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想拆氣墊船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想著,冬兒跑進了辦公室,嚷嚷著要去坐船,那些老頭對他真沒啥吸引力。邊月冰跟在後麵也進了辦公室,手裏拿著冬兒跑熱了脫下來的衣服。
“等等哈,我打個電話。”劉曉玲安撫住冬兒,拿起電話打給王金玲。
王金玲聽說劉曉玲的寶貝兒子要上船,心裏也有些緊張。
“王姐,你把駕駛室和客艙門都鎖死,讓我媽跟冬兒待在客艙裏麵就好了。”
這樣肯定安全了,王金玲鬆了口氣。
正好隔壁的梁豔聽見了冬兒的聲音過來了,劉曉玲便委托梁豔把邊月冰和冬兒送到碼頭。
“曉玲,今天上午我還有點空閑時間,我也想坐下氣墊船,沒坐過。”梁豔道。
劉曉玲心裏知道梁豔想的啥,也不說破。告訴梁豔客艙裏麵有冰箱,估計還有些零食。
三個人出去了,辦公室裏又清靜下來。劉曉玲把王金玲和趙曉淑三個給想起來了。
這三個可都是通過古遠峰審查的,屬於可以信任的人。至於工作能力嘛,誰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可以慢慢培養。尤其是趙曉淑和黃香玉歲數不大,部隊出來的服從性又好,隻是開船確實有些可惜。
就算為她們將來著想,也不會安排她們一直行船。
嗯,王金玲當過軍官,負責辦公室的管理應該沒有問題,趙曉淑和黃香玉兩人要拿一個人來負責財務,梁豔現在幫劉曉玲管錢,怎麽看都有些“包包燒”(土話:意思是用錢沒有規矩,拿出拿進都是一個口袋,隻知道一個餘額或者連餘額都不清楚)的感覺。
一下子多了三個可用的人,劉曉玲也覺得很不錯,自己辦法還是很多嘛。
在平台上找了兩本財務的教材,這才想起教材裏的記賬方法已經改過跟現在不同,隻得又去買了兩本舊教材。這下好,教材封麵和後麵都不用撕掉。
買兩本教材,是劉曉玲認為梁豔以後專做組織人事工作,趙曉淑和黃香玉幹脆一個擔任出納一個擔任會計。
到時候誰學得好誰當會計,畢竟出納的工作相較會計來說則要簡單些。
在辦公室坐了會,劉曉玲就想出去走走。她屬於有事可以坐一天,無事就坐不住的性格。
下了辦公樓,劉曉玲看見朱老師幾人正躲在一棵樹的蔭涼下閑聊。陳院長和張院長繼續上計算機課,這幾個是對電腦不太感興趣的,他們不聽課就閑逛。
“朱老師,你們對計算機真沒有興趣嗎?”劉曉玲走過去問道。
“有興趣但是太複雜,我們這個歲數是學不進去了。”朱老師笑著道。
劉曉玲笑笑,也沒有普及計算機在今後的普遍運用和強大功能。
“那你們在聊什麽嘛?”
“喏,剛才那個氣墊船出去了,我們都在想是不是把它拆了看看。”朱老師道。
“……”
拆了也沒用啊。就算搞明白了結構,恐怕現在也沒有合格的鋁合金材料製作一個出來。
“唉,就是啊。”高誌富也是歲數大一點的,沒有再去學計算機。
“朱老師、高老師……現在裝修差不多了,過幾天新的實驗設備就能進場。對於自己的研究方向大家有啥子想法沒有?”劉曉玲在條石上坐下來。
這時候稍微大一些的樹,都喜歡砌一道半米高的圓形條石來圍著,這棵樹也不例外。正因為坐著方便又能遮陽看江景,這裏便成了人們常來聊天的地方。
這地方好是好,遇到下雨就隻能進屋了。
將來建幾個帶wifi的陽光房可好?
