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公糧歲月裏的人間煙火
帶著隨身空間重生70年代 作者:江中燕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天的晨曦還未刺破夜幕,寂靜的村莊便已蘇醒。
往常,江奔宇、覃龍、何虎三人完成夜巡歸來時,整個村子都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即便偶有早起勞作的村民,也是小心翼翼、輕手輕腳,生怕打擾了鄰裏的清夢。
然而今日,黑暗尚未褪去,家家戶戶的燈火便已次第亮起,在夜色中連成一片溫暖而又忙碌的星河。
平日裏被村民們視作珍寶,舍不得用於重載的獨輪車和板車,此刻都整齊地排列在曬場上,宛如等待出征的士兵。它們在朦朧的夜色中靜默佇立,等待著即將到來的重任。
隨著村民們的忙碌身影穿梭其中,稻穀過稱、登記重量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每一袋稻穀都承載著農民們一年的辛勤汗水與殷切期望,每一次過秤的數字都牽動著大家的心。
登記完畢後,村民們三兩成群,推著滿載稻穀的車子,浩浩蕩蕩地朝著河道的碼頭進發。夜色中,他們的身影雖然有著早起的疲憊,卻充滿了堅定與期待。一路上,車輪碾過石板路的吱呀聲,人們相互交談的低語聲,交織成一首獨特的晨曲。
此時的河道上,小木船早已忙碌開來。天還未亮,這些小船便滿載著一包包裝著稻穀的麻袋,在蜿蜒的水道間穿梭。
南方地區水道縱橫交錯,地形複雜,大船難以通行,因此小木船成為了運輸的主力軍。每艘小船雖不大,卻能裝載十多包麻袋,比起獨輪車、板車的運輸方式,甚至是人工挑擔,都要高效許多。
這些小船在行駛時也有著獨特的講究,船頭都插著用菖蒲、艾草紮成的小束。翠綠的菖蒲與散發著清香的艾草在風中輕輕搖曳,不僅有著驅蟲祈福的美好寓意,更為這一趟交公糧的行程增添了幾分莊重與神聖,仿佛是在向天地訴說著農民們的虔誠與敬意。
“老大,我剛才問過了,我們隻能從路上走了,那些小船沒位置了!”何虎氣喘籲籲地跑到江奔宇身邊,臉上帶著焦急的神色說道。
“沒事!我們跟著板車隊一起也沒問題!對了,這些船怎麽平時都沒看到?”江奔宇望著河道上忙碌的船隻,疑惑地問道。
覃龍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解釋道:“這些船平時都是在近海岸邊捕魚,基本很少回來,每條船都是寶貝得很,要不是這次交公糧,板車不夠用,才把它們叫回來幫忙的。”
“這麽說,一會船到了鎮上碼頭,還得需要用板車運到糧所倉庫?”江奔宇皺著眉頭,繼續追問。
“那是肯定的啦!不然那麽需要那麽多人去?老大,你沒看到沒,那邊那個裝著木柴的板車,那個板車上裝得都是食材,中午吃飯都是自己煮的,如果輪不到我們村的公糧入庫,還得等到下午甚至還得在鎮上等一夜呢?”覃龍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向遠處的一輛板車。
“龍哥,有沒有那麽誇張啊?”江奔宇半信半疑地說道。
“一會跟著車隊到了糧所再去賣黃鱔吧,帶你去看看,那場麵實在太熱鬧了!”覃龍拍了拍江奔宇的肩膀,眼神中充滿了期待。何虎也在一旁用力地點點頭,表示讚同。
隨後,三人跟著浩浩蕩蕩的板車隊,朝著鎮上的三坡碼頭行進。
還未到達碼頭,遠遠地便看到張子豪管理的茶攤已經人滿為患。小小的茶攤內坐不下的人,有的拿著茶碗蹲在一旁,有的隨便找個地方席地而坐,都在匆匆喝著茶,稍作休息。
三坡碼頭上,更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這裏彌漫著南方水鄉特有的煙火氣息,熟悉的鄉音此起彼伏,交織在一起,宛如一首歡快的交響曲。碼頭的停靠處,早已被一條條木船擠得滿滿當當。每一條木船一靠岸,同村的人便立刻一擁而上,迅速地將船上裝稻穀的麻袋搬到板車上,然後馬不停蹄地朝著糧所倉庫拉去。
而那些先到的木船,在板車隊還未趕到時,就靜靜地停靠在遠處,耐心地等待著,仿佛在訴說著這一場交公糧盛事的繁忙與有序。
江奔宇隨著板車隊終於來到了糧所站。糧所站作為基層重要的民生部門,肩負著多重重要任務。它不僅要負責收購農民交來的公糧,保障國家的糧食儲備;還要在日常生活中,為企事業機關單位中吃商品糧戶口的人員供應糧油;同時,更要為國家儲存糧食,以預防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確保糧食安全。在這計劃經濟年代,糧站無疑是“旱澇保收”的國營企業單位,糧站的職工們擁有著令人羨慕的吃商品糧的戶口,成為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
