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普華公司的條件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成立研究所的決心已下,就要考慮這個研究所采用一個什麽形式存在。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未來的農機廠設立一個技術部門,把這些專家匯集到一處開展研究。需要的實驗設備、器材自己去搞。再與國內能正常開展研究的機構合作,有自己提出新技術的思路,相信比國外也慢不到哪裏去。
譬如蘇東來不知道哪裏找的研究矽鋼片的單位,劉曉玲就很好奇,但蘇東來一直都不說。想來這家機構對金屬材料方麵的研究比較深入。也不知道以前交給國家的那些飛機、火箭發動機實物,對他們的研究有沒有幫助。
至於成立研究所的事就沒必要跟蘇東來匯報了。
今天一早,盧彩霞居然看到隔壁劉曉玲來上班。正好有事要跟劉曉玲報告,趕緊就過來。
“劉廠長,有件事必須要找你報告。”盧彩霞道。
“哦,啥子事嘛?”
“前天省報一個記者打電話來說要專訪你,要我確定下時間。”
“你叫他隨時來都行,我一直都在。”聽說是專訪,劉曉玲知道躲不過去,這一般都是組織上的安排。
聽劉曉玲答應了,盧彩霞就準備回自己辦公室。
“等等。”劉曉玲叫住了盧彩霞。
劉曉玲一直沒想好怎麽去找這些散落在各處的專家,是自己出去找還是讓盧彩霞安排人去找。
盧彩霞坐下來,等著明顯有啥事還沒拿定主意的劉曉玲的安排。
自己都呆不了多長時間,這件事還是交給盧彩霞來辦算了,劉曉玲終於下了決定。
“彩霞,你找幾個人去省科技大、省工業大學看看。有哪些教授被下派,下派在何處,還有哪些教授在學校。他們這些人的個人情況和家庭情況,弄個人員清單出來。今後農機廠的產品開發需要這方麵的專家。嗯,這件事要盡快辦。
對了,保不齊還有外省下派到巴蜀來的專家……算了,這一塊我來弄。”
盧彩霞一點都沒覺得驚訝,即將成立的農機廠現在還沒有任何產品,現在網羅這些專家研究開發新產品是應有之義。隻是自己這些人都沒想到要提前安排,看來跟劉廠長在能力上的差距確實存在。
過了段時間,盧彩霞過來匯報說記者那裏已經約好明天過來。
那就等明天采訪完後,自己要再去一趟省城找蘇東來幫忙。
第二天上午十點過,省報記者隋鴻星到了。
專訪的內容很程序化,無非是如何想到興辦知青罐頭廠,罐頭廠的推廣意義。修建公社養老院的起因,如何管理,成效如何。然後就是幫助危舊房農戶建新房、開辦那麽多集體企業(作坊)有何意義等等。
劉曉玲回答的很簡樸實際,從勞動力資源的轉移、提高集體、社員收入,改善社員生活條件到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道路與方法。不斷提到社員、小隊、公社、鎮上一直到縣裏、省裏的大力支持,再三強調沒有這些支持是辦不成這些的。
對於其他的效果,譬如帶動其他地方的經濟發展、豐富市場等等,這些都是明顯的。
隋鴻星有些驚訝於劉曉玲的過於年輕。
他一直以為能辦出、辦成這些事的,一定是對農村有著深刻認識的人,一定是具有豐富的閱曆對現在農村發展有許多思考的人。
然而,都不是。
坐在麵前侃侃而談的就是一個剛滿十八歲的在校大學生。從自己掌握的資料上看,最初提議成立罐頭廠時,劉曉玲還不到十七歲吧。
妖孽!天縱奇才!
