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災年穿越
青磚下的秘密:靈泉守護者 作者:一隻頹廢的大肥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60年臘月廿三,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沈默軒在草席上翻了個身,鼻尖鑽進潮濕的黴味。破窗紙被西北風吹得嘩嘩響,漏進的細雪在土炕上積成白霜,凍得他腳趾頭蜷縮。意識回籠的瞬間,太陽穴突突直跳,不屬於他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原主淩晨去後山扒樹皮,摔下陡坡時磕破了頭,再醒來便是他這個21世紀農業大學研究生的靈魂。
“小軒醒了?”床頭傳來二姐沈秀蘭的低語。十七歲的姑娘瘦得皮包骨頭,藍布衫洗得發白,領口磨出毛邊,正用草繩給小妹沈明珠綁紮漏風的棉鞋。十二歲的明珠靠在炕頭,小臉發青,嘴唇幹裂得滲血,懷裏抱著比她還小兩歲的堂妹巧兒,兩個孩子凍得簌簌發抖。
沈默軒撐著胳膊坐起,炕席下的秸稈發出細碎的斷裂聲。土灶旁,大哥沈默誠正在熬野菜糊糊,二十六歲的漢子背已有些佝僂,袖口磨出窟窿,露出嶙峋的手腕。東廂房傳來咳嗽聲,三個姑姑擠在一張破床上,五十八歲的大姑沈劉氏正用樹皮刮刀削著最後半塊榆樹皮——這是全家昨天在後山找了一整天的收獲。
“鍋裏還有半勺麥麩子。”沈默誠往灶裏添了根濕樹枝,濃煙嗆得他直皺眉,“秀蘭,把你昨兒撿的槐葉再洗兩遍,多摻些水。”
沈秀蘭應了一聲,提起瓦罐去水缸舀水。缸底結著薄冰,總共剩不到半罐渾濁的雪水。她蹲在地上,突然聽見“撲通”一聲,回頭看見沈默軒栽倒在炕邊,額頭沁出冷汗。
“小軒!”沈秀蘭慌忙扔下瓦罐,跑過去扶住他。沈默軒隻覺天旋地轉,原主的記憶裏,這具身體已經三天沒沾糧食,全靠啃樹皮喝涼水撐著。指尖觸到脖子上的玉佩,冰涼的觸感突然讓他一陣恍惚,意識竟穿透血肉,墜入一片混沌的空間。
眼前豁然開朗。灰蒙蒙的霧氣中,一塊畝許大的黑土泛著油光,旁邊一口青磚砌的古井,泉水叮咚作響。遠處隱約可見木欄圍成的畜圈,傳來雞鴨的低鳴。沈默軒怔住了,這就是原主從小戴在脖子上的玉佩,沒想到竟是個獨立空間!
他顫抖著走到黑土旁,指尖劃過土壤,細膩如絨,帶著溫潤的暖意。井邊放著竹筐和木鏟,筐裏有幾捧紅薯和土豆種薯,表皮泛著奇異的光澤。想起家裏奄奄一息的親人,沈默軒立刻蹲下,用木鏟挖開土層,將種薯埋入,捧了一捧靈泉水澆在上麵。水珠滲入土中,種薯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抽出嫩芽,葉片舒展,藤蔓蜿蜒生長,不過盞茶時間,已結出拳頭大的紅薯。
“小軒!小軒!”沈秀蘭的聲音穿透空間,沈默軒猛然驚醒,發現自己還躺在土炕上,二姐正掐著他的人中。大哥沈默誠也跑過來,布滿老繭的手按在他額頭上:“是不是餓昏了?別急,糊糊馬上就好。”
沈默軒抓住大哥的手,發現他掌心全是凍瘡裂痕:“哥,我在後山發現了野地瓜。”他扯謊道,“昨天摔下去的時候,看見陡坡下有片野地瓜藤,結的果子有拳頭大。”
沈默誠和沈秀蘭對視一眼,眼中閃過希望。去年大食堂解散後,村裏已經餓死了三個人,樹皮野菜早被挖光,後山的野地瓜藤早被人扒得幹幹淨淨,沒想到還有漏網之魚。
“我帶你去。”沈默軒撐著站起來,踉蹌著往門口走。沈秀蘭連忙扶住他,從牆角摸出半塊包腳布給他裹在鞋上——他的棉鞋早已磨穿,腳趾頭凍得通紅。
三人摸黑出了門。寒風呼嘯,村裏一片死寂,土坯房的煙囪大多不再冒煙。沈默軒領著大哥二姐繞到後山,借著月光找到一處背風的陡坡,假裝扒開枯枝,從空間裏取出幾個紅薯:“你們看,這裏還有不少。”
沈秀蘭蹲下身,指尖撫過紅薯表皮,光滑潔淨,沒有蟲眼:“這麽大的野地瓜,比公社大田裏的還壯實。”她抬頭看向沈默軒,目光灼灼,“小軒,你是不是有什麽事瞞著我們?”
