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昭昭神跡(2)
蔡必當然不知道,蔡成還是有後手的。
總有一天,蔡成會治治這些貪得無厭的士族豪門。
其實,大漢一直以來,都存在“以物易物”。
貧苦百姓手上根本就沒有五銖錢,隻能以物易物,換回生活必需品。
而自黃巾之亂後,以物易物之風更盛。
大漢普通百姓手上的錢太少了,不足以日常消費。
上述四項還隻是說明成公子是治國能手。而第五項,才真是讓朝臣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士族,真正膽寒的。
其五、陛下要求青州出兵解管子城之圍,而且在朝臣的一致建議下,朝廷未出一錢一糧。
結果卻是,成公子率領護民軍,隻用了一年半時間,收烏桓、破羌胡、取函穀、圍洛陽、逐呂布、捉董卓……
一年半呀,隻有短短的一年半呀,成公子就一舉掌控了冀、幽、並,涼、司棣五州。
何況,仔細說起來,豫州也是在成公子掌控下的吧?
整個大漢北方,隻剩下徐州和兗州沒被成公子掌握了。
這些隻能用神跡來描述了,昭昭神跡。
所有這些,都可以證明一件事:成公子的師尊山中客,必然是一位仙人。
哦,對了,群臣想起來了。
昨天荀彧不是說一萬烏桓精騎已經困住南匈奴,而北方的鎮北軍團,已經收了三韓嗎?
或者說,目前大漢已經邊患盡消?
這是怎麽回事?回頭一定要仔細問問。
總之,現在的成公子,讓他們有根本無法對抗的感覺。
與成公子對抗,就是等於和仙人對抗。
漢代之人,最信神仙鬼怪之說。
可即使是無法對抗,為了整個士族,硬著頭皮,還是得扛下去。
財富之根給挖了,立族之本給斷了。不抗,等著的隻能是悄無聲息的滅亡。
既然決定要對抗到底,這些三公九卿也就不管蔡成是否改變了祖製,更不管什麽君主立憲製。
這些新鮮玩意兒,正好可以作為攻擊蔡成的口實。
誰不知儒家最是講究“克己複禮”,而不願創新?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那是戰國時的事情。
那時,戰國七雄,沒有哪家是采用儒家學說治國的。
到了漢武帝,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直接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而儒家為了維護皇權和保守,到了宋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至少唐朝還有女皇武則天呢,從宋朝伊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祖製再沒人敢動。
哪怕是慈禧太後,大權獨攬,朝綱獨斷,可直到她逼死光緒皇帝後,也沒敢效仿武則天,自己坐上皇位。
要不怎麽說漢武帝是政治家呢,
“獨尊儒術”對維護皇權的作用極大,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尤其是治國思想的發展,可以說是沒有半點好處。
好在東漢末年時,雖然“獨尊儒術”已經延續了三百多年,儒術已經成為天下讀書人為官當政的根本學說,可諸子百家並沒有徹底消失。
猶如墨家的後人,就來投靠了蔡成,並成為大工坊的主力。
而且,青州來報,在稷下學宮中,也出現了縱橫家、兵家、法家、道家等諸多學說。
盡管這些人都是打著儒家的幌子,可蔡成知道,諸子百家已經開始複活了。
可今日的朝臣,仿佛發現了一個極大的契機一般,從初始的凝重,漸漸有了一絲喜形於色。
你竟然敢擅改祖製?那要看天下讀書人答不答應。
這不正是起兵討伐成公子的理由嗎?
成公子雖然兵強馬壯,可現在他要掌控的地方太多。除青州外,其他所有州最多也就掌控了一年,根基尚未穩定。
更何況還有地廣人稀、冰天雪地的三韓,剛剛征服的涼州羌胡、幽州烏桓,同樣是需要派兵駐守,否則隨時都可能狼煙再起。
現在,原來討伐董賊的聯軍,都已去了徐州。
他們將以揚州為後盾,分成幾個方向進攻青州、兗州、豫州。
屆時,再聯絡袁術、袁遺,以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進攻豫州、司棣和三輔之地,必然讓蔡成顧頭顧不了腚。
哪怕護民軍再強,“討蔡聯軍”也必然把新農體係的根基破壞殆盡。
那時,你蔡成又如何向天下人交待?
