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家屬安置問題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梁豔伸手拍了拍看起來不大幹淨的幾處,那都是被劉曉玲用顏料“汙染”過的。
“拍不掉,我剛才試過的,應該是鴨毛本來的顏色。”邱紅梅道。
“哦。”梁豔轉身就開始翻找自己的棉背心。
有棉衣,年輕女孩子就沒有再穿棉背心的,都用來壓箱底了。
梁豔一邊灌裝著自己的棉背心一邊聽邱紅梅和劉曉玲商量怎麽做羽絨褲。她覺得穿羽絨褲怕是會癢,萬一毛杆鑽出來了呢。
“不如做護膝,又簡單又保暖。”梁豔建議道。
“這些棉花你們要不要?”梁豔突然問劉曉玲和邱紅梅。
“嗯,不要了。”劉曉玲道。
從三人的棉背心裏掏了不少的棉花出來,因為都沒穿過,堆在那裏看起還很蓬鬆。
“我收起來了哈。下回喊老李帶回老家去。”梁豔開始收拾起棉花來。
“對了。豔子,你們老李家經濟條件如何?”邱紅梅問道。
“農村的,就他一個人參軍出來,屋裏頭還有長輩跟妹妹和弟弟。經濟條件不算好。”梁豔道。
這是看起李連長這個人了。
“他們家裏人對你如何?”劉曉玲道。
“對我當然好。再怎麽說我也是有工作的,人還長得乖。”梁豔把收攏來的棉花紮成個包袱放在床邊,完全不管邱紅梅在一旁作嘔吐狀。
“明天上班的時候我拿給老李,讓他寄回去。”
“等兩天化英就回來了,她肯定也是要換鴨絨,把她的棉花收集了一起拿給李連長。”劉曉玲道。
“對哈,英子也要回來開學了。”
三個人在寢室烤著火,窸窸窣窣的做著針線活聊著天。
第二天是星期六。
中午,周化英回來了。
“周老師,回來了呀。新年過得愉快?”邱紅梅知道這次勞新沒有跟周化英一道回去。
“個死勞新,叫他跟我一道,他說沒時間。害得我在家裏一點不好玩。”周化英道。
“我的天,周老師,你這寒假再短也有二十多天,勞新確實沒有時間陪你。”邱紅梅道。
周化英依舊不解氣,道:“也沒見他來江邊接我。”
這下誰都不好接話了。
劉曉玲試探道:“回來前你給勞新打電話沒有?”
“忘了。”周化英道。
“噗嗤。”劉曉玲和邱紅梅忍不住都笑了,也不再勸她。
邱紅梅過去把蒸的飯端下來,讓劉曉玲過去炒菜。
周化英道:“我下船的時候看到陳萍了。跟她聊了一會。”
陳萍就是以前跟她們在平房同宿的青工,跟馬麗華關係很好。大家搬到宿舍樓後,住一棟樓也沒怎麽來往。偶爾也會來串一次門。劉曉玲從港島回來時來過,找劉曉玲帶棉鞋時也來過。
從渝都出發到廣明廠的下水船在廣明廠停靠後,還要繼續下水停靠一個碼頭再打轉返回。所以,周化英下了船,陳萍還得等這班船返回才行。
“哦,你們說了些啥子?”劉曉玲問道。
一般說來,周化英和陳萍見麵最多也就是打個招呼。現在特意說起來這件事,想來應該有啥事。
“她家裏人有人生病,她回家去看病人。我見她吞吞吐吐的,想著是不是差錢,就借了些給她。”
“哦。”邱紅梅和劉曉玲知道陳萍家庭條件一般,每月發了薪水都要寄回去一些。現在家裏有人病了,手裏肯定沒啥錢。
劉曉玲在心裏記著了這件事,心想等陳萍回廠的時候,自己再借點錢給她。
說實話,劉曉玲心裏很看得起陳萍的性格以及為人處事。
下午,劉曉玲和邱紅梅繼續上班。
臨走時把剩下的鴨絨拿出來讓她自己填充到棉背心裏麵。
“好啊,怪不得看你兩個都沒穿棉衣,我還以為你兩個是白市驛的板鴨——幹繃。結果是有秘密武器。”
白市驛是渝都附近的一個小鎮,以板鴨為特產。
“棉花不要丟了,給豔子留起。”邱紅梅道。
這時節誰會把棉花亂丟?周化英哼了一聲表示知道了。