全縣的每個公社都設有一座糧站。在這農民種田交公糧的年代,每到秋征時節,便是糧站最為繁忙的時候。秋征,即糧站在秋後收購公糧,而那農民們熱火朝天交公糧的場景,更是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難忘的記憶。
六七十年代,農村實行著大呼隆集體生產勞動的模式,交公糧是以生產隊為單位進行的。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年代,除了部分鄉村有水道可以運輸外,其他沒有水路的鄉村既沒有平坦的公路,也沒有汽車和拖拉機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交公糧全靠農民們一擔擔地肩挑。
交公糧的隊伍中,生產隊長總是打頭陣。他們在前麵的稻籮裏插上一麵寫有自己生產隊名字的紅旗,那鮮豔的紅旗在陽光下迎風飄揚,仿佛是隊伍的指引。
隊長們挑著一擔黃澄澄、金燦燦的稻穀,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在最前麵,展現出領導者的擔當與責任。
隊伍中的青年人個個精神抖擻,他們穿著幹淨整潔的衣服,有的胸前還佩戴著一枚閃閃發亮的偉人頭像,那頭像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象征著他們的信仰與熱情。他們肩挑著一擔擔稻穀,緊跟在隊長身後,步伐矯健,充滿了青春的活力與朝氣。
俊俏的大姑娘和小媳婦們也毫不遜色,她們頭戴嶄新的草帽,遮擋住熾熱的陽光,身上穿著白的確良褂子,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清新秀麗。扁擔上搭著一條新毛巾,隨時用來擦拭汗水。她們挑著一擔擔稻穀,巾幗不讓須眉,步伐輕盈而有力,迎頭趕上隊伍,成為交公糧隊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那些上了年紀的男勞力們,穿著黑不溜秋的二五短褲,肩上披一條老布大手巾,袒胸露背,雖然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留下了痕跡,但他們依然挑著一擔擔稻穀,堅定地走在隊伍的後麵。他們的步伐或許沒有年輕人那麽矯健,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穩與堅韌。
老話說:“秋夾著伏,熱得哭。”每到交公糧的時節,秋老虎總是肆虐,氣溫常常高達38度以上。
在阡陌縱橫的小道上,交公糧的男女社員們挑著一擔擔沉甸甸的稻穀,卻依然邁著穩健的步伐。他們的隊伍宛如舞動的龍燈,一隊接著一隊,一撥接著一撥,在田野裏、山路上蜿蜒前行,蔚然壯觀,成為了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烈日下,大家個個揮汗如雨,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浸濕了衣衫。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笑逐顏開。因為他們深知,這一擔擔稻穀不僅是自己一年辛勤勞作的成果,更是對國家的貢獻。
大家幹勁倍增,你追我趕,誰也不甘心落後,紛紛抄近路,朝著糧站的方向奮力奔去。
一進入糧站,大家便搶先把稻籮擔子歇在磅前排隊,等待檢質。一路上的負荷前行,讓他們累得氣喘籲籲,熱得口幹舌燥。上了年紀的老農們索性靠在牆角的陰涼處,用草帽子不停地扇風,試圖驅散身上的燥熱;年輕人們則迫不及待地跑進糧站廚房裏,在水缸裏舀起一瓢涼水,“咕咚咚”地灌進胃裏,瞬間緩解了口渴與燥熱;還有些人跑到糧站相熟的人房間裏,倒上一杯茶水,慢慢品味,稍作休息。
糧站的大院裏,早已擠滿了交公糧的農民,熱鬧非凡。生產隊隊長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人員安排,指派生產隊會計帶領中老年人排隊交糧,而其他的勞力則一律返回,準備再挑一擔稻穀前來。站內站外,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入庫的糧食檢質過程非常嚴格,一般要經過“翻曬、過躺篩、風扇吹、風揚”等幾道嚴格的檢質關。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農民們的質樸與認真,也凝聚著糧站工作人員的嚴謹與負責。稻穀潮濕的,需要在曬場上反複翻曬,直到達到合適的幹濕度;稻穀中有塵土的,要用躺篩仔細篩除渣滓;稻穀中有硬殼葉的,要用木質風扇機吹掉癟穀;在起風的天氣,還會采用風揚的方法進一步除雜質。隻有達到標準的稻穀,才能夠排隊過磅,進入倉庫。
