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有石,煮以為鹽
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 作者:南溪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午大家就在船上吃了飯,下午接著討論。
是真討論,大家隨意說,隨意發表意見,想到哪說到哪,什麽都可以說。
一下午時間轉眼就過去了。
晚飯的時候,張鐵軍叫人整理了一下這一天的討論,弄出來一份書麵材料給大家看了一下,沒有問題就簽字。
他帶頭第一個簽上了名字。
也沒有什麽其他東西,就是這一天大家討論的話題,提出來的意見這些,沒有進行任何的增減。
大家看了看,雖然不知道張鐵軍搞這個要幹什麽,但是確實也沒有添加別的東西,就都也簽上了名字。
吃過晚飯,送走一眾人等,張鐵軍回到辦公室寫了一份報告。
報告的內容就是否定三馬山劉家包的選扯,建議把縣城建到蓮花寺蓮花塔到興家一帶,再建議把高山移民集中安置到朱衣鎮。
張鐵軍把今天大家的意見綜合了一下,結合勘察局的報告,把這麽建議的理由說的很詳細,把發生地質危害的結果做了描述。
另外,他也提出現在本地區已經進行的移民靠後向上安置的方案有問題,建議停止,改進。
他直接用大保三社的例子說明,嚴重缺水的情況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安置過去的村民生活上很快就會麵臨難以為繼的情況。
如果現在不馬上進行調整,那麽,大抵上將來的縣城就是,一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應對自然地質危害,一邊不得不對現在安置的移民進行再次遷移。
“我可以用一切來保證事情的真實性,並可以為此負責到底,希望能接受我的意見,及時進行調整,以免日後發生更大的損失。”
寫完,仔細檢查了一遍,張鐵軍點了根煙就這麽坐了好一會兒。
“秦哥,把我這份報告,還有今天的討論總結一起發出去吧。”張鐵軍看了看時間,這會兒還早,那邊還沒休息。
秦哥看了看張鐵軍,張鐵軍擺擺手:“發吧,我想好了。”
……
四月十一號。
已經陰了五六天的天氣,終於下起了小雨。
氣溫一下子降了下來,江風的寒意和小雨的清涼有機的結合了起來,把三峽的春天沾染的濕漉漉,涼嗖嗖的。
這邊本來就多雨,從三月到六月陰天和小雨天是最常見的天氣,雨也下不大,就是綿著,一下就是幾天半個月,稀稀落落的不停。
等到了六月,雨勢開始轉大,開始出在大雨和中雨,但是持續的時間就相對短了一些,一般兩三天三四天就晴了。
一個月大概下個十幾天的雨,不像這會兒一綿就是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弄的人都開始愁了,心情始終壓抑著。
到了八月開始有暴雨,下的也不多,一個月也就是七八天的樣子。
等進了九月十月,天氣再次轉涼,雨也就重新小了下來,開始綿起來,一下就是半個月,就這樣年年反複著。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就是最好的總結。
不過也就要開始改變了,庫區蓄水以後,整個流域的氣候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雨水也會少了很多,天氣開始逐漸灼熱。
張鐵軍這兩天把已經投入使用的安置點基本上走了一遍,也去看了看那些會消失的景點兒,拍了些照片,算是紀念吧。
十一號中午,結果下來了,意見通過,由張鐵軍酌情從速擬定新的方案,並負責和長江委溝通。
張鐵軍接到文件看完,撓了撓鼻子。自己這就算是,把長江委給得罪了吧?是吧?
不過還是很開心的。這事兒和搞什麽大船,搞什麽特鋼,搞什麽建設投資都不一樣,這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和信任。
沉甸甸的。
於是張鐵軍馬上召集開會,終止三馬山劉家包工程計劃,改為修路,一條連接朱衣鎮到梅溪河口的公路。
梅溪河口
同時要求完善寶塔坪原有建設和安置項目。
張鐵軍把縣裏的主要領導們都請到了船上,討論新縣城的地點,是蓮花寺,還是朱衣鎮。二選一。
如果選擇蓮花寺,就需要水利部門給出一套解決水源問題的方案合並到項目裏,如果選擇朱衣鎮就沒有這個必要。
事實上,新縣城搬遷以後,水源點比這會兒的蓮花寺一帶還要高一截上去,這個問題事實上根本就不是問題。
隻不過在選址的這個時候,這個條件還暫時不具備,所以也不能提。
“考慮到實際情況,不管新縣城放到哪點兒,我們都需要造大橋,至少要五座大橋。”常務副縣長伸出一隻手比了比:“嘞個能不能解決?”