到了技術科,劉曉玲沒看見郝敏。
張澤沒有下車間,正在那裏看圖紙。見劉曉玲多瞟了郝敏的座位幾眼,便說道:“上午下班的時候,廠辦的劉副主任來找她。然後兩個人就走了。”
哦。
今天星期六,郝敏應該是和劉副主任去渝都相親。
劉曉玲也沒說話,任科長管考勤,郝敏上不上班都不關她的事。
辦公室的內線電話響起來,劉曉玲正想站起身過去接電話,張澤動作快,幾步走過去接了。
一般來說,一個辦公室安裝一部內線電話。
一會兒就是一個電話打來,還大都不是自己的。因此,誰都不想把內線電話擺在自己辦公桌上。
劉曉玲這間辦公室的電話就擺在進門的一張舊辦公桌上,旁邊還擺著一個燒開水的電吹壺。這電吹壺是秦書記老家生產的,是劉曉玲跟秦書記擺談中提出方便大家燒開水,專門采購的。
“劉秘書您好!嗯,她在,我通知她。”張澤跟劉秘書說了幾句放下電話,對劉曉玲笑道:“劉科長,劉秘書請你去書記辦公室。”
秦書記這幾天有點頭疼。以前分配來的打都是複員退伍軍人和院校畢業生。部分複員退伍軍人和院校畢業生是單身不用考慮家屬的安排。複員退伍軍人已經結婚家屬在農村的,按政策規定也不需廠方解決。
少數的轉業幹部帶有隨軍家屬,因為數量少,都安排在一些輔助崗位上。譬如楊國珍這種庫管員。
但現在北方來的師傅們有五百多戶,一下子帶了家屬和孩子過來,大都沒有工作,廣明廠也安置不下來。
這些師傅們為了支援三線建設,千裏迢迢來到這裏,不說是背井離鄉麽實際也差不多。
未成年的孩子能夠讀書,其他家屬的工作生活,廣明廠得安排好吧。
開了幾次廠辦公會想解決家屬安置問題,但幾次開會下來,並沒有什麽好主意。目前廠幼兒園、綠化組、食堂、洗澡堂、水廠、乙炔站、製氧站……甚至連搬運隊都安排上了,還是有許多的家屬沒能解決工作問題。
秦書記今天苦苦想了一上午未得方略,還是劉秘書提醒,是不是問下劉曉玲。
“拍不掉,我剛才試過的,應該是鴨毛本來的顏色。”邱紅梅道。
“哦。”梁豔轉身就開始翻找自己的棉背心。
有棉衣,年輕女孩子就沒有再穿棉背心的,都用來壓箱底了。
梁豔一邊灌裝著自己的棉背心一邊聽邱紅梅和劉曉玲商量怎麽做羽絨褲。她覺得穿羽絨褲怕是會癢,萬一毛杆鑽出來了呢。
“不如做護膝,又簡單又保暖。”梁豔建議道。
“這些棉花你們要不要?”梁豔突然問劉曉玲和邱紅梅。
“嗯,不要了。”劉曉玲道。
從三人的棉背心裏掏了不少的棉花出來,因為都沒穿過,堆在那裏看起還很蓬鬆。
“我收起來了哈。下回喊老李帶回老家去。”梁豔開始收拾起棉花來。
“對了。豔子,你們老李家經濟條件如何?”邱紅梅問道。
“農村的,就他一個人參軍出來,屋裏頭還有長輩跟妹妹和弟弟。經濟條件不算好。”梁豔道。
這是看起李連長這個人了。
“他們家裏人對你如何?”劉曉玲道。
“對我當然好。再怎麽說我也是有工作的,人還長得乖。”梁豔把收攏來的棉花紮成個包袱放在床邊,完全不管邱紅梅在一旁作嘔吐狀。
“明天上班的時候我拿給老李,讓他寄回去。”
“等兩天化英就回來了,她肯定也是要換鴨絨,把她的棉花收集了一起拿給李連長。”劉曉玲道。
“對哈,英子也要回來開學了。”
三個人在寢室烤著火,窸窸窣窣的做著針線活聊著天。
第二天是星期六。
中午,周化英回來了。
“周老師,回來了呀。新年過得愉快?”邱紅梅知道這次勞新沒有跟周化英一道回去。
“個死勞新,叫他跟我一道,他說沒時間。害得我在家裏一點不好玩。”周化英道。
“我的天,周老師,你這寒假再短也有二十多天,勞新確實沒有時間陪你。”邱紅梅道。
周化英依舊不解氣,道:“也沒見他來江邊接我。”
這下誰都不好接話了。
劉曉玲試探道:“回來前你給勞新打電話沒有?”
