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成立研究所的設想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配套的化糞池跟電梯發電機房是劉曉玲關注的重點,這時候還不用考慮地下停車場。
劉曉玲看完電梯房又去看標準車間的設計圖紙,考慮到巴蜀這邊位於地震帶,劉曉玲自作主張把兩張設計圖的抗震級別調整到7級以上。
“蘇叔叔,巴蜀這裏屬於地震帶,我建議設計院把抗震級別提高到7級以上。成本雖然增加了,安全性才是第一。”
蘇東來還沒有考慮到這些,聽劉曉玲說到安全性,他絕對是舉雙手讚成。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絕不能因為這種狗屁倒灶的原因把好事辦成壞事,還讓自己脫不了幹係。
“蘇叔叔,我覺得沒有其他的問題。接下來您就得請他們修改圖紙再搞個預算出來。”劉曉玲道。
見劉曉玲也沒其他意見,蘇東來讓米秘書進來把圖紙拿到省建築設計院,請他們修改抗震級別然後估預算價。
米秘書拿著資料走了,蘇東來這才又跟劉曉玲說起矽鋼片的研究進度。
“曉玲,按照資料上的思路,現在在實驗室條件下能造出比以往質量更高的矽鋼片。正在進行車間生產的工藝研究。專家們說應該很快能完成生產工藝設計,應該不會影響建廠後的投產。”
劉曉玲點點頭,現在廠房都還沒個影子。
“蘇叔叔,還是請專家們抓緊些,工藝是工藝,還有配套的設備需要設計、生產出來。要不廠房建起來用什麽設備?”
“對哦,肯定需要一些專用設備。我得再催催這些專家。”
專用的設備也得把生產工藝確定下來後再設計,這些事不是決定下來馬上就能進行,兩人又說了一些拆遷戶安置的問題。
安置房有兩種,一種是固定的,就是直接將拆遷戶安置下來,還有一種是流轉性的,拆遷戶搬進去隻是周轉,臨時居住……
劉曉玲又是劈裏啪啦一大堆的話。
這些話對蘇東來的工作有幫助,所以他也聽得用心。
兩人正說著,桌子上的電話鈴響了。
電話是米秘書從設計院打過來的,他說設計師說樓房防震已經考慮過了,他們認為現在的抗震5級已經足夠,不想增加到7級以上。
蘇東來問劉曉玲怎麽辦,是不是要堅持修改。
劉曉玲點頭道:“必須將抗震級別提高到7級以上,否則不能使用這個設計圖紙。”
劉曉玲的態度堅決,蘇東來自然也堅持要修改圖紙。對於安全性,他作為體製內的工作人員,在得到劉曉玲的提醒後,比劉曉玲還要重視。
米秘書得了命令,放下電話又去跟設計院的扯皮。
“好了,該下班了。還是去我家。”蘇東來開始收拾桌子。
回去都是走路,因為辦公樓跟家屬區相距不遠。
“蘇叔叔,麗麗在看教材沒有?”