偌大的糧站大院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檢質的、劃價的、司磅的、開票的、灌包的、上倉的、過風扇的,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在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人們的交談聲、機器的轟鳴聲、稻穀流動的沙沙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繁忙的收購公糧的景象。
在糧站大院裏,來自四麵八方交公糧的農民們聚集在一起。人們的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一旦邂逅熟人,就像闊別重逢的親人一般。大家有的相互寒暄,問候彼此的生活近況;有的坐到糧站的陰涼處,悠閑地敘敘家常,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的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聊天,彼此有著聊不完的話題,說不盡的家常話。那談笑風生的場麵,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令人動容。
對於上午交不掉公糧的生產隊,會留下幾人在糧站看守稻穀,其餘人都各自回去。到了中午,跟著過來的婦女們便會在外麵的空地上忙碌起來,生火做飯。不一會兒,香噴噴的飯菜便做好了,她們將飯菜送進糧站,給看守稻穀的人食用。一到中午吃飯的時間,糧站辦公室的走廊上便站滿了捧著碗吃飯的農民,大家一邊吃飯,一邊交流著上午交公糧的情況,氛圍和諧而溫馨。
中午天氣炎熱,糧站職工需要午憩一小時。此時,那些看守稻穀的農民們也趁機休息。他們有的像城隍廟的菩薩一樣,東倒西歪地躺著;上了年紀的老人眯著眼睛,靠在牆角,嘴巴微微顫動,不一會兒便鼾聲如雷,進入了夢鄉,仿佛在這短暫的休息時間裏,忘卻了一天的疲憊。
然而,在這看似和諧的交公糧過程中,也時常會出現一些小插曲。如果有人與糧站的某個員工關係不錯,在交公糧時就有可能獲得優先檢質的機會,適當安排提前過磅。這偶爾會引發一些矛盾,有時幾個生產隊為了爭奪過磅的先後順序,互不相讓,三句話不投機,雙方社員便會操起手中的扁擔,大打出手。一時間,扁擔揮舞,稻籮滿天飛,現場混亂不堪,水都潑不進去。還有時,會因檢質和劃價存在爭議,年輕社員們據理力爭,與檢質員爭得麵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情緒激動時,甚至會動起真格,把故意刁難的檢質員打得鼻青臉腫,現場一片嘩然。
在那個物資匱乏、糧油憑票供應的年代,糧站無疑是備受矚目的單位,就像六月天的西瓜,紅到了邊。糧食係統的職工不僅非常吃香,而且還有不少“油水”可沾。因此,一些人想盡辦法,削尖腦袋想要改行進糧站。正如老百姓所言,改行進糧站的人,就像是從糠籮跳進了米籮裏,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糧站職工憑借著行業的優勢,一年360日吃優質糧油是家常便飯。他們還常常利用手中緊俏的物資開後門,通過這種方式建立人情關係,在當時幾乎成為了工作中的常態。每年秋征時,小工們清掃地麵潑灑的碎穀細米,一天下來就能積攢一小堆,這些被稱作收購的“下腳料”,經過加工後,可是喂豬的好飼料。糧站不僅有免費的飼料,還有麥麩與米糠,所以糧站職工養的豬都又大又肥。每到春節期間,糧站職工們便拎著豬胯子,喜笑顏開地回家過年,在這個農民們隻能用雞鴨魚換煤油鹹鹽,一年到頭難得稱斤把豬肉過年的年代,這樣的場景讓無數人眼饞,忍不住直咽口水。
經過一天的忙碌,古鄉村裏終於交完了公糧。車隊緩緩踏上了返回的路程。此時,已經西曬的陽光灑在大地上,映照著農民們踏實而滿足的笑容。那笑容中,有疲憊後的放鬆,有完成任務後的欣慰,更有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這一段交公糧的歲月,是一個時代的深刻印記,它見證了農民們無私的奉獻與勇於擔當的精神,也承載著水鄉獨有的民俗韻味,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記憶。
