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東軍團第一軍,就用這樣的方式,以陣亡一百六十人、輕重傷四百多人的代價,拿下了騶縣。
不過,到底是一萬兵馬打四萬,沒辦法全殲。
陳登一看城破,馬上率領剩下的殘兵敗將,直接出城門,朝著下邳的方向奔逃。
然而,他們剛剛逃出去不到二十裏,就聽到了震耳欲聾的馬蹄聲。
然後就是摧枯拉朽般的騎兵衝殺。
四萬兵馬,估計隻有一萬潰散逃走,起碼俘虜了兩萬人,陳登也在其中。
至此,徐州三路兵馬全軍覆沒,就連整個徐州,都被護民軍掌握。
或者說,大江以北,除南陽、南郡、江夏、九江、廬江五郡外,其他全部在護民軍的掌控之中了。
今天,才正月十二。
何山、高順、高覽三人,一路奔馳,僅用五天就趕到了騶縣城下,結果看到的隻是打掃戰場。
當然,他們也不是沒有收獲。
當他們聽到所有謀劃皆出自那些娃娃兵時,高順、高覽震驚當場,何山則是嘴角露出老父親般的笑容。
天一亮,趙謙率軍趕到,然後馬上就派出六百裏加急,給京都的蔡成報捷。
可我們都知道,蔡成是正月十四那天,才收到的六百裏加急。是不是這個糊塗的作者把時間給搞錯了?
沒錯。
蔡成在正月十四,收到六百裏加急,然後他又讓六百裏加急在街上跑了一圈,隻說徐州反叛,且在攻打青州,卻沒說出後麵的內容。
為什麽不說?
當然是留給正月十五上元節,讓大家喜慶一下。
蔡成之所以不說徐州反叛已經結束,徐州也盡入護民軍之手,是因為他想讓護民軍的軍威,在民間的傳說更盛一些。
誰都知道,本來都在提心吊膽、憂心忡忡之時,突然好消息傳來,傳播得不僅會更快,傳播效果還會更加玄幻。
何況,本來就非常玄幻。不足十天,徐州盡墨,朝廷又多掌控一州。
蔡成為了打壓暗中想作對之人,以及穩定大漢北方的人心,可謂是煞費苦心。
當然,無論是徐州聯軍,還是給徐州去信之人,恐怕都不會想到這樣的結果。
正月十四接到六百裏加急,正月十五上元節,《漢報》出版的日子,竟然還有如此讓人沸騰的消息。
沸騰?
沒錯,最先開始讀報的京都,以及京都周邊的幾個縣,都沸騰了起來。
百姓這天起床後,都紛紛聚集於報欄前。
上次《漢報》上可是說了,下一期《漢報》就在上元節那天出刊,而且早上卯時開始給百姓讀報。
這可是第一次有人把天下大事告訴百姓,百姓既感到新奇,又覺得開了眼界。
上次《漢報》,百姓最喜歡的就是護民軍打勝仗的故事和青州、冀州百姓過上的幸福生活。
他們對公審董卓、李儒和馬騰,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們並不知道董卓、李儒、馬騰都是誰,也不關心他們都做了哪些壞事。
他們都期盼著如《漢報》上所說的一樣,推廣成公子發明的新農體係,便可以過上和青州、冀州百姓一樣的生活。
隻是,這個什麽新農體係,到底什麽時候推廣呀?
他們都希望能夠快一點。
所以,還沒到卯時,報欄前都圍滿了百姓。
讀報人一看,這麽多人,肯定會有人離得遠,聽不清楚。
誰知道,《漢報》送來之時,竟然給每個讀報人都發了一個鐵皮喇叭。
可今天百姓們發現,《漢報》又多出一版。
百姓詢問,讀報人便告訴百姓,這叫“號外”,就是有突發事件,可原來的版麵已經排好了,所以隻能多印刷一版。
百姓可不懂“版麵”、“排滿”是什麽意思,他們隻知道,今天可以多聽一些故事了。
果然沒讓百姓失望。
《漢報》的頭版,就是公布新曆。
而且宣布,新曆從高祖建漢之年起算,今年是公曆大漢392年。
從今年正月初一開始計,日後大漢都以公曆紀年。
而且還明確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可是百姓耕種的重要時間節點。
大漢百姓,都可以用一錢買到一本新曆。
新曆上,不僅有“二十四節氣”,還有當年的屬相,更是有每日適宜做什麽,不適宜做什麽。
而且《漢報》上還為“二十四節氣”編了一段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民謠: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雖然百姓不知道“不拿棉”是指什麽,可還是覺得這樣記《二十四節氣歌》真的很方便。
用蔡成的話來說,用不了幾年,他們都會知道“棉”是什麽了。
第二版則是介紹新農體係、農家樂;
第三版則是介紹大工坊和普及教育。
第四版用一整整一版,講解“防大疫、講衛生”行動,
百姓們歡呼雀躍。
整整四版,全部都是為百姓考慮。
《漢報》上有相府的承諾:隻要百姓按配合朝廷的各項活動,秋收後,大漢北方九州的百姓,均可以過上一日三餐、餐餐管飽的日子。
這樣的沸騰,自京都開始,快速地傳向大漢北方其他八州。
至於《號外》上,則是刊登的護民軍如何鎮壓了徐州的反叛,而且包括徐州刺史陶謙、兗州刺史孔孔伷、河內郡太守王匡等一係列諸侯皆捉拿歸案。
最讓京都百姓震驚的,竟然有三公九卿參與了反叛。
誰呀?