劉曉玲思想歪了樓,沒聽見郭文彬在說啥。
“老郭說現在腦袋裏麵很混亂,不知道研究什麽好,最好是劉所長給大家指個方向。”高誌富對劉曉玲道。
對於將來的研究方向,劉曉玲倒真的有打算。
工業基礎在於材料和工具。
新材料不是一朝一夕能建功的,作為工業基礎的機床尤其是數控機床特別重要。
“我的想法還是做數控機床。”劉曉玲對幾人道。
“各位對於機床都很熟悉,也是自己本來的專業。現在中科院的電子芯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我們研究數控機床的優勢。”
“劉所長,據說米國和歐洲這些國家又在控製我們進口電子元件和原材料了……”朱正坤插話道。
“這根本不是問題。”
劉曉玲也知道國內光刻機製程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程度,但光刻膠等原料的質量較差甚至為生產晶元配套的特種原料的種類都還不齊全。歐洲和米國正是看到了這點聯合起來不對我國出口電子元件和原材料,試圖阻止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進步。
其實破這個局很簡單。
國外現在隻能批量加工3微米的芯片,市場上有2微米或者1微米製程的芯片,要不要?
我國出口2微米的芯片甚至1微米的芯片,但需要用電子元件或者原材料來換,換不換?
所以,隻要歐洲或米國的廠商想要芯片,國內就不會缺少電子元件和原材料。
這些廠商那怕走私也要給國內送來電子元件和原材料,要不產品如何在市場上競爭?
後世俄烏衝突期間,叫囂製裁俄羅斯最厲害的大不顛國,商人們還是把上億米元的電子芯片偷偷賣給俄羅斯。
商人逐利的本性,哪一次能被規定或協議阻攔得住?
古往今來,凡是被政府阻止的交易,總會成為利潤最高的交易。
聽了劉曉玲的說法,朱正坤等人思考了一會也覺得是這個道理。
“大家現在就可以想一想,數控機床要怎麽設計動作、怎麽控製精度,能具備哪些功能……”劉曉玲這些話其實是有些在督促這些專家了。
“溫度高起來了,我說老高啊,幹脆我們去教室吹空調,順便聊下劉所長剛才說的那些。”朱正坤對高誌富道。
“對啊,以前沒方向,現在劉所長指了路,我們可以議一下。”郭文彬也說道。
幾個人跟劉曉玲告辭去了教室。
“等等哈,我打個電話。”劉曉玲安撫住冬兒,拿起電話打給王金玲。
王金玲聽說劉曉玲的寶貝兒子要上船,心裏也有些緊張。
“王姐,你把駕駛室和客艙門都鎖死,讓我媽跟冬兒待在客艙裏麵就好了。”
這樣肯定安全了,王金玲鬆了口氣。
正好隔壁的梁豔聽見了冬兒的聲音過來了,劉曉玲便委托梁豔把邊月冰和冬兒送到碼頭。
“曉玲,今天上午我還有點空閑時間,我也想坐下氣墊船,沒坐過。”梁豔道。
劉曉玲心裏知道梁豔想的啥,也不說破。告訴梁豔客艙裏麵有冰箱,估計還有些零食。
三個人出去了,辦公室裏又清靜下來。劉曉玲把王金玲和趙曉淑三個給想起來了。
這三個可都是通過古遠峰審查的,屬於可以信任的人。至於工作能力嘛,誰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可以慢慢培養。尤其是趙曉淑和黃香玉歲數不大,部隊出來的服從性又好,隻是開船確實有些可惜。
就算為她們將來著想,也不會安排她們一直行船。
嗯,王金玲當過軍官,負責辦公室的管理應該沒有問題,趙曉淑和黃香玉兩人要拿一個人來負責財務,梁豔現在幫劉曉玲管錢,怎麽看都有些“包包燒”(土話:意思是用錢沒有規矩,拿出拿進都是一個口袋,隻知道一個餘額或者連餘額都不清楚)的感覺。
一下子多了三個可用的人,劉曉玲也覺得很不錯,自己辦法還是很多嘛。
在平台上找了兩本財務的教材,這才想起教材裏的記賬方法已經改過跟現在不同,隻得又去買了兩本舊教材。這下好,教材封麵和後麵都不用撕掉。
買兩本教材,是劉曉玲認為梁豔以後專做組織人事工作,趙曉淑和黃香玉幹脆一個擔任出納一個擔任會計。
到時候誰學得好誰當會計,畢竟出納的工作相較會計來說則要簡單些。
在辦公室坐了會,劉曉玲就想出去走走。她屬於有事可以坐一天,無事就坐不住的性格。
下了辦公樓,劉曉玲看見朱老師幾人正躲在一棵樹的蔭涼下閑聊。陳院長和張院長繼續上計算機課,這幾個是對電腦不太感興趣的,他們不聽課就閑逛。
“朱老師,你們對計算機真沒有興趣嗎?”劉曉玲走過去問道。
“有興趣但是太複雜,我們這個歲數是學不進去了。”朱老師笑著道。
劉曉玲笑笑,也沒有普及計算機在今後的普遍運用和強大功能。
“那你們在聊什麽嘛?”
