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還是得做事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曉玲聞著空氣中的酒氣沒說話,她也想過這樣的日子。
盧俊問道:“曉玲,上次在魔都,你說今後再隻建一個啥廠呢?為什麽其他都可以停手這個啥代工廠你不想放棄?”
當時劉曉玲說的是晶圓代加工廠。
“我說我想搞起耍你信不信?”劉曉玲道。
“搞起耍?”盧俊不解。
“嗯,就是今後想做什麽新鮮奇怪的東西,電子芯片能自己做不求人。”劉曉玲道。
“嗬嗬!”盧俊笑了起來,是呀能不求人最好。
“閩省那邊的廠建好後你怎麽安排老錢和小張?”
“當然是調回研究所。隻有他還有王博這些人熟悉了工程軟件,我才能做新鮮奇怪的東西。”
光刻機係統她能買,但人才買不到。
第二天上午,劉曉玲接到了西昌馬院長的電話。
“馬院長,稀奇啊!您還想得起給我打電話喃。”劉曉玲道。
“咳咳。劉所長,這不是要年底了嘛,突然想起得了你們那麽多的幫助,想要表示下感謝撒。”馬院長嘿嘿笑道。
原來馬院長聽他一個同學給他說了個消息。說是中科院的鄺院長和劉曉玲合辦了好幾個企業,現在不光是研究經費充足得很,就連員工的待遇都不錯。現在還在京城購地皮要聯合建辦公樓。
天地良心,劉曉玲和鄺院長合辦的企業確實不少,就沒有投產的。隻是當初設計遊戲軟件給了一筆費用。還有就是普華跟通捷合辦的數控機床廠訂購了一些芯片交付了一些定金而已,不過這定金的數目有些大。
“馬院長,感謝的話就不要說了。你就說衛星都發射了那麽多顆就一點能民用的技術都不能漏點給我們嘜?”
“哦,小劉你想要啥子技術嘛?”
“高分子方麵的,我要做食品袋。”
“這個……你找不著我啊,我也不搞這個。”馬院長有些發愣,不是自己這邊的專業啊。
“您出麵幫我聯係一下?”
“……”馬院長還在想呢,自己想到的研究所會不會答應。就聽見劉曉玲在電話裏說:
“馬院長,今後研究院的羊奶粉我負責了。”
“洋奶粉?那是好東西啊。熬夜疲憊了隨時可以衝一杯。可以啊。”馬院長心想,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聽岔了。
“嗬嗬,小劉,你不著急,我馬上幫你聯係,等我消息。”
白馬村那邊張景輝和譚兵一直專注於可降解塑料的研究,沒有時間搞其他的。
派出去找他們老師的人逛了一圈回來說,他們的老師被下派後身體不好已經過世。
果然第二天就有人打電話聯係劉曉玲,問她具體的需求情況。
“複合紙包裝的經得起高溫消殺的?”聽了劉曉玲的需求,對方直接回絕,搞不了。
鮮奶是不行了,看來真還得是奶粉。
“喂喂。”怕對方掛電話,劉曉玲急忙叫住了對方。
“我給懸賞。”劉曉玲道。
終於跟對方說好了,對方安排人研究鮮奶包裝盒。等研究成功後,劉曉玲負責給研究所800萬元買斷專利,研究所指導建廠。能生產出合格產品後,劉曉玲再給200萬元。
“這個條件還得請示上級批準,等我消息。”對方說。
“我等。”
放下電話,劉曉玲覺得對不起盧俊。
信誓旦旦地說今後不再建廠,大家好好休息休息。結果又約好了一個廠。
“盧俊,沒辦法。這個項目……”劉曉玲跟盧俊解釋道。
“不說了。我知道張老師和譚老師一直在研究這個事,隻是沒研究出來。”盧俊表現得很大度,其實他內心也有小九九。
現在才開始研究,還不知道能不能研究成功,多久才能研究成功。這種不知道結果的事沒必要記在心上。