隋鴻星一直都以為自己能在省報工作並且早早獨立撰稿就是天才了,現在麽,看來以前自己有點夜郎自大。
隋鴻星整理了一下記錄,向劉曉玲核對了幾處可能會引起歧義的地方。隋鴻星沒忍住,再次詢問了劉曉玲至今的人生軌跡,得知跟自己資料完全相同後,隋鴻星結束了專訪。
中午飯就在罐頭廠食堂吃的。
當隋鴻星知道罐頭廠職工吃飯不要錢的時候,他決定留下來。
他發現罐頭廠職工吃飯不要錢這件事自己不知道,在劉家壩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事呢?自己這一次的采訪是不是有些浮躁,沒有沉下心來,仔細認真地對劉家壩和向陽公社進行仔細研究和調查。
“隋記者,明天我還要去省裏出差,你要留下來多呆幾天我就不能陪你了。有啥不清楚的,可以找王小兵、張文浩還有辦公室的盧彩霞都可以。劉家壩小隊的事可以找劉仁友隊長配合你。”
“劉廠長,你去忙你的。我估計會待一個禮拜的時間。”隋鴻星對同桌的王小兵等人點頭道:“這幾天就要麻煩各位了。”
“沒事。該做的。”王小兵幾個人紛紛表示道。
“你要這些人到底要做什麽?”蘇東來問劉曉玲。
要清單很容易,省、市裏都有專門的機構登記這些人員,以蘇東來的關係拿到人員名單和下派的地址很簡單。
但蘇東來得知劉曉玲有將這些人打包的意圖,蘇東來表示不理解。
農機廠是需要專家技術人才,但你一個農機廠用得著這麽多人嗎?
劉曉玲看蘇東來非要弄清楚才肯幫忙的架勢這才明白蘇叔叔也不是個簡單的人。
權衡再三,劉曉玲終於講出來依托農機廠,準備成立一個研究所的打算。
蘇東來為劉曉玲的想法震驚又佩服。
一個國家工業不強不能算是強國,這個道理蘇東來懂。運動之中,大量的專家被迫離開各自的崗位他也是知道的,但就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做些什麽。
劉曉玲的打算讓他還有些羞愧。
“曉玲,我不如你。這件事你做得好。”蘇東來道。“蘇叔叔隻能提醒你,規模不要搞太大。有些時候有些事你應該懂。
你我都不能直接接觸研究矽鋼片的這個研究所。不過普華公司若還有類似矽鋼片那樣的技術資料,我可以托人轉交給他們研究。但有一個條件,研究出來的成果國家可以隨意使用。你說的那些專利轉讓和啥授權,在國內不作數。”
“這個肯定不是問題,普華公司申請專利隻針對國外。普華公司也有個條件,就是國家不能直接把普華公司申請過的專利技術無償或有償交給其他國家使用。”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未來的農機廠設立一個技術部門,把這些專家匯集到一處開展研究。需要的實驗設備、器材自己去搞。再與國內能正常開展研究的機構合作,有自己提出新技術的思路,相信比國外也慢不到哪裏去。
譬如蘇東來不知道哪裏找的研究矽鋼片的單位,劉曉玲就很好奇,但蘇東來一直都不說。想來這家機構對金屬材料方麵的研究比較深入。也不知道以前交給國家的那些飛機、火箭發動機實物,對他們的研究有沒有幫助。
至於成立研究所的事就沒必要跟蘇東來匯報了。
今天一早,盧彩霞居然看到隔壁劉曉玲來上班。正好有事要跟劉曉玲報告,趕緊就過來。
“劉廠長,有件事必須要找你報告。”盧彩霞道。
“哦,啥子事嘛?”
