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給秦書記準備的項目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書記、況廠長還有任科長一路談笑,來到招待所大門處站住說話,劉秘書在招待所裏麵簽單。劉曉玲招呼等在外麵的邱紅梅一起回寢室。
現在的邱紅梅應該也算有男朋友了。
從會展結束的第二天,幾個單位的領導都給自己的部下放了一天假。
陳茂按照約定先去了在商貿公司門口,等著劉曉玲、盧俊和邱紅梅過來集合。
陳茂等了一會,邱紅梅從羊城造船廠坐客車過來了,盧俊和劉曉玲還是沒影。邱紅梅看見隻有陳茂一個人等在那裏,猶豫了一下還是走了過去。
“陳哥,這麽早啊。”邱紅梅也不知道該如何稱呼陳茂,幹脆學著劉曉玲喊。
陳茂整得有些手足無措,臉都有點紅了,點點頭道:“小邱,你也早。”
守在附近的華子在車裏饒有興趣地看著這兩人互動。
劉曉玲就沒安心來,昨天回去就給華子安排了任務在這監視兩人。隻要兩人見麵說話超過七分鍾,就該華子登台表演。
邱紅梅和陳茂說了會話,沒有那麽生分了,就看見拐角處開過來一輛小車。
“曉玲來了。”邱紅梅認得車牌號。
小車在一邊停下,卻是華子從駕駛室露出頭,笑著對邱紅梅道:“邱小姐,劉小姐一早就出去有事來不了。讓你們先在市區逛著,中午在五緣齋吃飯時再見。”
五緣齋吃飯是真,華子甚至都去訂了兩人餐,但劉曉玲依舊不會去。
主要是怕兩人不熟,不肯按照劉曉玲的安排一道出去玩,所以假借中午這頓飯把這兩人捆在一起。
五緣齋那裏還有安排。
邱紅梅也沒想到劉曉玲放鴿子是如此徹底。
陳茂去打聽到五緣齋的位置。兩人慢慢走,中午還是能趕到的。
陳茂跟邱紅梅兩人一路閑話,看著市井人物與市容。
羊城街麵上的小吃跟內地迥然不同別有風味。
出差外省時都發得有全國糧票,陳茂怎麽能在邱紅梅麵前留下了摳搜的印象。跑去買點小吃一路走著,有了些耍朋友的樣子。
上午11點半的時候,兩人終於來到了五緣齋。
五味齋應該也是個老字號,外表也是傳統的古色古香。陳茂進去一問,果然有位姓盧的先生訂了餐。詢問了兩人的姓氏後,服務員把兩人帶進了一個包間。
兩人喝著茶水繼續聊天,直等到12時,服務員開始上菜。
“服務員,我們還有兩位客人沒到……”邱紅梅招呼服務員。
服務員把菜擺好,然後拿出一個紙條給邱紅梅看。
上麵寫著“紅梅,事情未了不能脫身。晚上再見。另:餐費已付。劉。”
到了這時,邱紅梅完全明白了劉曉玲的打算。
她對陳茂的印象不錯,也不說破。
到了晚上,依舊沒能見到劉曉玲。陳茂主動把邱紅梅送回了羊城造船廠,雙方還互留了聯係電話和信箱。
回到省城後,陳茂被安排負責冷軋矽鋼片廠的工作。想起邱紅梅就寫了封信,邱紅梅也回了。
招待所出來朝寢室走,左邊就是子弟校操場,現在依舊有人在踢球。
兩個人慢慢走著,自然就談到了郝敏。
兩個人都不理解郝敏為何要從人事勞資科調到技術科來。真是出去培訓一年,就漲了能耐?