馬院長也知道最終還是沒幫上忙,又給劉曉玲打了電話。
沒辦法,不僅僅得了人家金錢上的幫助,就連發射衛星火箭上安裝的微型攝像頭都是劉曉玲提供給他們逆推的。
據說,攝像頭傳回來圖像的技術也是劉曉玲提供的。
“小劉啊,我也不知道你的要求居然如此高端,他們研究所居然沒有這個技術!”馬院長開始拍劉曉玲的馬屁。
“小劉啊,你看我們能合作啥項目不?”馬院長問。
“衛星定位可不可以?”劉曉玲反問道。
“不行!這個涉及到國防機密了。”馬院長一口拒絕道。
“馬院長,我們研究所跟你們研究院是一樣的涉密單位,你以為還是農機廠在找你合作啊?”劉曉玲有點不樂意了。
看不起人嘛。
“這個合作的成果隻能交給國家哦,不能拿來商用。”馬院長道。
“我們兩家就算為國家做貢獻嘛。”劉曉玲道。
誰說不能商用的?衛星導航知道不?隻不過現在商用的客戶有點少而已。
暫時不能用於商用,但航海、軍隊現在都是需要的。
等到劉曉玲放下電話,一股對不起盧俊的滋味在心頭泛起。
算了,不跟他說這件事。等錢守正和小張回來,就讓他倆去西昌。
又惹了兩件事,但都不需要現在去辦,手裏好像又清閑下來。
“王姐,麻煩你們去趟渝都嘛,幫冬兒定個蛋糕回來。”
下午王金玲她們便開船去了渝都,打了空手回來。
“沒買到。”王金玲來到劉曉玲辦公室。
“按理說應該能買到的啊。多半是不熟悉渝都,沒找到賣蛋糕的地方。”劉曉玲心道。
“沒買到就算了。王姐,沒得事的時候你們多去渝都逛逛。不一定非要在沙嘴碼頭停,千廝門、儲奇門、望龍門等等都可以去熟悉一下。”
“嗯。”
“對了,趙曉淑她們兩個兼財會工作有啥子問題沒有?也沒聽她兩個說。”劉曉玲問道。
“劉所長,其實是有問題的。”王金玲忍了忍沒憋得住。
“哦?”
“具體的我也說不上來,反正我看她兩個有點吃力。對賬的時候總要熬夜,說是對不起賬。”王金玲道。
手裏還沒有這方麵的人,又得去外麵去找。
劉曉玲感到了無力。
記得劉英是學的會計,而且現在在一家三線廠幹的也是會計。能不能把她調過來?
這個念頭一起,劉曉玲就像魔怔了一樣,立馬就給劉英打了電話。
“英子,我這裏差會計,不、不,差個財務總監,你來不來?”劉曉玲問道。
劉英道:“我不來。我要是去了你那裏,我老媽才不答應呢。”劉英在廠裏耍了朋友正要結婚,她怎麽會離開廠,便拉了老媽做借口。
劉曉玲看劉英態度堅決,便問道:
“我記得你說科裏有個老會計退休了?現在做什麽?我想聘請他來幹幾年。你幫我聯係下?”
“可以,啥子條件嘛?”劉英問道。
“每月100塊包食宿。”劉曉玲道。
“對了,每年一次探親假,車費、住宿費全報。”劉曉玲補充道。
劉英知道劉曉玲現在一家研究所負責,但不知道劉曉玲在這個研究所是怎麽個負責法,完全是言出法隨的程度。
這麽高的聘金把劉英驚呆了。
“我沒聽錯吧?”劉英問道。
“每月100元,包吃住,每年一次探親假……”
劉英默默掛上了電話。
沒過兩天,劉英幫著聯係的退休老財務鄔道賢來渝都了。
買不到蛋糕就自己弄算了。
哪裏都不方便,劉曉玲跑到了自家的小院子。
把平台上買的做蛋糕的設備全部擺到了廚房,又拿了麵粉、雞蛋、糖等配料,開始看說明書。
烤箱等設備都用得來,主要是沒做過蛋糕。
連續試了4爐,終於有些外麵賣的蛋糕樣子。
歪歪扭扭把字擠出來,六個字怎麽看都不像漢字,倒是跟楔形文字有得一拚。
歎口氣,收回到空間。
出了院子,看天色已晚,徑直去了食堂。
“去哪裏了?怎麽都找不到你。”盧俊問她道。
“在新房子裏麵。”劉曉玲隨口答道。
要是真的找她,盧俊知道她的手機號碼。
