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一切正如覃龍之前信誓旦旦所描述的那樣。三人站在小路的起點,這條被稱作小路的通道,遠看時,那蜿蜒的模樣似乎隻夠一人勉強通過,可當他們真正踏上這條路,才發現其規模遠超想象。


    仔細瞧去,路麵上布滿了密密麻麻、或深或淺的牛蹄印,仿佛在默默訴說著這條小路的由來。


    那些養牛的人家,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村子裏,便會解開牛欄的繩索,吆喝著將一群群體壯的牛兒趕往山上。


    牛群浩浩蕩蕩地前行,起初,它們隻是隨性地在草叢中踏出雜亂的痕跡。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牛兒們來來往往走得多了,這些雜亂的痕跡逐漸連貫起來,一條清晰的小道便慢慢形成了。


    日子久了,村民們發現順著牛兒們踏出的路行走,去往山上或是其他地方更為便捷,於是眾多村民紛紛效仿,開始跟著這原本的牛路行走。


    久而久之,這條牛路在眾人的踩踏下愈發堅實寬闊,自然而然地就演變成了一條人也能自由通行的山路。


    在趕路的行進過程中,他們時不時會遇到潺潺流淌的水道。這些水道或寬或窄,水流或急或緩。聰明的村民們巧妙地利用周邊豐富的自然資源,就地取材,選用山間生長得極為茂盛的竹子,搭建起簡易的竹橋。這些竹橋,構造並不複雜,隻是將一根根竹子用堅韌的藤蔓緊緊捆綁在一起,然後穩穩地架設在水道兩岸。盡管它們看起來質樸無華,卻有著令人驚歎的穩固性,穩穩當當地橫跨在水道之上,無論風吹雨打,都始終堅守在那裏,方便著過往的行人。


    三人行走在竹橋上,能清晰地感受到竹子的韌性,偶爾還能聽到竹子相互摩擦發出的輕微“嘎吱”聲,仿佛是竹橋在輕聲訴說著它為村民們服務的故事。


    踏入了三鄉鎮後,覃龍和何虎這兩位夥伴,一左一右地陪著江奔宇,開啟了一場全方位、細致入微的遊覽。


    他們的身影穿梭在三鄉鎮的大街小巷,每一條街道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江奔宇的眼睛裏閃爍著好奇與探尋的光芒,目光四處打量著周圍的一切。街邊的房屋錯落有致,牆壁上有的爬滿了綠色的藤蔓,為單調的牆麵增添了一抹生機;有的則張貼著色彩鮮豔的宣傳海報,在微風中輕輕飄動。


    街道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有挑著擔子賣菜的農民,那擔子兩頭的蔬菜鮮嫩欲滴,還帶著清晨的露珠;有推著小車賣小吃的攤販,陣陣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購買。


    江奔宇一邊走,一邊在心中暗自感慨,這三鄉鎮竟和他上一世記憶中的模樣基本一致。雖說三鄉鎮的規模相較於那些大城市而言不算大,但其內裏卻五髒俱全,各類工廠猶如繁星般散布在鄉鎮的各個角落,應有盡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矗立在鎮邊的磚瓦廠,高大的煙囪猶如一個巨人,時不時冒出縷縷青煙,青煙嫋嫋升騰,與藍天白雲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麵。遠遠看過去,便能看到巨大的窯爐散發著滾滾熱浪,工人們在高溫下忙碌地穿梭著,將一塊塊成型的泥坯小心翼翼地放入窯爐中燒製。經過高溫的淬煉,原本軟塌塌的泥坯搖身一變,成為了堅固耐用的磚瓦,這些磚瓦將被運往各地,用於建造房屋、橋梁等建築。


    緊鄰磚瓦廠的是水泥預製廠,還未靠近,便能聽到廠內機器轟鳴的聲音,那聲音震耳欲聾,仿佛是一首激昂的勞動之歌。走近,隻見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各種機器,將水泥、砂石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攪拌,然後倒入模具中,製作出各種形狀的預製構件,有方形的樓板、圓柱形的電線杆、還有各種異形的建築裝飾部件。這些預製構件在建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建築的施工效率。


    再往前走,便是農具廠。農具廠的大門敞開著,裏麵陳列著各式各樣實用的農具。有用於耕地的犁,那鋒利的犁鏵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屬的光澤,仿佛隨時準備在土地上開墾出希望的田野;有用於收割莊稼的鐮刀,刀刃打磨得鋒利無比,輕輕一揮便能割斷成熟的作物;還有各種型號的鋤頭、耙子等,每一件農具都凝聚著工匠們的智慧和心血,它們是農民們在田間勞作的得力助手。


    接著,一股淡淡的魚腥味撲鼻而來,江奔宇知道,漁貨廠到了。走進漁貨廠,隻見工人們正忙碌地穿梭在堆積如山的漁獲之間,他們手法熟練地處理著剛捕撈上來的新鮮魚、蝦、蟹等。有的工人手持鋒利的刀具,迅速地將魚開膛破肚,去除內髒;有的則在一旁仔細地清洗著漁獲,確保每一條魚都幹淨無雜質。處理好的漁獲一部分將被運往市場,供人們購買食用,另一部分則會被加工成各種魚幹、罐頭等產品,銷往更遠的地方。