他說的這五座大橋並不包括跨江大橋,是水位上漲以後,原來的河道都會變寬變深變長,原來的交通基礎都不能使用了。
按這個時候的造價,五座大橋差不多就是接近兩個億的資金。
跨江大橋不是縣上能夠決定的,那是省裏的工作,地方上頂多呼籲一下。那個造價可就高了,還要看需要程度。
話說夔門跨江大橋這會兒已經立項,還沒開始建設。
“大橋的問題不需要擔心,”張鐵軍點點頭:“庫區的交通問題肯定是會放在首位的,不用把它做為條件。
選擇新縣址,是為了更安全,更穩定,更有利於以後的規劃和發展。
我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實際上,三馬山一帶根本就沒有發展空間,完全沒有,容納量最多也就是五六萬人。
把縣址放在這裏,我都想不出來等人口上來了你們往哪去,往長江上麵加蓋子嗎?”
這說的是個實際情況。一幾年的時候張鐵軍開車到過奉節縣城,那個時候就已經到了極點,已經裝不下了。
那會兒已經把樓蓋到了高速邊上,樓和高速公路都貼到一起了。能用的地都用了,最後隻好在江岸建高樓。
本來就是地質破碎帶,瞅著那一棟一棟立在江岸基上的高樓是真的嚇人,誰也不知道它能挺多少年。建設方都不敢說。
但是沒辦法了,隻能莽著幹。
然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縣城開始向西延,打算在朱衣鎮建設新的縣城核心。這回頭草吃的簡直不堪直視。
而且一直到二零年,這邊的移民還在搞,還在不斷的出現新問題,還在不停的新建安置點搞遷移。
然後讓人家墊資建了安置點還不給人家錢。就是朱衣鎮的事兒。弄的在外麵發了財回報家鄉的千萬富翁負債近億無家可歸。
不過這種事兒就太常見,都算不上什麽新聞。
縣裏的主要領導,還有各個單位的工程師們討論了一天,最後還是決定選址蓮花寺。
那上麵地質最穩定,暫時除了水源沒有別的缺點,而且發展空間足夠大。
於是就這麽定了下來,朱衣鎮則是做為附址建設安置城區,把包括已經遷移到高山上的人口再遷回來。
經過這幾天的走訪,縣裏也意識到原來的安置點不適合長期生活的問題了,不管是飲水還是灌溉都跟不上。
如果是一個城區的話還好解決,可是稀稀落落分散的村子怎麽解決?家家裝泵站嗎?
隻要能保證生存,其他的問題就都好解決,可以慢慢想辦法。
討論結束形成報告,大家再一次簽上名字,由張鐵軍發去京城。
這邊就開始討論新址的建設事宜,依然是先修路,現在的修路工程不停,要從朱衣鎮連通到臥龍崗,再從臥龍崗分路上山。
具體的施工張鐵軍就不管了,方案定了他也完成了任務。
報告傳過去不到兩個小時就通過了,就快的讓張鐵軍感覺不大真實:同意此方案,請相關單位迅速組織人員進行規劃建設。附送長江委。
連長江委那邊都不用張鐵軍再去溝通。
張鐵軍想不明白,打電話側麵的打聽了一下,原來他的報告發過去以後,得到了長江委地質專家崔正權的大力支持。
崔正權就是那個當初反對三馬山,提議朱衣鎮的權威地質大佬。
問題解決,張鐵軍心裏也是相當的快意,這樣以後太多的問題就不用再發生了,什麽地質災害,什麽被判刑三年的鳥人老頭,都不會再有了。
這邊事情了結,那邊,安全局和安保員(行動局成員)通力合作,在縣城和下麵鄉鎮抓捕了二十多人。
十二號,在碼頭上停了好幾天的遊輪終於再次起航,逆流而上駛向雲陽。
因為早晨起了大霧船隻不能通航,大家趕到雲陽的時候已經是中午,走了三個多小時。普通客船的話要四個多小時。
江麵上起霧是不能行船的,不管大小船隻都必須靠岸或者原地駐停亮起警示燈,要不然很容易發生危險,撞船什麽的。
坐長江客船,霧是影響行程的最大因素,本來一天能到的航程很有可能因為大霧的原因要走兩天三天,誰也沒有辦法。
我第一次從朝天門坐客船到萬縣,那還是順流,結果中途一直大霧。二十幾個小時的航程整整走了兩天才到。
雲陽縣城也是曆史上有名的古鎮,秦代置朐忍縣,位於湯溪河長江入口西側的三角衝積壩上。
朐忍縣縣治在舊縣坪(雙江鎮建民村),就是現在雲陽新縣城那一帶。
北周天和三年,雲陽鎮這裏還叫湯口,陸騰把縣治遷到了這裏,更縣名為雲安。宋代在這裏設雲安軍。
元代改軍為州,因為位於雲安鹽場的南麵,所以叫雲陽州。
明代洪武六年降州為縣,這才有了今天的雲陽縣。屬夔州府。
九二年一月,因為三峽庫區建設需要,決定雲陽雲安雙江三鎮合一搬遷到雙江鎮青龍嘴,在那裏建設新的縣城。
雲陽雲安兩座千年古鎮將全部淹沒在水底。雙江是清末才設的鎮子,算不得古。
到九六年這會兒,新的縣城已經建設的如火如荼,整個規劃已經落實了大部分。