沈默誠也放下手中的竹筐,靜靜看著這個最小的弟弟。原主從小到大老實巴交,從來不會撒謊,今天的舉止卻格外反常。
沈默軒咬了咬牙,決定對最親的人坦白。他解下脖子上的玉佩,低聲道:“哥,二姐,這玉佩是爹娘留下的,裏麵有個空間,能種地,能養牲口,還有泉水能治病。”他將白天在空間裏的見聞簡要說了,最後道:“爹娘去世前,可能就知道這玉佩的秘密,隻是沒來得及告訴我們。”
沈默誠接過玉佩,在月光下仔細端詳。這是沈家祖傳的玉佩,雕著麥穗和穀穗圖案,父母臨終前叮囑一定要戴在沈默軒脖子上。他忽然想起父親臨終時的話:“老二,以後帶好弟弟妹妹,遇到難處,看看玉佩。”當時以為是臨終胡話,沒想到竟藏著這樣的秘密。
“真的能種地?”沈秀蘭眼裏泛起淚光,“那咱爹娘……”她沒說下去,但三人都明白,父母很可能在饑荒初期就發現了玉佩的秘密,卻為了保護孩子,自己省吃儉用,最終餓死。
沈默軒點點頭,從空間裏舀了半碗靈泉水,遞給大哥:“你們看,這水比井水甜,明珠和巧兒的浮腫病,喝這個應該能好。”
沈默誠接過碗,猶豫了一下,先喂給沈默軒:“你先喝,瞧你瘦的。”沈默軒搖頭,堅持讓大哥二姐先喝。三人分了靈泉水,隻覺一股暖意從胃裏升起,連日來的疲憊竟減輕了幾分。
“回去別告訴姑姑們,”沈默誠沉吟道,“她們年紀大了,嘴不嚴。以後咱們夜裏輪流進空間種地,白天照常上工,就說野地瓜是後山撿的,慢慢往回帶。”
沈秀蘭點頭:“我白天在家織布,晚上幫小軒種地。哥你在生產隊上工,多留意些風聲,別讓人懷疑咱們家突然有了吃的。”
三人商量妥當,將空間裏的紅薯裝進竹筐,用枯枝蓋住,悄悄摸回了家。廚房裏,野菜糊糊已經熬好,稀得能照見人影。沈默誠咳嗽一聲,道:“後山還有些野地瓜,我和小軒明早再去挖,今晚先給孩子們墊墊肚子。”
他揭開鍋蓋,將紅薯切成小塊,放進糊糊裏。香味飄出,東廂房的姑姑們止住了咳嗽,明珠和巧兒也抬起頭,眼裏閃過渴望。沈默軒端著碗走到炕邊,吹涼了喂給小妹:“明珠,吃點甜的。”
十二歲的沈明珠咬了口紅薯,眼淚突然掉下來:“哥,這比大食堂的糖塊還甜。”旁邊的巧兒隻有十歲,捧著碗吃得狼吞虎咽,粥汁順著下巴流到脖子裏。
大姑沈劉氏抹了把眼淚:“老天爺開眼,總算給咱們留了條活路。”二姑沈李氏咳嗽著說:“明日我去公社大食堂幫廚,看看能不能撿些菜幫子回來。”三姑沈張氏最年輕,才四十歲,卻已咳得直不起腰:“我在後山看見有人挖觀音土,咱們可不能吃那東西,吃了要脹死的。”
沈默軒坐在炕沿,看著家人啃食紅薯,心裏一陣發酸。原主的記憶裏,這個冬天,三姑就是因為吃了觀音土,撐破了肚子。他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暗自發誓,一定要用這個空間,讓全家人活下去。
夜裏,沈默軒獨自走進空間,開始規劃種植。黑土雖隻有一畝,但靈泉灌溉下,作物生長極快,紅薯土豆可以輪作,還能種些棉花和桑樹。畜圈裏有幾隻母雞和一頭小豬,都是空間自帶的,以後可以慢慢繁殖。
他蹲在井邊,捧起靈泉水喝了一口,清甜回甘,渾身暖洋洋的。想起小妹和巧兒的浮腫病,他又舀了些水,裝進陶罐,準備明天讓她們當藥引子。
雞叫頭遍時,沈默軒才從空間出來,累得腰酸背痛,但心裏充滿希望。土炕上,大哥二姐已經起床,準備去生產隊上工。沈秀蘭塞給他一個紅薯:“快吃,吃完去補個覺,白天還要去挖‘野地瓜’呢。”
沈默軒咬了口紅薯,軟糯香甜,比空間裏的還要好吃幾分。他知道,這是因為心裏有了盼頭,苦日子終於有了轉機。
晨光熹微中,村裏響起敲梆子的聲音,生產隊長趙鐵柱站在村口大喊:“全體出工!去公社林場挖樹坑,晌午每人發半兩麩子麵!”
