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東省的深秋帶著刺骨的濕冷,孤鷹嶺司法所的老槐樹落了滿地金黃。


    祁同偉蹲在煤爐前煮掛麵,爐子裏的火苗舔著鋁鍋底,映得他鏡片後的眼睛忽明忽暗。


    作為漢東政法大學法學碩士,他本可以留在省城機關,卻因拒絕梁璐的示好,被 “發配” 到這海拔千米的山區司法所。


    距離決定報考京城公安大學已過去三個月。


    每日處理完宅基地糾紛和鄰裏口角,他便縮在漏風的宿舍裏,將陳立的記憶碎片熔鑄成 1996 年的學術語言。


    案頭擺著《犯罪心理學綱要》(1988 年版)和手抄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犯罪分類手冊》節譯稿,這些泛黃的資料上布滿了他用紅筆做的批注 —— 那是陳立在未來課堂上反複強調的 “犯罪心理側寫核心要素”。


    “同偉,省廳來電話!” 老所長推開門,棉襖上沾著雪花,“你報考公安大學的成績出來了…… 全省第一!”


    鋼筆從指間滑落,在答題紙上暈開墨點。祁同偉看著成績單上的 “98 分”,想起研究生複試時導師的叮囑:“法律人要像手術刀,精準之外,更要懂得人心的肌理。” 此刻,這把 “手術刀” 終於劃破了梁群峰編織的權力羅網。


    調動手續卻卡在省司法廳。


    祁同偉揣著 bp 機在廳裏跑了三天,接待人員總說 “研究研究”。他想起陳立記憶裏的 “體製破局法”,做了兩件事:


    一是將孤鷹嶺緝毒報告、一等功證書和成績單封裝成冊,通過掛號信寄給京城公安大學研招辦,附信中特意提到:


    “曾於基層實踐中深感犯罪心理學應用之必要,願追隨王承宗教授研習……”


    二是在省廳老幹部活動中心,“偶遇” 與梁群峰有積怨的退休副廳長,不經意間提起:“聽說公安大學王承宗先生正在物色研究基層執法心理的學生……”


    兩周後,調動令隨寒風而至。


    離開那天,老所長塞給他一兜烤紅薯:“到了京城,別忘了這口熱乎氣。”


    祁同偉點頭,看著司法所門口的老槐樹,想起陳陽曾說:“槐樹花落的時候,就是回家的時候。”


    他摸了摸胸口的 bp 機,上麵還留著陳陽最後一條留言:“萊頓大學已報到,勿念。”


    京城公安大學的銀杏道鋪滿金黃時,祁同偉站在刑法樓前,看見王承宗教授正與學生討論案例。


    老人穿著藏青呢子大衣,手裏拎著帆布包,包角露出半本《刑法哲學》。


    這場景與陳立記憶中 2003 年的畫麵重合 —— 那時王老正在指導博士生撰寫《職務犯罪心理研究》,而他作為旁聽者,曾在課後與老人爭論過 “誘惑偵查的倫理邊界”。


    “你就是祁同偉?” 王老的目光像手術刀般精準,“孤鷹嶺那個?”


    “是。”


    祁同偉遞上碩士畢業論文《基層執法中的犯罪心理預判》,“學生曾在漢東政法大學研習刑法,現想轉攻犯罪心理學。”


    王老翻到論文最後一章,那裏分析了 “權力壓迫下的犯罪心理嬗變”,批注欄裏有他用鉛筆寫的小字:“此節可引申至職務犯罪研究”。老人忽然合上書:“下周三來我辦公室。


    成為王老的關門弟子後,祁同偉如魚得水。


    在《犯罪心理學前沿》課堂上,當同學還在爭論 “天生犯罪人” 理論時,他已能結合孤鷹嶺毒販的審訊記錄,提出 “環境 - 認知 - 行為” 的三階模型:“毒販李某的反社會人格形成,與其在梁家礦場遭受的長期欺壓直接相關……”


    話未說完,王老在黑板上寫下 “創傷後應激障礙與犯罪傾向”,粉筆灰簌簌落下,像在為他的觀點佐證。


    深夜的圖書館裏,祁同偉開始重構未來的偵查理論。


    他將陳立記憶中的 “犯罪現場重建技術” 轉化為 “三維空間證據鏈分析法”,用 1992 年某連環殺人案的卷宗做實驗,在坐標紙上標注出凶手的移動軌跡、心理盲點和行為模式。


    當他將分析報告交給王老時,老人盯著圖表沉默良久:“這不是書本上的東西,你哪裏學的?”


    “在孤鷹嶺時,曾用樹枝畫過毒販的路線圖。” 祁同偉低頭,指尖劃過紙頁上的彈道模擬線,“隻是把樹枝換成了坐標。”


    王老摘下眼鏡擦拭:“下個月跟我去公安部,參與‘九五’重點課題《智能犯罪心理研究》。”


    1997 年春節,祁同偉在宿舍撰寫《現代刑事偵查方法論新探》。


    窗外的鞭炮聲中,他將陳立參與編寫的《犯罪現場勘查手冊》內容,轉化為符合當前技術條件的表述:“微量物證提取需注意:毛發樣本應用透明膠帶粘取,而非未來的真空吸附……”


    書稿完成那天,王老帶著他去見公安部刑偵局老局長。


    老人翻到 “行為證據學” 章節,突然拍案:“這個‘犯罪慣技與簽名行為’的區分,比國外的理論更貼合中國實際!”


    祁同偉看著老局長眼中的光芒,想起陳立在未來課堂上的感慨:“中國的刑偵理論,終究要長在中國的泥土裏。”


    《現代刑事偵查方法論新探》出版時,祁同偉正在參與王老主持的 “職務犯罪預防” 課題。


    他在書中隱晦地提出 “權力監督的製度性漏洞”,用 1980 年代某國企貪汙案分析 “審批權集中導致的腐敗溫床”,這與陳立記憶中 2000 年後的 “權力清單” 理論遙相呼應。


    樣書寄到孤鷹嶺司法所時,老所長在回信中說:“鎮上的年輕人都搶著看,說比《福爾摩斯》還解渴。”


    1998 年夏天,祁同偉以博士論文《基層執法心理與權力異化研究》獲得優秀畢業生稱號。


    答辯會上,他當著全體導師的麵指出:“當前治安管理處罰實踐中,存在‘以罰代教’的傾向,需引入心理評估機製。”


    這話讓坐在後排的梁璐臉色煞白 —— 她作為特邀嘉賓,本想看看這個 “棄子” 的笑話,卻聽見了當年在司法所,祁同偉用法律條文化解糾紛的回響。


    畢業典禮那天,王老將一本《刑法哲學》簽名贈送:“同偉,記住,法律的生命不在邏輯,而在經驗。”


    祁同偉翻開扉頁,看見老人用毛筆寫的批注:“孤鷹嶺的雪,終會化成京華的雨。”


    走出公安大學大門時,bp 機突然震動,顯示一串陌生的漢東號碼。


    他走到公用電話亭,聽見張哥在那頭喊:“同偉,梁群峰倒了!中紀委的人今天封了他的辦公室!”


    電話亭外,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


    祁同偉握著聽筒,想起他自己的調令難怪強調給副科級待遇,原來是在彌補之前分配的漏洞。


    現在他終於明白,陳立的記憶不是詛咒,而是讓他在權力的迷宮裏,找到那條用知識鋪就的、通往光明的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名義:祁同偉組織送媳婦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瀾疏水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瀾疏水潤並收藏名義:祁同偉組織送媳婦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