這些朝臣們,目前已經迫不及待想再聚楊府,一起商議“討蔡之策”了。
劉虞、劉岱、賈琮、蔡立、王允、盧植六人,同樣是一臉凝重。
他們也在反複斟酌著“君主立憲製”的優劣。
由於想得太入神,連被蔡成取消的禮部,他們都沒有提出質疑。
六人不僅是單獨思考,竟然還湊到一張桌前,小聲地討論著。
不過,按蔡成的評價,這些人中,也隻有劉虞水平最高。
他可是正史上稱為“東漢末年政治家”的。
劉虞想到,按“君主立憲製”,皇權就隻剩下內閣成員的任免權、監察權和軍權。
也就是說,皇室血脈從此無虞。
由能人來治理國家,國家會治理得更好。
而這些能人,至少名義上,還是皇帝的臣子。
這種機製,不僅避免了皇室爭奪皇位的殘酷,還避免了血脈傳承導致的不肖子孫上位。
從更深處說,就是國家養活皇室,皇室放手讓能臣治理國家。
如此,皇位還真的不吃香了。
過去爭皇位,不就是爭那生殺予奪、至高無上的權力嗎?
現在這個權力沒有了,和傀儡無異,誰還會去爭呢?
除了皇權喪失和改變祖製之外,似乎“君主立憲製”沒有缺點。
何況,漢朝之前是秦朝。
秦不就是更改了祖製嗎?
正因為其更改了祖製,才會有秦滅六國、一天下。
而在劉虞看來,秦失其鹿,與秦是否更改了祖製無關。
漢承秦製,存續了四百年,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足足思忖了將近兩刻鍾,根本沒關注三公九卿與荀彧之間的唇槍舌劍。
最後,六人都確定,“君主立憲製”確實要比“血脈傳承製”更為先進。
而且,並沒有破壞“君權神授”這一立國之本。
蔡必當然不知道,蔡成還是有後手的。
總有一天,蔡成會治治這些貪得無厭的士族豪門。
其實,大漢一直以來,都存在“以物易物”。
貧苦百姓手上根本就沒有五銖錢,隻能以物易物,換回生活必需品。
而自黃巾之亂後,以物易物之風更盛。
大漢普通百姓手上的錢太少了,不足以日常消費。
上述四項還隻是說明成公子是治國能手。而第五項,才真是讓朝臣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士族,真正膽寒的。
其五、陛下要求青州出兵解管子城之圍,而且在朝臣的一致建議下,朝廷未出一錢一糧。
結果卻是,成公子率領護民軍,隻用了一年半時間,收烏桓、破羌胡、取函穀、圍洛陽、逐呂布、捉董卓……
一年半呀,隻有短短的一年半呀,成公子就一舉掌控了冀、幽、並,涼、司棣五州。
何況,仔細說起來,豫州也是在成公子掌控下的吧?
整個大漢北方,隻剩下徐州和兗州沒被成公子掌握了。
這些隻能用神跡來描述了,昭昭神跡。
所有這些,都可以證明一件事:成公子的師尊山中客,必然是一位仙人。
哦,對了,群臣想起來了。
昨天荀彧不是說一萬烏桓精騎已經困住南匈奴,而北方的鎮北軍團,已經收了三韓嗎?
或者說,目前大漢已經邊患盡消?