往常,江奔宇、覃龍、何虎三人完成夜巡歸來時,整個村子都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即便偶有早起勞作的村民,也是小心翼翼、輕手輕腳,生怕打擾了鄰裏的清夢。
然而今日,黑暗尚未褪去,家家戶戶的燈火便已次第亮起,在夜色中連成一片溫暖而又忙碌的星河。
平日裏被村民們視作珍寶,舍不得用於重載的獨輪車和板車,此刻都整齊地排列在曬場上,宛如等待出征的士兵。它們在朦朧的夜色中靜默佇立,等待著即將到來的重任。
隨著村民們的忙碌身影穿梭其中,稻穀過稱、登記重量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每一袋稻穀都承載著農民們一年的辛勤汗水與殷切期望,每一次過秤的數字都牽動著大家的心。
登記完畢後,村民們三兩成群,推著滿載稻穀的車子,浩浩蕩蕩地朝著河道的碼頭進發。夜色中,他們的身影雖然有著早起的疲憊,卻充滿了堅定與期待。一路上,車輪碾過石板路的吱呀聲,人們相互交談的低語聲,交織成一首獨特的晨曲。
此時的河道上,小木船早已忙碌開來。天還未亮,這些小船便滿載著一包包裝著稻穀的麻袋,在蜿蜒的水道間穿梭。
南方地區水道縱橫交錯,地形複雜,大船難以通行,因此小木船成為了運輸的主力軍。每艘小船雖不大,卻能裝載十多包麻袋,比起獨輪車、板車的運輸方式,甚至是人工挑擔,都要高效許多。
這些小船在行駛時也有著獨特的講究,船頭都插著用菖蒲、艾草紮成的小束。翠綠的菖蒲與散發著清香的艾草在風中輕輕搖曳,不僅有著驅蟲祈福的美好寓意,更為這一趟交公糧的行程增添了幾分莊重與神聖,仿佛是在向天地訴說著農民們的虔誠與敬意。
“老大,我剛才問過了,我們隻能從路上走了,那些小船沒位置了!”何虎氣喘籲籲地跑到江奔宇身邊,臉上帶著焦急的神色說道。
“沒事!我們跟著板車隊一起也沒問題!對了,這些船怎麽平時都沒看到?”江奔宇望著河道上忙碌的船隻,疑惑地問道。
覃龍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解釋道:“這些船平時都是在近海岸邊捕魚,基本很少回來,每條船都是寶貝得很,要不是這次交公糧,板車不夠用,才把它們叫回來幫忙的。”
“這麽說,一會船到了鎮上碼頭,還得需要用板車運到糧所倉庫?”江奔宇皺著眉頭,繼續追問。
“那是肯定的啦!不然那麽需要那麽多人去?老大,你沒看到沒,那邊那個裝著木柴的板車,那個板車上裝得都是食材,中午吃飯都是自己煮的,如果輪不到我們村的公糧入庫,還得等到下午甚至還得在鎮上等一夜呢?”覃龍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向遠處的一輛板車。
“龍哥,有沒有那麽誇張啊?”江奔宇半信半疑地說道。
“一會跟著車隊到了糧所再去賣黃鱔吧,帶你去看看,那場麵實在太熱鬧了!”覃龍拍了拍江奔宇的肩膀,眼神中充滿了期待。何虎也在一旁用力地點點頭,表示讚同。
隨後,三人跟著浩浩蕩蕩的板車隊,朝著鎮上的三坡碼頭行進。
還未到達碼頭,遠遠地便看到張子豪管理的茶攤已經人滿為患。小小的茶攤內坐不下的人,有的拿著茶碗蹲在一旁,有的隨便找個地方席地而坐,都在匆匆喝著茶,稍作休息。
三坡碼頭上,更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這裏彌漫著南方水鄉特有的煙火氣息,熟悉的鄉音此起彼伏,交織在一起,宛如一首歡快的交響曲。碼頭的停靠處,早已被一條條木船擠得滿滿當當。每一條木船一靠岸,同村的人便立刻一擁而上,迅速地將船上裝稻穀的麻袋搬到板車上,然後馬不停蹄地朝著糧所倉庫拉去。
而那些先到的木船,在板車隊還未趕到時,就靜靜地停靠在遠處,耐心地等待著,仿佛在訴說著這一場交公糧盛事的繁忙與有序。
江奔宇隨著板車隊終於來到了糧所站。糧所站作為基層重要的民生部門,肩負著多重重要任務。它不僅要負責收購農民交來的公糧,保障國家的糧食儲備;還要在日常生活中,為企事業機關單位中吃商品糧戶口的人員供應糧油;同時,更要為國家儲存糧食,以預防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確保糧食安全。在這計劃經濟年代,糧站無疑是“旱澇保收”的國營企業單位,糧站的職工們擁有著令人羨慕的吃商品糧的戶口,成為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