“對了,吃了飯你跟我走一趟。”劉曉玲心想,幹脆把那套設備搬到食堂來,以後誰過生日就做一個蛋糕。或者平常早上做點小蛋糕,早餐也多個品種。
自己對烘焙沒有興趣,平常都不會用的。
冬兒過生日,劉仁貴也來了。
一家人在陽光房給冬兒過了生日。劉曉玲親手製作的生日蛋糕閃亮登場,贏得了一致的表揚。
十二月中旬,去京城的老師們都陸續回來。下一步便是分別去魔都和省城籌備建廠的事宜。
所有的工廠開始整理一年的財務資料,負責人則開始準備寫一年的總結。
從劉英廠招聘來的退休老會計姓鄔,叫鄔道賢。現在當了趙曉淑和黃香玉的老師,順便兼任研究所的辦公室副主任,分管財務。
鄔道賢開始還對研究所給的待遇半信半疑,主要是工資給得太高。來了後劉曉玲請他帶趙曉淑和黃香玉,每月又給他增加了30元。
聽說劉曉玲手裏嚴重差人,尤其是像他這樣專職的財務崗位嚴重差人,便推薦了三四個自己的老同學。
聯係上這幾個都已退休的同學,鄔道賢給他們講了現在自己被聘用的情況,問他們有沒有出山再幹幾年的意願。
這幾個人中除了一個身體有問題的,其餘的人都願意再幹幾年。
劉曉玲考慮了這幾個人現在的住處,按就近的原則,在魔都和省城安排了三人。還有兩人距離閩省都比較遠,劉曉玲給出了地區補貼,又安排了一個。剩下一個準備安排去京城。
以前的合資企業,普華公司沒有安排財務人員,都是由內地安排的,隻是每年將財務資料整理後交港島陳金去審計。
政策放鬆後,才有了幾個獨資企業,不過都是在建項目。因為還沒有投產,現在的資金往來主要是基建材料和人工方麵的支出,自己暫時管著。就像研究所一樣,由趙曉淑和黃香玉這樣不懂財務的人記著流水賬。
年底的時候交回普華公司,由公司整理成正規的帳簿、憑證。
現在有了聘用的退休師傅作為會計,再順便指導一下出納,資金往來的記載就正規了許多。
劉曉玲又分別給劉許妹、吳紅英打了電話,詢問她們春節的安排,結果兩人都不回劉家壩,共同的原因都是去男方家結婚。
劉曉玲又跟當年的五朵金花聯係了一遍,聯絡一下感情,放下電話就覺得有些悵然若失。
一個個都長大了,各人都有各人的事了。
吃過中午飯,一家人回了招待所。
“盧俊,元旦節我們去京城?”
京城氣候不友好,冬兒在南方長大不適應。元旦節的時間短,回去待幾天就走。春節的時候在老家過,氣候舒服一些。
盧俊知道為什麽這樣安排,點點頭。
下午剛上班,小孫進了辦公室。
“劉所長,現在實驗工廠的職工宿舍已經建好了,是不是可以開始招收工人了。”
這時候,實驗工廠還沒建好,但先招進廠的工人還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上崗。所以,小孫看宿舍完工了就來請示劉曉玲。
其他人都知道山海製藥廠從籌建到投產的過程,所以其他廠在籌建過程中就沒人來詢問劉曉玲這個問題,都是照著這個模式來得。
小孫不知道,所以他才來詢問。
“你去找陳院長或者張院長,問一下新招收的工人需要安排哪些工種,每個工種需要多少人,把招工計劃先擬出來。再安排這些新工人去各個廠實習。”劉曉玲對小孫道。
又想到小孫跟普華下屬的這些合資廠並不熟悉,又叫過來梁豔,讓她配合小孫的工作,負責聯係實習的工廠。
實驗工廠需要的設備來源,首選肯定是自己研製的新型機床。但現在隻有三個品種,滿足不了建廠的需要。其餘的機床暫時在普華和通捷公司合資的數控機床廠購買作為補充。每當自己研製出新機床後不斷更替,最終實現全部使用自己研製的新型數控機床。
盧俊問道:“曉玲,上次在魔都,你說今後再隻建一個啥廠呢?為什麽其他都可以停手這個啥代工廠你不想放棄?”