“前天省報一個記者打電話來說要專訪你,要我確定下時間。”
“你叫他隨時來都行,我一直都在。”聽說是專訪,劉曉玲知道躲不過去,這一般都是組織上的安排。
聽劉曉玲答應了,盧彩霞就準備回自己辦公室。
“等等。”劉曉玲叫住了盧彩霞。
劉曉玲一直沒想好怎麽去找這些散落在各處的專家,是自己出去找還是讓盧彩霞安排人去找。
盧彩霞坐下來,等著明顯有啥事還沒拿定主意的劉曉玲的安排。
自己都呆不了多長時間,這件事還是交給盧彩霞來辦算了,劉曉玲終於下了決定。
“彩霞,你找幾個人去省科技大、省工業大學看看。有哪些教授被下派,下派在何處,還有哪些教授在學校。他們這些人的個人情況和家庭情況,弄個人員清單出來。今後農機廠的產品開發需要這方麵的專家。嗯,這件事要盡快辦。
對了,保不齊還有外省下派到巴蜀來的專家……算了,這一塊我來弄。”
盧彩霞一點都沒覺得驚訝,即將成立的農機廠現在還沒有任何產品,現在網羅這些專家研究開發新產品是應有之義。隻是自己這些人都沒想到要提前安排,看來跟劉廠長在能力上的差距確實存在。
過了段時間,盧彩霞過來匯報說記者那裏已經約好明天過來。
那就等明天采訪完後,自己要再去一趟省城找蘇東來幫忙。
第二天上午十點過,省報記者隋鴻星到了。
專訪的內容很程序化,無非是如何想到興辦知青罐頭廠,罐頭廠的推廣意義。修建公社養老院的起因,如何管理,成效如何。然後就是幫助危舊房農戶建新房、開辦那麽多集體企業(作坊)有何意義等等。
劉曉玲回答的很簡樸實際,從勞動力資源的轉移、提高集體、社員收入,改善社員生活條件到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道路與方法。不斷提到社員、小隊、公社、鎮上一直到縣裏、省裏的大力支持,再三強調沒有這些支持是辦不成這些的。
對於其他的效果,譬如帶動其他地方的經濟發展、豐富市場等等,這些都是明顯的。
隋鴻星有些驚訝於劉曉玲的過於年輕。
他一直以為能辦出、辦成這些事的,一定是對農村有著深刻認識的人,一定是具有豐富的閱曆對現在農村發展有許多思考的人。
然而,都不是。
坐在麵前侃侃而談的就是一個剛滿十八歲的在校大學生。從自己掌握的資料上看,最初提議成立罐頭廠時,劉曉玲還不到十七歲吧。
妖孽!天縱奇才!
隋鴻星一直都以為自己能在省報工作並且早早獨立撰稿就是天才了,現在麽,看來以前自己有點夜郎自大。
隋鴻星整理了一下記錄,向劉曉玲核對了幾處可能會引起歧義的地方。隋鴻星沒忍住,再次詢問了劉曉玲至今的人生軌跡,得知跟自己資料完全相同後,隋鴻星結束了專訪。
中午飯就在罐頭廠食堂吃的。
當隋鴻星知道罐頭廠職工吃飯不要錢的時候,他決定留下來。
他發現罐頭廠職工吃飯不要錢這件事自己不知道,在劉家壩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事呢?自己這一次的采訪是不是有些浮躁,沒有沉下心來,仔細認真地對劉家壩和向陽公社進行仔細研究和調查。
“隋記者,明天我還要去省裏出差,你要留下來多呆幾天我就不能陪你了。有啥不清楚的,可以找王小兵、張文浩還有辦公室的盧彩霞都可以。劉家壩小隊的事可以找劉仁友隊長配合你。”
“劉廠長,你去忙你的。我估計會待一個禮拜的時間。”隋鴻星對同桌的王小兵等人點頭道:“這幾天就要麻煩各位了。”
“沒事。該做的。”王小兵幾個人紛紛表示道。
“你要這些人到底要做什麽?”蘇東來問劉曉玲。
要清單很容易,省、市裏都有專門的機構登記這些人員,以蘇東來的關係拿到人員名單和下派的地址很簡單。
但蘇東來得知劉曉玲有將這些人打包的意圖,蘇東來表示不理解。
農機廠是需要專家技術人才,但你一個農機廠用得著這麽多人嗎?
劉曉玲看蘇東來非要弄清楚才肯幫忙的架勢這才明白蘇叔叔也不是個簡單的人。
權衡再三,劉曉玲終於講出來依托農機廠,準備成立一個研究所的打算。
蘇東來為劉曉玲的想法震驚又佩服。
一個國家工業不強不能算是強國,這個道理蘇東來懂。運動之中,大量的專家被迫離開各自的崗位他也是知道的,但就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做些什麽。
劉曉玲的打算讓他還有些羞愧。
“曉玲,我不如你。這件事你做得好。”蘇東來道。“蘇叔叔隻能提醒你,規模不要搞太大。有些時候有些事你應該懂。
你我都不能直接接觸研究矽鋼片的這個研究所。不過普華公司若還有類似矽鋼片那樣的技術資料,我可以托人轉交給他們研究。但有一個條件,研究出來的成果國家可以隨意使用。你說的那些專利轉讓和啥授權,在國內不作數。”
“這個肯定不是問題,普華公司申請專利隻針對國外。普華公司也有個條件,就是國家不能直接把普華公司申請過的專利技術無償或有償交給其他國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