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開墾荒地
青磚下的秘密:靈泉守護者 作者:一隻頹廢的大肥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山的夜像塊浸了墨的破棉絮,隻有沈默軒手中的馬燈透出黃豆大的光,在岩縫間投下搖曳的影子。沈默誠握著新打的鐵鍬,木柄上的麥穗紋被磨得發亮,這是用空間鬆木混著後山紅土燒製的,比普通農具輕三成,卻鋒利如刀。
“哥,先挖中間的石縫,”沈默軒用炭筆在岩壁上畫了條線,“靈泉水滲過的地方,土層鬆。”他蹲下身,指尖觸到潮濕的黑土——這是空間擴展後新露的沃土,帶著淡淡鬆香味,與後山的貧瘠紅土截然不同。
沈默誠的鐵鍬落下,石塊應聲而裂,露出下麵泛著金斑的土層:“小軒,這土比咱地窖的腐葉土還肥,種玉米能收雙棒吧?”他忽然停手,側耳傾聽——遠處傳來趙鐵柱家的狗吠,卻在三聲後戛然而止,“秀蘭的硫磺粉起作用了,狗不敢靠近。”
沈秀蘭的身影從岩縫裏閃出,懷裏抱著個陶罐,裏麵是靈泉泡的麥種:“拌了槐葉汁,芽胚看不出金斑。”她望向正在挖坑的兄弟倆,圍裙兜裏裝著從空間帶出的苜蓿,葉片上的絨毛在暗處微微發亮,“我在村口放了三堆鼠糞,趙鐵柱今晚要帶隊‘夜巡’,咱隻有兩個時辰。”
三人分工明確:沈默誠負責深挖,沈默軒播種並澆灌靈泉水,沈秀蘭則在周圍布置偽裝——用槐樹枝蓋住新土,再撒上陳年的玉米芯,踩出雜亂的腳印,像極了野鼠活動的痕跡。當第一縷晨光爬上岩縫時,三畝新田已被偽裝成天然的亂石堆,隻有家人知道,石縫間埋著二十斤空間麥種。
“小軒,”沈秀蘭擦著汗,從圍裙裏掏出個布包,“老陳今晚來取醃菜,說縣供銷社的王主任要‘特殊棉種’,我把空間棉籽泡了三遍雪水,表皮的金斑淡了。”她忽然輕笑,“趙鐵柱的婆娘今早問我借棉種,說要給鐵柱做新鞋墊,我給了她普通籽,卻在裏麵摻了粒金斑的——她要是種出來,正好坐實‘山神賜福’的傳言。”
正午時分,沈默軒蹲在試驗田邊,看著普通麥種與空間麥種交錯生長。前者幼苗發黃,後者卻在靈泉水的暗中滋養下,葉片泛著健康的青綠色。他故意讓趙鐵柱看見自己給普通麥苗澆水,木桶裏裝的卻是摻了槐葉汁的清水,掩蓋靈泉水的光澤。
“沈默軒,”趙鐵柱踢了踢田埂,“你這麥子咋有的壯有的弱?莫不是藏著好種?”他蹲下身,指尖劃過空間麥苗的根部,金斑在泥土中若隱若現,卻被沈默軒及時用鞋底碾碎。
“叔,”沈默軒裝出無奈的樣子,“壯的是後山岩縫裏拾的野種,弱的是公社發的。”他忽然指向遠處的老槐樹,“昨晚我看見樹洞裏有金光,怕是山神爺在試咱的誠心,壯苗是獎勵,弱苗是考驗。”
趙鐵柱的目光順著他的手指望去,樹洞裏隱約有光斑閃爍——那是沈秀蘭提前放置的銅鏡,反射著陽光。他突然想起婆娘繡的鼠形荷包,裏麵的靈泉艾草讓他夜夜好夢,便哼了聲:“算你小子走運,下月公社要搞‘種子改良大會’,你把野種交上去,記你個‘先進社員’。”
深夜,沈家地窖裏,三姑沈張氏正在用靈泉水浸泡新收的棉桃,棉絮在陶盆裏舒展,比普通棉花多出兩層纖維:“秀蘭,你說這棉花紡的布,咋就比供銷社的亮堂?”她忽然壓低聲音,“今早我看見地窖的磚牆在冒光,莫不是空間又大了?”