    造船廠內,一艘艘初具雛形的船隻靜靜躺在那裏,仿佛是一群沉睡的巨獸,等待著進一步的打造。工人們圍繞著船隻,有的在精心打磨船身,使船身光滑如鏡,減少在水中行駛時的阻力;有的在安裝船上的各種設備,從發動機到船錨,每一個部件都安裝得一絲不苟。這些船隻建成後,將駛向廣闊的海洋或河流,承載著漁民們的希望,開啟一次次的捕撈之旅。


    而竹工藝廠、竹笠廠、竹器廠、竹編廠等圍繞竹子展開的工廠,更是將竹子的用途發揮得淋漓盡致。走進這些工廠,仿佛進入了一個竹子的世界,空氣中彌漫著竹子特有的清香。在竹工藝廠,工匠們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將竹子雕刻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有古樸典雅的花瓶,還有形態各異的人物雕像。


    竹笠廠內,一頂頂編製精美的竹笠整齊地擺放著,每一頂竹笠都經過了多道工序,既實用又美觀,是農民們在田間勞作時遮陽擋雨的好幫手。


    竹器廠中,各種竹製的生活用品琳琅滿目,竹籃、竹椅、竹桌等,每一件都散發著竹子天然的質感和溫潤。


    竹編廠內,工人們手指翻飛,用纖細的竹條編織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這些竹編作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是一件件令人讚歎的藝術品。


    家具廠中,工匠們精心雕琢著木材,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木屑香氣。他們手中的刻刀猶如靈動的畫筆,在木材上刻畫出精美的花紋和圖案。經過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後,一件件美觀實用的家具呈現在眼前,有雕花的大床、精致的衣櫃、還有舒適的沙發。這些家具不僅滿足了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還通過各種渠道銷往外地,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


    衛生香廠內,散發著淡雅的香氣,仿佛是一個被香氣縈繞的仙境。一捆捆衛生香被整齊地碼放在架子上,工人們在一旁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包裝工作。這些衛生香選用天然的香料和植物粉末製成,點燃後,香氣嫋嫋,能夠淨化空氣、舒緩身心,深受人們的喜愛。


    副食品廠則是一個充滿甜蜜和誘惑的地方,生產著琳琅滿目的零食小吃。有香甜可口的糖果,色彩斑斕,形狀各異,仿佛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有酥脆的餅幹,咬上一口,發出“嘎吱”的聲響,令人回味無窮;還有各種口味的果脯、蜜餞等,每一種都散發著獨特的果香。這些副食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還為鄉鎮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米粉廠內,飄出陣陣米香,仿佛將人帶入了一個豐收的稻田。白白嫩嫩的米粉不斷從機器中產出,工人們熟練地將米粉進行切割、包裝。這些米粉口感爽滑,無論是煮著吃還是炒著吃都十分美味,是當地居民餐桌上常見的美食之一。


    製衣廠內,老式人工縫紉機聲此起彼伏,仿佛是一首歡快的勞動交響曲。工人們坐在縫紉機前,專注地趕製著一件件時尚的衣物。他們手中的布料在縫紉機的針腳穿梭下,逐漸變成了一件件漂亮的襯衫、裙子、褲子等。這些衣物緊跟時尚潮流,不僅在本地銷售,還通過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製鞋廠的工人則專注於製作各種款式的鞋子。從設計圖紙到挑選皮革,再到裁剪、縫製,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工人們的心血。一雙雙精美的鞋子從製鞋廠中誕生。


    這般景象,充分彰顯出三鄉鎮蓬勃的工業活力,仿佛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江奔宇的眼前。


    走著走著,江奔宇突然停下腳步,開口問道:“龍哥,我們去供銷社吧!對了,咱們村裏有啥廠呀?”


    覃龍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笑著回應道:“有啊!咱那兒靠著大海,魚資源豐富得很,漫山遍野又都是竹子,所以就有漁貨廠和竹編廠。平日裏,村民們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自留地,在上麵種著些應季的蔬菜,像嫩綠的青菜、紅彤彤的西紅柿、長長的豆角之類的。這些蔬菜,一部分留著自家吃,保證每一頓飯都能有新鮮的蔬菜上桌;另一部分呢,村民們就會挑到集市上去賣,換些零花錢補貼家用。村裏除了這兩個廠,別的廠確實沒有了。咱們經常把從海灘上捕撈回來的魚,拿回去用傳統的方法製作成幹貨,這樣既能延長魚的保存時間,又能增添獨特的風味。另外,村裏還有兩個捕魚隊,不過裏麵大多是林姓和李姓的人為主,他們都是捕魚的老手,對這片海域的情況了如指掌,每次出海都能收獲滿滿。”


    江奔宇聽後,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接著又好奇地問:“那山裏的野貨呢?”


    覃龍聽了,不禁歎了口氣,緩緩說道:“那些東西可不好抓啊,山裏的野獸機靈得很,而且很多都生活在深山老林裏,地形複雜。要想抓到它們,需要很多人齊心協力圍獵才行。就說上次咱們碰到的那頭大野豬,那家夥體型龐大,力大無窮,估計是被六豆村那群人圍獵,慌不擇路了,才逃竄到咱們這邊,被咱們給截胡了。”


    江奔宇聽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應了一聲:“嗯!這事回去後再細細說。”此時,他心裏卻暗自琢磨著:“也不知道這些肉類放到係統空間之中,能不能保持原樣?一會兒回去可得好好試驗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隨身空間重生70年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中燕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中燕子並收藏帶著隨身空間重生70年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