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政策研究
青磚下的秘密:靈泉守護者 作者:一隻頹廢的大肥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承雨趴在圖書館的木質地板上,用放大鏡觀察著螞蟻搬家的路線。她數到第七隻工蟻時,注意到領頭的螞蟻觸角上沾著微量靈泉草汁液——這是空間後山特有的植物,她昨天故意撒在圖書館外的草叢裏,用來標記“安全區域”。
“小雨,”沈承誌的聲音從書架後傳來,“縣科委的工程師又來借《木材輻射檢測技術》了,這次借了兩本。”
女孩起身,拍掉膝蓋上的灰塵,指尖陀螺在掌心轉動——這是她思考時的習慣,陀螺芯用靈泉淬火的鎢鋼製成,轉動時能發出隻有沈家人才懂的微弱頻率震動。“爸爸說過,輻射檢測的關鍵是‘本底幹擾’,”她低聲道,“我們需要在科委實驗室的土壤裏埋‘幹擾源’。”
與此同時,沈默軒坐在農場的秘密會議室裏,麵前攤開最新的《人民日報》,報紙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標題被紅筆圈了又圈。“明輝,”他推了推眼鏡,“中央開始重視科技發展,縣科委的檢測設備可能會升級,我們的‘仿古鬆木’工藝得再做層偽裝。”
“已經讓承雨在木材廠的廢料堆裏埋了靈泉礦石碎末,”沈明輝轉動著手中的鋼筆,筆尖是用空間隕石製成的,“礦石的天然輻射值能覆蓋鬆木的異常波動,科委的儀器會以為是‘環境本底輻射’。”
深夜,沈承雨和沈承誌帶著仿生機械蟲“小強”潛入縣科委大院。小強的腹部裝著靈泉礦石粉末,在實驗室窗外的花壇裏打洞時,尾部的微型鑽頭會將粉末混入土壤。沈承誌看著手表上的熒光指針:“還有三分鍾到巡邏時間,加快速度。”
女孩點頭,按下小強背部的按鈕,機械蟲的掘進速度提升三倍。當它們完成任務鑽進下水道時,遠處傳來門衛的手電筒光束——剛好錯過。
次日清晨,沈承雨在學校門口遇到趙師傅的兒子。男孩故意撞了她一下,書包裏掉出一本《放射性物質防護手冊》。“對不起!”他慌忙撿起書,耳朵通紅。
“原來你在看這個,”沈承雨假裝好奇,“我爸爸說,木材廠的‘煙熏法’能防輻射,要不要我幫你問問?”
男孩搖搖頭,匆匆跑開。沈承雨注意到他的鞋底沾著科委實驗室的紅土——和昨晚他們埋礦石的花壇土壤顏色一致。她摸出靈泉濕巾擦了擦手,濕巾上的熒光劑顯示,男孩身上有微弱的靈泉礦石輻射痕跡。
“爸爸,”她在課間匯報,“趙師傅的兒子可能接觸過科委的檢測樣本,需要‘記憶幹擾’。”
“暫時不用,”沈明輝在對講機裏說,“讓承誌向他借那本書,我們可以‘不小心’把書掉進靈泉池,破壞裏麵的關鍵章節。”
沈承誌很快“不小心”將書掉進了學校的荷花池。當他濕漉漉地撈起書時,故意讓《輻射檢測方法》那章泡得字跡模糊:“哎呀,這可怎麽還給你?”