沈秀蘭點頭,望著牆角新出現的暗門——那是空間自動擴展的征兆,門後傳來潺潺的水流聲,比往日清脆三分:“小軒說,隻要不貪心,空間會自己長。”她摸了摸腰間的玉佩複製品,這是沈默軒用後山的白堊土捏的,專門用來迷惑趙鐵柱,“明天把這假玉佩掛在灶台上,讓鐵柱婆娘看見。”
更漏聲中,沈默軒再次進入空間,發現新開墾的三畝地已長出寸許高的麥苗,金斑在葉片上排列成麥穗狀,與玉佩紋路一模一樣。他忽然想起《農正秘典》裏的“地脈篇”:“土生金,金生水,水養民,民護土。”或許,空間的擴展,正是對沈家“惠及鄉鄰”的回應。
三天後的深夜,老陳的驢車停在土地廟後巷。沈默軒將十壇醃菜搬上車,壇底藏著兩包空間棉籽,用槐葉汁染成普通褐色:“老陳叔,這棉種遇水就活,您告訴王主任,得用後山的‘神泉水’泡,不然不出苗。”他塞給老陳半塊靈泉烤的糖蒜,“縣上要是有人問,就說沈家的秘密在山神爺那兒,咱凡人摸不透。”
驢車消失在夜色中,沈默軒望著後山方向,新墾的麥田在月光下泛著微光,像撒了把碎銀。他知道,每一寸荒地的開墾,都是在時代的夾縫中偷來的生機,而沈家的智慧,就藏在這晝伏夜出的勞作中,藏在每一粒混在普通種子裏的金斑麥種中,藏在與趙鐵柱的每一次虛與委蛇中。
趙鐵柱的梆子聲在村口響起,這次喊的是“護苗巡邏”。沈默軒摸了摸胸前的玉佩,麥穗紋路在黑暗中微微發燙,提醒他危險從未遠離。但他不怕,因為在這新開墾的土地下,靈泉水正默默流淌,滋養著沈家的希望,也滋養著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
“哥,先挖中間的石縫,”沈默軒用炭筆在岩壁上畫了條線,“靈泉水滲過的地方,土層鬆。”他蹲下身,指尖觸到潮濕的黑土——這是空間擴展後新露的沃土,帶著淡淡鬆香味,與後山的貧瘠紅土截然不同。
沈默誠的鐵鍬落下,石塊應聲而裂,露出下麵泛著金斑的土層:“小軒,這土比咱地窖的腐葉土還肥,種玉米能收雙棒吧?”他忽然停手,側耳傾聽——遠處傳來趙鐵柱家的狗吠,卻在三聲後戛然而止,“秀蘭的硫磺粉起作用了,狗不敢靠近。”
沈秀蘭的身影從岩縫裏閃出,懷裏抱著個陶罐,裏麵是靈泉泡的麥種:“拌了槐葉汁,芽胚看不出金斑。”她望向正在挖坑的兄弟倆,圍裙兜裏裝著從空間帶出的苜蓿,葉片上的絨毛在暗處微微發亮,“我在村口放了三堆鼠糞,趙鐵柱今晚要帶隊‘夜巡’,咱隻有兩個時辰。”
三人分工明確:沈默誠負責深挖,沈默軒播種並澆灌靈泉水,沈秀蘭則在周圍布置偽裝——用槐樹枝蓋住新土,再撒上陳年的玉米芯,踩出雜亂的腳印,像極了野鼠活動的痕跡。當第一縷晨光爬上岩縫時,三畝新田已被偽裝成天然的亂石堆,隻有家人知道,石縫間埋著二十斤空間麥種。
“小軒,”沈秀蘭擦著汗,從圍裙裏掏出個布包,“老陳今晚來取醃菜,說縣供銷社的王主任要‘特殊棉種’,我把空間棉籽泡了三遍雪水,表皮的金斑淡了。”她忽然輕笑,“趙鐵柱的婆娘今早問我借棉種,說要給鐵柱做新鞋墊,我給了她普通籽,卻在裏麵摻了粒金斑的——她要是種出來,正好坐實‘山神賜福’的傳言。”