湯溪河,原名湯水,發源於巫溪縣境內,水經江水注上說,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裏上庸界,南流曆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
這裏產出的鹽可以滿足整個巴川地區的需要。
王隱《晉書地道記》記載:入湯口數十裏,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
從湯溪河口往北十幾公裏的雲安古鎮,在曆史上是一座相當繁榮的大鎮,商賈雲集文人匯聚,是川東著名的井鹽產區。
雲陽鎮依山而建,縣城的東端一直伸到江裏,老城向西順著山勢綿延近兩公裏,江壩上溝壑蒼桑。
一條一條碼頭梯坎從城中伸出來,像蜈蚣的腳一樣探到江中。
不過,雲陽雖然是古城,但是已經基本上現代化了,城牆城門都已經隨著城市的擴張拆除,整個城區高樓林立。
“你看看,”徐熙霞站在張鐵軍身邊,看著縣城笑著拍了拍張鐵軍:“讓你買那個城門你不買,看吧,這裏啥也沒有了,想買都買不著。”
是真討論,大家隨意說,隨意發表意見,想到哪說到哪,什麽都可以說。
一下午時間轉眼就過去了。
晚飯的時候,張鐵軍叫人整理了一下這一天的討論,弄出來一份書麵材料給大家看了一下,沒有問題就簽字。
他帶頭第一個簽上了名字。
也沒有什麽其他東西,就是這一天大家討論的話題,提出來的意見這些,沒有進行任何的增減。
大家看了看,雖然不知道張鐵軍搞這個要幹什麽,但是確實也沒有添加別的東西,就都也簽上了名字。
吃過晚飯,送走一眾人等,張鐵軍回到辦公室寫了一份報告。
報告的內容就是否定三馬山劉家包的選扯,建議把縣城建到蓮花寺蓮花塔到興家一帶,再建議把高山移民集中安置到朱衣鎮。
張鐵軍把今天大家的意見綜合了一下,結合勘察局的報告,把這麽建議的理由說的很詳細,把發生地質危害的結果做了描述。
另外,他也提出現在本地區已經進行的移民靠後向上安置的方案有問題,建議停止,改進。
他直接用大保三社的例子說明,嚴重缺水的情況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安置過去的村民生活上很快就會麵臨難以為繼的情況。
如果現在不馬上進行調整,那麽,大抵上將來的縣城就是,一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應對自然地質危害,一邊不得不對現在安置的移民進行再次遷移。
“我可以用一切來保證事情的真實性,並可以為此負責到底,希望能接受我的意見,及時進行調整,以免日後發生更大的損失。”
寫完,仔細檢查了一遍,張鐵軍點了根煙就這麽坐了好一會兒。
“秦哥,把我這份報告,還有今天的討論總結一起發出去吧。”張鐵軍看了看時間,這會兒還早,那邊還沒休息。
秦哥看了看張鐵軍,張鐵軍擺擺手:“發吧,我想好了。”
……
四月十一號。
已經陰了五六天的天氣,終於下起了小雨。
氣溫一下子降了下來,江風的寒意和小雨的清涼有機的結合了起來,把三峽的春天沾染的濕漉漉,涼嗖嗖的。
這邊本來就多雨,從三月到六月陰天和小雨天是最常見的天氣,雨也下不大,就是綿著,一下就是幾天半個月,稀稀落落的不停。
等到了六月,雨勢開始轉大,開始出在大雨和中雨,但是持續的時間就相對短了一些,一般兩三天三四天就晴了。
一個月大概下個十幾天的雨,不像這會兒一綿就是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弄的人都開始愁了,心情始終壓抑著。
到了八月開始有暴雨,下的也不多,一個月也就是七八天的樣子。
等進了九月十月,天氣再次轉涼,雨也就重新小了下來,開始綿起來,一下就是半個月,就這樣年年反複著。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就是最好的總結。
不過也就要開始改變了,庫區蓄水以後,整個流域的氣候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雨水也會少了很多,天氣開始逐漸灼熱。
張鐵軍這兩天把已經投入使用的安置點基本上走了一遍,也去看了看那些會消失的景點兒,拍了些照片,算是紀念吧。
十一號中午,結果下來了,意見通過,由張鐵軍酌情從速擬定新的方案,並負責和長江委溝通。
張鐵軍接到文件看完,撓了撓鼻子。自己這就算是,把長江委給得罪了吧?是吧?