廷尉許栩、司徒丁宮和原來的河南尹許相。
許栩出自南陽,河南尹許相出自汝南許氏。
兩個許氏本是一族,南陽為本族,汝南為分支。
丁宮此時也是大漢司徒。
三人全部位列三公九卿,實在是讓京都百姓不敢置信。
不過,到底是一萬兵馬打四萬,沒辦法全殲。
陳登一看城破,馬上率領剩下的殘兵敗將,直接出城門,朝著下邳的方向奔逃。
然而,他們剛剛逃出去不到二十裏,就聽到了震耳欲聾的馬蹄聲。
然後就是摧枯拉朽般的騎兵衝殺。
四萬兵馬,估計隻有一萬潰散逃走,起碼俘虜了兩萬人,陳登也在其中。
至此,徐州三路兵馬全軍覆沒,就連整個徐州,都被護民軍掌握。
或者說,大江以北,除南陽、南郡、江夏、九江、廬江五郡外,其他全部在護民軍的掌控之中了。
今天,才正月十二。
何山、高順、高覽三人,一路奔馳,僅用五天就趕到了騶縣城下,結果看到的隻是打掃戰場。
當然,他們也不是沒有收獲。
當他們聽到所有謀劃皆出自那些娃娃兵時,高順、高覽震驚當場,何山則是嘴角露出老父親般的笑容。
天一亮,趙謙率軍趕到,然後馬上就派出六百裏加急,給京都的蔡成報捷。
可我們都知道,蔡成是正月十四那天,才收到的六百裏加急。是不是這個糊塗的作者把時間給搞錯了?
沒錯。
蔡成在正月十四,收到六百裏加急,然後他又讓六百裏加急在街上跑了一圈,隻說徐州反叛,且在攻打青州,卻沒說出後麵的內容。
為什麽不說?
當然是留給正月十五上元節,讓大家喜慶一下。
蔡成之所以不說徐州反叛已經結束,徐州也盡入護民軍之手,是因為他想讓護民軍的軍威,在民間的傳說更盛一些。
誰都知道,本來都在提心吊膽、憂心忡忡之時,突然好消息傳來,傳播得不僅會更快,傳播效果還會更加玄幻。
何況,本來就非常玄幻。不足十天,徐州盡墨,朝廷又多掌控一州。
蔡成為了打壓暗中想作對之人,以及穩定大漢北方的人心,可謂是煞費苦心。
當然,無論是徐州聯軍,還是給徐州去信之人,恐怕都不會想到這樣的結果。
正月十四接到六百裏加急,正月十五上元節,《漢報》出版的日子,竟然還有如此讓人沸騰的消息。
沸騰?
沒錯,最先開始讀報的京都,以及京都周邊的幾個縣,都沸騰了起來。
百姓這天起床後,都紛紛聚集於報欄前。
上次《漢報》上可是說了,下一期《漢報》就在上元節那天出刊,而且早上卯時開始給百姓讀報。
這可是第一次有人把天下大事告訴百姓,百姓既感到新奇,又覺得開了眼界。
上次《漢報》,百姓最喜歡的就是護民軍打勝仗的故事和青州、冀州百姓過上的幸福生活。
他們對公審董卓、李儒和馬騰,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們並不知道董卓、李儒、馬騰都是誰,也不關心他們都做了哪些壞事。
他們都期盼著如《漢報》上所說的一樣,推廣成公子發明的新農體係,便可以過上和青州、冀州百姓一樣的生活。
隻是,這個什麽新農體係,到底什麽時候推廣呀?
他們都希望能夠快一點。
所以,還沒到卯時,報欄前都圍滿了百姓。
讀報人一看,這麽多人,肯定會有人離得遠,聽不清楚。
誰知道,《漢報》送來之時,竟然給每個讀報人都發了一個鐵皮喇叭。
可今天百姓們發現,《漢報》又多出一版。
百姓詢問,讀報人便告訴百姓,這叫“號外”,就是有突發事件,可原來的版麵已經排好了,所以隻能多印刷一版。
百姓可不懂“版麵”、“排滿”是什麽意思,他們隻知道,今天可以多聽一些故事了。
果然沒讓百姓失望。
《漢報》的頭版,就是公布新曆。
而且宣布,新曆從高祖建漢之年起算,今年是公曆大漢392年。
從今年正月初一開始計,日後大漢都以公曆紀年。
而且還明確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可是百姓耕種的重要時間節點。
大漢百姓,都可以用一錢買到一本新曆。
新曆上,不僅有“二十四節氣”,還有當年的屬相,更是有每日適宜做什麽,不適宜做什麽。
而且《漢報》上還為“二十四節氣”編了一段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民謠: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雖然百姓不知道“不拿棉”是指什麽,可還是覺得這樣記《二十四節氣歌》真的很方便。
用蔡成的話來說,用不了幾年,他們都會知道“棉”是什麽了。
第二版則是介紹新農體係、農家樂;
第三版則是介紹大工坊和普及教育。
第四版用一整整一版,講解“防大疫、講衛生”行動,
百姓們歡呼雀躍。
整整四版,全部都是為百姓考慮。
《漢報》上有相府的承諾:隻要百姓按配合朝廷的各項活動,秋收後,大漢北方九州的百姓,均可以過上一日三餐、餐餐管飽的日子。
這樣的沸騰,自京都開始,快速地傳向大漢北方其他八州。
至於《號外》上,則是刊登的護民軍如何鎮壓了徐州的反叛,而且包括徐州刺史陶謙、兗州刺史孔孔伷、河內郡太守王匡等一係列諸侯皆捉拿歸案。
最讓京都百姓震驚的,竟然有三公九卿參與了反叛。
誰呀?
廷尉許栩、司徒丁宮和原來的河南尹許相。
許栩出自南陽,河南尹許相出自汝南許氏。
兩個許氏本是一族,南陽為本族,汝南為分支。
丁宮此時也是大漢司徒。
三人全部位列三公九卿,實在是讓京都百姓不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