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嗬嗬看完《紐約郵報》的報道,林恩又來到了久違的俄羅斯茶室。
這次活動自己收獲頗豐,如願捧紅了瑪蒂娜和《independence day》、進一步在全米提升了自己的名氣並且確立了自己‘關心弱勢群體’的人設、還狠狠地打擊了該死的查理辛。
與自己合作的各方也紛紛得到了滿意的回報,但隻有一方沒收到什麽好處:華納。
華納入局其實是為了給自己擦屁股,他們也確實在毫無保留的支持自己,即使自己利用他們全力公關帶來的熱度趁機為自己謀取利益依然在默默配合,這個人情自己得認。事後必須和華納修補關係,這點道理林恩還是懂的。
所以今天又約了奧斯丁和道格來到了老地方聚餐。
“我很抱歉,道格、奧斯丁,我當時被查理辛這家夥氣昏了頭,一心想著給他點教訓,這次活動是臨時想到的,我很感激你們沒有拆穿我的小心思。”林恩十分誠懇的和兩位老頭道歉。
“哈~態度倒是不錯,但是早幹什麽去了?你知不知道整個宣傳部門為你忙昏了頭!要不是看在你是“青年文化大使”的份上,你以為我們會管這種事?”奧斯丁端著杯子沒給林恩好臉色。
林恩撓撓頭,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笑容:“我知道這次是我考慮不周,讓大家受累了。不過結果不是挺好的嘛,我的熱度大增,唱片銷量肯定也跟著漲吧?咱們也一勞永逸的解決了查理辛這件事。”
“一勞永逸?你想得太簡單了!”道格叉起一塊牛柳大口嚼著。
“反家暴浪潮這次被炒得這麽熱,半個地球之外都在報道!難道他還能蹦躂?”林恩疑惑道。
遠在南非的查理茲都看到了報道,打電話來感謝自己,這事確實鬧得半個地球都知道了,林恩想不出這家夥還能怎麽翻身。
“哈~他肯定是死定了,但是你又能好到哪裏去?不過是兩敗俱傷罷了...”奧斯丁輕笑一聲。
“what?我哪裏和他兩敗俱傷了?名聲、人情、流量、美刀,我明明是大賺特賺啊!”
“你不喊出封殺查理辛的口號影響你的收益嗎?你喊出這句口號又得到了什麽?”奧斯丁的問題一針見血。
“呃...好像還真不影響,我就是為了出口氣...應該能把他搞臭,讓他以後接不到工作吧?我不是也沒什麽損失麽?”奧斯丁搖搖頭,沒有接話。
“查理的父親馬丁辛雖然不是大牌演員,但是他十幾歲就出道,60年代就很出名了,還當過導演。可以說一代米國人看著他的作品長大,他在好萊塢有很深的人脈,弗朗西斯科波拉、奧利佛斯通、羅伯特德尼羅...這隻是最出名的幾個,他為人廣受讚譽,樂於提攜後輩,合作過的演員、導演、劇組人員數不勝數,統統對他讚不絕口。當然有這麽個兒子是他倒黴,但是這些人看到你對他兒子喊打喊殺會怎麽想?”道格幫老板解釋道。
“這些人再多還能有反對家暴的支持者多?我的女性支持率現在將近90%,家長支持率94%,而他是負數!”林恩回憶著著剛剛看到的數據,不覺得這些人對自己能有什麽威脅。
“你要是一輩子都隻打算當個歌星,當然可以這麽想,而且報紙上的數字可不一定真實。”道格拍拍林恩的肩膀,眼神好像是在關愛傻子。
“呃...道格,這話怎麽說?”自己當然不是隻想當個歌星了!
