑都跑不快。
而且筆者也認為,他出漢中占隴右的戰略,還是很不錯的。
占據隴右,便可以與西域通商,從而緩解蜀中窮困的局麵。
不過,他對西南蠻族采取“以夷製夷、攻心為上”等懷柔政策,尊重西南眾多蠻族的習俗和文化,不僅受到了西南蠻族的歡迎與擁戴,還被西南蠻族看成是智慧與文化傳播的代表,對日後曆朝曆代收服西南蠻族,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可見,在軍事與政治這兩個方麵,諸葛亮明顯是政治強於軍事的。
不過,蔡成認為諸葛亮軍事上不行,別人也沒辦法不是嗎?
蔡成如果沒有中毒身亡的話,基本不會讓諸葛亮參與軍事,而是會把他培養為丞相。
蔡成為大漢可是準備好了好幾任丞相。
首任丞相自然是荀彧。
估計第二任丞相,應該是陳群。
第三任丞相差不多就輪到諸葛亮了。
三任丞相都結束了任期,蔡成大概也把穿越的使命完成得差不多了。
至於龐統,哪怕他應詔來京都,大概率蔡成也不會把他往丞相的方向培養。
後世皆知諸葛亮的《隆中對》、前後《出師表》、《說將》等,龐統卻沒有任何傳世之作。
由此可見,雖然“臥龍鳳雛”並列於世,實則二人相去甚遠。
在宏謀大略方麵,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
越扯越遠了。
還是說回兵部給出的策略吧。
在內閣看來,兵部商議出的策略已經不能再好了。
一、按成公子之前的軍令,各軍團中,未進入過青州軍事學堂的將領,全部要來京都大漢軍事學院進修半年。
這其中就包括留在京都未走的華雄、孟達、公孫瓚、徐榮、郭嘉、法正等人,以及征北軍團的張遼、王底,征東軍團的高順、高覽,征南軍團的張合,征西軍團的趙雲、張楊,還有烏桓軍團的張牛角和徐晃。
哦,還有新加入護民軍的典韋。
這些人進入京都,經過軍事學院的學習,何山也趕到了京都,或許這些將領就不會生亂了。
二、各軍團的主要將領都入京學習,管篤以蔡成大弟子的身份,以及從護民軍出征開始便積累下來的威望,便可以壓製住護民軍的其他人了。
畢竟,管篤的事跡可是都用軍報傳播到各軍團的。
三、暫時停止護民軍的部分征伐行動。
停止的部分主要是征東、征南和西南三軍團。
其中,征東軍團穩固廣陵、九江、廬江三郡的江防,並用訓練營中的新兵,逐漸替代原來的老兵。(這就是征東軍團高順、高覽、王勉接到了軍令內容)
征東軍團的老兵,可都是原來黃巾軍、黑山軍的青壯,都是青州的核心勞力。
用娃娃兵不占用勞力,戰力卻不比成年兵差。
隻需要在征東軍團留下一些成年軍官,用不了兩年,這些娃娃兵就全部成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