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亮剛提出儲君候選人陳隆,秦良賢立即反對:
“誰?陳隆?不不不,立誰都不能立那個凶殘玩意!
一個腳踢父王、刀砍兄長,挑斷四個世子腳筋、當街毆打國舅的人怎麽能當儲君?”
恬親王附和:“就是,我大安國皇室那麽多人,怎麽能立一個暴徒當儲君!”
慎親王跟上:
“立一個暴徒當儲君,繼位登基後我大安國那不是人人自危?朝堂上誰還敢給他提意見?”
懷親王也反對立陳隆當儲君:
“陳隆確實不合適,他陰狠毒辣連老子都打,沒有誰他不敢打的。”
安武帝很不理解懷親王的行為:
“太尉,大將軍舉薦你兒子當儲君,你怎麽也反對呢?難不成你想當儲君?”
懷親王心中慌得一逼:
我以前確實想當儲君,可那是以前,現在早就沒有這種想法。
難不成你還認為我有這種想法,所以你猜忌我?
趕緊解釋:“不不不,臣哪敢有那非分之想,臣隻是陳述事實。”
“始作俑者”問秦良瓊:
“老東西,剛剛不是你力求聖上定下儲君嗎?你不是說讓儲君一個人硬剛其他人嗎?
陳隆以一敵四把四個世子腳筋挑斷,把懷親王府打遍無敵手,當街力戰英國公及其爪牙十幾人,暴擊京兆府的鷹犬。
這不就是你心中理想的人選嗎?”
“這是莽夫行為,這種人不是老夫心中理想人選。”
“可是街上的民眾聽他的話,合力把英國公、京兆府少尹黎順一夥人浸豬籠就是佐證。”
“那是暴徒煽動刁民鬧事,不是仁君所為。”
劉知亮忽然喊話內閣首輔張重威:
“首輔大人,你就不為你的關門弟子陳隆,爭一爭這儲君之位嗎?”
一直看熱鬧的張重威冷不丁聽到這句話,一時沒反應過來,茫然幾連問:
“啥?關門弟子?誰?陳隆?陳隆是老夫關門弟子?”
安武帝很驚訝:“張大人關門弟子?那不是朕的師弟?”
張重威嚇一跳,慌忙從右側隊伍前端往左側過道橫跨三步,跪下說道:
“啟稟聖上,臣沒有招收徒弟,這其中定有誤會。”
安武帝不在意張重威是否招收徒弟,他感興趣的是陳隆是張重威關門弟子的依據是什麽:
“大將軍為什麽說陳隆是張大人的關門弟子?”
劉知亮把找【詩祖】“陳興隆”寫詩的事簡單說一遍,並掏出陳隆寫的那首《飲馬長城窟行》雙手呈送給安武帝。
補充說道:
“試問當今天下,除了首輔大人的徒弟,還有哪位青年才俊能做到不用一刻鍾,就寫出這麽好的北征詩詞?”
安武帝很感興趣,立即從龍椅上起身走下台階,親自從劉知亮手中接過詩默默讀起來: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沒讀完就轉手遞給張重威,卻對劉知亮說道:“朕讀過這首詩。
據朕所知,寫詩的人叫【陳興隆】而不是叫【陳隆】。”
“回聖上,老臣後麵派人打聽過,還派人跟蹤這位青年才俊,直到他回懷親王府。
老臣敢確定他是陳隆三公子無疑。”
張重威從安武帝手中接過詩,赫然映入眼簾的是底下那個大大的點讚印章。
他腦袋嗡的一聲因為憤怒變得空白,知道肯定是大兒子張陌的“傑作”。
先不要想怎麽收拾張陌這個畜牲玩意,先把詩看完再說。
張重威越往下看越心潮澎湃,這詩寫得非常大氣磅礴,有股踏平北絨的氣勢。
看完後他心裏長歎一聲,自愧現在的自己絕不可能寫得出這樣的詩,因為沒有年輕人的朝氣蓬勃。
張重威看完詩往後傳,下一個官員看完繼續往下傳……
張重威不可置信問劉知亮:“大將軍肯定這是陳隆不到一刻鍾做出來的詩?”
“老夫敢打包票。”
張重威想起以前張淩雨跟他說過陳隆能五步成詩,他當時笑笑而過不信。
張淩雨的話他可以不信,但劉知亮的話他信。
所以他現在相信陳隆真是能文能武。
他忽然萌生想承認陳隆就是自己關門弟子的想法。
……
等聚英殿裏所有人都看過這首詩,包括李公公和兩個小公公。
“都說說吧,這首詩寫得怎麽樣?”
安武帝在左邊武將和右邊文官中間走來走去,邊走邊問。
京兆牧馮雲暉說道:
“聖上,大將軍手上這份是三公子的開篇之作,犬子馮英華買了三公子的斷篇之作。
臣每天在家都讀幾遍,確實是好詩。”
愛拍馬屁的官員立即說道:
“這首詩正是聖上的真實寫照——英勇無敵、豪氣雲天,氣吞山河。”
“此時出現這樣的詩,說明我大安國鐵蹄即將踏平北絨。”
“三公子和馮公子都是朝堂之外的年輕人,他們都懂聖上的雄心壯誌。
可見全國君民上下一條心,何愁不踏平北絨。”
……
安武帝說道:“張大人,安排人把這首詩抄寫,貼滿京城的大街小巷。
朕要漲漲我大安國子民的氣勢,要讓子民們堅定必勝信念,堅決支持北征。”
“是。”
安武帝微笑著問秦良賢:“秦大人,現在還反對與北絨決一雌雄嗎?”
“老臣從沒有反對聖上對北絨用兵,前提是聖上先立儲君。”
“秦大人,秦老,咱能不能等踏平北絨之後再商討這件事?”
