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呂布與青州成公子有過交往。
按董卓的估計,護民軍至少二十萬以上的兵馬,而且戰力極強。
否則,他們怎麽可能平烏桓、除羌亂、取函穀、困郭汜呢?
何況信上還說,牛輔、李傕、張濟三軍,可是都被護民軍圍殲了。
由此可見護民軍的兵力和戰力。
反觀呂布在介紹護民軍之時,卻把護民軍說成軍紀不嚴、年紀偏小、領軍將領均為無名之輩等等……
這不就是在隱晦地表示,護民軍的戰力根本不行嗎?
他何故如此幫護民軍掩飾?
呂布是如何對丁原的……
想到此處,董卓頓時一身冷汗。
他想起了如今京城之中,隻有呂布的兵馬和原來京城的禁軍,自己的兵馬都被自己派出去了。
他越想越怕,也明白為何李儒要去親迎華雄了。
如果華雄五千兵馬不能回到京城,那他董卓就是一個光杆司令。
就憑自己手下那兩千親衛,能擋住數千並州狼騎?
何況呂布可是大漢有名的猛將。
丁原便說過,其子奉先,衝陣無敵。
此時的董卓,如同掉在了冰窟窿裏,渾身上下,一點熱氣都沒有了。
他隻盼著,李儒能迎回華雄之兵。
但他也不排除,李儒說動華雄,幹脆與華雄一起向聯軍投降。
這一天之內,發生的事情太多了。
先是小皇帝失蹤,再是王允不顧其家人消失不見。還沒有搜尋到小皇帝和王允,小平津關又被奪,隨之郭汜被困於孟津關。
董卓勉力支撐,希望能夠穩住陣腳,誰知護民軍又送信與他,直接嚇得他三魂出竅。
如今,又發現原來自己的腦袋,隨時可能被人送與青州軍,他已經不敢再暴躁,而是惶惶不可終日了。
他下令,兩千親衛,全部集中於太師府。
對外的理由是,抓緊練兵,等護民軍抵達城下之時,由自己的親衛,隨呂布出城,殺一殺護民軍的威風。
親衛全部撤了回來,對王允府上之人的拷問自然也停了下來。
現在董卓隻想保命,哪裏還管小皇帝和王允跑哪兒去了。
一生從來不知道怕為何物的董卓,此時是真的怕了。
呂布現在想背叛董卓嗎?
說實在話,他還真想了。
他是知道董卓與李傕、張濟、牛輔三人,以及函穀關、三輔之地都斷了聯係之後,他才開始想的。
但他知道,他如果不戰而降,就憑他助紂為虐,加之他半年前刺殺丁原,他活命的機會極少。
他要活下去,就必須要讓護民軍看到他的價值。
什麽價值?如何才能體現出來?
價值當然是他與他手下並州狼騎的戰力。
要想體現價值,他就得與護民軍戰上一場,而且還必須要取勝。
他得勝回城後,董卓也必然不會再防備他。
他就可以突然襲擊,取董卓、李儒的項上人頭,作為乞降的獻禮。
屆時,不僅可以活命,甚至在護民軍中,也會占有一席之地。
他哪裏知道,他和董卓,包括他帶來京都的那些手下將領,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列入了蔡成的死亡名單。
不管怎麽說,從李儒出城的那一刻起,董卓已經完全陷入了絕境。
李傕在偃師城下,如願地迎上了華雄的隊伍。
這世上之事也是巧。
華雄剛剛離開鞏縣一個時辰,王匡就率領河內軍進駐了鞏縣。
兩人擦肩而過。
連續兩天兩夜,華雄每天隻允許將士睡兩個時辰,其他時間,都用來行軍了。
哪怕是中途打尖,也隻允許一刻鍾的時間。
李儒看到華雄的兵馬時,就覺得這是一群潰兵。
他們個個無精打采,走路時,腿都在打晃。
即便如此,騎在馬上的人,還在催促他們快走。並向大家許諾,進京都後,讓他們大睡三天。
李儒見到華雄,直接把華雄拉到一邊,小聲嘀咕起來。
華雄的麵色越來越嚴峻。
因為李儒給他兩個選擇。
前者是兩人一起返回京都。隻不過入城後,隨時可能受到並州狼騎的突襲。
