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還有一位非常健談而又繁忙異常的喬醫生。
他經常會被眾人包圍得水泄不通、在他身上最充分地表現出來了什麽是“能者多勞”。
本院的醫生護士要找他開藥開病假條;準備子女辦理“頂編製”的院內職工需要他在體檢表上簽字;內科王主任需要問他,某位醫生去衛校上課的時間、還有安排科室裏麵值班表的具體時間;實習醫生等著他安排帶教老師;醫院醫務處找他商量出示疾病診斷書的簽署意見;某廠礦衛生所長陪著一位疑難雜症病人請他會診......
隻見他,時而埋頭揮筆疾書、時而簽名蓋章發出醫療處理意見、時而解答什麽問題......真是忙得不亦樂乎。
一次,被一名護士糾纏得喪失了耐心、堅決拒絕為她簽字、並對在場的每一個人反問:“你們聽說過沒有,絲蟲病人堅持要開理療的單子?
人家不要笑死了我這個讀了5年醫學係、工作了十多年的老醫生......”
他很生氣、被人強迫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心情激動地說了好幾遍、手頭的事情都停頓了下來。
憶江南在一旁看著,很為他著急,心想:“趕快寫吧,少說兩句,把手頭的工作就處理好了、旁邊那些圍著你的人就可以少一點了”。
內科實習的收獲非常大,不到2個月的時間、已經接觸到了30多個病種。
對照實習計劃,絕大部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下一步,就是需要掌握心電圖、x線檢查、超聲波檢查有關知識了。
內科各位醫生性格迥異各有所長。
黎醫生擅長心血管、曹醫生擅長血液病、廖醫生擅長神經係統、謝老師知識全麵一專多能擅長傳染病、喬醫生擅長專業水平與行政事務的結合處理、田醫生言教身傳要自我保護、彭醫生以身作則像春天一般對待病人、佟醫生對每位醫生要求職業嚴謹和完美......
他們對實習醫生和進修醫生都很熱情、關愛有加細心指教、毫無保留傳幫帶教。
每當這些老師對病人介紹:“這位是醫學院來的憶醫生”的時候,憶江南就會麵紅耳赤、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半吊子”實習生、醫生的“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鼓勵自己還要更加努力學習、真正掌握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能才行。
內科,2個月的實習順利完成,王主任主持召集開會,給實習小組的三名同學做實習鑒定。
鄒慶弟,入校前曾經搞過衛生行政工作。
在學校學習基礎理論的時候,還有一些難度;進入臨床實習卻如魚得水從容自若、比較像一個能勝任臨床工作的實習醫生了。
路水蓮,入學前在單位保健站工作,通過這個兩年多的理論學習,又是在地區醫院實習,她比一些沒有經過係統學習來進修的醫生,明顯有了優勢。
看到其他兩名同學的自我鑒定,她有些不滿足了,直敲自己的腦袋“我太笨了,帶教老師不敢放手,臨床操作還是做的太少了”;她有點忿忿不平一個著急,眼淚就落下來了。
憶江南的自我小結是:“一是學習方法和係統性不夠、二是基礎理論與臨床診斷的基本功較薄弱、三是技術操作不夠大膽”。
憶江南捫心自問,既沒有同學當中的那樣洋洋自得、也沒有妄自菲薄無限委屈、隻是反省自己,這2個月是否有浪費時間、在實習過程中還存在什麽問題、下步應該怎麽辦?
三個學生都進行了自我和相互評估。
老師們的總體評價是:
“三個學生各有特點、學習都很努力、經常看書到深夜、刻苦精神都不錯!
鄒慶弟做到了嘴勤手勤腳勤、動手能力比較好;
路水蓮今後工作要大膽一些主動一些、自己還要多抓緊多努力;
憶江南工作學習認真、虛心好問喜歡思考、工作主動積極、能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善於與老師和病人溝通、臨床操作還要再膽大一點”。
科室鑒定搞完,次日正好是星期天,科室的王主任安排實習小組的同學們休息一天。
路水蓮搞來了2張醫學院禮堂放映的新電影票《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電影是由白楊、陶金、舒秀文、上官雲珠主演的。
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
其中一個愛國男青年與3位女性交集糾纏、最後走向墮落的結局。
時隔30多年能夠在浮州重新放映,竟一時風靡了整個城市。
想到班裏的邱惠珍同學,因為身體原因,一直沒有進入實習,還在學院的附屬醫院住院。
憶江南和路水蓮專門去探望了她。
她是上海知青,與憶江南年紀相當,人很樸實知識麵比較豐富,一點沒有上海人的那種精明嬌性,學習成績也很不錯。
原本分配在地區醫院實習人人羨慕,她的腦震蕩後遺症又是一個需要靜養的慢性病、學校一直沒有明確對她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她隻好一直在住院等待。
憶江南、路水蓮、秦雋幾個女同學為她著急,紛紛出謀獻策:“你還是要自己提出一個解決辦法、上報學校獲得批準才行.......