沈默誠拍了拍沈默軒的肩膀:“我走了,夜裏回來再商量。”他穿上露腳趾的棉鞋,裹緊補丁摞補丁的棉襖,融入晨起的人群中。
沈秀蘭開始收拾碗筷,將剩下的紅薯藏進灶膛的灰燼裏——這是防偷的老辦法,去年大食堂時期,各家各戶都靠這招藏點救命糧。她回頭看見沈默軒盯著玉佩發呆,輕聲道:“小軒,以後咱們兄妹三個就是這秘密的把門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哥知。”
沈默軒點頭,看著二姐單薄的背影,突然想起原主記憶裏,二姐為了給他換半塊玉米餅,偷偷去鎮上賣了陪嫁的紅頭繩。那個年代的親情,比任何珍寶都珍貴,而他,即將用這個神秘的空間,守護這份珍貴。
日上三竿時,沈默軒揣著陶罐去了後山。他找到一處隱秘的山洞,將靈泉水分給附近的幾戶孤寡老人——這些老人無兒無女,早就斷了糧。原主生前常幫他們挑水,如今有了靈泉,正好借這個由頭送些“救命水”,也能堵住村裏人的嘴。
“沈家小子,你哪來的甜水?”村口的王大爺喝了水,浮腫的臉竟消了些,拉著沈默軒的手不放。
沈默軒笑道:“後山有個泉眼,水甜著呢,大爺您每天去接些,比喝雪水強。”他不敢多待,放下陶罐就往家跑,心裏卻記下了,以後可以用靈泉泡野菜,做成“強身茶”,分給村裏人,既積德,又能避免被懷疑。
回到家,沈秀蘭正在教明珠和巧兒紡線——這是從空間裏摘的棉花,雖然不多,但紡成線可以換些鹽巴。沈默軒悄悄將空間裏新收的棉花放進竹筐,看著二姐驚喜的眼神,知道這個冬天,他們終於有了盼頭。
夜幕降臨,沈默誠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手裏攥著半兩麩子麵——這是一天的工分獎勵。沈秀蘭將麩子麵拌進紅薯糊糊裏,全家圍坐在土灶旁,喝著熱乎的粥,聽沈默誠講生產隊的事:“趙鐵柱那小子盯著咱們家呢,今早在後山看見咱們的腳印,問我是不是偷挖了集體的地瓜。”
沈默軒心裏一緊,卻聽大哥繼續道:“我罵他放屁,說後山的野地瓜早被他爹挖光了,他才沒敢吱聲。”三人相視而笑,知道以後行事要更謹慎。
深夜,沈默軒再次進入空間,看著黑土裏新結的紅薯,突然發現田邊多了一包種子——玉米、小麥、棉花、桑樹,還有些叫不出名字的藥材。他恍然大悟,這空間會根據主人的需求,自動提供種子,隻要用心耕種,就能生生不息。
他蹲下身,輕輕撫摸黑土,仿佛觸到了爹娘的手。這個災年,這個饑荒肆虐的年代,他帶著現代的農業知識,帶著神秘的玉佩空間,即將在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讓沈家在絕境中破土而出,迎來新生。
窗外,北風依舊呼嘯,土炕上的家人卻睡得安穩。沈默軒知道,這隻是開始,未來還有無數的挑戰,公社的糧食統購,鄰居的懷疑,政治的壓力,但他不怕,因為他有家人,有空間,有一顆想要改變命運的心。