“你之前的表現確實驚豔,但不該親自下場對《紐約郵報》表態,雖然隻宣布個人和旗下公司拒絕和查理辛合作,但是你掀起的這股巨大輿論風暴會逼得每一個相關人員和公司表態。你覺得好萊塢的視角會是怎樣的?一個16歲的小子頤指氣使地命令著‘給我封殺查理辛!’,這小子還裹挾著輿論,不配合就是不道德、不支持我就是支持暴力。
即使他們捏著鼻子認了,站出來聲援你、主動封殺查理辛。但相信我,他們嘴上不說,暗地裏絕對會對你心有不滿,利益相關方還會懷恨在心,你這是在玩火。事實上我們也這麽想,隻是我們了解你不過還是個孩子,不會真的生你的氣而已。”奧斯丁歎了一口氣。
是啊,自己隻顧著出氣了...這種站在道德高地上對別人喊打喊殺的感覺,就如同站在雲端俯瞰眾生一般,確實很好,但是絕對、絕對有很多人對這一套深惡痛絕。特別是那些被自己逼得不得不出來表態的相關人員...這下可真是騎虎難下,話已出口...這個混蛋還真是有個好爹!
自己對《紐約郵報》的表態簡直魯莽至極,集會當天活動效果好得令人瞠目結舌,當時的自己仿佛感覺擁有了無所不能的力量,渾身輕飄飄的,手握民意似乎捏死查理辛就像捏死一隻螞蟻,居然沒過腦子就說出了那些話,還沾沾自喜,真是愚蠢!
我向來謹小慎微,初次登上節目更是如履薄冰,絲毫不敢得罪任何人,究竟是什麽讓我變得……如此浮躁?呼...以後必須對這種手握“權力”的快感保持高度警惕,這種無所不能的虛幻假象必然會給自己帶來惡果。
若想真正躋身米國社會的金字塔尖,絕不可隻討好‘底層’,還得迎合所謂“上流人士”的價值觀,遵守他們的遊戲規則。自己之前僅僅顧及了“底層”的輿論,卻忽略了像道格、奧斯丁這樣的“精英階層”的想法,這些人定然是對此嗤之以鼻的,起碼不喜歡與自身無關的事情牽連到自己。
真正的權力博弈從來不在聚光燈下,而在暗處的利益平衡和人脈經營。要想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站穩腳跟,再使用這種武器就得把自己藏好了。
“孩子,別憂心忡忡的,這不是世界末日,問題並不嚴重。”奧斯丁見林恩默不作聲出言安慰道。
“奧斯丁先生,您的忠告猶如醍醐灌頂,我深懷感激。”奧斯丁確實沒的說,值得自己尊敬。
“看來你想明白了?”奧斯丁笑得很親切。
“是的,待會兒能幫我安排一場采訪嗎?我得解決這個隱患。”
林恩當晚在接受《綜藝》專訪時補充說明道:“我反對的是家庭暴力本身,而不是針對某個具體個體。當時看到受害者的遭遇過於憤怒,現在想來應該用更成熟的方式處理。”
“link,你剛剛在集會上高喊''永不錄用家暴人渣'',現在卻說''不針對具體個體'',這是否意味著向資本壓力妥協?”記者追問道。
“真正的勇氣不在於保持絕對強硬,而在於承認認知局限。我意識到輿論審判可能造成的二次傷害,真正的改變需要係統性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隻是消滅惡龍而不去填埋滋生惡龍的沼澤,這樣的正義並不完整。”林恩坦然看向鏡頭。
“你提到要建立''係統方案'',你覺得如何確保不會淪為空洞口號?”
“這需要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做出改變,舒默議員的提案非常....”
結束采訪,林恩心情又恢複了愉悅,自己對米國社會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
有媒體影響力確實很方便,奧斯丁一個電話就能安排妥當幫自己修補漏洞,買家媒體很有必要呀!
“蓋伊,我讓你打聽媒體售價的事情有結果了嗎?”
“哇哦,這事你還記著呢?”
“廢話,我又沒買到!”
“好吧,先說電視台,即使是地方性的電視台也非常貴,6月份美國廣播公司(abc)剛剛以6500萬美元收購佛羅裏達州奧蘭多市的wftv-tv?(vhf頻道9),這個台大概覆蓋150w用戶。全國性的你就更不要想了...”蓋伊確實做過調查,數據記得很清楚。
“奧蘭多?這種小地方電視台怎麽就值$6500w了!那雜誌呢?”
“雜誌更貴,4月份梅瑞迪斯集團斥資$1.2億美元收購《southern living》...”
