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掌控輿論
家道中落,嫡女要賺錢 作者:墨涵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弦意雖然沒有怎麽弄明白顧錦行的想法,不過,他還是按照顧錦行寫在信中的內容,把她親手創作編排出來的《京城小報》交給了手下的管事,囑咐管事拿去按原樣製版刻印。
與此同時,印坊的管事又按照明弦意的交待,從流落街頭年約五六歲到七八歲的乞兒中,挑選出十來名做事敏捷,頭腦靈活的乞兒,為他們提供吃住,讓他們做錦華書局的報童。
幾日後,首印一千份《京城小報》被整整齊齊地碼放在了明家的印坊中。
報童們穿上統一縫裁的衣服,每人背著一模一樣的斜挎包。斜挎包都是用厚實的布料縫製的,上麵都繡著“錦華書局”的字樣。
每個布包裏都裝著五十到一百份新刻印出來的報紙。報童們背著這些小報去往京城各處售賣。
“賣小報嘍——賣小報嘍——《京城小報》十文錢一份!隻要十文錢!”
“賣小報嘍!《平康王倒台記》,快來看啊,一份小報隻要十文錢!”
“十文錢一份的小報,快來看啊,《歐陽七公子和他的紅顏知己們》——”
……
這一日,京城各處同時響起報童們的叫賣聲。
對於宋夏朝來說,報紙是史無前例的新鮮事物。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還是第一次看見、聽見。
大多數人都駐足觀望,但還是有少數人忍不住好奇心,掏十文錢買了一份。結果這一看,就沉迷了進去,簡直是愛不釋手。
《京華小報》上分了六個欄目,有時政要聞、人物春秋、官吏小傳、各地風物、八卦逸事、詩文薈萃等。
時政要聞的內容緊扣朝政,深入淺出地分析各項朝政對民生社稷的影響。
官吏小傳則上至朝廷的一品大員,下至在各地任職的芝麻小官,對每個人的出身、仕途,包括政績等進行複盤。
第一期《京華小報》的“人物春秋”和“八卦逸事”,顧錦行就直接寫了前平康王蒼惲和歐陽澄溪。
這兩人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們各自的經曆和隱私,都足以賺足世人的眼球。
當然,除了蒼惲,在寫《歐陽七公子和他的紅顏知己們》時,顧錦行還是向歐陽澄溪提及了一句,歐陽澄溪對那些香豔的內容原本也就不在乎,顧錦行寫起來自然也沒什麽顧忌。
《京華小報》一下就火起來,乃至一千份報紙在短短三日內就迅速賣完。書局又連夜加印了三千份,隨後,這三千份也在京城賣光了。
京城賣完了四千份小報後,明弦意的管事又按吩咐,把小報樣張寄往其他各地郡縣。明家設在各縣郡府城的分局收到樣張之後,又在當地連夜刻印售賣。
就這樣,宋夏的第一份《京城小報》一炮而紅,火遍全國。
書局裏擬定每七日推出一份新的《京城小報》,所以,報童們的這份工作是固定的。
接到各地管事傳來的消息,明弦意徹底放下心來,臉上的褶皺笑得遮都遮不住。
相比於其他營生,在宋夏朝經營書報的利潤並不算高。但是書報卻是能夠直接操縱輿論、左右人心的“大殺器”,這也是其他營生比不了的。
自宋夏立國以來,各世家起起落落,比如顧家、陸家;官場中人也更迭沉潛。
明家雖然不是超級世家,排名也不靠前,卻是一直都屹立不到。這與明家自立國以來,一直獨掌書肆營生不無關係。
數日後,顧錦行的第二份《京城小報》寄到京城。這一次,顧錦行在給明弦意的書信中,提出招幾名有誌於編書編報的書生,組建一支編輯團隊。