“小軒醒了?”床頭傳來二姐沈秀蘭的低語。十七歲的姑娘瘦得皮包骨頭,藍布衫洗得發白,領口磨出毛邊,正用草繩給小妹沈明珠綁紮漏風的棉鞋。十二歲的明珠靠在炕頭,小臉發青,嘴唇幹裂得滲血,懷裏抱著比她還小兩歲的堂妹巧兒,兩個孩子凍得簌簌發抖。
沈默軒撐著胳膊坐起,炕席下的秸稈發出細碎的斷裂聲。土灶旁,大哥沈默誠正在熬野菜糊糊,二十六歲的漢子背已有些佝僂,袖口磨出窟窿,露出嶙峋的手腕。東廂房傳來咳嗽聲,三個姑姑擠在一張破床上,五十八歲的大姑沈劉氏正用樹皮刮刀削著最後半塊榆樹皮——這是全家昨天在後山找了一整天的收獲。
“鍋裏還有半勺麥麩子。”沈默誠往灶裏添了根濕樹枝,濃煙嗆得他直皺眉,“秀蘭,把你昨兒撿的槐葉再洗兩遍,多摻些水。”
沈秀蘭應了一聲,提起瓦罐去水缸舀水。缸底結著薄冰,總共剩不到半罐渾濁的雪水。她蹲在地上,突然聽見“撲通”一聲,回頭看見沈默軒栽倒在炕邊,額頭沁出冷汗。
“小軒!”沈秀蘭慌忙扔下瓦罐,跑過去扶住他。沈默軒隻覺天旋地轉,原主的記憶裏,這具身體已經三天沒沾糧食,全靠啃樹皮喝涼水撐著。指尖觸到脖子上的玉佩,冰涼的觸感突然讓他一陣恍惚,意識竟穿透血肉,墜入一片混沌的空間。
眼前豁然開朗。灰蒙蒙的霧氣中,一塊畝許大的黑土泛著油光,旁邊一口青磚砌的古井,泉水叮咚作響。遠處隱約可見木欄圍成的畜圈,傳來雞鴨的低鳴。沈默軒怔住了,這就是原主從小戴在脖子上的玉佩,沒想到竟是個獨立空間!
他顫抖著走到黑土旁,指尖劃過土壤,細膩如絨,帶著溫潤的暖意。井邊放著竹筐和木鏟,筐裏有幾捧紅薯和土豆種薯,表皮泛著奇異的光澤。想起家裏奄奄一息的親人,沈默軒立刻蹲下,用木鏟挖開土層,將種薯埋入,捧了一捧靈泉水澆在上麵。水珠滲入土中,種薯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抽出嫩芽,葉片舒展,藤蔓蜿蜒生長,不過盞茶時間,已結出拳頭大的紅薯。
“小軒!小軒!”沈秀蘭的聲音穿透空間,沈默軒猛然驚醒,發現自己還躺在土炕上,二姐正掐著他的人中。大哥沈默誠也跑過來,布滿老繭的手按在他額頭上:“是不是餓昏了?別急,糊糊馬上就好。”
沈默軒抓住大哥的手,發現他掌心全是凍瘡裂痕:“哥,我在後山發現了野地瓜。”他扯謊道,“昨天摔下去的時候,看見陡坡下有片野地瓜藤,結的果子有拳頭大。”
沈默誠和沈秀蘭對視一眼,眼中閃過希望。去年大食堂解散後,村裏已經餓死了三個人,樹皮野菜早被挖光,後山的野地瓜藤早被人扒得幹幹淨淨,沒想到還有漏網之魚。
“我帶你去。”沈默軒撐著站起來,踉蹌著往門口走。沈秀蘭連忙扶住他,從牆角摸出半塊包腳布給他裹在鞋上——他的棉鞋早已磨穿,腳趾頭凍得通紅。
三人摸黑出了門。寒風呼嘯,村裏一片死寂,土坯房的煙囪大多不再冒煙。沈默軒領著大哥二姐繞到後山,借著月光找到一處背風的陡坡,假裝扒開枯枝,從空間裏取出幾個紅薯:“你們看,這裏還有不少。”
沈秀蘭蹲下身,指尖撫過紅薯表皮,光滑潔淨,沒有蟲眼:“這麽大的野地瓜,比公社大田裏的還壯實。”她抬頭看向沈默軒,目光灼灼,“小軒,你是不是有什麽事瞞著我們?”