當時劉曉玲說的是晶圓代加工廠。
“我說我想搞起耍你信不信?”劉曉玲道。
“搞起耍?”盧俊不解。
“嗯,就是今後想做什麽新鮮奇怪的東西,電子芯片能自己做不求人。”劉曉玲道。
“嗬嗬!”盧俊笑了起來,是呀能不求人最好。
“閩省那邊的廠建好後你怎麽安排老錢和小張?”
“當然是調回研究所。隻有他還有王博這些人熟悉了工程軟件,我才能做新鮮奇怪的東西。”
光刻機係統她能買,但人才買不到。
第二天上午,劉曉玲接到了西昌馬院長的電話。
“馬院長,稀奇啊!您還想得起給我打電話喃。”劉曉玲道。
“咳咳。劉所長,這不是要年底了嘛,突然想起得了你們那麽多的幫助,想要表示下感謝撒。”馬院長嘿嘿笑道。
原來馬院長聽他一個同學給他說了個消息。說是中科院的鄺院長和劉曉玲合辦了好幾個企業,現在不光是研究經費充足得很,就連員工的待遇都不錯。現在還在京城購地皮要聯合建辦公樓。
天地良心,劉曉玲和鄺院長合辦的企業確實不少,就沒有投產的。隻是當初設計遊戲軟件給了一筆費用。還有就是普華跟通捷合辦的數控機床廠訂購了一些芯片交付了一些定金而已,不過這定金的數目有些大。
“馬院長,感謝的話就不要說了。你就說衛星都發射了那麽多顆就一點能民用的技術都不能漏點給我們嘜?”
“哦,小劉你想要啥子技術嘛?”
“高分子方麵的,我要做食品袋。”
“這個……你找不著我啊,我也不搞這個。”馬院長有些發愣,不是自己這邊的專業啊。
“您出麵幫我聯係一下?”
“……”馬院長還在想呢,自己想到的研究所會不會答應。就聽見劉曉玲在電話裏說:
“馬院長,今後研究院的羊奶粉我負責了。”
“洋奶粉?那是好東西啊。熬夜疲憊了隨時可以衝一杯。可以啊。”馬院長心想,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聽岔了。
“嗬嗬,小劉,你不著急,我馬上幫你聯係,等我消息。”
白馬村那邊張景輝和譚兵一直專注於可降解塑料的研究,沒有時間搞其他的。
派出去找他們老師的人逛了一圈回來說,他們的老師被下派後身體不好已經過世。
果然第二天就有人打電話聯係劉曉玲,問她具體的需求情況。
“複合紙包裝的經得起高溫消殺的?”聽了劉曉玲的需求,對方直接回絕,搞不了。
鮮奶是不行了,看來真還得是奶粉。
“喂喂。”怕對方掛電話,劉曉玲急忙叫住了對方。
“我給懸賞。”劉曉玲道。
終於跟對方說好了,對方安排人研究鮮奶包裝盒。等研究成功後,劉曉玲負責給研究所800萬元買斷專利,研究所指導建廠。能生產出合格產品後,劉曉玲再給200萬元。
“這個條件還得請示上級批準,等我消息。”對方說。
“我等。”
放下電話,劉曉玲覺得對不起盧俊。
信誓旦旦地說今後不再建廠,大家好好休息休息。結果又約好了一個廠。
“盧俊,沒辦法。這個項目……”劉曉玲跟盧俊解釋道。
“不說了。我知道張老師和譚老師一直在研究這個事,隻是沒研究出來。”盧俊表現得很大度,其實他內心也有小九九。
現在才開始研究,還不知道能不能研究成功,多久才能研究成功。這種不知道結果的事沒必要記在心上。
馬院長也知道最終還是沒幫上忙,又給劉曉玲打了電話。
沒辦法,不僅僅得了人家金錢上的幫助,就連發射衛星火箭上安裝的微型攝像頭都是劉曉玲提供給他們逆推的。
據說,攝像頭傳回來圖像的技術也是劉曉玲提供的。
“小劉啊,我也不知道你的要求居然如此高端,他們研究所居然沒有這個技術!”馬院長開始拍劉曉玲的馬屁。
