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又是外包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會議終於在兩天後召開。
會議在廠辦大樓的會議室召開。對於這件事全廠上下都十分重視,畢竟涉及到外貿這塊。
秦書記和況廠長等全都到會。因為涉及的是技術問題,會議由況廠長主持。秦書記到場,表明廠裏對這件事的重視。
這次負責外貿碎石機生產調度的生產科副科長楊海龍發言,介紹了這段時間碎石機的生產情況,最後提出照目前生產進度將無法按期完成的結論。
楊海龍發言完畢,碎石機車間負責人也做了發言,表示車間工人已經開始加班,但生產科依舊說進度不夠,希望廠技術科予以技術支持。
接下來輪到技術科郝敏發言。針對目前的情況,郝敏提出三班倒生產的建議。
況廠長詢問楊海龍的意見,加班是否能完成訂單?
楊海龍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現在的工人數量不足以保證三班倒,每台設備還沒有富裕到有三位操作工人可以輪流上崗。
這時郝敏站起來發言,稱參加秋交會的同誌不考慮工廠的實際生產能力,簽訂明顯完不成的銷售合同,暴露出兩大問題。一是好大喜功,二是對企業的生產能力不調查不了解,心中沒譜。
郝敏的話一下子就讓況大勇的臉色黑了下來。
這次帶人參加秋交會的領導就是他本人,在旁邊人看來,郝敏所有的話都是在說他。
秦書記也沒想到郝敏的攻擊能力如此強悍,想起上級的拜托,趕緊出麵圓場。
“那時候廠裏還沒有一個具體的生產準備,更談不上估算生產能力。所以,這些都不用再說。現在加班都無法完成……”
秦書記停頓了一下繼續道:“生產方麵我是門外漢,就提兩點意見大家聽聽。能行最好,不能行拉倒,大家再議。
一是大家加班加緊生產,多生產一台是一台;二是其他安裝好設備的車間,現在盡可能地參加到碎石機的生產當中,支援一下碎石機車間。經營科也可以跟對方商議一下,看能否延長交貨時間。但對於延長交貨這點上,大家不要抱太大希望。”
況廠長現在也緩過神了,笑笑道:“秦書記謙虛了。我聽了剛才幾點意見,哪裏是什麽外行話,簡直有道理得很,我很讚同。”
“小劉,這個碎石機是你設計的,你有啥想法沒有?”況廠長剛表示完對秦書記發言的讚同,立馬扭頭詢問劉曉玲的意見。
顯然,況廠長認為秦書記的建議並不能解決問題。
劉曉玲暗道:況廠長,你直接略過任科長問我,這樣好嗎?但凡任科長小氣一點,我今後隻不定要穿好多小鞋。
但況廠長直接問了,劉曉玲也隻得發言。
“我是有個建議。現在屬於加工能力不足,我們就把加工件外包出去部分,隻要質量合格就行。。”
“外包?”秦書記一下子就想起劉曉玲談過的劉家壩罐頭廠。人員有限,罐頭廠就把清洗、裝卸甚至果園都外包出去了。
“哈哈。小劉這個辦法簡單明了,我讚成。”秦書記率先表態道。
況大勇也是服氣。自己廠不能生產的知道外包,能自己生產的就不知道外包?明顯的是思維固化了。
左右不過是分了一部分錢給別人賺嘛。況且,自己在其中還賺了差價。
一個思路就把困擾了大家的問題輕鬆解決,參會的人紛紛稱讚劉曉玲頭腦靈活。
安排生產科估算外包的數量,大家就此散會。
郝敏恨恨看著劉曉玲。劉曉玲這時正和秦書記和況廠長站在一起,三人在笑著說著什麽。
自己為了推脫責任,把況大勇都得罪了,結果,辦法就這麽簡單!