“南方生活?這本是什麽雜誌?我怎麽沒聽過...”
“它們的競品是《居家與園藝》,發行量大概是200萬份。”
“園藝雜誌都賣這麽貴?這是瘋了!!報紙總便宜點吧?”
“甘尼特集團5月份收購《納什維爾旗幟報》,發行量大概12w份,你猜猜花了多少錢?”
這報紙林恩聽都沒聽過,他隻知道《納什維爾之聲》....
“500w?”這數字林恩是根據電視台覆蓋150w價格6500w估算出來的。
“哈哈,差遠了,這個數字是$1.1億美元...”蓋伊大笑。
“這價格完全不合理吧!納什維爾這麽個小地方為什麽報紙會這麽貴?”林恩被這數字嚇到了。
“新聞上說甘尼特集團以‘全國性地方報業集團’為目標,86年已收購《今日美國》,他們需在田納西州建立據點。大型傳媒集團正在大肆並購,這是市場趨勢,所以無論什麽媒體現在溢價都很高...你就別想了,買不起的。”
“紐約本地的媒體價格怎麽樣?”林恩猶不死心。
“你覺得呢?”蓋伊反問一句。
“說說吧....就當讓我死心也好...”林恩心裏一涼,喃喃說道。
“《紐約客》雜誌85年售價$1.42億美元、《紐約每日新聞》報紙89年交易價$1.45億美元、vhf電視台超$2億美元,而且買不到。《紐約時報》?估值25億-30億美元....還要我再說嗎?”蓋伊笑眯眯的。
“啊!!!好貴!那我還是買份小報好了....”
“小報也不便宜!你最近看得很開心的《紐約郵報》88年被新聞集團以$3770萬美元賣給房地產商彼得卡利科。”
“shit,他們直升機都開的起還算小報?而且名字這麽高級!”
“他們本來就是小報定位,以娛樂、八卦內容為主,近年將零售價從50美分降至25美分,檔次又低了不少,聽說現在每天虧損嚴重。”
“哎,我好窮啊...你再幫我打聽打聽,我還挺喜歡這家報紙的...虧得厲害說不定很便宜呢?”
這次活動自己收獲頗豐,如願捧紅了瑪蒂娜和《independence day》、進一步在全米提升了自己的名氣並且確立了自己‘關心弱勢群體’的人設、還狠狠地打擊了該死的查理辛。
與自己合作的各方也紛紛得到了滿意的回報,但隻有一方沒收到什麽好處:華納。
華納入局其實是為了給自己擦屁股,他們也確實在毫無保留的支持自己,即使自己利用他們全力公關帶來的熱度趁機為自己謀取利益依然在默默配合,這個人情自己得認。事後必須和華納修補關係,這點道理林恩還是懂的。
所以今天又約了奧斯丁和道格來到了老地方聚餐。
“我很抱歉,道格、奧斯丁,我當時被查理辛這家夥氣昏了頭,一心想著給他點教訓,這次活動是臨時想到的,我很感激你們沒有拆穿我的小心思。”林恩十分誠懇的和兩位老頭道歉。
“哈~態度倒是不錯,但是早幹什麽去了?你知不知道整個宣傳部門為你忙昏了頭!要不是看在你是“青年文化大使”的份上,你以為我們會管這種事?”奧斯丁端著杯子沒給林恩好臉色。
林恩撓撓頭,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笑容:“我知道這次是我考慮不周,讓大家受累了。不過結果不是挺好的嘛,我的熱度大增,唱片銷量肯定也跟著漲吧?咱們也一勞永逸的解決了查理辛這件事。”
“一勞永逸?你想得太簡單了!”道格叉起一塊牛柳大口嚼著。
“反家暴浪潮這次被炒得這麽熱,半個地球之外都在報道!難道他還能蹦躂?”林恩疑惑道。
遠在南非的查理茲都看到了報道,打電話來感謝自己,這事確實鬧得半個地球都知道了,林恩想不出這家夥還能怎麽翻身。
“哈~他肯定是死定了,但是你又能好到哪裏去?不過是兩敗俱傷罷了...”奧斯丁輕笑一聲。
“what?我哪裏和他兩敗俱傷了?名聲、人情、流量、美刀,我明明是大賺特賺啊!”