沈默誠也放下手中的竹筐,靜靜看著這個最小的弟弟。原主從小到大老實巴交,從來不會撒謊,今天的舉止卻格外反常。
沈默軒咬了咬牙,決定對最親的人坦白。他解下脖子上的玉佩,低聲道:“哥,二姐,這玉佩是爹娘留下的,裏麵有個空間,能種地,能養牲口,還有泉水能治病。”他將白天在空間裏的見聞簡要說了,最後道:“爹娘去世前,可能就知道這玉佩的秘密,隻是沒來得及告訴我們。”
沈默誠接過玉佩,在月光下仔細端詳。這是沈家祖傳的玉佩,雕著麥穗和穀穗圖案,父母臨終前叮囑一定要戴在沈默軒脖子上。他忽然想起父親臨終時的話:“老二,以後帶好弟弟妹妹,遇到難處,看看玉佩。”當時以為是臨終胡話,沒想到竟藏著這樣的秘密。
“真的能種地?”沈秀蘭眼裏泛起淚光,“那咱爹娘……”她沒說下去,但三人都明白,父母很可能在饑荒初期就發現了玉佩的秘密,卻為了保護孩子,自己省吃儉用,最終餓死。
沈默軒點點頭,從空間裏舀了半碗靈泉水,遞給大哥:“你們看,這水比井水甜,明珠和巧兒的浮腫病,喝這個應該能好。”
沈默誠接過碗,猶豫了一下,先喂給沈默軒:“你先喝,瞧你瘦的。”沈默軒搖頭,堅持讓大哥二姐先喝。三人分了靈泉水,隻覺一股暖意從胃裏升起,連日來的疲憊竟減輕了幾分。
“回去別告訴姑姑們,”沈默誠沉吟道,“她們年紀大了,嘴不嚴。以後咱們夜裏輪流進空間種地,白天照常上工,就說野地瓜是後山撿的,慢慢往回帶。”
沈秀蘭點頭:“我白天在家織布,晚上幫小軒種地。哥你在生產隊上工,多留意些風聲,別讓人懷疑咱們家突然有了吃的。”
三人商量妥當,將空間裏的紅薯裝進竹筐,用枯枝蓋住,悄悄摸回了家。廚房裏,野菜糊糊已經熬好,稀得能照見人影。沈默誠咳嗽一聲,道:“後山還有些野地瓜,我和小軒明早再去挖,今晚先給孩子們墊墊肚子。”
他揭開鍋蓋,將紅薯切成小塊,放進糊糊裏。香味飄出,東廂房的姑姑們止住了咳嗽,明珠和巧兒也抬起頭,眼裏閃過渴望。沈默軒端著碗走到炕邊,吹涼了喂給小妹:“明珠,吃點甜的。”
十二歲的沈明珠咬了口紅薯,眼淚突然掉下來:“哥,這比大食堂的糖塊還甜。”旁邊的巧兒隻有十歲,捧著碗吃得狼吞虎咽,粥汁順著下巴流到脖子裏。
大姑沈劉氏抹了把眼淚:“老天爺開眼,總算給咱們留了條活路。”二姑沈李氏咳嗽著說:“明日我去公社大食堂幫廚,看看能不能撿些菜幫子回來。”三姑沈張氏最年輕,才四十歲,卻已咳得直不起腰:“我在後山看見有人挖觀音土,咱們可不能吃那東西,吃了要脹死的。”
沈默軒坐在炕沿,看著家人啃食紅薯,心裏一陣發酸。原主的記憶裏,這個冬天,三姑就是因為吃了觀音土,撐破了肚子。他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暗自發誓,一定要用這個空間,讓全家人活下去。
夜裏,沈默軒獨自走進空間,開始規劃種植。黑土雖隻有一畝,但靈泉灌溉下,作物生長極快,紅薯土豆可以輪作,還能種些棉花和桑樹。畜圈裏有幾隻母雞和一頭小豬,都是空間自帶的,以後可以慢慢繁殖。
他蹲在井邊,捧起靈泉水喝了一口,清甜回甘,渾身暖洋洋的。想起小妹和巧兒的浮腫病,他又舀了些水,裝進陶罐,準備明天讓她們當藥引子。
雞叫頭遍時,沈默軒才從空間出來,累得腰酸背痛,但心裏充滿希望。土炕上,大哥二姐已經起床,準備去生產隊上工。沈秀蘭塞給他一個紅薯:“快吃,吃完去補個覺,白天還要去挖‘野地瓜’呢。”
沈默軒咬了口紅薯,軟糯香甜,比空間裏的還要好吃幾分。他知道,這是因為心裏有了盼頭,苦日子終於有了轉機。
晨光熹微中,村裏響起敲梆子的聲音,生產隊長趙鐵柱站在村口大喊:“全體出工!去公社林場挖樹坑,晌午每人發半兩麩子麵!”