男孩看著麵目全非的書,歎了口氣:“算了,反正我也看不懂。”
危機暫時化解,但沈家不敢掉以輕心。沈默軒帶著沈明輝拜訪縣科委主任,送去用靈泉蜂蜜醃製的陳皮——這是“傳統養生品”,實則含有能輕微幹擾人腦記憶的成分。“我們木材廠想搞技術革新,”沈默軒笑道,“還請主任多指點。”
主任接過禮盒,聞著陳皮的清香:“指點不敢當,不過科委最近進了台γ射線檢測儀,你們要是有興趣……”
“我們這種土作坊,哪懂那些高科技?”沈明輝及時打斷,“就是想問問,能不能把‘仿古鬆木’的工藝寫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萬一有輻射問題……”
“這個嘛,”主任沉吟,“得找文化局的人說說。不過沈廠長放心,你們的木材我們檢測過,輻射值在安全範圍內。”
聽到“安全”二字,沈默軒和沈明輝交換了一個默契的眼神。他們知道,這意味著靈泉礦石的幹擾起了作用,科委的儀器讀出的是“正常數據”。
月底的工人夜校裏,沈明輝特意增加了“木材與健康”的課程,用靈泉鬆木的切片在普通顯微鏡下展示“天然紋理”,卻用紫外線燈照射時隱藏靈泉結晶的熒光反應。“大家看,”他指著顯微鏡,“這種紋理就像人體的血管,能‘呼吸’,所以用這種木頭做家具,對身體好。”
趙師傅舉手提問:“沈工,聽說科委的儀器能看到‘看不見的東西’,咱們這木頭……”
“儀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沈明輝笑道,“再說了,要是真有問題,軍隊會讓我們用嗎?”他故意提到軍隊,暗示背後有“上層支持”,讓質疑者不敢深問。
散課後,沈承誌跟著趙師傅回家,偷偷在他家的門框上安裝了微型攝像頭。畫麵顯示,趙師傅正在用放大鏡觀察木材切片——正是沈明輝課堂上發的樣本。少年立刻啟動攝像頭的幹擾程序,讓畫麵出現雪花,同時釋放超聲波,幹擾對方的注意力。
“誌誌,”沈明輝在監控中看到這一幕,“做得好。記住,我們的敵人不是趙師傅,而是他手裏的放大鏡。”
深秋的某個夜晚,沈承雨在圖書館整理舊報紙,忽然在1965年的《縣科技簡報》上看到一篇關於“西山輻射異常”的報道。她心跳加速,迅速將報紙藏進書包,回家後交給沈默軒。
“這是當年的舊聞,”沈默軒看著泛黃的紙張,“說西山出現‘發光植物’,其實是靈泉草在月光下的熒光。後來被科委解釋為‘磷礦自燃’,這事就過去了。”
“現在科委的工程師會不會翻舊賬?”沈承雨問。
“所以我們要主動出擊,”沈默軒笑道,“明天讓承雨在西山放些‘磷礦標本’,再讓老周的人在科委散布‘西山磷礦複活’的謠言——把輻射異常的源頭引到礦石上。”
次日,沈承雨和沈承誌在西山的岩石縫裏嵌入用靈泉礦石和磷粉混合的“標本”。當科委的工程師再次來檢測時,儀器顯示的輻射峰值果然出現在“磷礦”附近,而木材廠的輻射值“正常”。
“看來是場誤會,”工程師摘下輻射檢測儀,“西山的老磷礦該封了,差點冤枉了好人。”
沈承雨躲在樹後,看著工程師離開,忽然想起沈默軒的話:“最好的謊言,是讓真相成為謊言的替罪羊。”她摸出機械鳥小翠,讓它在“磷礦”上空盤旋,翅膀劃過之處,靈泉霧氣悄然降落,加速磷粉的氧化,讓“證據”更加逼真。
暮色中,沈家的木材廠亮起燈光,工人們哼著歌下班。沈承雨和沈承誌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趙師傅家時,看到對方正在院子裏劈柴——用的正是沈家的靈泉鬆木。
“趙叔,”沈承誌笑道,“這木頭好用吧?”