典型的揚短避長嘛。
一裏路都不到,兩人很快就回了寢室。
梁豔今天上的白班,現在正在寢室。周化英現在厲害了,經常夜不歸宿,劉曉玲她們也不好意思問怎麽解決住宿問題的。
看到劉曉玲兩人回來,梁豔說保溫瓶還有兩瓶熱水,讓她倆用了。
女單工宿舍距離鍋爐房很遠,女生們都是自己燒水。
兩個人洗漱了都爬到各自床上,接著開啟了聊天模式。
十一月份,渝都這裏潮濕陰冷。
借著有帳幔圍著遮擋視線,劉曉玲自己又在上鋪,她現在每天晚上都要偷偷鋪張單人的電熱毯,早上的時候再收起來。
劉曉玲是昨天回來的,在渝都住了一晚。
邊月冰也不給他臉色看了,大概是覺得阻攔不了還是什麽,但也沒有給她好臉。
梁豔和李連長回河南老家的情況,劉曉玲一直還沒有打聽,心裏怪難受癢癢的,這不一開口就開始詢問梁豔整個的過程。
梁豔應該是說了許多次,一點停頓都沒有就把整個過程說完。
李連長家在農村,家裏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李連長帶著梁豔跨進村口開始,周圍就全是村民圍觀,一直跟到了李連長的家門口。
李連長的父母聽到外麵的聲音才出來,看見了李連長也看見了梁豔。
進了院子,看見一位十七八的姑娘正在院子裏納鞋底,看見李連長正有些高興,轉眼就看見了李連長身邊的梁豔。
那姑娘二話不說,一把將手裏握著的布鞋底扔到了李連長的臉上,頭也不回跑出了院子。
剩下李連長就很尷尬。梁豔也很好奇,又是個陳世美的故事?
很老套,就是一個落花有意水無情的故事。
大家確定李連長不是喜新厭舊的人就行了,筆者也沒有水字的習慣。
開始李連長的父母還覺得有些對不起經常上門幫忙的“小蘭子”,然而把李連長都能搞定的梁豔沒多久就把李連長的父母、爺奶搞定了。
不經意間,一間寢室4個女生的人生大事就這樣全都解決了?
看起來確實全部解決了額。
第二天上午,劉曉玲在辦公室趕工,給秦書記老家安排了一個電吹壺項目。
或許這個項目前景不一定好。電吹壺的結構太簡單,或許這個項目過不了幾天遍地都是。對此,劉曉玲還準備有第二個項目,碳刷。生產碳刷的設備也可以由普華公司幫忙采購,而且碳刷的銷路不愁,隻要質量合格園區變壓器廠都能下訂單。
這是劉曉玲的想法,但事實上並沒有發生劉曉玲擔心的事。
就算當地工商等部門裝著沒看見,但材料采購就耗盡了秦書記的人脈,還不要說其他輔材和小型生產設備。
現在的邱紅梅應該也算有男朋友了。
從會展結束的第二天,幾個單位的領導都給自己的部下放了一天假。
陳茂按照約定先去了在商貿公司門口,等著劉曉玲、盧俊和邱紅梅過來集合。
陳茂等了一會,邱紅梅從羊城造船廠坐客車過來了,盧俊和劉曉玲還是沒影。邱紅梅看見隻有陳茂一個人等在那裏,猶豫了一下還是走了過去。
“陳哥,這麽早啊。”邱紅梅也不知道該如何稱呼陳茂,幹脆學著劉曉玲喊。
陳茂整得有些手足無措,臉都有點紅了,點點頭道:“小邱,你也早。”
守在附近的華子在車裏饒有興趣地看著這兩人互動。
劉曉玲就沒安心來,昨天回去就給華子安排了任務在這監視兩人。隻要兩人見麵說話超過七分鍾,就該華子登台表演。
邱紅梅和陳茂說了會話,沒有那麽生分了,就看見拐角處開過來一輛小車。
“曉玲來了。”邱紅梅認得車牌號。
小車在一邊停下,卻是華子從駕駛室露出頭,笑著對邱紅梅道:“邱小姐,劉小姐一早就出去有事來不了。讓你們先在市區逛著,中午在五緣齋吃飯時再見。”
五緣齋吃飯是真,華子甚至都去訂了兩人餐,但劉曉玲依舊不會去。
主要是怕兩人不熟,不肯按照劉曉玲的安排一道出去玩,所以假借中午這頓飯把這兩人捆在一起。
五緣齋那裏還有安排。
邱紅梅也沒想到劉曉玲放鴿子是如此徹底。
陳茂去打聽到五緣齋的位置。兩人慢慢走,中午還是能趕到的。