全縣的每個公社都設有一座糧站。在這農民種田交公糧的年代,每到秋征時節,便是糧站最為繁忙的時候。秋征,即糧站在秋後收購公糧,而那農民們熱火朝天交公糧的場景,更是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難忘的記憶。
六七十年代,農村實行著大呼隆集體生產勞動的模式,交公糧是以生產隊為單位進行的。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年代,除了部分鄉村有水道可以運輸外,其他沒有水路的鄉村既沒有平坦的公路,也沒有汽車和拖拉機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交公糧全靠農民們一擔擔地肩挑。
交公糧的隊伍中,生產隊長總是打頭陣。他們在前麵的稻籮裏插上一麵寫有自己生產隊名字的紅旗,那鮮豔的紅旗在陽光下迎風飄揚,仿佛是隊伍的指引。
隊長們挑著一擔黃澄澄、金燦燦的稻穀,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在最前麵,展現出領導者的擔當與責任。
隊伍中的青年人個個精神抖擻,他們穿著幹淨整潔的衣服,有的胸前還佩戴著一枚閃閃發亮的偉人頭像,那頭像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象征著他們的信仰與熱情。他們肩挑著一擔擔稻穀,緊跟在隊長身後,步伐矯健,充滿了青春的活力與朝氣。
俊俏的大姑娘和小媳婦們也毫不遜色,她們頭戴嶄新的草帽,遮擋住熾熱的陽光,身上穿著白的確良褂子,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清新秀麗。扁擔上搭著一條新毛巾,隨時用來擦拭汗水。她們挑著一擔擔稻穀,巾幗不讓須眉,步伐輕盈而有力,迎頭趕上隊伍,成為交公糧隊伍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那些上了年紀的男勞力們,穿著黑不溜秋的二五短褲,肩上披一條老布大手巾,袒胸露背,雖然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留下了痕跡,但他們依然挑著一擔擔稻穀,堅定地走在隊伍的後麵。他們的步伐或許沒有年輕人那麽矯健,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穩與堅韌。
老話說:“秋夾著伏,熱得哭。”每到交公糧的時節,秋老虎總是肆虐,氣溫常常高達38度以上。
在阡陌縱橫的小道上,交公糧的男女社員們挑著一擔擔沉甸甸的稻穀,卻依然邁著穩健的步伐。他們的隊伍宛如舞動的龍燈,一隊接著一隊,一撥接著一撥,在田野裏、山路上蜿蜒前行,蔚然壯觀,成為了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烈日下,大家個個揮汗如雨,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浸濕了衣衫。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笑逐顏開。因為他們深知,這一擔擔稻穀不僅是自己一年辛勤勞作的成果,更是對國家的貢獻。
大家幹勁倍增,你追我趕,誰也不甘心落後,紛紛抄近路,朝著糧站的方向奮力奔去。
一進入糧站,大家便搶先把稻籮擔子歇在磅前排隊,等待檢質。一路上的負荷前行,讓他們累得氣喘籲籲,熱得口幹舌燥。上了年紀的老農們索性靠在牆角的陰涼處,用草帽子不停地扇風,試圖驅散身上的燥熱;年輕人們則迫不及待地跑進糧站廚房裏,在水缸裏舀起一瓢涼水,“咕咚咚”地灌進胃裏,瞬間緩解了口渴與燥熱;還有些人跑到糧站相熟的人房間裏,倒上一杯茶水,慢慢品味,稍作休息。
糧站的大院裏,早已擠滿了交公糧的農民,熱鬧非凡。生產隊隊長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人員安排,指派生產隊會計帶領中老年人排隊交糧,而其他的勞力則一律返回,準備再挑一擔稻穀前來。站內站外,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入庫的糧食檢質過程非常嚴格,一般要經過“翻曬、過躺篩、風扇吹、風揚”等幾道嚴格的檢質關。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農民們的質樸與認真,也凝聚著糧站工作人員的嚴謹與負責。稻穀潮濕的,需要在曬場上反複翻曬,直到達到合適的幹濕度;稻穀中有塵土的,要用躺篩仔細篩除渣滓;稻穀中有硬殼葉的,要用木質風扇機吹掉癟穀;在起風的天氣,還會采用風揚的方法進一步除雜質。隻有達到標準的稻穀,才能夠排隊過磅,進入倉庫。