趙師傅抬頭,火光映著他的臉:“還行。”頓了頓,又說:“你爸那套‘煙熏法’,真不是騙人的。”
兩個孩子交換了一個微笑。他們知道,有些真相不必說破,有些信任不必言明。就像靈泉在地下流淌,就像鬆木在表麵生長,沈家的秘密終將在時間的土壤裏,長成遮風擋雨的大樹,而他們,會是永遠的守護者。
“小雨,”沈承誌的聲音從書架後傳來,“縣科委的工程師又來借《木材輻射檢測技術》了,這次借了兩本。”
女孩起身,拍掉膝蓋上的灰塵,指尖陀螺在掌心轉動——這是她思考時的習慣,陀螺芯用靈泉淬火的鎢鋼製成,轉動時能發出隻有沈家人才懂的微弱頻率震動。“爸爸說過,輻射檢測的關鍵是‘本底幹擾’,”她低聲道,“我們需要在科委實驗室的土壤裏埋‘幹擾源’。”
與此同時,沈默軒坐在農場的秘密會議室裏,麵前攤開最新的《人民日報》,報紙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標題被紅筆圈了又圈。“明輝,”他推了推眼鏡,“中央開始重視科技發展,縣科委的檢測設備可能會升級,我們的‘仿古鬆木’工藝得再做層偽裝。”
“已經讓承雨在木材廠的廢料堆裏埋了靈泉礦石碎末,”沈明輝轉動著手中的鋼筆,筆尖是用空間隕石製成的,“礦石的天然輻射值能覆蓋鬆木的異常波動,科委的儀器會以為是‘環境本底輻射’。”
深夜,沈承雨和沈承誌帶著仿生機械蟲“小強”潛入縣科委大院。小強的腹部裝著靈泉礦石粉末,在實驗室窗外的花壇裏打洞時,尾部的微型鑽頭會將粉末混入土壤。沈承誌看著手表上的熒光指針:“還有三分鍾到巡邏時間,加快速度。”
女孩點頭,按下小強背部的按鈕,機械蟲的掘進速度提升三倍。當它們完成任務鑽進下水道時,遠處傳來門衛的手電筒光束——剛好錯過。
次日清晨,沈承雨在學校門口遇到趙師傅的兒子。男孩故意撞了她一下,書包裏掉出一本《放射性物質防護手冊》。“對不起!”他慌忙撿起書,耳朵通紅。
“原來你在看這個,”沈承雨假裝好奇,“我爸爸說,木材廠的‘煙熏法’能防輻射,要不要我幫你問問?”
男孩搖搖頭,匆匆跑開。沈承雨注意到他的鞋底沾著科委實驗室的紅土——和昨晚他們埋礦石的花壇土壤顏色一致。她摸出靈泉濕巾擦了擦手,濕巾上的熒光劑顯示,男孩身上有微弱的靈泉礦石輻射痕跡。
“爸爸,”她在課間匯報,“趙師傅的兒子可能接觸過科委的檢測樣本,需要‘記憶幹擾’。”
“暫時不用,”沈明輝在對講機裏說,“讓承誌向他借那本書,我們可以‘不小心’把書掉進靈泉池,破壞裏麵的關鍵章節。”
沈承誌很快“不小心”將書掉進了學校的荷花池。當他濕漉漉地撈起書時,故意讓《輻射檢測方法》那章泡得字跡模糊:“哎呀,這可怎麽還給你?”