不過還是很開心的。這事兒和搞什麽大船,搞什麽特鋼,搞什麽建設投資都不一樣,這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和信任。
沉甸甸的。
於是張鐵軍馬上召集開會,終止三馬山劉家包工程計劃,改為修路,一條連接朱衣鎮到梅溪河口的公路。
梅溪河口
同時要求完善寶塔坪原有建設和安置項目。
張鐵軍把縣裏的主要領導們都請到了船上,討論新縣城的地點,是蓮花寺,還是朱衣鎮。二選一。
如果選擇蓮花寺,就需要水利部門給出一套解決水源問題的方案合並到項目裏,如果選擇朱衣鎮就沒有這個必要。
事實上,新縣城搬遷以後,水源點比這會兒的蓮花寺一帶還要高一截上去,這個問題事實上根本就不是問題。
隻不過在選址的這個時候,這個條件還暫時不具備,所以也不能提。
“考慮到實際情況,不管新縣城放到哪點兒,我們都需要造大橋,至少要五座大橋。”常務副縣長伸出一隻手比了比:“嘞個能不能解決?”
他說的這五座大橋並不包括跨江大橋,是水位上漲以後,原來的河道都會變寬變深變長,原來的交通基礎都不能使用了。
按這個時候的造價,五座大橋差不多就是接近兩個億的資金。
跨江大橋不是縣上能夠決定的,那是省裏的工作,地方上頂多呼籲一下。那個造價可就高了,還要看需要程度。
話說夔門跨江大橋這會兒已經立項,還沒開始建設。
“大橋的問題不需要擔心,”張鐵軍點點頭:“庫區的交通問題肯定是會放在首位的,不用把它做為條件。
選擇新縣址,是為了更安全,更穩定,更有利於以後的規劃和發展。
我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實際上,三馬山一帶根本就沒有發展空間,完全沒有,容納量最多也就是五六萬人。
把縣址放在這裏,我都想不出來等人口上來了你們往哪去,往長江上麵加蓋子嗎?”
這說的是個實際情況。一幾年的時候張鐵軍開車到過奉節縣城,那個時候就已經到了極點,已經裝不下了。
那會兒已經把樓蓋到了高速邊上,樓和高速公路都貼到一起了。能用的地都用了,最後隻好在江岸建高樓。
本來就是地質破碎帶,瞅著那一棟一棟立在江岸基上的高樓是真的嚇人,誰也不知道它能挺多少年。建設方都不敢說。
但是沒辦法了,隻能莽著幹。
然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縣城開始向西延,打算在朱衣鎮建設新的縣城核心。這回頭草吃的簡直不堪直視。
而且一直到二零年,這邊的移民還在搞,還在不斷的出現新問題,還在不停的新建安置點搞遷移。
然後讓人家墊資建了安置點還不給人家錢。就是朱衣鎮的事兒。弄的在外麵發了財回報家鄉的千萬富翁負債近億無家可歸。
不過這種事兒就太常見,都算不上什麽新聞。
縣裏的主要領導,還有各個單位的工程師們討論了一天,最後還是決定選址蓮花寺。
那上麵地質最穩定,暫時除了水源沒有別的缺點,而且發展空間足夠大。
於是就這麽定了下來,朱衣鎮則是做為附址建設安置城區,把包括已經遷移到高山上的人口再遷回來。
經過這幾天的走訪,縣裏也意識到原來的安置點不適合長期生活的問題了,不管是飲水還是灌溉都跟不上。
如果是一個城區的話還好解決,可是稀稀落落分散的村子怎麽解決?家家裝泵站嗎?