“你不喊出封殺查理辛的口號影響你的收益嗎?你喊出這句口號又得到了什麽?”奧斯丁的問題一針見血。
“呃...好像還真不影響,我就是為了出口氣...應該能把他搞臭,讓他以後接不到工作吧?我不是也沒什麽損失麽?”奧斯丁搖搖頭,沒有接話。
“查理的父親馬丁辛雖然不是大牌演員,但是他十幾歲就出道,60年代就很出名了,還當過導演。可以說一代米國人看著他的作品長大,他在好萊塢有很深的人脈,弗朗西斯科波拉、奧利佛斯通、羅伯特德尼羅...這隻是最出名的幾個,他為人廣受讚譽,樂於提攜後輩,合作過的演員、導演、劇組人員數不勝數,統統對他讚不絕口。當然有這麽個兒子是他倒黴,但是這些人看到你對他兒子喊打喊殺會怎麽想?”道格幫老板解釋道。
“這些人再多還能有反對家暴的支持者多?我的女性支持率現在將近90%,家長支持率94%,而他是負數!”林恩回憶著著剛剛看到的數據,不覺得這些人對自己能有什麽威脅。
“你要是一輩子都隻打算當個歌星,當然可以這麽想,而且報紙上的數字可不一定真實。”道格拍拍林恩的肩膀,眼神好像是在關愛傻子。
“呃...道格,這話怎麽說?”自己當然不是隻想當個歌星了!
“你之前的表現確實驚豔,但不該親自下場對《紐約郵報》表態,雖然隻宣布個人和旗下公司拒絕和查理辛合作,但是你掀起的這股巨大輿論風暴會逼得每一個相關人員和公司表態。你覺得好萊塢的視角會是怎樣的?一個16歲的小子頤指氣使地命令著‘給我封殺查理辛!’,這小子還裹挾著輿論,不配合就是不道德、不支持我就是支持暴力。
即使他們捏著鼻子認了,站出來聲援你、主動封殺查理辛。但相信我,他們嘴上不說,暗地裏絕對會對你心有不滿,利益相關方還會懷恨在心,你這是在玩火。事實上我們也這麽想,隻是我們了解你不過還是個孩子,不會真的生你的氣而已。”奧斯丁歎了一口氣。
是啊,自己隻顧著出氣了...這種站在道德高地上對別人喊打喊殺的感覺,就如同站在雲端俯瞰眾生一般,確實很好,但是絕對、絕對有很多人對這一套深惡痛絕。特別是那些被自己逼得不得不出來表態的相關人員...這下可真是騎虎難下,話已出口...這個混蛋還真是有個好爹!
自己對《紐約郵報》的表態簡直魯莽至極,集會當天活動效果好得令人瞠目結舌,當時的自己仿佛感覺擁有了無所不能的力量,渾身輕飄飄的,手握民意似乎捏死查理辛就像捏死一隻螞蟻,居然沒過腦子就說出了那些話,還沾沾自喜,真是愚蠢!
我向來謹小慎微,初次登上節目更是如履薄冰,絲毫不敢得罪任何人,究竟是什麽讓我變得……如此浮躁?呼...以後必須對這種手握“權力”的快感保持高度警惕,這種無所不能的虛幻假象必然會給自己帶來惡果。
若想真正躋身米國社會的金字塔尖,絕不可隻討好‘底層’,還得迎合所謂“上流人士”的價值觀,遵守他們的遊戲規則。自己之前僅僅顧及了“底層”的輿論,卻忽略了像道格、奧斯丁這樣的“精英階層”的想法,這些人定然是對此嗤之以鼻的,起碼不喜歡與自身無關的事情牽連到自己。
真正的權力博弈從來不在聚光燈下,而在暗處的利益平衡和人脈經營。要想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站穩腳跟,再使用這種武器就得把自己藏好了。
“孩子,別憂心忡忡的,這不是世界末日,問題並不嚴重。”奧斯丁見林恩默不作聲出言安慰道。
“奧斯丁先生,您的忠告猶如醍醐灌頂,我深懷感激。”奧斯丁確實沒的說,值得自己尊敬。
“看來你想明白了?”奧斯丁笑得很親切。
“是的,待會兒能幫我安排一場采訪嗎?我得解決這個隱患。”
林恩當晚在接受《綜藝》專訪時補充說明道:“我反對的是家庭暴力本身,而不是針對某個具體個體。當時看到受害者的遭遇過於憤怒,現在想來應該用更成熟的方式處理。”
“link,你剛剛在集會上高喊''永不錄用家暴人渣'',現在卻說''不針對具體個體'',這是否意味著向資本壓力妥協?”記者追問道。
“真正的勇氣不在於保持絕對強硬,而在於承認認知局限。我意識到輿論審判可能造成的二次傷害,真正的改變需要係統性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隻是消滅惡龍而不去填埋滋生惡龍的沼澤,這樣的正義並不完整。”林恩坦然看向鏡頭。
“你提到要建立''係統方案'',你覺得如何確保不會淪為空洞口號?”
