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校長一聽,是這個道理。


    劉曉玲聽到這也是頭大。


    “喻校長,你看怎麽辦?”劉曉玲問道。


    這時的喻校長也知道這筆款項可能很大,但也不可能說把那幾家的小學都讓人家出錢重建的話。


    臉不能不要撒。


    “小劉啊,我覺得以前那樣比較好。你看能不能拿一筆錢出來,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或者讀不起書的家裏進行補助?這樣一次性不用拿太多,但能夠得到幫助的學生範圍更大。”


    劉曉玲想想,也隻有這樣。


    幹脆就以這個鎮劃個範圍也好。


    何副校長看看劉曉玲,道:“小劉,這個也不是小數哦,你再想哈。”


    喻校長也在一旁道:“小劉,這畢竟是人家的錢,還是跟港島的老板商量一下為好。”


    “暫時就這樣吧。港島老板對內地不熟,我幫他聯係這些事應該沒有多大問題。況且,我都已經幫他聯係新建了兩個小學。”


    劉曉玲說的就是瀘沽湖邊的兩個小學,巴蜀這邊一個,雲省那邊一個。雖然還沒建成,但總歸是要建的。


    “要得,我這次回去就問下他,具體怎麽個資助,到時候電話聯係。”


    “小劉,那先謝謝你咯。”喻校長也覺得開心。真要是能引進這筆資助,自己在縣教委進出臉上也有光彩。


    這回去鎮上吃飯,喻校長就沒有叫其他老師作陪。


    到了鎮上,喻校長去把鎮上分管教育的何副鎮長請來作陪。


    當地的人姓何的人多,還是一個大家族的,就跟劉家壩姓劉的多一樣,不用拐彎抹角扯竹根親,大家真都是親戚。


    何副鎮長不知道請他吃酒的來意,不過那時候一般隻要有人請吃飯都會去,何況何副校長也在。


    吃飯的時候也沒有說資助的事,倒是旁敲側擊了解了下全鎮有十二個鄉小學,兩個初中段中學,一個縣屬第七中學(高中)。其中條件比二塘小學差的小學有九個。


    何副鎮長吃了一會酒,發現並不是要求他辦事。喻校長和何副校長跟那姑娘是熟人,一年多未見專程吃飯的,自己真是純作陪,心態就放開了。


    看劉曉玲穿著談吐不俗,何副鎮長嘴上把門的始終還在,沒敢說些過份的葷話俚語。


    吃過飯,何副校長陪著堂哥回家去了,喻校長陪著劉曉玲去了供銷社旅館,看入住手續辦了也告辭回家。


    他們三人的家就在廣明鎮上。


    反正是先給錢再住宿。十來點鍾,看天完全黑了下來,劉曉玲出了旅社來到土路上,拿出無人機飛回了西區家。


    劉仁貴知道今天大女子要回家,一直沒睡,注意聽院門的聲音。


    劉曉玲剛敲了兩下,他就跑出來給大女子開了門。


    “喝了酒?”劉仁貴問到了劉曉玲身上的酒味道。


    “我沒有喝酒,是別人喝的。”劉曉玲道。


    兩人進了院子,劉仁貴幫著把電吹壺開起,自己回了房間。


    等到水燒開,劉曉玲草草洗漱完畢進了自己房間。


    聞著衣服上的味道,在空間裏把衣服全都換了,又洗了個澡。


    躺在空間裏的床上,劉曉玲始終睡不著。


    廣明鎮學校這點事還沒放在心上,讓她睡不著的是前段時間購買實驗室設備時,發現平台中的設備都帶有微型電腦和顯示屏。


    是人都知道,這些設備肯定比拿給譚平和韓武教授這些專家的舊設備先進許多,但就是拿不出來。


    想起後世電腦在社會、科學上的運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劉曉玲想在這時代這方麵為國家有所突破,但找不到一個合適契機。


    第二天,劉曉玲告別了老漢,獨自回了省城。


    拿了兩個板鴨給邊月冰,劉曉玲抱著冬兒回了自己屋。


    冬兒把著“糧倉”使勁,不一會吃飽滿意地打個嗝睡了。


    小心地放在嬰兒床上,劉曉玲便去堂屋,準備給農機廠的陳院長打電話。


    “曉玲,居委會胡大媽找你。”邊月冰過來道。


    剛才周怡俊來上班帶的消息,說是居委會的胡大媽請劉曉玲過去一趟。


    “找我?有啥子事嘜?”


    “我咋個曉得。”邊月冰轉身又出去了。


    劉曉玲隻得跟出去,在院子裏跟邊月冰交代,看下冬兒,自己去了居委會。


    胡大媽看見劉曉玲臉都笑爛了迎上來,招呼劉曉玲坐。


    周怡俊是胡大媽的親戚,劉曉玲全家都知道。但胡大媽眼前這副樣子,應該不是周怡俊的事,肯定另有圖謀。


    果然,胡大媽開口了。


    “小劉,那天看到你門口停了輛小車,找你你不在。說是你在廠裏麵上班專門給你配的車啊?”


    這年代能配車的起碼也是縣團級,胡大媽向周怡俊了解了下,好像劉曉玲家沒有哪個是國家幹部。


    這車就顯得很蹊蹺。但是有車就必然涉及到辦證、加油這些,人家這車肯定是有說法的。隻是,胡大媽並不知道這說法是什麽。


    “哦,是廠裏麵的,隻是我用得多點。”劉曉玲道。


    “小劉啊,現在城裏的年輕人都要上山下鄉,你也曉得好艱苦喲。這些年輕人要是有個工作就不用去農村了。我咹……我是這麽想的,你們不是在廠裏麵撒,能不能拿點活路(工作)出來,居委會辦個街道廠,招人進廠幹活……”


    聽完胡大媽的話,劉曉玲似乎明白了為什麽在那麽個年代,也會有那麽多街道工廠。


    看來,這些城市人認為:在城市裏胡亂解決個就業也比去農村強。


    這個難不倒劉曉玲,昨天才幫著秦書記出了主意。


    但也不能答應快了。


    有句話說得好:上杆子不是買賣。


    還有句話是:得到的越容易,心裏麵就越不重視。


    “這個,胡大媽,有好多人?都是些啥子文化程度?”


    “我們居委會人比較多,就算五十個。文化程度嘛不好說,你也曉得,這些娃兒就沒咋個正兒八經的讀過書。”


    “居委會有錢買機床沒得?”


    “啊?還要居委會出錢啊,那沒得。”胡大媽也不是摳門,居委會確實沒錢。


    “胡大媽,那就有點難辦了,沒有錢買設備,難道跟那些居委會的一樣糊信封殼殼和頭痛粉包包嘜?”劉曉玲道。


    “……那樣肯定不行。”胡大媽也知道,這兩樣工作沒得前途。


    “等幾天,我回廠裏麵後再問下,看咋個解決要得不?”


    “要得。拜托小劉老師了哈。”


    看嘛,小劉變成了小劉老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撲爬跟鬥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撲爬跟鬥的魚並收藏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