後者是兩人一起率軍走緱氏、過轘轅關,入陽城,投奔豫州黃琬。
黃琬與李儒是老熟人了。
黃琬很是欣賞李儒,當初去就任豫州牧時,還想帶著李儒一起,並許諾由李儒任牧府長史。
牧府長史的官職,可比當時李儒的郎中令高得太多了。
何況,在皇子身邊任郎中令,是沒有實權的;任牧府長史,可是權力極大。
李儒當時欣喜若狂,差點直接就給黃琬跪下了。
然而,天不遂人願。
劉辯喜歡李儒,不願意放他走。
黃琬想要,李儒想走。可皇子不放,誰也沒有辦法。
這也是李儒怨恨劉辯的原因。
他按董卓之命,去給劉辯送毒酒,一是因為他確實怨恨劉辯斷了他的大好前程,二是知道要取得董卓的信任,必須用此事來向董卓遞交投名狀。
其實,現在的李儒還是很矛盾的。
他已然出城,本想自己孤身前往豫州,投奔黃琬。
可他畢竟親手毒死了少帝劉辯,而他知道黃琬對漢室極為忠誠,屆時恐怕不會放過他。
可他又已經算定,董卓必敗。
跟著董卓做了那麽多壞事,董卓一敗,他必然被朝臣千刀萬剮。
所以,他才想出一計。
給華雄兩條選擇。
如果華雄選擇繼續支持董卓,那沒什麽好說的,他也賭上一場。就賭洛陽城高牆厚,誰也攻打不進來。
然後他就在城中招募兵馬,練上個兩三年,然後再殺出城去,打敗勤王之軍。
如此,他的前途將會一片光明。
當然,他也可能賭輸,無非也就是一死罷了。
如果華雄選擇率軍投奔黃琬,由於他是引薦人,又是帶著兵馬來的。
黃琬若想留下華雄這五千精兵,就隻能饒恕他毒殺少帝之事,而且還會給他一個職務。
他對黃琬的性格,了如指掌。
當然,牧府長史是絕對不可能了。
但他總算有了一次重新奮起的機會。
華雄下令全軍在偃師城外休息,並派兩千人入師偃,搶奪糧草。
華雄知道,不管是回京都,還是轉向緱氏,他的兵馬都需要馬上休整。
按董卓的估計,護民軍至少二十萬以上的兵馬,而且戰力極強。
否則,他們怎麽可能平烏桓、除羌亂、取函穀、困郭汜呢?
何況信上還說,牛輔、李傕、張濟三軍,可是都被護民軍圍殲了。
由此可見護民軍的兵力和戰力。
反觀呂布在介紹護民軍之時,卻把護民軍說成軍紀不嚴、年紀偏小、領軍將領均為無名之輩等等……
這不就是在隱晦地表示,護民軍的戰力根本不行嗎?
他何故如此幫護民軍掩飾?
呂布是如何對丁原的……
想到此處,董卓頓時一身冷汗。
他想起了如今京城之中,隻有呂布的兵馬和原來京城的禁軍,自己的兵馬都被自己派出去了。
他越想越怕,也明白為何李儒要去親迎華雄了。
如果華雄五千兵馬不能回到京城,那他董卓就是一個光杆司令。
就憑自己手下那兩千親衛,能擋住數千並州狼騎?
何況呂布可是大漢有名的猛將。
丁原便說過,其子奉先,衝陣無敵。
此時的董卓,如同掉在了冰窟窿裏,渾身上下,一點熱氣都沒有了。
他隻盼著,李儒能迎回華雄之兵。
但他也不排除,李儒說動華雄,幹脆與華雄一起向聯軍投降。
這一天之內,發生的事情太多了。
先是小皇帝失蹤,再是王允不顧其家人消失不見。還沒有搜尋到小皇帝和王允,小平津關又被奪,隨之郭汜被困於孟津關。
董卓勉力支撐,希望能夠穩住陣腳,誰知護民軍又送信與他,直接嚇得他三魂出竅。
如今,又發現原來自己的腦袋,隨時可能被人送與青州軍,他已經不敢再暴躁,而是惶惶不可終日了。
他下令,兩千親衛,全部集中於太師府。
對外的理由是,抓緊練兵,等護民軍抵達城下之時,由自己的親衛,隨呂布出城,殺一殺護民軍的威風。
親衛全部撤了回來,對王允府上之人的拷問自然也停了下來。
現在董卓隻想保命,哪裏還管小皇帝和王允跑哪兒去了。
一生從來不知道怕為何物的董卓,此時是真的怕了。
呂布現在想背叛董卓嗎?