《京城小報》每月出一期,同時編輯一些諸如《曆屆科考衝刺試卷》、《科考命題解析》、《科考三元文集》之類的科考應試類書籍。
顧錦行的這些意見對於明弦意來說,無異於一次思想上的衝擊,要知道,像這樣的想法,他從前簡直是聞所未聞,
而《京城小報》在各地的熱銷,又讓他對顧錦行有了一種更加莫名的信任。於是,對於顧錦行在信中提出的那些想法,明弦意一絲不苟地執行。
當然,明弦意也是交待他手下的管事們去執行。
至於在大半年之後,宋夏朝舉國上下突然刮起一股科考應試風,而這股風潮讓錦華書局的係列科考應試類書籍大為暢銷,明氏和明家都跟著賺了不少銀子,這都是後話了。
錦華書局招的小報童每人每月100文錢的底薪,每賣出一份小報增加一文錢,賣得越多,報童每月能得到的工錢就越多。
錦華書局甚至還為這些報童延請了西席,每日在統一的時辰教授他們識字、讀書。
乃至於京城中的一些貧困人家都動了心,紛紛想要托各種關係把自家適齡的孩子送去錦華書局。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顧錦行帶著木鳳、木青一行人在泰州好吃好喝地玩了幾日。
顧家三房主母陳氏的娘家就在泰州。
二十年前,陳家在泰州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富戶。而那時,顧家尚在世家之列,姻親之間守望相助,顧之桓為官時,也沒少拉扯陳家。
後來,顧之桓失去了官職,再加上顧家落魄,被從世家中除名,泰州的陳家也受牽連,沒少被生意場上的競爭對手排擠打壓、落井下石。
陳氏的兄長也是憨直、實在的性子。陳氏的父母過世,其長兄陳柏年繼承了陳家之後,陳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顧錦行和顧家三房保持著聯係。得知顧錦行要來泰州,陳氏就提前給自己的娘家兄長修書一封,囑其好生款待顧錦行一行人。
陳柏年接到陳氏的書信後,提前讓人打掃好房舍,迎接顧錦行一行人的到來。因此,顧錦行在泰州的幾日,並未住客棧,而是住在了陳柏年的家中。
陳家的境況雖然大不如從前,勝在房宅還是寬敞夠住。顧錦行在泰州的幾日,陳家上上下下也招待得極為用心。
顧錦行是一個但凡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將心比心,有恩報恩的人,在離開泰州之前,她把鹵味和鮮花餅的方子給了陳柏年。
陳家在泰州原本就有鹵味店和點心坊。得到顧錦行給的鹵味和鮮花餅的方子後,陳家感激涕零。
作為回報,陳柏年堅持要把陳家鹵味店和點心坊的兩成幹股送給顧錦行。顧錦行倒也沒有拒絕,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尋思著日後有了好的美食方子,同時也給陳家一份。
與此同時,印坊的管事又按照明弦意的交待,從流落街頭年約五六歲到七八歲的乞兒中,挑選出十來名做事敏捷,頭腦靈活的乞兒,為他們提供吃住,讓他們做錦華書局的報童。
幾日後,首印一千份《京城小報》被整整齊齊地碼放在了明家的印坊中。
報童們穿上統一縫裁的衣服,每人背著一模一樣的斜挎包。斜挎包都是用厚實的布料縫製的,上麵都繡著“錦華書局”的字樣。
每個布包裏都裝著五十到一百份新刻印出來的報紙。報童們背著這些小報去往京城各處售賣。
“賣小報嘍——賣小報嘍——《京城小報》十文錢一份!隻要十文錢!”
“賣小報嘍!《平康王倒台記》,快來看啊,一份小報隻要十文錢!”