“這需要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做出改變,舒默議員的提案非常....”
結束采訪,林恩心情又恢複了愉悅,自己對米國社會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
有媒體影響力確實很方便,奧斯丁一個電話就能安排妥當幫自己修補漏洞,買家媒體很有必要呀!
“蓋伊,我讓你打聽媒體售價的事情有結果了嗎?”
“哇哦,這事你還記著呢?”
“廢話,我又沒買到!”
“好吧,先說電視台,即使是地方性的電視台也非常貴,6月份美國廣播公司(abc)剛剛以6500萬美元收購佛羅裏達州奧蘭多市的wftv-tv?(vhf頻道9),這個台大概覆蓋150w用戶。全國性的你就更不要想了...”蓋伊確實做過調查,數據記得很清楚。
“奧蘭多?這種小地方電視台怎麽就值$6500w了!那雜誌呢?”
“雜誌更貴,4月份梅瑞迪斯集團斥資$1.2億美元收購《southern living》...”
“南方生活?這本是什麽雜誌?我怎麽沒聽過...”
“它們的競品是《居家與園藝》,發行量大概是200萬份。”
“園藝雜誌都賣這麽貴?這是瘋了!!報紙總便宜點吧?”
“甘尼特集團5月份收購《納什維爾旗幟報》,發行量大概12w份,你猜猜花了多少錢?”
這報紙林恩聽都沒聽過,他隻知道《納什維爾之聲》....
“500w?”這數字林恩是根據電視台覆蓋150w價格6500w估算出來的。
“哈哈,差遠了,這個數字是$1.1億美元...”蓋伊大笑。
“這價格完全不合理吧!納什維爾這麽個小地方為什麽報紙會這麽貴?”林恩被這數字嚇到了。
“新聞上說甘尼特集團以‘全國性地方報業集團’為目標,86年已收購《今日美國》,他們需在田納西州建立據點。大型傳媒集團正在大肆並購,這是市場趨勢,所以無論什麽媒體現在溢價都很高...你就別想了,買不起的。”
“紐約本地的媒體價格怎麽樣?”林恩猶不死心。
“你覺得呢?”蓋伊反問一句。
“說說吧....就當讓我死心也好...”林恩心裏一涼,喃喃說道。
“《紐約客》雜誌85年售價$1.42億美元、《紐約每日新聞》報紙89年交易價$1.45億美元、vhf電視台超$2億美元,而且買不到。《紐約時報》?估值25億-30億美元....還要我再說嗎?”蓋伊笑眯眯的。
“啊!!!好貴!那我還是買份小報好了....”
“小報也不便宜!你最近看得很開心的《紐約郵報》88年被新聞集團以$3770萬美元賣給房地產商彼得卡利科。”
“shit,他們直升機都開的起還算小報?而且名字這麽高級!”
“他們本來就是小報定位,以娛樂、八卦內容為主,近年將零售價從50美分降至25美分,檔次又低了不少,聽說現在每天虧損嚴重。”
“哎,我好窮啊...你再幫我打聽打聽,我還挺喜歡這家報紙的...虧得厲害說不定很便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