說實在話,他還真想了。
他是知道董卓與李傕、張濟、牛輔三人,以及函穀關、三輔之地都斷了聯係之後,他才開始想的。
但他知道,他如果不戰而降,就憑他助紂為虐,加之他半年前刺殺丁原,他活命的機會極少。
他要活下去,就必須要讓護民軍看到他的價值。
什麽價值?如何才能體現出來?
價值當然是他與他手下並州狼騎的戰力。
要想體現價值,他就得與護民軍戰上一場,而且還必須要取勝。
他得勝回城後,董卓也必然不會再防備他。
他就可以突然襲擊,取董卓、李儒的項上人頭,作為乞降的獻禮。
屆時,不僅可以活命,甚至在護民軍中,也會占有一席之地。
他哪裏知道,他和董卓,包括他帶來京都的那些手下將領,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列入了蔡成的死亡名單。
不管怎麽說,從李儒出城的那一刻起,董卓已經完全陷入了絕境。
李傕在偃師城下,如願地迎上了華雄的隊伍。
這世上之事也是巧。
華雄剛剛離開鞏縣一個時辰,王匡就率領河內軍進駐了鞏縣。
兩人擦肩而過。
連續兩天兩夜,華雄每天隻允許將士睡兩個時辰,其他時間,都用來行軍了。
哪怕是中途打尖,也隻允許一刻鍾的時間。
李儒看到華雄的兵馬時,就覺得這是一群潰兵。
他們個個無精打采,走路時,腿都在打晃。
即便如此,騎在馬上的人,還在催促他們快走。並向大家許諾,進京都後,讓他們大睡三天。
李儒見到華雄,直接把華雄拉到一邊,小聲嘀咕起來。
華雄的麵色越來越嚴峻。
因為李儒給他兩個選擇。
前者是兩人一起返回京都。隻不過入城後,隨時可能受到並州狼騎的突襲。
後者是兩人一起率軍走緱氏、過轘轅關,入陽城,投奔豫州黃琬。
黃琬與李儒是老熟人了。
黃琬很是欣賞李儒,當初去就任豫州牧時,還想帶著李儒一起,並許諾由李儒任牧府長史。
牧府長史的官職,可比當時李儒的郎中令高得太多了。
何況,在皇子身邊任郎中令,是沒有實權的;任牧府長史,可是權力極大。
李儒當時欣喜若狂,差點直接就給黃琬跪下了。
然而,天不遂人願。
劉辯喜歡李儒,不願意放他走。
黃琬想要,李儒想走。可皇子不放,誰也沒有辦法。
這也是李儒怨恨劉辯的原因。
他按董卓之命,去給劉辯送毒酒,一是因為他確實怨恨劉辯斷了他的大好前程,二是知道要取得董卓的信任,必須用此事來向董卓遞交投名狀。
其實,現在的李儒還是很矛盾的。
他已然出城,本想自己孤身前往豫州,投奔黃琬。
可他畢竟親手毒死了少帝劉辯,而他知道黃琬對漢室極為忠誠,屆時恐怕不會放過他。
可他又已經算定,董卓必敗。
跟著董卓做了那麽多壞事,董卓一敗,他必然被朝臣千刀萬剮。
所以,他才想出一計。
給華雄兩條選擇。
如果華雄選擇繼續支持董卓,那沒什麽好說的,他也賭上一場。就賭洛陽城高牆厚,誰也攻打不進來。
然後他就在城中招募兵馬,練上個兩三年,然後再殺出城去,打敗勤王之軍。
如此,他的前途將會一片光明。
當然,他也可能賭輸,無非也就是一死罷了。
如果華雄選擇率軍投奔黃琬,由於他是引薦人,又是帶著兵馬來的。
黃琬若想留下華雄這五千精兵,就隻能饒恕他毒殺少帝之事,而且還會給他一個職務。
他對黃琬的性格,了如指掌。
當然,牧府長史是絕對不可能了。
但他總算有了一次重新奮起的機會。
華雄下令全軍在偃師城外休息,並派兩千人入師偃,搶奪糧草。
華雄知道,不管是回京都,還是轉向緱氏,他的兵馬都需要馬上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