“小劉啊,你看我們能合作啥項目不?”馬院長問。
“衛星定位可不可以?”劉曉玲反問道。
“不行!這個涉及到國防機密了。”馬院長一口拒絕道。
“馬院長,我們研究所跟你們研究院是一樣的涉密單位,你以為還是農機廠在找你合作啊?”劉曉玲有點不樂意了。
看不起人嘛。
“這個合作的成果隻能交給國家哦,不能拿來商用。”馬院長道。
“我們兩家就算為國家做貢獻嘛。”劉曉玲道。
誰說不能商用的?衛星導航知道不?隻不過現在商用的客戶有點少而已。
暫時不能用於商用,但航海、軍隊現在都是需要的。
等到劉曉玲放下電話,一股對不起盧俊的滋味在心頭泛起。
算了,不跟他說這件事。等錢守正和小張回來,就讓他倆去西昌。
又惹了兩件事,但都不需要現在去辦,手裏好像又清閑下來。
“王姐,麻煩你們去趟渝都嘛,幫冬兒定個蛋糕回來。”
下午王金玲她們便開船去了渝都,打了空手回來。
“沒買到。”王金玲來到劉曉玲辦公室。
“按理說應該能買到的啊。多半是不熟悉渝都,沒找到賣蛋糕的地方。”劉曉玲心道。
“沒買到就算了。王姐,沒得事的時候你們多去渝都逛逛。不一定非要在沙嘴碼頭停,千廝門、儲奇門、望龍門等等都可以去熟悉一下。”
“嗯。”
“對了,趙曉淑她們兩個兼財會工作有啥子問題沒有?也沒聽她兩個說。”劉曉玲問道。
“劉所長,其實是有問題的。”王金玲忍了忍沒憋得住。
“哦?”
“具體的我也說不上來,反正我看她兩個有點吃力。對賬的時候總要熬夜,說是對不起賬。”王金玲道。
手裏還沒有這方麵的人,又得去外麵去找。
劉曉玲感到了無力。
記得劉英是學的會計,而且現在在一家三線廠幹的也是會計。能不能把她調過來?
這個念頭一起,劉曉玲就像魔怔了一樣,立馬就給劉英打了電話。
“英子,我這裏差會計,不、不,差個財務總監,你來不來?”劉曉玲問道。
劉英道:“我不來。我要是去了你那裏,我老媽才不答應呢。”劉英在廠裏耍了朋友正要結婚,她怎麽會離開廠,便拉了老媽做借口。
劉曉玲看劉英態度堅決,便問道:
“我記得你說科裏有個老會計退休了?現在做什麽?我想聘請他來幹幾年。你幫我聯係下?”
“可以,啥子條件嘛?”劉英問道。
“每月100塊包食宿。”劉曉玲道。
“對了,每年一次探親假,車費、住宿費全報。”劉曉玲補充道。
劉英知道劉曉玲現在一家研究所負責,但不知道劉曉玲在這個研究所是怎麽個負責法,完全是言出法隨的程度。
這麽高的聘金把劉英驚呆了。
“我沒聽錯吧?”劉英問道。
“每月100元,包吃住,每年一次探親假……”
劉英默默掛上了電話。
沒過兩天,劉英幫著聯係的退休老財務鄔道賢來渝都了。
買不到蛋糕就自己弄算了。
哪裏都不方便,劉曉玲跑到了自家的小院子。
把平台上買的做蛋糕的設備全部擺到了廚房,又拿了麵粉、雞蛋、糖等配料,開始看說明書。
烤箱等設備都用得來,主要是沒做過蛋糕。
連續試了4爐,終於有些外麵賣的蛋糕樣子。
歪歪扭扭把字擠出來,六個字怎麽看都不像漢字,倒是跟楔形文字有得一拚。
歎口氣,收回到空間。
出了院子,看天色已晚,徑直去了食堂。
“去哪裏了?怎麽都找不到你。”盧俊問她道。
“在新房子裏麵。”劉曉玲隨口答道。
要是真的找她,盧俊知道她的手機號碼。
“對了,吃了飯你跟我走一趟。”劉曉玲心想,幹脆把那套設備搬到食堂來,以後誰過生日就做一個蛋糕。或者平常早上做點小蛋糕,早餐也多個品種。
自己對烘焙沒有興趣,平常都不會用的。