或者回上海休息徹底治療、保留學籍,爭取與下一屆一道畢業...........或者自己補習臨床課程、參加畢業考試,爭取拿到本屆的畢業證”。
對於她來說,其實就是如何選擇的問題。
或是為了能回上海辦理“頂替”、選擇的是放棄學業;
或是堅持修完所有功課、有可能要完全放棄享受其父母“病退”的政策,就回不了上海啦。
在這個年代,作為最後一屆工農兵學生、機會是來之不易的;一旦放棄,可能就無法補救了。
這次是兩個月來,第一次回學校,秦雋陪同幾位女同學去學校食堂吃飯。
剛剛打好飯,就看到那位“多情的騎士”急急忙忙走進食堂、東張西望在尋找什麽人,也不知道他是怎麽得到消息聞訊趕來的。
憶江南隻好在幾位女同學的掩護下,疾步逃離跑出了食堂。
身後路水蓮不勝其煩地告訴她人:“這個老師已經多次來騷擾憶江南了,又不喜歡他,那麽明顯地暗示,還不死心,幹什麽老是死纏爛打,真是討厭”。
下午,大家相約去看浮州大學生籃球賽。
有關冶金學院、師範學院、第二醫學院三所大學的集體榮譽;盡管天氣特別悶熱、來觀戰的學生依然很多。
出乎意外,在體育場大家碰到了許多平日裏難得見麵的三大院校同學老鄉;大家都格外親熱,紛紛打招呼,就近找位子坐下。
第二醫學院的男女籃球隊,現在都是由77、78屆的學生組成的。
他們都是通過高考入校的高材生,學習成績比較好、可惜運動能力就比不上76年級的工農兵大學生了。
醫學院男、女籃球隊都已經2場比賽失利了,隻剩下師範學院和冶金學院的決賽了。
盡管師範學院有體育係的學生參賽,隨著“時間到”的一聲長笛響起,最後的結果還是冶金學院獲得了男女雙冠軍。
還有半年就要畢業了,這個星期天、可能就是一班這幾個女生的最後一次聚會,明天又要開始新的實習工作了。
他經常會被眾人包圍得水泄不通、在他身上最充分地表現出來了什麽是“能者多勞”。
本院的醫生護士要找他開藥開病假條;準備子女辦理“頂編製”的院內職工需要他在體檢表上簽字;內科王主任需要問他,某位醫生去衛校上課的時間、還有安排科室裏麵值班表的具體時間;實習醫生等著他安排帶教老師;醫院醫務處找他商量出示疾病診斷書的簽署意見;某廠礦衛生所長陪著一位疑難雜症病人請他會診......
隻見他,時而埋頭揮筆疾書、時而簽名蓋章發出醫療處理意見、時而解答什麽問題......真是忙得不亦樂乎。
一次,被一名護士糾纏得喪失了耐心、堅決拒絕為她簽字、並對在場的每一個人反問:“你們聽說過沒有,絲蟲病人堅持要開理療的單子?
人家不要笑死了我這個讀了5年醫學係、工作了十多年的老醫生......”
他很生氣、被人強迫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心情激動地說了好幾遍、手頭的事情都停頓了下來。
憶江南在一旁看著,很為他著急,心想:“趕快寫吧,少說兩句,把手頭的工作就處理好了、旁邊那些圍著你的人就可以少一點了”。
內科實習的收獲非常大,不到2個月的時間、已經接觸到了30多個病種。
對照實習計劃,絕大部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下一步,就是需要掌握心電圖、x線檢查、超聲波檢查有關知識了。
內科各位醫生性格迥異各有所長。
黎醫生擅長心血管、曹醫生擅長血液病、廖醫生擅長神經係統、謝老師知識全麵一專多能擅長傳染病、喬醫生擅長專業水平與行政事務的結合處理、田醫生言教身傳要自我保護、彭醫生以身作則像春天一般對待病人、佟醫生對每位醫生要求職業嚴謹和完美......