“喏,剛才那個氣墊船出去了,我們都在想是不是把它拆了看看。”朱老師道。
“……”
拆了也沒用啊。就算搞明白了結構,恐怕現在也沒有合格的鋁合金材料製作一個出來。
“唉,就是啊。”高誌富也是歲數大一點的,沒有再去學計算機。
“朱老師、高老師……現在裝修差不多了,過幾天新的實驗設備就能進場。對於自己的研究方向大家有啥子想法沒有?”劉曉玲在條石上坐下來。
這時候稍微大一些的樹,都喜歡砌一道半米高的圓形條石來圍著,這棵樹也不例外。正因為坐著方便又能遮陽看江景,這裏便成了人們常來聊天的地方。
這地方好是好,遇到下雨就隻能進屋了。
將來建幾個帶wifi的陽光房可好?
劉曉玲思想歪了樓,沒聽見郭文彬在說啥。
“老郭說現在腦袋裏麵很混亂,不知道研究什麽好,最好是劉所長給大家指個方向。”高誌富對劉曉玲道。
對於將來的研究方向,劉曉玲倒真的有打算。
工業基礎在於材料和工具。
新材料不是一朝一夕能建功的,作為工業基礎的機床尤其是數控機床特別重要。
“我的想法還是做數控機床。”劉曉玲對幾人道。
“各位對於機床都很熟悉,也是自己本來的專業。現在中科院的電子芯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我們研究數控機床的優勢。”
“劉所長,據說米國和歐洲這些國家又在控製我們進口電子元件和原材料了……”朱正坤插話道。
“這根本不是問題。”
劉曉玲也知道國內光刻機製程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程度,但光刻膠等原料的質量較差甚至為生產晶元配套的特種原料的種類都還不齊全。歐洲和米國正是看到了這點聯合起來不對我國出口電子元件和原材料,試圖阻止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進步。
其實破這個局很簡單。
國外現在隻能批量加工3微米的芯片,市場上有2微米或者1微米製程的芯片,要不要?
我國出口2微米的芯片甚至1微米的芯片,但需要用電子元件或者原材料來換,換不換?
所以,隻要歐洲或米國的廠商想要芯片,國內就不會缺少電子元件和原材料。
這些廠商那怕走私也要給國內送來電子元件和原材料,要不產品如何在市場上競爭?
後世俄烏衝突期間,叫囂製裁俄羅斯最厲害的大不顛國,商人們還是把上億米元的電子芯片偷偷賣給俄羅斯。
商人逐利的本性,哪一次能被規定或協議阻攔得住?
古往今來,凡是被政府阻止的交易,總會成為利潤最高的交易。
聽了劉曉玲的說法,朱正坤等人思考了一會也覺得是這個道理。
“大家現在就可以想一想,數控機床要怎麽設計動作、怎麽控製精度,能具備哪些功能……”劉曉玲這些話其實是有些在督促這些專家了。
“溫度高起來了,我說老高啊,幹脆我們去教室吹空調,順便聊下劉所長剛才說的那些。”朱正坤對高誌富道。
“對啊,以前沒方向,現在劉所長指了路,我們可以議一下。”郭文彬也說道。
幾個人跟劉曉玲告辭去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