偌大的糧站大院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檢質的、劃價的、司磅的、開票的、灌包的、上倉的、過風扇的,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在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人們的交談聲、機器的轟鳴聲、稻穀流動的沙沙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繁忙的收購公糧的景象。
在糧站大院裏,來自四麵八方交公糧的農民們聚集在一起。人們的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一旦邂逅熟人,就像闊別重逢的親人一般。大家有的相互寒暄,問候彼此的生活近況;有的坐到糧站的陰涼處,悠閑地敘敘家常,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的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聊天,彼此有著聊不完的話題,說不盡的家常話。那談笑風生的場麵,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令人動容。
對於上午交不掉公糧的生產隊,會留下幾人在糧站看守稻穀,其餘人都各自回去。到了中午,跟著過來的婦女們便會在外麵的空地上忙碌起來,生火做飯。不一會兒,香噴噴的飯菜便做好了,她們將飯菜送進糧站,給看守稻穀的人食用。一到中午吃飯的時間,糧站辦公室的走廊上便站滿了捧著碗吃飯的農民,大家一邊吃飯,一邊交流著上午交公糧的情況,氛圍和諧而溫馨。
中午天氣炎熱,糧站職工需要午憩一小時。此時,那些看守稻穀的農民們也趁機休息。他們有的像城隍廟的菩薩一樣,東倒西歪地躺著;上了年紀的老人眯著眼睛,靠在牆角,嘴巴微微顫動,不一會兒便鼾聲如雷,進入了夢鄉,仿佛在這短暫的休息時間裏,忘卻了一天的疲憊。
然而,在這看似和諧的交公糧過程中,也時常會出現一些小插曲。如果有人與糧站的某個員工關係不錯,在交公糧時就有可能獲得優先檢質的機會,適當安排提前過磅。這偶爾會引發一些矛盾,有時幾個生產隊為了爭奪過磅的先後順序,互不相讓,三句話不投機,雙方社員便會操起手中的扁擔,大打出手。一時間,扁擔揮舞,稻籮滿天飛,現場混亂不堪,水都潑不進去。還有時,會因檢質和劃價存在爭議,年輕社員們據理力爭,與檢質員爭得麵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情緒激動時,甚至會動起真格,把故意刁難的檢質員打得鼻青臉腫,現場一片嘩然。
在那個物資匱乏、糧油憑票供應的年代,糧站無疑是備受矚目的單位,就像六月天的西瓜,紅到了邊。糧食係統的職工不僅非常吃香,而且還有不少“油水”可沾。因此,一些人想盡辦法,削尖腦袋想要改行進糧站。正如老百姓所言,改行進糧站的人,就像是從糠籮跳進了米籮裏,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糧站職工憑借著行業的優勢,一年360日吃優質糧油是家常便飯。他們還常常利用手中緊俏的物資開後門,通過這種方式建立人情關係,在當時幾乎成為了工作中的常態。每年秋征時,小工們清掃地麵潑灑的碎穀細米,一天下來就能積攢一小堆,這些被稱作收購的“下腳料”,經過加工後,可是喂豬的好飼料。糧站不僅有免費的飼料,還有麥麩與米糠,所以糧站職工養的豬都又大又肥。每到春節期間,糧站職工們便拎著豬胯子,喜笑顏開地回家過年,在這個農民們隻能用雞鴨魚換煤油鹹鹽,一年到頭難得稱斤把豬肉過年的年代,這樣的場景讓無數人眼饞,忍不住直咽口水。
經過一天的忙碌,古鄉村裏終於交完了公糧。車隊緩緩踏上了返回的路程。此時,已經西曬的陽光灑在大地上,映照著農民們踏實而滿足的笑容。那笑容中,有疲憊後的放鬆,有完成任務後的欣慰,更有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這一段交公糧的歲月,是一個時代的深刻印記,它見證了農民們無私的奉獻與勇於擔當的精神,也承載著水鄉獨有的民俗韻味,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