郝敏今天的發言確實把況大勇得罪了。
況大勇是領導也是普通人,該有的毛病他也有。所以呢,郝敏還是好自為之吧。
“任科長,這不都是生產科的事嗎,為什麽要我來統計?”郝敏覺得自己委屈。
在任科長辦公室,任科長讓郝敏統計碎石機外包的具體零部件跟數量。
明明會上都說了生產科負責統計外包數量,為什麽落實下來到了自己頭上。
“生產科是統計數量,但是基礎的數據怎麽來?具體到哪些零部件需要外包,生產科知道嗎?人家提出完不成合同進度是依據這段時間的成品估算的。”任科長看著郝敏道。
這理由充分啊。
郝敏無奈,隻得下來統計。
因為機床有限,有些機器不僅僅加工一、兩種零部件,現在讓郝敏來區分出來其中哪些需要外包,實在是有些難為她。
她一直統計不出來,生產科實在等不及,派了人過來詢問加工師傅零部件的加工時間,自己統計了零部件外包數量。
為此,楊海龍在廠領導麵前無情地戲謔了任科長。任科長顏麵無光,郝敏的無能也在這一層麵傳開了。
郝敏已經惱羞成怒,決定親自開始行動。
這天上班,郝敏沒有去車間,看辦公室沒人對劉曉玲道:“曉玲,我覺得我們之間有誤會。”
劉曉玲冷冷道:“誤會?工商局的某某是幫凶,而其他人我就不說了。你以為我是誤會你?”
“哎呀,辦公室裏麵不方便說。晚上8點,我在水塔那裏等你再跟你仔細說。行不?”郝敏道。
郝敏說完起身,趕緊去了車間。
郝敏一路走一路怕。工商局的某某是誰她不知道,林進之跟她倒是說過是走的工商這條線。
難不成劉曉玲真的知道?
不過管你知道不知道,先把你收拾一回。大不了離開渝都,離開廣明廠。不要看秦書記把全廠的調動都凍結了,郝敏相信以自己父親的能力,秦書記攔不住自己的調動。
進了車間,遠遠看見王小寧,郝敏臉上露出了微笑。
吃過晚飯,劉曉玲想起郝敏的約定。
去還是不去?
外麵天色越來越暗,離約定的時間越來越近。
會議在廠辦大樓的會議室召開。對於這件事全廠上下都十分重視,畢竟涉及到外貿這塊。
秦書記和況廠長等全都到會。因為涉及的是技術問題,會議由況廠長主持。秦書記到場,表明廠裏對這件事的重視。
這次負責外貿碎石機生產調度的生產科副科長楊海龍發言,介紹了這段時間碎石機的生產情況,最後提出照目前生產進度將無法按期完成的結論。
楊海龍發言完畢,碎石機車間負責人也做了發言,表示車間工人已經開始加班,但生產科依舊說進度不夠,希望廠技術科予以技術支持。
接下來輪到技術科郝敏發言。針對目前的情況,郝敏提出三班倒生產的建議。
況廠長詢問楊海龍的意見,加班是否能完成訂單?