他們對實習醫生和進修醫生都很熱情、關愛有加細心指教、毫無保留傳幫帶教。
每當這些老師對病人介紹:“這位是醫學院來的憶醫生”的時候,憶江南就會麵紅耳赤、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半吊子”實習生、醫生的“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鼓勵自己還要更加努力學習、真正掌握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能才行。
內科,2個月的實習順利完成,王主任主持召集開會,給實習小組的三名同學做實習鑒定。
鄒慶弟,入校前曾經搞過衛生行政工作。
在學校學習基礎理論的時候,還有一些難度;進入臨床實習卻如魚得水從容自若、比較像一個能勝任臨床工作的實習醫生了。
路水蓮,入學前在單位保健站工作,通過這個兩年多的理論學習,又是在地區醫院實習,她比一些沒有經過係統學習來進修的醫生,明顯有了優勢。
看到其他兩名同學的自我鑒定,她有些不滿足了,直敲自己的腦袋“我太笨了,帶教老師不敢放手,臨床操作還是做的太少了”;她有點忿忿不平一個著急,眼淚就落下來了。
憶江南的自我小結是:“一是學習方法和係統性不夠、二是基礎理論與臨床診斷的基本功較薄弱、三是技術操作不夠大膽”。
憶江南捫心自問,既沒有同學當中的那樣洋洋自得、也沒有妄自菲薄無限委屈、隻是反省自己,這2個月是否有浪費時間、在實習過程中還存在什麽問題、下步應該怎麽辦?
三個學生都進行了自我和相互評估。
老師們的總體評價是:
“三個學生各有特點、學習都很努力、經常看書到深夜、刻苦精神都不錯!
鄒慶弟做到了嘴勤手勤腳勤、動手能力比較好;
路水蓮今後工作要大膽一些主動一些、自己還要多抓緊多努力;
憶江南工作學習認真、虛心好問喜歡思考、工作主動積極、能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善於與老師和病人溝通、臨床操作還要再膽大一點”。
科室鑒定搞完,次日正好是星期天,科室的王主任安排實習小組的同學們休息一天。
路水蓮搞來了2張醫學院禮堂放映的新電影票《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電影是由白楊、陶金、舒秀文、上官雲珠主演的。
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
其中一個愛國男青年與3位女性交集糾纏、最後走向墮落的結局。
時隔30多年能夠在浮州重新放映,竟一時風靡了整個城市。
想到班裏的邱惠珍同學,因為身體原因,一直沒有進入實習,還在學院的附屬醫院住院。
憶江南和路水蓮專門去探望了她。
她是上海知青,與憶江南年紀相當,人很樸實知識麵比較豐富,一點沒有上海人的那種精明嬌性,學習成績也很不錯。
原本分配在地區醫院實習人人羨慕,她的腦震蕩後遺症又是一個需要靜養的慢性病、學校一直沒有明確對她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她隻好一直在住院等待。
憶江南、路水蓮、秦雋幾個女同學為她著急,紛紛出謀獻策:“你還是要自己提出一個解決辦法、上報學校獲得批準才行.......
或者回上海休息徹底治療、保留學籍,爭取與下一屆一道畢業...........或者自己補習臨床課程、參加畢業考試,爭取拿到本屆的畢業證”。
對於她來說,其實就是如何選擇的問題。
或是為了能回上海辦理“頂替”、選擇的是放棄學業;
或是堅持修完所有功課、有可能要完全放棄享受其父母“病退”的政策,就回不了上海啦。
在這個年代,作為最後一屆工農兵學生、機會是來之不易的;一旦放棄,可能就無法補救了。
這次是兩個月來,第一次回學校,秦雋陪同幾位女同學去學校食堂吃飯。
剛剛打好飯,就看到那位“多情的騎士”急急忙忙走進食堂、東張西望在尋找什麽人,也不知道他是怎麽得到消息聞訊趕來的。
憶江南隻好在幾位女同學的掩護下,疾步逃離跑出了食堂。
身後路水蓮不勝其煩地告訴她人:“這個老師已經多次來騷擾憶江南了,又不喜歡他,那麽明顯地暗示,還不死心,幹什麽老是死纏爛打,真是討厭”。
下午,大家相約去看浮州大學生籃球賽。
有關冶金學院、師範學院、第二醫學院三所大學的集體榮譽;盡管天氣特別悶熱、來觀戰的學生依然很多。
出乎意外,在體育場大家碰到了許多平日裏難得見麵的三大院校同學老鄉;大家都格外親熱,紛紛打招呼,就近找位子坐下。
第二醫學院的男女籃球隊,現在都是由77、78屆的學生組成的。
他們都是通過高考入校的高材生,學習成績比較好、可惜運動能力就比不上76年級的工農兵大學生了。
醫學院男、女籃球隊都已經2場比賽失利了,隻剩下師範學院和冶金學院的決賽了。
盡管師範學院有體育係的學生參賽,隨著“時間到”的一聲長笛響起,最後的結果還是冶金學院獲得了男女雙冠軍。
還有半年就要畢業了,這個星期天、可能就是一班這幾個女生的最後一次聚會,明天又要開始新的實習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