男孩看著麵目全非的書,歎了口氣:“算了,反正我也看不懂。”
危機暫時化解,但沈家不敢掉以輕心。沈默軒帶著沈明輝拜訪縣科委主任,送去用靈泉蜂蜜醃製的陳皮——這是“傳統養生品”,實則含有能輕微幹擾人腦記憶的成分。“我們木材廠想搞技術革新,”沈默軒笑道,“還請主任多指點。”
主任接過禮盒,聞著陳皮的清香:“指點不敢當,不過科委最近進了台γ射線檢測儀,你們要是有興趣……”
“我們這種土作坊,哪懂那些高科技?”沈明輝及時打斷,“就是想問問,能不能把‘仿古鬆木’的工藝寫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萬一有輻射問題……”
“這個嘛,”主任沉吟,“得找文化局的人說說。不過沈廠長放心,你們的木材我們檢測過,輻射值在安全範圍內。”
聽到“安全”二字,沈默軒和沈明輝交換了一個默契的眼神。他們知道,這意味著靈泉礦石的幹擾起了作用,科委的儀器讀出的是“正常數據”。
月底的工人夜校裏,沈明輝特意增加了“木材與健康”的課程,用靈泉鬆木的切片在普通顯微鏡下展示“天然紋理”,卻用紫外線燈照射時隱藏靈泉結晶的熒光反應。“大家看,”他指著顯微鏡,“這種紋理就像人體的血管,能‘呼吸’,所以用這種木頭做家具,對身體好。”
趙師傅舉手提問:“沈工,聽說科委的儀器能看到‘看不見的東西’,咱們這木頭……”
“儀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沈明輝笑道,“再說了,要是真有問題,軍隊會讓我們用嗎?”他故意提到軍隊,暗示背後有“上層支持”,讓質疑者不敢深問。
散課後,沈承誌跟著趙師傅回家,偷偷在他家的門框上安裝了微型攝像頭。畫麵顯示,趙師傅正在用放大鏡觀察木材切片——正是沈明輝課堂上發的樣本。少年立刻啟動攝像頭的幹擾程序,讓畫麵出現雪花,同時釋放超聲波,幹擾對方的注意力。
“誌誌,”沈明輝在監控中看到這一幕,“做得好。記住,我們的敵人不是趙師傅,而是他手裏的放大鏡。”
深秋的某個夜晚,沈承雨在圖書館整理舊報紙,忽然在1965年的《縣科技簡報》上看到一篇關於“西山輻射異常”的報道。她心跳加速,迅速將報紙藏進書包,回家後交給沈默軒。
“這是當年的舊聞,”沈默軒看著泛黃的紙張,“說西山出現‘發光植物’,其實是靈泉草在月光下的熒光。後來被科委解釋為‘磷礦自燃’,這事就過去了。”
“現在科委的工程師會不會翻舊賬?”沈承雨問。
“所以我們要主動出擊,”沈默軒笑道,“明天讓承雨在西山放些‘磷礦標本’,再讓老周的人在科委散布‘西山磷礦複活’的謠言——把輻射異常的源頭引到礦石上。”
次日,沈承雨和沈承誌在西山的岩石縫裏嵌入用靈泉礦石和磷粉混合的“標本”。當科委的工程師再次來檢測時,儀器顯示的輻射峰值果然出現在“磷礦”附近,而木材廠的輻射值“正常”。
“看來是場誤會,”工程師摘下輻射檢測儀,“西山的老磷礦該封了,差點冤枉了好人。”
沈承雨躲在樹後,看著工程師離開,忽然想起沈默軒的話:“最好的謊言,是讓真相成為謊言的替罪羊。”她摸出機械鳥小翠,讓它在“磷礦”上空盤旋,翅膀劃過之處,靈泉霧氣悄然降落,加速磷粉的氧化,讓“證據”更加逼真。
暮色中,沈家的木材廠亮起燈光,工人們哼著歌下班。沈承雨和沈承誌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趙師傅家時,看到對方正在院子裏劈柴——用的正是沈家的靈泉鬆木。
“趙叔,”沈承誌笑道,“這木頭好用吧?”
趙師傅抬頭,火光映著他的臉:“還行。”頓了頓,又說:“你爸那套‘煙熏法’,真不是騙人的。”
兩個孩子交換了一個微笑。他們知道,有些真相不必說破,有些信任不必言明。就像靈泉在地下流淌,就像鬆木在表麵生長,沈家的秘密終將在時間的土壤裏,長成遮風擋雨的大樹,而他們,會是永遠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