楊海龍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現在的工人數量不足以保證三班倒,每台設備還沒有富裕到有三位操作工人可以輪流上崗。
這時郝敏站起來發言,稱參加秋交會的同誌不考慮工廠的實際生產能力,簽訂明顯完不成的銷售合同,暴露出兩大問題。一是好大喜功,二是對企業的生產能力不調查不了解,心中沒譜。
郝敏的話一下子就讓況大勇的臉色黑了下來。
這次帶人參加秋交會的領導就是他本人,在旁邊人看來,郝敏所有的話都是在說他。
秦書記也沒想到郝敏的攻擊能力如此強悍,想起上級的拜托,趕緊出麵圓場。
“那時候廠裏還沒有一個具體的生產準備,更談不上估算生產能力。所以,這些都不用再說。現在加班都無法完成……”
秦書記停頓了一下繼續道:“生產方麵我是門外漢,就提兩點意見大家聽聽。能行最好,不能行拉倒,大家再議。
一是大家加班加緊生產,多生產一台是一台;二是其他安裝好設備的車間,現在盡可能地參加到碎石機的生產當中,支援一下碎石機車間。經營科也可以跟對方商議一下,看能否延長交貨時間。但對於延長交貨這點上,大家不要抱太大希望。”
況廠長現在也緩過神了,笑笑道:“秦書記謙虛了。我聽了剛才幾點意見,哪裏是什麽外行話,簡直有道理得很,我很讚同。”
“小劉,這個碎石機是你設計的,你有啥想法沒有?”況廠長剛表示完對秦書記發言的讚同,立馬扭頭詢問劉曉玲的意見。
顯然,況廠長認為秦書記的建議並不能解決問題。
劉曉玲暗道:況廠長,你直接略過任科長問我,這樣好嗎?但凡任科長小氣一點,我今後隻不定要穿好多小鞋。
但況廠長直接問了,劉曉玲也隻得發言。
“我是有個建議。現在屬於加工能力不足,我們就把加工件外包出去部分,隻要質量合格就行。。”
“外包?”秦書記一下子就想起劉曉玲談過的劉家壩罐頭廠。人員有限,罐頭廠就把清洗、裝卸甚至果園都外包出去了。
“哈哈。小劉這個辦法簡單明了,我讚成。”秦書記率先表態道。
況大勇也是服氣。自己廠不能生產的知道外包,能自己生產的就不知道外包?明顯的是思維固化了。
左右不過是分了一部分錢給別人賺嘛。況且,自己在其中還賺了差價。
一個思路就把困擾了大家的問題輕鬆解決,參會的人紛紛稱讚劉曉玲頭腦靈活。
安排生產科估算外包的數量,大家就此散會。
郝敏恨恨看著劉曉玲。劉曉玲這時正和秦書記和況廠長站在一起,三人在笑著說著什麽。
自己為了推脫責任,把況大勇都得罪了,結果,辦法就這麽簡單!
郝敏今天的發言確實把況大勇得罪了。
況大勇是領導也是普通人,該有的毛病他也有。所以呢,郝敏還是好自為之吧。
“任科長,這不都是生產科的事嗎,為什麽要我來統計?”郝敏覺得自己委屈。
在任科長辦公室,任科長讓郝敏統計碎石機外包的具體零部件跟數量。
明明會上都說了生產科負責統計外包數量,為什麽落實下來到了自己頭上。
“生產科是統計數量,但是基礎的數據怎麽來?具體到哪些零部件需要外包,生產科知道嗎?人家提出完不成合同進度是依據這段時間的成品估算的。”任科長看著郝敏道。
這理由充分啊。
郝敏無奈,隻得下來統計。
因為機床有限,有些機器不僅僅加工一、兩種零部件,現在讓郝敏來區分出來其中哪些需要外包,實在是有些難為她。
她一直統計不出來,生產科實在等不及,派了人過來詢問加工師傅零部件的加工時間,自己統計了零部件外包數量。
為此,楊海龍在廠領導麵前無情地戲謔了任科長。任科長顏麵無光,郝敏的無能也在這一層麵傳開了。
郝敏已經惱羞成怒,決定親自開始行動。
這天上班,郝敏沒有去車間,看辦公室沒人對劉曉玲道:“曉玲,我覺得我們之間有誤會。”
劉曉玲冷冷道:“誤會?工商局的某某是幫凶,而其他人我就不說了。你以為我是誤會你?”
“哎呀,辦公室裏麵不方便說。晚上8點,我在水塔那裏等你再跟你仔細說。行不?”郝敏道。
郝敏說完起身,趕緊去了車間。
郝敏一路走一路怕。工商局的某某是誰她不知道,林進之跟她倒是說過是走的工商這條線。
難不成劉曉玲真的知道?
不過管你知道不知道,先把你收拾一回。大不了離開渝都,離開廣明廠。不要看秦書記把全廠的調動都凍結了,郝敏相信以自己父親的能力,秦書記攔不住自己的調動。
進了車間,遠遠看見王小寧,郝敏臉上露出了微笑。
吃過晚飯,劉曉玲想起郝敏的約定。
去還是不去?
外麵天色越來越暗,離約定的時間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