正午時分,沈默軒蹲在試驗田邊,看著普通麥種與空間麥種交錯生長。前者幼苗發黃,後者卻在靈泉水的暗中滋養下,葉片泛著健康的青綠色。他故意讓趙鐵柱看見自己給普通麥苗澆水,木桶裏裝的卻是摻了槐葉汁的清水,掩蓋靈泉水的光澤。
“沈默軒,”趙鐵柱踢了踢田埂,“你這麥子咋有的壯有的弱?莫不是藏著好種?”他蹲下身,指尖劃過空間麥苗的根部,金斑在泥土中若隱若現,卻被沈默軒及時用鞋底碾碎。
“叔,”沈默軒裝出無奈的樣子,“壯的是後山岩縫裏拾的野種,弱的是公社發的。”他忽然指向遠處的老槐樹,“昨晚我看見樹洞裏有金光,怕是山神爺在試咱的誠心,壯苗是獎勵,弱苗是考驗。”
趙鐵柱的目光順著他的手指望去,樹洞裏隱約有光斑閃爍——那是沈秀蘭提前放置的銅鏡,反射著陽光。他突然想起婆娘繡的鼠形荷包,裏麵的靈泉艾草讓他夜夜好夢,便哼了聲:“算你小子走運,下月公社要搞‘種子改良大會’,你把野種交上去,記你個‘先進社員’。”
深夜,沈家地窖裏,三姑沈張氏正在用靈泉水浸泡新收的棉桃,棉絮在陶盆裏舒展,比普通棉花多出兩層纖維:“秀蘭,你說這棉花紡的布,咋就比供銷社的亮堂?”她忽然壓低聲音,“今早我看見地窖的磚牆在冒光,莫不是空間又大了?”
沈秀蘭點頭,望著牆角新出現的暗門——那是空間自動擴展的征兆,門後傳來潺潺的水流聲,比往日清脆三分:“小軒說,隻要不貪心,空間會自己長。”她摸了摸腰間的玉佩複製品,這是沈默軒用後山的白堊土捏的,專門用來迷惑趙鐵柱,“明天把這假玉佩掛在灶台上,讓鐵柱婆娘看見。”
更漏聲中,沈默軒再次進入空間,發現新開墾的三畝地已長出寸許高的麥苗,金斑在葉片上排列成麥穗狀,與玉佩紋路一模一樣。他忽然想起《農正秘典》裏的“地脈篇”:“土生金,金生水,水養民,民護土。”或許,空間的擴展,正是對沈家“惠及鄉鄰”的回應。
三天後的深夜,老陳的驢車停在土地廟後巷。沈默軒將十壇醃菜搬上車,壇底藏著兩包空間棉籽,用槐葉汁染成普通褐色:“老陳叔,這棉種遇水就活,您告訴王主任,得用後山的‘神泉水’泡,不然不出苗。”他塞給老陳半塊靈泉烤的糖蒜,“縣上要是有人問,就說沈家的秘密在山神爺那兒,咱凡人摸不透。”
驢車消失在夜色中,沈默軒望著後山方向,新墾的麥田在月光下泛著微光,像撒了把碎銀。他知道,每一寸荒地的開墾,都是在時代的夾縫中偷來的生機,而沈家的智慧,就藏在這晝伏夜出的勞作中,藏在每一粒混在普通種子裏的金斑麥種中,藏在與趙鐵柱的每一次虛與委蛇中。
趙鐵柱的梆子聲在村口響起,這次喊的是“護苗巡邏”。沈默軒摸了摸胸前的玉佩,麥穗紋路在黑暗中微微發燙,提醒他危險從未遠離。但他不怕,因為在這新開墾的土地下,靈泉水正默默流淌,滋養著沈家的希望,也滋養著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