“在啊。你拿給麗麗的教材她都在認真的看。哎,我原來就擔心她有個文憑卻沒有實際的本事,還是曉玲你看得明白還幫麗麗找資料。叔叔要謝謝你。”
兩人一路說著話一路回了蘇家。
關淩淩看見劉曉玲跟著蘇東來一起回家,就知道劉曉玲應該是有公事來的省城。
劉曉玲伸手幫忙做了麻婆豆腐和炒芹菜。
這年頭豆腐都不好買,要憑號票供應。家裏沒有肉菜,關淩淩很不好意思,一個勁埋怨蘇東來不早點打電話跟她說曉玲要來。
劉曉玲從挎包裏摸出兩瓶下飯菜遞給關淩淩,笑著道:“也是關阿姨家,換一家我都不敢這樣經常蹭飯。怕人家沒糧票買米。”
一家人都笑起來,緩解了些許的尷尬。
“麗麗,你看曉玲多會說話,學著點。”關淩淩現在對劉曉玲都是佩服得很,哪裏還有以前挑剔的想法。
“哎呀關阿姨,我這是在劉家壩學油了,你可不能讓麗麗姐學我。”
劉曉玲在蘇麗麗家一點不用見外。
吃過飯,晚上就在蘇麗麗家休息。
事情已經辦完,第二天上午劉曉玲去學校看了曉軍。再次看到了鄭美華,聊了幾句。然後乘車回了劉家壩。
在回劉家壩的路上,劉曉玲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是不是該組建一個自己的研究機構。
劉曉玲目前申請的專利很多,但真正研製出來並且能實現工業產業化的現在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因為生產摩托車或空調的必須,委托港島或歐洲的機構進行研製才實現的產業化。
花錢請別國的機構來研究自己拿出來的專利,表麵看專利權還在自己手中並沒有什麽損失,實際上不僅費用高了許多,還幫助接受委托方培養了相關研究人員。
不管怎麽想,都是一件劃不來的事。
回到劉家壩,劉曉玲第二天便去了白馬村。
見過外公外婆住了一晚就又回來,她要仔細想想搞一個研究所的方案出來。
首先,研究所是必須要有的。自己申請的專利都是四、五十年後實際運用在產品上的新技術,先進性、實用性沒得說。
其次,這些新技術對現在的專業研究人員有指明方向的作用。一味委托國外的研究機構,無疑會拓展國外研究人員的眼光,變相提高了他們的素質能力,劉曉玲不願為歐洲或其他國家免費培養人才。如果國內能對這些專利進行研究,培養的是自己國內的人,劉曉玲願意。
第三,手裏的新技術不少,起碼空間裏麵能翻到的新技術不少,握在自己一個人手裏,並不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當然,專利是必須要申請的,後世國內被別國卡脖子交高額貼牌費、高額專利使用費的事見得太多。國內沒有專利申請的渠道,現在還隻能是自己通過港島來辦。
在很久以前劉曉玲就想到了最後一點,所以她有時間就在空間翻閱資料,準備申請專利的資料。申請專利的技術已經不局限於將來自己可能會涉及的產業。
還有接近十年的漫長歲月,像張傳明、龔明超這些專家,白白蹉跎了十年的光陰,太可惜!
劉曉玲看完電梯房又去看標準車間的設計圖紙,考慮到巴蜀這邊位於地震帶,劉曉玲自作主張把兩張設計圖的抗震級別調整到7級以上。
“蘇叔叔,巴蜀這裏屬於地震帶,我建議設計院把抗震級別提高到7級以上。成本雖然增加了,安全性才是第一。”
蘇東來還沒有考慮到這些,聽劉曉玲說到安全性,他絕對是舉雙手讚成。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絕不能因為這種狗屁倒灶的原因把好事辦成壞事,還讓自己脫不了幹係。
“蘇叔叔,我覺得沒有其他的問題。接下來您就得請他們修改圖紙再搞個預算出來。”劉曉玲道。
見劉曉玲也沒其他意見,蘇東來讓米秘書進來把圖紙拿到省建築設計院,請他們修改抗震級別然後估預算價。
米秘書拿著資料走了,蘇東來這才又跟劉曉玲說起矽鋼片的研究進度。
“曉玲,按照資料上的思路,現在在實驗室條件下能造出比以往質量更高的矽鋼片。正在進行車間生產的工藝研究。專家們說應該很快能完成生產工藝設計,應該不會影響建廠後的投產。”
劉曉玲點點頭,現在廠房都還沒個影子。
“蘇叔叔,還是請專家們抓緊些,工藝是工藝,還有配套的設備需要設計、生產出來。要不廠房建起來用什麽設備?”