沈默誠拍了拍沈默軒的肩膀:“我走了,夜裏回來再商量。”他穿上露腳趾的棉鞋,裹緊補丁摞補丁的棉襖,融入晨起的人群中。
沈秀蘭開始收拾碗筷,將剩下的紅薯藏進灶膛的灰燼裏——這是防偷的老辦法,去年大食堂時期,各家各戶都靠這招藏點救命糧。她回頭看見沈默軒盯著玉佩發呆,輕聲道:“小軒,以後咱們兄妹三個就是這秘密的把門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哥知。”
沈默軒點頭,看著二姐單薄的背影,突然想起原主記憶裏,二姐為了給他換半塊玉米餅,偷偷去鎮上賣了陪嫁的紅頭繩。那個年代的親情,比任何珍寶都珍貴,而他,即將用這個神秘的空間,守護這份珍貴。
日上三竿時,沈默軒揣著陶罐去了後山。他找到一處隱秘的山洞,將靈泉水分給附近的幾戶孤寡老人——這些老人無兒無女,早就斷了糧。原主生前常幫他們挑水,如今有了靈泉,正好借這個由頭送些“救命水”,也能堵住村裏人的嘴。
“沈家小子,你哪來的甜水?”村口的王大爺喝了水,浮腫的臉竟消了些,拉著沈默軒的手不放。
沈默軒笑道:“後山有個泉眼,水甜著呢,大爺您每天去接些,比喝雪水強。”他不敢多待,放下陶罐就往家跑,心裏卻記下了,以後可以用靈泉泡野菜,做成“強身茶”,分給村裏人,既積德,又能避免被懷疑。
回到家,沈秀蘭正在教明珠和巧兒紡線——這是從空間裏摘的棉花,雖然不多,但紡成線可以換些鹽巴。沈默軒悄悄將空間裏新收的棉花放進竹筐,看著二姐驚喜的眼神,知道這個冬天,他們終於有了盼頭。
夜幕降臨,沈默誠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手裏攥著半兩麩子麵——這是一天的工分獎勵。沈秀蘭將麩子麵拌進紅薯糊糊裏,全家圍坐在土灶旁,喝著熱乎的粥,聽沈默誠講生產隊的事:“趙鐵柱那小子盯著咱們家呢,今早在後山看見咱們的腳印,問我是不是偷挖了集體的地瓜。”
沈默軒心裏一緊,卻聽大哥繼續道:“我罵他放屁,說後山的野地瓜早被他爹挖光了,他才沒敢吱聲。”三人相視而笑,知道以後行事要更謹慎。
深夜,沈默軒再次進入空間,看著黑土裏新結的紅薯,突然發現田邊多了一包種子——玉米、小麥、棉花、桑樹,還有些叫不出名字的藥材。他恍然大悟,這空間會根據主人的需求,自動提供種子,隻要用心耕種,就能生生不息。
他蹲下身,輕輕撫摸黑土,仿佛觸到了爹娘的手。這個災年,這個饑荒肆虐的年代,他帶著現代的農業知識,帶著神秘的玉佩空間,即將在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讓沈家在絕境中破土而出,迎來新生。
窗外,北風依舊呼嘯,土炕上的家人卻睡得安穩。沈默軒知道,這隻是開始,未來還有無數的挑戰,公社的糧食統購,鄰居的懷疑,政治的壓力,但他不怕,因為他有家人,有空間,有一顆想要改變命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