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暴動事件,士兵們並沒有動用武力,所以沒有人員傷亡,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對於組織者,李興國決定重罰,調查結果出來後,臨時軍事法庭對所有策劃者判處了槍決,所有計劃執行者判處了15年的監禁。


    至於那些從眾的士兵,則全部從軍隊開除,並且在人事檔案上留有重大處分記錄。這個處置看似好像不嚴重,但對於這些士兵來說算是要了半條命,他們之所以當兵,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家裏沒有地,沒有文化的他們想活下去隻能是給北洋政府當兵。


    現在把他們從軍隊開除,就等於是斷了他們的生路,所以當這個處罰下來後,這些士兵求爹告奶奶,想要留下來,腸子都悔青了。


    社會各界也有聲音說,這個處罰是不是對這些士兵太重,雖然這些士兵以往在當地作威作福的,平日裏有些匪氣,但還沒有對老百姓要打要殺的程度,老百姓對他們還是有一些包容的,畢竟都是本地子弟兵,而且現在也“改邪歸正”加入衛國軍了嘛。


    也有人說,這多達一萬人的士兵,突然失去生存之法,極有可能落草為寇,成為地方土匪,到時候對社會的危害更大。


    不管其他人怎麽說,李興國沒有手軟,這一次必須殺一儆百,否則後麵投降的士兵越來越多,想管都管不住,而對於這一萬士兵今後的去向,李興國也不擔心,土改政策會讓他們老老實實的回到老家種地。


    這件事情之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華黨對這些士兵掌控力。


    其他士兵在見到暴動士兵的下場後,給他們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他們剛加入衛國軍不久,衛國軍的待遇可以說是讓他們剛嚐到了一點甜頭,如果此時被開除出軍隊,那比殺了他們還難受。所以他們現在對中華黨的安排是一百個順從,說什麽就幹什麽。


    老話說恩威並立,光有威信還不行,必須要有恩於他們,才可以把所有人團結在一起。


    土改政策就是最大的“恩”,此時的中國社會還是以農業為主,土地對於老百姓來說那就是最大的財富。


    當土改政策在兩個省開始落地執行後,百姓無不感恩戴德,以前隻聽過中華黨好,具體好在哪裏他們也不清楚,他們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腳下的三畝地,最大的信息來源就是住在村門口那家人,在大城書裏打工的狗娃子,每次從城裏回來給他們帶回一些外界的消息,而且這些消息還不一定準確,因為很大一部分也是北方政府公開發布的消息,他們對北方政府已經沒有多少信任度了。


    所以當土改政策落實下來的時候,老百姓內心才真正有了底,原來之前的宣傳都是真的,所以他們現在天天高喊擁護中華黨,擁護李總首。


    至於前麵那一萬人的處置,現在大家沒有任何理由挑刺了,李總首說啥就是啥,甚至不少人開始轉變說詞,“從軍隊開除,開除的好啊!對於這些不服從組織紀律的士兵就應該開除,我看開除還輕了,就應該抓起來關幾年”。


    也有很多鄉紳土豪不願意接受改革,因為損失的是他們的利益,對這些人就隻能強製執行。


    剛好,強製執行改革政策的人選,就讓這些剛改編的湘鄂軍區的部隊來執行。


    這樣一來,既可以加強軍官在士兵們中的權威性,也可以打破士兵和軍官之間的隔閡,讓士兵更加信任中華黨。


    湘鄂軍區的士兵在家裏分到土地之後,對自己衛國軍的身份則更加認可了。


    後麵得知竟然有一些不長眼的人膽敢阻攔改革進程,士兵們參與強製改革的行動便十分積極,上級領導一下令,他們立馬就火急火燎從軍營往各處農村跑,好似跑慢了生怕領導反悔一樣。


    和在北方政府當兵的日子相比,曾經漫不經心,得過且過的他們,現如今充分展示了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對於推倒那些反革命分子,他們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戰鬥力。


    在這個過程中,從衛國軍老部隊調過來的基層軍官很快就在他們中間樹立了威信,畢竟這算是共“患難”了,在他們眼中,軍官是為了他們這些些士兵的利益,和他們站在了一起,是他們一起推翻了反革命。


    通過土地改革,很快這些基層老百姓的利益就和西南政府綁定在了一起,現在是李興國指哪兒,他們就打哪兒!


