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采用君主立憲製,對皇室來說,除皇權被限製了之外,其他都是好處;


    對皇室宗親來說,亦不會再受到皇帝打壓,可以盡展其才。


    最後這句話,對劉表的觸動最大。


    皇室宗親中,有才能者不計其數。


    然而,立漢四百年來,皇室中人可以封王、封公,但要掌握實權,卻是千難萬難。


    立漢以來,藩王造反可是層出不窮。


    當然,最熱鬧的一次,便是漢景帝期間的“七國之亂”。


    所以,皇室宗親,如果要爵位,就不可能有實權。


    而有實權者,除非有天大的功績,想獲得爵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例如正史中的劉虞,任幽州牧後,因其政績顯著,為大漢穩定了北方邊境和東北邊境,功勞極大,可也僅僅被封為侯爵(襄賁侯)。


    而凡是被封王的,則是既無軍權,又無政權,每日隻能混吃等死。


    劉表突然覺得自己前途一片光明。


    因為有了君主立憲製,不會有人再打壓他,他盡可施展自己的一身才華。


    荀諶返回郡邸後,劉表、府中高官、士族代表重新坐了下來。


    這次可就是認真探討是否遵從內閣詔令,放護民軍過漢水,入南郡了。


    本來劉表還以為知道了青州士族都過得比過去還好,在座的士族代表都會讚同奉內閣詔令,放對麵的護民軍過漢水。


    然而,劉表低估了士族要保護自身利益的決心與意誌。


    不管怎麽說,一旦放護民軍入南郡,就等於是同意朝廷在荊州推行新農體係,從而士族均要交出九成田地,利益受損極大。


    不過,最核心的原因,則是這些士族代表聽聞青州人人都可以識字讀書。


    在座之人哪個不是鬼精鬼精的?


    他們馬上就想清楚了。


    什麽“人人可識字讀書”,什麽“能人治國”?


    不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士族就不能與皇權“共治天下”了嗎?


    真正給士族帶來利益的是什麽?


    就是能站在朝堂之上的士族集團的代表,也就是那些三公九卿、朝堂重臣。


    隻要手中有權,哪怕把田地都送了出去,用不了多少年,他們還可以擁有無盡良田、無盡財富。


    什麽“人人如龍”?不就是要把過去低賤的百姓,抬到和世家大族平起平坐的地位嗎?


    要知道,底層百姓人數遠多於世家大族。


    隻要這些賤民識字讀書,就會有人出頭,而且會越來越多,就會逐漸占據朝堂高位和各州郡縣的官位。


    那時,他們出讓的田地,恐怕就再也回不來了。


    所有世家大族,再也沒有盤剝百姓的可能了。


    這就是在斷絕士族存在的根本!


    要說讀書人心思就是深沉。


    荊州這些士族代表,與朝堂三公九卿一樣,根本就不用討論,就得到了相同的結論。


    這也決定了荊州士族不會與蔡成妥協。


    當然,也有人例外。


    誰?


    黃承彥。


    他雖然不參與政事,並不是一個書呆子。


    他從劉備所說的“不世八功”中,看到了大漢不一樣的未來。


    他雖然也是真士族中人,可他卻認為,隻要大漢能夠強盛,士族損失一點利益沒什麽,何況生活還比以前更好。


    劉表不想摻和。可他的根基就是荊州士族,不摻和的話,他最好的結果便是如喪家之犬一般離開荊州。


    這荊州在他一年多的努力治理下,已現蒸蒸日上之景,他實在是舍不得。


    而且,眾士族代表還說了一句深深打動他的話,那就是劉表也是皇室宗親,身上流的也是劉氏血脈……


    就在劉表不知如何表態之時,跟隨桓階前來的嗣子桓佑開口說了句話:


    “荊州應該靜觀其變,而不要公開與北方相抗。”


    眾人聽了都是一愣,然後帶著怪異的眼神看向桓佑。


    今年桓佑年方十一歲。


    由於桓階走到哪兒,都要把桓佑帶到哪兒,所以眾人對他並不陌生。


    正史中,桓階(字伯緒)在長沙郡任功曹,且被長沙太守孫堅舉孝廉,又被朝廷任為尚書郎。


    在其回鄉為其父奔喪之際,恰逢孫堅戰死,他便冒險前往襄陽,向劉表討要孫堅屍身。


    劉表感其忠義,同意了他的請求。


    隻是桓階非常看重道義,畢竟曹操是大漢的丞相,代表著正統。


    所以他雖然受孫堅之恩,卻沒有投靠孫堅之子孫權,而是在曹操攻打荊州時,勸張羨聯合荊州江南四郡對抗劉表、歸順曹操,從而促進了曹操對荊州的掌控。


    曹操取荊州後,得知張羨歸順皆因桓階,便辟桓階於丞相府掾主簿,之後連續升遷,直到曹魏太常(九卿之位)之高職。


    桓佑雖然體弱多病,但還是活到了曹丕稱帝。為表彰桓氏對曹魏的忠誠和貢獻,桓佑死後,被曹丕追封為關內侯。


    不過,桓佑死後,桓階估計是因為傷心過度,很快就跟著死了。


    不過,蔡成的到來,還是改變了荊州的曆史。


    劉表來到荊州,第一件事就是宣布緝拿孫堅。


    這時候,桓階也不敢表現出感恩孫堅。何況桓階又極為看重道義,認為孫堅逼迫天下王璿吞金而亡,實乃倒行逆施。


    於是,他沒有再停留在長沙,而是應劉表征辟,前來襄陽任刺史府功曹。


    劉表為了籠絡荊州的世家大族,不僅是八大士族,就連一些小士族和地方豪紳的族中子弟,也都在劉表的征辟範圍。


    這也是劉表到荊州後,一切皆順的根本原因。


    如今,看到無論在何種場合從來不主動開口的桓佑開口了,眾人不僅一愣,而且臉上都現出玩味之色。


    要知道,桓佑還沒有及冠,在這樣嚴肅的場合插嘴說話,本就是於禮不合。


    於是蒯良哂笑著說道:“小公子能否詳解‘靜觀其變’?”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如果今天桓佑不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恐怕大家就會讓桓階下不來台。


    畢竟,桓佑隨意在這樣的場合插嘴,就體現了桓氏一族“教子不嚴”之過。


    當然,隻是“過”,而非“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