“對哦,肯定需要一些專用設備。我得再催催這些專家。”
專用的設備也得把生產工藝確定下來後再設計,這些事不是決定下來馬上就能進行,兩人又說了一些拆遷戶安置的問題。
安置房有兩種,一種是固定的,就是直接將拆遷戶安置下來,還有一種是流轉性的,拆遷戶搬進去隻是周轉,臨時居住……
劉曉玲又是劈裏啪啦一大堆的話。
這些話對蘇東來的工作有幫助,所以他也聽得用心。
兩人正說著,桌子上的電話鈴響了。
電話是米秘書從設計院打過來的,他說設計師說樓房防震已經考慮過了,他們認為現在的抗震5級已經足夠,不想增加到7級以上。
蘇東來問劉曉玲怎麽辦,是不是要堅持修改。
劉曉玲點頭道:“必須將抗震級別提高到7級以上,否則不能使用這個設計圖紙。”
劉曉玲的態度堅決,蘇東來自然也堅持要修改圖紙。對於安全性,他作為體製內的工作人員,在得到劉曉玲的提醒後,比劉曉玲還要重視。
米秘書得了命令,放下電話又去跟設計院的扯皮。
“好了,該下班了。還是去我家。”蘇東來開始收拾桌子。
回去都是走路,因為辦公樓跟家屬區相距不遠。
“蘇叔叔,麗麗在看教材沒有?”
“在啊。你拿給麗麗的教材她都在認真的看。哎,我原來就擔心她有個文憑卻沒有實際的本事,還是曉玲你看得明白還幫麗麗找資料。叔叔要謝謝你。”
兩人一路說著話一路回了蘇家。
關淩淩看見劉曉玲跟著蘇東來一起回家,就知道劉曉玲應該是有公事來的省城。
劉曉玲伸手幫忙做了麻婆豆腐和炒芹菜。
這年頭豆腐都不好買,要憑號票供應。家裏沒有肉菜,關淩淩很不好意思,一個勁埋怨蘇東來不早點打電話跟她說曉玲要來。
劉曉玲從挎包裏摸出兩瓶下飯菜遞給關淩淩,笑著道:“也是關阿姨家,換一家我都不敢這樣經常蹭飯。怕人家沒糧票買米。”
一家人都笑起來,緩解了些許的尷尬。
“麗麗,你看曉玲多會說話,學著點。”關淩淩現在對劉曉玲都是佩服得很,哪裏還有以前挑剔的想法。
“哎呀關阿姨,我這是在劉家壩學油了,你可不能讓麗麗姐學我。”
劉曉玲在蘇麗麗家一點不用見外。
吃過飯,晚上就在蘇麗麗家休息。
事情已經辦完,第二天上午劉曉玲去學校看了曉軍。再次看到了鄭美華,聊了幾句。然後乘車回了劉家壩。
在回劉家壩的路上,劉曉玲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是不是該組建一個自己的研究機構。
劉曉玲目前申請的專利很多,但真正研製出來並且能實現工業產業化的現在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因為生產摩托車或空調的必須,委托港島或歐洲的機構進行研製才實現的產業化。
花錢請別國的機構來研究自己拿出來的專利,表麵看專利權還在自己手中並沒有什麽損失,實際上不僅費用高了許多,還幫助接受委托方培養了相關研究人員。
不管怎麽想,都是一件劃不來的事。
回到劉家壩,劉曉玲第二天便去了白馬村。
見過外公外婆住了一晚就又回來,她要仔細想想搞一個研究所的方案出來。
首先,研究所是必須要有的。自己申請的專利都是四、五十年後實際運用在產品上的新技術,先進性、實用性沒得說。
其次,這些新技術對現在的專業研究人員有指明方向的作用。一味委托國外的研究機構,無疑會拓展國外研究人員的眼光,變相提高了他們的素質能力,劉曉玲不願為歐洲或其他國家免費培養人才。如果國內能對這些專利進行研究,培養的是自己國內的人,劉曉玲願意。
第三,手裏的新技術不少,起碼空間裏麵能翻到的新技術不少,握在自己一個人手裏,並不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當然,專利是必須要申請的,後世國內被別國卡脖子交高額貼牌費、高額專利使用費的事見得太多。國內沒有專利申請的渠道,現在還隻能是自己通過港島來辦。
在很久以前劉曉玲就想到了最後一點,所以她有時間就在空間翻閱資料,準備申請專利的資料。申請專利的技術已經不局限於將來自己可能會涉及的產業。
還有接近十年的漫長歲月,像張傳明、龔明超這些專家,白白蹉跎了十年的光陰,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