“忘了。”周化英道。
“噗嗤。”劉曉玲和邱紅梅忍不住都笑了,也不再勸她。
邱紅梅過去把蒸的飯端下來,讓劉曉玲過去炒菜。
周化英道:“我下船的時候看到陳萍了。跟她聊了一會。”
陳萍就是以前跟她們在平房同宿的青工,跟馬麗華關係很好。大家搬到宿舍樓後,住一棟樓也沒怎麽來往。偶爾也會來串一次門。劉曉玲從港島回來時來過,找劉曉玲帶棉鞋時也來過。
從渝都出發到廣明廠的下水船在廣明廠停靠後,還要繼續下水停靠一個碼頭再打轉返回。所以,周化英下了船,陳萍還得等這班船返回才行。
“哦,你們說了些啥子?”劉曉玲問道。
一般說來,周化英和陳萍見麵最多也就是打個招呼。現在特意說起來這件事,想來應該有啥事。
“她家裏人有人生病,她回家去看病人。我見她吞吞吐吐的,想著是不是差錢,就借了些給她。”
“哦。”邱紅梅和劉曉玲知道陳萍家庭條件一般,每月發了薪水都要寄回去一些。現在家裏有人病了,手裏肯定沒啥錢。
劉曉玲在心裏記著了這件事,心想等陳萍回廠的時候,自己再借點錢給她。
說實話,劉曉玲心裏很看得起陳萍的性格以及為人處事。
下午,劉曉玲和邱紅梅繼續上班。
臨走時把剩下的鴨絨拿出來讓她自己填充到棉背心裏麵。
“好啊,怪不得看你兩個都沒穿棉衣,我還以為你兩個是白市驛的板鴨——幹繃。結果是有秘密武器。”
白市驛是渝都附近的一個小鎮,以板鴨為特產。
“棉花不要丟了,給豔子留起。”邱紅梅道。
這時節誰會把棉花亂丟?周化英哼了一聲表示知道了。
到了技術科,劉曉玲沒看見郝敏。
張澤沒有下車間,正在那裏看圖紙。見劉曉玲多瞟了郝敏的座位幾眼,便說道:“上午下班的時候,廠辦的劉副主任來找她。然後兩個人就走了。”
哦。
今天星期六,郝敏應該是和劉副主任去渝都相親。
劉曉玲也沒說話,任科長管考勤,郝敏上不上班都不關她的事。
辦公室的內線電話響起來,劉曉玲正想站起身過去接電話,張澤動作快,幾步走過去接了。
一般來說,一個辦公室安裝一部內線電話。
一會兒就是一個電話打來,還大都不是自己的。因此,誰都不想把內線電話擺在自己辦公桌上。
劉曉玲這間辦公室的電話就擺在進門的一張舊辦公桌上,旁邊還擺著一個燒開水的電吹壺。這電吹壺是秦書記老家生產的,是劉曉玲跟秦書記擺談中提出方便大家燒開水,專門采購的。
“劉秘書您好!嗯,她在,我通知她。”張澤跟劉秘書說了幾句放下電話,對劉曉玲笑道:“劉科長,劉秘書請你去書記辦公室。”
秦書記這幾天有點頭疼。以前分配來的打都是複員退伍軍人和院校畢業生。部分複員退伍軍人和院校畢業生是單身不用考慮家屬的安排。複員退伍軍人已經結婚家屬在農村的,按政策規定也不需廠方解決。
少數的轉業幹部帶有隨軍家屬,因為數量少,都安排在一些輔助崗位上。譬如楊國珍這種庫管員。
但現在北方來的師傅們有五百多戶,一下子帶了家屬和孩子過來,大都沒有工作,廣明廠也安置不下來。
這些師傅們為了支援三線建設,千裏迢迢來到這裏,不說是背井離鄉麽實際也差不多。
未成年的孩子能夠讀書,其他家屬的工作生活,廣明廠得安排好吧。
開了幾次廠辦公會想解決家屬安置問題,但幾次開會下來,並沒有什麽好主意。目前廠幼兒園、綠化組、食堂、洗澡堂、水廠、乙炔站、製氧站……甚至連搬運隊都安排上了,還是有許多的家屬沒能解決工作問題。
秦書記今天苦苦想了一上午未得方略,還是劉秘書提醒,是不是問下劉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