陳茂跟邱紅梅兩人一路閑話,看著市井人物與市容。
羊城街麵上的小吃跟內地迥然不同別有風味。
出差外省時都發得有全國糧票,陳茂怎麽能在邱紅梅麵前留下了摳搜的印象。跑去買點小吃一路走著,有了些耍朋友的樣子。
上午11點半的時候,兩人終於來到了五緣齋。
五味齋應該也是個老字號,外表也是傳統的古色古香。陳茂進去一問,果然有位姓盧的先生訂了餐。詢問了兩人的姓氏後,服務員把兩人帶進了一個包間。
兩人喝著茶水繼續聊天,直等到12時,服務員開始上菜。
“服務員,我們還有兩位客人沒到……”邱紅梅招呼服務員。
服務員把菜擺好,然後拿出一個紙條給邱紅梅看。
上麵寫著“紅梅,事情未了不能脫身。晚上再見。另:餐費已付。劉。”
到了這時,邱紅梅完全明白了劉曉玲的打算。
她對陳茂的印象不錯,也不說破。
到了晚上,依舊沒能見到劉曉玲。陳茂主動把邱紅梅送回了羊城造船廠,雙方還互留了聯係電話和信箱。
回到省城後,陳茂被安排負責冷軋矽鋼片廠的工作。想起邱紅梅就寫了封信,邱紅梅也回了。
招待所出來朝寢室走,左邊就是子弟校操場,現在依舊有人在踢球。
兩個人慢慢走著,自然就談到了郝敏。
兩個人都不理解郝敏為何要從人事勞資科調到技術科來。真是出去培訓一年,就漲了能耐?
典型的揚短避長嘛。
一裏路都不到,兩人很快就回了寢室。
梁豔今天上的白班,現在正在寢室。周化英現在厲害了,經常夜不歸宿,劉曉玲她們也不好意思問怎麽解決住宿問題的。
看到劉曉玲兩人回來,梁豔說保溫瓶還有兩瓶熱水,讓她倆用了。
女單工宿舍距離鍋爐房很遠,女生們都是自己燒水。
兩個人洗漱了都爬到各自床上,接著開啟了聊天模式。
十一月份,渝都這裏潮濕陰冷。
借著有帳幔圍著遮擋視線,劉曉玲自己又在上鋪,她現在每天晚上都要偷偷鋪張單人的電熱毯,早上的時候再收起來。
劉曉玲是昨天回來的,在渝都住了一晚。
邊月冰也不給他臉色看了,大概是覺得阻攔不了還是什麽,但也沒有給她好臉。
梁豔和李連長回河南老家的情況,劉曉玲一直還沒有打聽,心裏怪難受癢癢的,這不一開口就開始詢問梁豔整個的過程。
梁豔應該是說了許多次,一點停頓都沒有就把整個過程說完。
李連長家在農村,家裏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李連長帶著梁豔跨進村口開始,周圍就全是村民圍觀,一直跟到了李連長的家門口。
李連長的父母聽到外麵的聲音才出來,看見了李連長也看見了梁豔。
進了院子,看見一位十七八的姑娘正在院子裏納鞋底,看見李連長正有些高興,轉眼就看見了李連長身邊的梁豔。
那姑娘二話不說,一把將手裏握著的布鞋底扔到了李連長的臉上,頭也不回跑出了院子。
剩下李連長就很尷尬。梁豔也很好奇,又是個陳世美的故事?
很老套,就是一個落花有意水無情的故事。
大家確定李連長不是喜新厭舊的人就行了,筆者也沒有水字的習慣。
開始李連長的父母還覺得有些對不起經常上門幫忙的“小蘭子”,然而把李連長都能搞定的梁豔沒多久就把李連長的父母、爺奶搞定了。
不經意間,一間寢室4個女生的人生大事就這樣全都解決了?
看起來確實全部解決了額。
第二天上午,劉曉玲在辦公室趕工,給秦書記老家安排了一個電吹壺項目。
或許這個項目前景不一定好。電吹壺的結構太簡單,或許這個項目過不了幾天遍地都是。對此,劉曉玲還準備有第二個項目,碳刷。生產碳刷的設備也可以由普華公司幫忙采購,而且碳刷的銷路不愁,隻要質量合格園區變壓器廠都能下訂單。
這是劉曉玲的想法,但事實上並沒有發生劉曉玲擔心的事。
就算當地工商等部門裝著沒看見,但材料采購就耗盡了秦書記的人脈,還不要說其他輔材和小型生產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