“十文錢一份的小報,快來看啊,《歐陽七公子和他的紅顏知己們》——”
……
這一日,京城各處同時響起報童們的叫賣聲。
對於宋夏朝來說,報紙是史無前例的新鮮事物。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還是第一次看見、聽見。
大多數人都駐足觀望,但還是有少數人忍不住好奇心,掏十文錢買了一份。結果這一看,就沉迷了進去,簡直是愛不釋手。
《京華小報》上分了六個欄目,有時政要聞、人物春秋、官吏小傳、各地風物、八卦逸事、詩文薈萃等。
時政要聞的內容緊扣朝政,深入淺出地分析各項朝政對民生社稷的影響。
官吏小傳則上至朝廷的一品大員,下至在各地任職的芝麻小官,對每個人的出身、仕途,包括政績等進行複盤。
第一期《京華小報》的“人物春秋”和“八卦逸事”,顧錦行就直接寫了前平康王蒼惲和歐陽澄溪。
這兩人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們各自的經曆和隱私,都足以賺足世人的眼球。
當然,除了蒼惲,在寫《歐陽七公子和他的紅顏知己們》時,顧錦行還是向歐陽澄溪提及了一句,歐陽澄溪對那些香豔的內容原本也就不在乎,顧錦行寫起來自然也沒什麽顧忌。
《京華小報》一下就火起來,乃至一千份報紙在短短三日內就迅速賣完。書局又連夜加印了三千份,隨後,這三千份也在京城賣光了。
京城賣完了四千份小報後,明弦意的管事又按吩咐,把小報樣張寄往其他各地郡縣。明家設在各縣郡府城的分局收到樣張之後,又在當地連夜刻印售賣。
就這樣,宋夏的第一份《京城小報》一炮而紅,火遍全國。
書局裏擬定每七日推出一份新的《京城小報》,所以,報童們的這份工作是固定的。
接到各地管事傳來的消息,明弦意徹底放下心來,臉上的褶皺笑得遮都遮不住。
相比於其他營生,在宋夏朝經營書報的利潤並不算高。但是書報卻是能夠直接操縱輿論、左右人心的“大殺器”,這也是其他營生比不了的。
自宋夏立國以來,各世家起起落落,比如顧家、陸家;官場中人也更迭沉潛。
明家雖然不是超級世家,排名也不靠前,卻是一直都屹立不到。這與明家自立國以來,一直獨掌書肆營生不無關係。
數日後,顧錦行的第二份《京城小報》寄到京城。這一次,顧錦行在給明弦意的書信中,提出招幾名有誌於編書編報的書生,組建一支編輯團隊。
《京城小報》每月出一期,同時編輯一些諸如《曆屆科考衝刺試卷》、《科考命題解析》、《科考三元文集》之類的科考應試類書籍。
顧錦行的這些意見對於明弦意來說,無異於一次思想上的衝擊,要知道,像這樣的想法,他從前簡直是聞所未聞,
而《京城小報》在各地的熱銷,又讓他對顧錦行有了一種更加莫名的信任。於是,對於顧錦行在信中提出的那些想法,明弦意一絲不苟地執行。
當然,明弦意也是交待他手下的管事們去執行。
至於在大半年之後,宋夏朝舉國上下突然刮起一股科考應試風,而這股風潮讓錦華書局的係列科考應試類書籍大為暢銷,明氏和明家都跟著賺了不少銀子,這都是後話了。
錦華書局招的小報童每人每月100文錢的底薪,每賣出一份小報增加一文錢,賣得越多,報童每月能得到的工錢就越多。
錦華書局甚至還為這些報童延請了西席,每日在統一的時辰教授他們識字、讀書。
乃至於京城中的一些貧困人家都動了心,紛紛想要托各種關係把自家適齡的孩子送去錦華書局。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顧錦行帶著木鳳、木青一行人在泰州好吃好喝地玩了幾日。
顧家三房主母陳氏的娘家就在泰州。
二十年前,陳家在泰州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富戶。而那時,顧家尚在世家之列,姻親之間守望相助,顧之桓為官時,也沒少拉扯陳家。
後來,顧之桓失去了官職,再加上顧家落魄,被從世家中除名,泰州的陳家也受牽連,沒少被生意場上的競爭對手排擠打壓、落井下石。
陳氏的兄長也是憨直、實在的性子。陳氏的父母過世,其長兄陳柏年繼承了陳家之後,陳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顧錦行和顧家三房保持著聯係。得知顧錦行要來泰州,陳氏就提前給自己的娘家兄長修書一封,囑其好生款待顧錦行一行人。
陳柏年接到陳氏的書信後,提前讓人打掃好房舍,迎接顧錦行一行人的到來。因此,顧錦行在泰州的幾日,並未住客棧,而是住在了陳柏年的家中。
陳家的境況雖然大不如從前,勝在房宅還是寬敞夠住。顧錦行在泰州的幾日,陳家上上下下也招待得極為用心。
顧錦行是一個但凡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將心比心,有恩報恩的人,在離開泰州之前,她把鹵味和鮮花餅的方子給了陳柏年。
陳家在泰州原本就有鹵味店和點心坊。得到顧錦行給的鹵味和鮮花餅的方子後,陳家感激涕零。
作為回報,陳柏年堅持要把陳家鹵味店和點心坊的兩成幹股送給顧錦行。顧錦行倒也沒有拒絕,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尋思著日後有了好的美食方子,同時也給陳家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