冬兒過生日,劉仁貴也來了。
一家人在陽光房給冬兒過了生日。劉曉玲親手製作的生日蛋糕閃亮登場,贏得了一致的表揚。
十二月中旬,去京城的老師們都陸續回來。下一步便是分別去魔都和省城籌備建廠的事宜。
所有的工廠開始整理一年的財務資料,負責人則開始準備寫一年的總結。
從劉英廠招聘來的退休老會計姓鄔,叫鄔道賢。現在當了趙曉淑和黃香玉的老師,順便兼任研究所的辦公室副主任,分管財務。
鄔道賢開始還對研究所給的待遇半信半疑,主要是工資給得太高。來了後劉曉玲請他帶趙曉淑和黃香玉,每月又給他增加了30元。
聽說劉曉玲手裏嚴重差人,尤其是像他這樣專職的財務崗位嚴重差人,便推薦了三四個自己的老同學。
聯係上這幾個都已退休的同學,鄔道賢給他們講了現在自己被聘用的情況,問他們有沒有出山再幹幾年的意願。
這幾個人中除了一個身體有問題的,其餘的人都願意再幹幾年。
劉曉玲考慮了這幾個人現在的住處,按就近的原則,在魔都和省城安排了三人。還有兩人距離閩省都比較遠,劉曉玲給出了地區補貼,又安排了一個。剩下一個準備安排去京城。
以前的合資企業,普華公司沒有安排財務人員,都是由內地安排的,隻是每年將財務資料整理後交港島陳金去審計。
政策放鬆後,才有了幾個獨資企業,不過都是在建項目。因為還沒有投產,現在的資金往來主要是基建材料和人工方麵的支出,自己暫時管著。就像研究所一樣,由趙曉淑和黃香玉這樣不懂財務的人記著流水賬。
年底的時候交回普華公司,由公司整理成正規的帳簿、憑證。
現在有了聘用的退休師傅作為會計,再順便指導一下出納,資金往來的記載就正規了許多。
劉曉玲又分別給劉許妹、吳紅英打了電話,詢問她們春節的安排,結果兩人都不回劉家壩,共同的原因都是去男方家結婚。
劉曉玲又跟當年的五朵金花聯係了一遍,聯絡一下感情,放下電話就覺得有些悵然若失。
一個個都長大了,各人都有各人的事了。
吃過中午飯,一家人回了招待所。
“盧俊,元旦節我們去京城?”
京城氣候不友好,冬兒在南方長大不適應。元旦節的時間短,回去待幾天就走。春節的時候在老家過,氣候舒服一些。
盧俊知道為什麽這樣安排,點點頭。
下午剛上班,小孫進了辦公室。
“劉所長,現在實驗工廠的職工宿舍已經建好了,是不是可以開始招收工人了。”
這時候,實驗工廠還沒建好,但先招進廠的工人還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上崗。所以,小孫看宿舍完工了就來請示劉曉玲。
其他人都知道山海製藥廠從籌建到投產的過程,所以其他廠在籌建過程中就沒人來詢問劉曉玲這個問題,都是照著這個模式來得。
小孫不知道,所以他才來詢問。
“你去找陳院長或者張院長,問一下新招收的工人需要安排哪些工種,每個工種需要多少人,把招工計劃先擬出來。再安排這些新工人去各個廠實習。”劉曉玲對小孫道。
又想到小孫跟普華下屬的這些合資廠並不熟悉,又叫過來梁豔,讓她配合小孫的工作,負責聯係實習的工廠。
實驗工廠需要的設備來源,首選肯定是自己研製的新型機床。但現在隻有三個品種,滿足不了建廠的需要。其餘的機床暫時在普華和通捷公司合資的數控機床廠購買作為補充。每當自己研製出新機床後不斷更替,最終實現全部使用自己研製的新型數控機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