隻要能保證生存,其他的問題就都好解決,可以慢慢想辦法。
討論結束形成報告,大家再一次簽上名字,由張鐵軍發去京城。
這邊就開始討論新址的建設事宜,依然是先修路,現在的修路工程不停,要從朱衣鎮連通到臥龍崗,再從臥龍崗分路上山。
具體的施工張鐵軍就不管了,方案定了他也完成了任務。
報告傳過去不到兩個小時就通過了,就快的讓張鐵軍感覺不大真實:同意此方案,請相關單位迅速組織人員進行規劃建設。附送長江委。
連長江委那邊都不用張鐵軍再去溝通。
張鐵軍想不明白,打電話側麵的打聽了一下,原來他的報告發過去以後,得到了長江委地質專家崔正權的大力支持。
崔正權就是那個當初反對三馬山,提議朱衣鎮的權威地質大佬。
問題解決,張鐵軍心裏也是相當的快意,這樣以後太多的問題就不用再發生了,什麽地質災害,什麽被判刑三年的鳥人老頭,都不會再有了。
這邊事情了結,那邊,安全局和安保員(行動局成員)通力合作,在縣城和下麵鄉鎮抓捕了二十多人。
十二號,在碼頭上停了好幾天的遊輪終於再次起航,逆流而上駛向雲陽。
因為早晨起了大霧船隻不能通航,大家趕到雲陽的時候已經是中午,走了三個多小時。普通客船的話要四個多小時。
江麵上起霧是不能行船的,不管大小船隻都必須靠岸或者原地駐停亮起警示燈,要不然很容易發生危險,撞船什麽的。
坐長江客船,霧是影響行程的最大因素,本來一天能到的航程很有可能因為大霧的原因要走兩天三天,誰也沒有辦法。
我第一次從朝天門坐客船到萬縣,那還是順流,結果中途一直大霧。二十幾個小時的航程整整走了兩天才到。
雲陽縣城也是曆史上有名的古鎮,秦代置朐忍縣,位於湯溪河長江入口西側的三角衝積壩上。
朐忍縣縣治在舊縣坪(雙江鎮建民村),就是現在雲陽新縣城那一帶。
北周天和三年,雲陽鎮這裏還叫湯口,陸騰把縣治遷到了這裏,更縣名為雲安。宋代在這裏設雲安軍。
元代改軍為州,因為位於雲安鹽場的南麵,所以叫雲陽州。
明代洪武六年降州為縣,這才有了今天的雲陽縣。屬夔州府。
九二年一月,因為三峽庫區建設需要,決定雲陽雲安雙江三鎮合一搬遷到雙江鎮青龍嘴,在那裏建設新的縣城。
雲陽雲安兩座千年古鎮將全部淹沒在水底。雙江是清末才設的鎮子,算不得古。
到九六年這會兒,新的縣城已經建設的如火如荼,整個規劃已經落實了大部分。
湯溪河,原名湯水,發源於巫溪縣境內,水經江水注上說,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裏上庸界,南流曆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
這裏產出的鹽可以滿足整個巴川地區的需要。
王隱《晉書地道記》記載:入湯口數十裏,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
從湯溪河口往北十幾公裏的雲安古鎮,在曆史上是一座相當繁榮的大鎮,商賈雲集文人匯聚,是川東著名的井鹽產區。
雲陽鎮依山而建,縣城的東端一直伸到江裏,老城向西順著山勢綿延近兩公裏,江壩上溝壑蒼桑。
一條一條碼頭梯坎從城中伸出來,像蜈蚣的腳一樣探到江中。
不過,雲陽雖然是古城,但是已經基本上現代化了,城牆城門都已經隨著城市的擴張拆除,整個城區高樓林立。
“你看看,”徐熙霞站在張鐵軍身邊,看著縣城笑著拍了拍張鐵軍:“讓你買那個城門你不買,看吧,這裏啥也沒有了,想買都買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