這是怎麽回事?回頭一定要仔細問問。
總之,現在的成公子,讓他們有根本無法對抗的感覺。
與成公子對抗,就是等於和仙人對抗。
漢代之人,最信神仙鬼怪之說。
可即使是無法對抗,為了整個士族,硬著頭皮,還是得扛下去。
財富之根給挖了,立族之本給斷了。不抗,等著的隻能是悄無聲息的滅亡。
既然決定要對抗到底,這些三公九卿也就不管蔡成是否改變了祖製,更不管什麽君主立憲製。
這些新鮮玩意兒,正好可以作為攻擊蔡成的口實。
誰不知儒家最是講究“克己複禮”,而不願創新?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那是戰國時的事情。
那時,戰國七雄,沒有哪家是采用儒家學說治國的。
到了漢武帝,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直接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而儒家為了維護皇權和保守,到了宋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至少唐朝還有女皇武則天呢,從宋朝伊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祖製再沒人敢動。
哪怕是慈禧太後,大權獨攬,朝綱獨斷,可直到她逼死光緒皇帝後,也沒敢效仿武則天,自己坐上皇位。
要不怎麽說漢武帝是政治家呢,
“獨尊儒術”對維護皇權的作用極大,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尤其是治國思想的發展,可以說是沒有半點好處。
好在東漢末年時,雖然“獨尊儒術”已經延續了三百多年,儒術已經成為天下讀書人為官當政的根本學說,可諸子百家並沒有徹底消失。
猶如墨家的後人,就來投靠了蔡成,並成為大工坊的主力。
而且,青州來報,在稷下學宮中,也出現了縱橫家、兵家、法家、道家等諸多學說。
盡管這些人都是打著儒家的幌子,可蔡成知道,諸子百家已經開始複活了。
可今日的朝臣,仿佛發現了一個極大的契機一般,從初始的凝重,漸漸有了一絲喜形於色。
你竟然敢擅改祖製?那要看天下讀書人答不答應。
這不正是起兵討伐成公子的理由嗎?
成公子雖然兵強馬壯,可現在他要掌控的地方太多。除青州外,其他所有州最多也就掌控了一年,根基尚未穩定。
更何況還有地廣人稀、冰天雪地的三韓,剛剛征服的涼州羌胡、幽州烏桓,同樣是需要派兵駐守,否則隨時都可能狼煙再起。
現在,原來討伐董賊的聯軍,都已去了徐州。
他們將以揚州為後盾,分成幾個方向進攻青州、兗州、豫州。
屆時,再聯絡袁術、袁遺,以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進攻豫州、司棣和三輔之地,必然讓蔡成顧頭顧不了腚。
哪怕護民軍再強,“討蔡聯軍”也必然把新農體係的根基破壞殆盡。
那時,你蔡成又如何向天下人交待?
這些朝臣們,目前已經迫不及待想再聚楊府,一起商議“討蔡之策”了。
劉虞、劉岱、賈琮、蔡立、王允、盧植六人,同樣是一臉凝重。
他們也在反複斟酌著“君主立憲製”的優劣。
由於想得太入神,連被蔡成取消的禮部,他們都沒有提出質疑。
六人不僅是單獨思考,竟然還湊到一張桌前,小聲地討論著。
不過,按蔡成的評價,這些人中,也隻有劉虞水平最高。
他可是正史上稱為“東漢末年政治家”的。
劉虞想到,按“君主立憲製”,皇權就隻剩下內閣成員的任免權、監察權和軍權。
也就是說,皇室血脈從此無虞。
由能人來治理國家,國家會治理得更好。
而這些能人,至少名義上,還是皇帝的臣子。
這種機製,不僅避免了皇室爭奪皇位的殘酷,還避免了血脈傳承導致的不肖子孫上位。
從更深處說,就是國家養活皇室,皇室放手讓能臣治理國家。
如此,皇位還真的不吃香了。
過去爭皇位,不就是爭那生殺予奪、至高無上的權力嗎?
現在這個權力沒有了,和傀儡無異,誰還會去爭呢?
除了皇權喪失和改變祖製之外,似乎“君主立憲製”沒有缺點。
何況,漢朝之前是秦朝。
秦不就是更改了祖製嗎?
正因為其更改了祖製,才會有秦滅六國、一天下。
而在劉虞看來,秦失其鹿,與秦是否更改了祖製無關。
漢承秦製,存續了四百年,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足足思忖了將近兩刻鍾,根本沒關注三公九卿與荀彧之間的唇槍舌劍。
最後,六人都確定,“君主立憲製”確實要比“血脈傳承製”更為先進。
而且,並沒有破壞“君權神授”這一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