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玉、朱能決定開打後。北軍與南軍相向而行,在蘇家橋附近相遇。大戰一觸即發。


    平安確實是一個極其勇猛的人,他在戰鬥中從來不喊“兄弟們上。衝啊!”之類的話,但卻用實際行動表現出這類口號。


    這場戰爭也是如此,他手握長槍以身作則,催動胯下戰馬,發揚身先士卒的道德風尚,帶頭向北軍衝去。


    王弼作為一員老將,向來以勇猛著稱,不過他上陣前總會發號施令。哪裏見過這樣自己衝鋒,不帶士卒的將領。


    因此,不僅是士卒驚呆了,就是王弼也驚詫不已。回過神來,連忙下達全軍衝鋒的命令,而後自己也掄著大刀衝了上去。


    下麵的小兵看到自己老大都已經上陣廝殺了,受到鼓舞,紛紛嗷嗷大叫著,如發瘋般衝入北軍營中,大肆砍殺,來回亂撞。


    南軍猛然間激發的氣勢對北軍造成很大的壓力。北軍也沒有想到,在他們眼中一向柔弱的南軍竟然如此勇猛。毫無思想準備,紛紛後退。


    這時候,朱能充分發揚了一個狠人帶動一群人的模範作用,不要命的往前衝殺。


    在他周邊的南軍無人可擋,數十人已經成為他的刀下亡魂。身上濺滿了敵人的鮮血,有如修羅下凡,令人心顫。


    如果說平安是一個敢拚命的人,那朱能就是一個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懼怕敢拚命的人。


    事實證明,人隻要不怕死,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原本已經出現潰敗跡象的北軍在不要命的朱能帶領下,硬生生頂住了南軍的攻擊,雙方陷入一場鏖戰。


    平安與朱能相遇,二人對視中燃起戰意,默契的打鬥到一起。


    平安的戰馬已不知去向,他手持長槍,向朱能刺去。


    朱能使的是一把彎月大刀,刀腰帶有圓環。隻見他揮刀擊飛刺來的一槍,轉而劈向平安。


    平安用力將長槍一拽,搶尾變槍頭,擊向朱能。雖是槍尾,不過力道卻很大,要是被擊中,尋常人隻怕已是重傷,失了戰力。


    朱能不敢大意,一寸長一寸強。他的大刀還未砍到人家,自己就已經被擊飛出去。


    因此朱能急忙將刀背下壓,打消長槍的力量,而自己也無法再攻擊平安。


    平安長槍觸地,借力彈開穩住身形。二人陷入短暫停留,俱都重新審視對方,此人不好對付,這是他們彼此的心裏想法。


    王弼那邊也不輕鬆,他對上的是張玉,二人皆知道彼此。張玉雖戰鬥經驗不足,可年輕一些。王弼雖然經驗豐富,不過有些年長,因此誰也奈何不了誰。


    而此刻遠處又趕來一批南軍,約有數千人,為首的是中軍副將常茂。


    原來藍玉在行軍時,經過手下對北軍核心將領前麵作戰的分析,對前軍有些擔憂。特派常茂率騎兵先行,一旦前軍與北軍相遇,不敵時可出擊,扭轉局麵。


    隨著常茂的加入,戰場形勢瞬間變化,北軍再也抗不住,無奈之下,張玉、朱能隻得下令撤退。


    南軍趁此機會,追殺了一段距離後返回。經此一役,南軍算是險勝一場,不過本身損失也是不小。


    為什麽南軍人數占優勢,還會出現這麽大的傷亡呢?


    其實就是士兵戰鬥力不同。


    北軍是朱棣手下的兵,他們雖說這幾年沒有再打仗,享受了幾年和平。不過在此前,他們經常跟著朱棣與北元這個鄰居打仗。


    一年一場仗,從春打到冬。這是對他們戰鬥生活的生動詮釋。


    注意,這不是演習,而是實戰。實戰中培養出的士兵戰鬥力如何暫且不論,光是那身殺氣,就足以讓多人汗毛直立。


    而南軍,雖說軍中也有當年征戰北元的老兵,可更多的是新兵。就算都上過戰場,他們能跟北軍對比嗎?


    一個整體除了吃飯就是打仗。一個是隔幾年打上一次,甚至還有些人沒打過仗。這樣的作戰雙方,孰強孰弱相信大家已經很明了。


    當然,北軍中也有新兵。可他們比南軍更猛,更加嗜血。奇怪嗎?其實很正常。


    北軍新兵大多都是北方人,北方貧瘠,老百姓又時不時的提防元人,這就養成了他們彪悍的性格。


    有句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但我個人覺得不是人本身就刁鑽,而是這樣惡劣的環境,如果溫和的性格怕是存活不下來。環境逼迫百姓如此。


    而南軍士卒是南方人,南方自古就較為富庶,民眾安居樂業,很少有人腦子發熱放著好好的生活不要,去搶奪闖蕩。


    因此長久的安樂慢慢磨平了他們的嗜血,逐漸溫和,更甚者還怕死。其實給我我也怕。


    所以,盡管這場戰爭暫且算贏了,也讓南軍士卒認識到了北軍的強悍。


    這個可不是將帥能主導的,藍玉再日能,他也不能把人性轉變,也無法將一隻溫順的貓咪,變為凶悍的老虎。


    因此,二十萬南軍對上十來萬的北軍,鹿死誰手還真未可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子在狂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子在狂奔並收藏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