    有了民眾基礎,後麵的事情就好辦的多,西南政府接手了兩省原本的產業,比如大名頂頂的漢陽兵工廠,有工業基礎,改製就好辦,不需要從零開始,李興國直接從安順軍工廠調撥了一部分人來管理漢陽兵工廠。


    隻需要對生產線稍作改動,就可以直接生產衛國軍裝備的zh18製式步槍,以及一係列彈藥。


    相比這些產業,李興國更看重的是那些熟練的技術工人,西南政府最缺的就是這樣的工人,突然多了一大批的熟練工人,李興國就可以把相關的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現在他們又有了川渝這個鐵礦大省,鋼鐵什麽的短時間內根本就不缺,鉚勁兒造就行了。


    這幾個省的工業化建設才剛剛開始,有一大片空白市場等著人們去開發,有西南作為底子,未來他們的發展將會十分迅速。


    9月份的時候,海軍和船舶研究院已經確立好了軍艦的生產需求,設計圖紙已經完成,其中自然少不了李興國的助力,一些關鍵性的技術攻破的十分順利,現在就等著李興國簽字確認進入生產。


    這幾場戰爭,幸運的是進展神速,並且沒有遭受重大損失,包含撫恤金,收編新軍的費用在內,衛國軍總共花了3億元,初期籌得了7億,還剩下3億,短時間內,軍費是充足的。


    而海軍建造軍艦的成本當初是已經剔除在外,算在了財政撥款裏麵,也就是說不用額外再動用別的地方的錢。


    軍事上又沒有壓力,於是李興國大筆一揮,同意了建造軍艦的方案。


    海軍計劃是同時建造3艘艦艇,其中一首潛艇,一艘驅逐艦,一艘巡洋艦。


    潛艇排水量1200噸,驅逐艦排水量900噸,巡洋艦排水量9000噸。


    潛艇和驅逐艦的造價並不高,總共也才300萬,而巡洋艦的價格就要高許多,達到了1400萬。


    此時北方政府的軍艦平均噸位隻不過一百多噸,使用的全是前朝遺留下來的老舊艦艇,而西南政府海軍計劃建造的三艘艦艇從噸位和技術上已經略微超過了一戰時各國主力艦艇的水平。


    隻不過在李興國的主導下,在設計這三艘艦艇時,突出了更先進的的作戰理念。


    比如對聲納探測設備的加強,對驅逐艦綜合反潛能力的加強,對巡洋艦區域防空火力的加強。


    俗話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百年海軍,並不是說一艘軍艦要建造一百年,而是指整個海軍體係的沉澱需要一百年。


    比如建造一艘巡洋艦,所涉及到的專業科目多達上百個,需要有三千多家工業供應商為其提供所需的零件。


    這期間所需要的教育投入和工業投入,沒有百八十年的時間如何能完成?所以軍艦的建造並不是海軍提出需求的那一刻,而是從李興國在安順開設第一家工廠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如果不是因為李興國攜帶外掛,西南政府的工業進度怎麽會如此之快,這就是為什麽北方政府的海軍吃了這麽多年的老本,但是依舊建造不出一艘軍用艦艇的原因。


    西南造船廠可以同時開工3艘萬噸以上的艦艇,如果是像是千噸級的驅逐艦,可以同時開工20艘,所以同時建造海軍提報的三艘軍艦,完全沒有問題。


    西南造船廠在前期已經承接了大量商船訂單,其中不乏萬噸貨輪,現在各方麵的經驗已經十分豐富,熟練工人也遠比成立之初要多得多。


    9月中旬,西南造船廠正式鋪設龍骨開工建造。


    此時李興國遠在武漢,辦公廳內,他看著手裏的那份已經看過無數次的《海軍軍艦簡介圖》


    翻開第一頁。


    一艘如同雪茄一般形狀的艦艇赫然入目。


    夏級攻擊潛艇


    長:83米,寬17.3米。


    水麵排水量:900噸,水下排水量:1200噸。


    動力係統:vs2型8缸柴油機,2台,單台馬力1500匹。電力發動機2台,綜合最大功率4000匹,雙軸推進,螺旋槳直徑2.1米。


    水麵航速20節,水下航速13.5節。


    最大下潛深度:60米。


    …….


    武器係統:前置4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後置4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總共配備12枚魚雷。


    探測係統:潛望鏡,聲納水聽器


    ……


    這艘夏級潛艇的紙麵數據已經超過了一戰時,d軍的u-9號潛艇,其中更是在水聽器上有著重大進步。


    雖然目前來看,由於聲納設備的技術粗糙,對於潛艇的作戰能力提升並不高,但是有一就有二,未來就會有主動聲納探測,聲納製導等等一係列產品研發出來。


    接著李興國又看了驅逐艦和巡洋艦。


    海浪級驅逐艦,台風級巡洋艦。


    這兩者的性能水平就中規中矩,除了在反潛和防空上比較突出外,其他性能和西方國家一戰時的水平差不多。


    潛艇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衛國軍海軍最主要的進攻艦艇,因為其造價便宜,但是攻擊性又十分強大,具有不對稱作戰的能力。


    所以李興國格外關注潛艇的性能,他認為,在華夏海軍還無法匹敵西方國家時,大量建造潛艇是最佳的防禦手段。


    至於驅逐艦和巡洋艦,目前對於衛國軍海軍來說就隻是訓練人員和積攢技術的踏板,也不會進入批量生產的階段。


    想到這裏,李興國又想起了北方政府的海軍,不知道他們如今在幹嘛?


    於是他又從抽屜裏拿出一份文件,上麵寫著機密兩個字,這是情報局有關北洋方政府海軍內部的最新消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最強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霖思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霖思喻並收藏世界最強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