“不行,老臣怕等不到那天。”
安武帝又勃然大怒:
“老匹夫!老東西!你就這麽不相信我大安國軍隊能踏平北絨嗎?
你再說出這種擾亂軍心的話,朕寧願背上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罵名也要把你哢嚓了。”
秦良賢搖搖頭說道:“聖上錯了,老臣不是不相信我大安國的軍隊。
老臣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能活到我大安國軍隊凱旋歸來的那一天。
老臣老了沒能力再上戰場殺敵,但老臣還想為聖上、為國家做大事,用掉老臣最後的力氣。”
安武帝聽完這些話產生惻隱之心,有股悲涼湧上心頭。
可他知道現在正式討論立儲君的事,沒有一年半載根本定不下來,這肯定會影響北征大計。
他要是有明確的人選還可以力排眾議一錘定音,關鍵是他沒有。
隻能拖。
於是說道:“秦老還年富力強,肯定能活到我大安國軍隊凱旋歸來的那一天。
朕還想陪著秦老到北絨之境巡視,揚我大安國威。
至於立儲君之事,朕會派相關部門和人員對各位侄子進行考察,選出最佳候選人讓秦老參謀。
但這需要一定時日,還請秦老耐心靜候就是。”
秦良瓊有氣無力說道:“但願聖上這次不要再食言。”
。。。。。。
“誰?陳隆?不不不,立誰都不能立那個凶殘玩意!
一個腳踢父王、刀砍兄長,挑斷四個世子腳筋、當街毆打國舅的人怎麽能當儲君?”
恬親王附和:“就是,我大安國皇室那麽多人,怎麽能立一個暴徒當儲君!”
慎親王跟上:
“立一個暴徒當儲君,繼位登基後我大安國那不是人人自危?朝堂上誰還敢給他提意見?”
懷親王也反對立陳隆當儲君:
“陳隆確實不合適,他陰狠毒辣連老子都打,沒有誰他不敢打的。”
安武帝很不理解懷親王的行為:
“太尉,大將軍舉薦你兒子當儲君,你怎麽也反對呢?難不成你想當儲君?”
懷親王心中慌得一逼:
我以前確實想當儲君,可那是以前,現在早就沒有這種想法。
難不成你還認為我有這種想法,所以你猜忌我?
趕緊解釋:“不不不,臣哪敢有那非分之想,臣隻是陳述事實。”
“始作俑者”問秦良瓊:
“老東西,剛剛不是你力求聖上定下儲君嗎?你不是說讓儲君一個人硬剛其他人嗎?
陳隆以一敵四把四個世子腳筋挑斷,把懷親王府打遍無敵手,當街力戰英國公及其爪牙十幾人,暴擊京兆府的鷹犬。
這不就是你心中理想的人選嗎?”
“這是莽夫行為,這種人不是老夫心中理想人選。”
“可是街上的民眾聽他的話,合力把英國公、京兆府少尹黎順一夥人浸豬籠就是佐證。”
“那是暴徒煽動刁民鬧事,不是仁君所為。”
劉知亮忽然喊話內閣首輔張重威:
“首輔大人,你就不為你的關門弟子陳隆,爭一爭這儲君之位嗎?”
一直看熱鬧的張重威冷不丁聽到這句話,一時沒反應過來,茫然幾連問:
“啥?關門弟子?誰?陳隆?陳隆是老夫關門弟子?”
安武帝很驚訝:“張大人關門弟子?那不是朕的師弟?”
張重威嚇一跳,慌忙從右側隊伍前端往左側過道橫跨三步,跪下說道:
“啟稟聖上,臣沒有招收徒弟,這其中定有誤會。”
安武帝不在意張重威是否招收徒弟,他感興趣的是陳隆是張重威關門弟子的依據是什麽:
“大將軍為什麽說陳隆是張大人的關門弟子?”
劉知亮把找【詩祖】“陳興隆”寫詩的事簡單說一遍,並掏出陳隆寫的那首《飲馬長城窟行》雙手呈送給安武帝。
補充說道:
“試問當今天下,除了首輔大人的徒弟,還有哪位青年才俊能做到不用一刻鍾,就寫出這麽好的北征詩詞?”
安武帝很感興趣,立即從龍椅上起身走下台階,親自從劉知亮手中接過詩默默讀起來: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沒讀完就轉手遞給張重威,卻對劉知亮說道:“朕讀過這首詩。
據朕所知,寫詩的人叫【陳興隆】而不是叫【陳隆】。”
“回聖上,老臣後麵派人打聽過,還派人跟蹤這位青年才俊,直到他回懷親王府。
老臣敢確定他是陳隆三公子無疑。”
張重威從安武帝手中接過詩,赫然映入眼簾的是底下那個大大的點讚印章。
他腦袋嗡的一聲因為憤怒變得空白,知道肯定是大兒子張陌的“傑作”。
先不要想怎麽收拾張陌這個畜牲玩意,先把詩看完再說。
張重威越往下看越心潮澎湃,這詩寫得非常大氣磅礴,有股踏平北絨的氣勢。
看完後他心裏長歎一聲,自愧現在的自己絕不可能寫得出這樣的詩,因為沒有年輕人的朝氣蓬勃。
張重威看完詩往後傳,下一個官員看完繼續往下傳……
張重威不可置信問劉知亮:“大將軍肯定這是陳隆不到一刻鍾做出來的詩?”
“老夫敢打包票。”
張重威想起以前張淩雨跟他說過陳隆能五步成詩,他當時笑笑而過不信。
張淩雨的話他可以不信,但劉知亮的話他信。
所以他現在相信陳隆真是能文能武。
他忽然萌生想承認陳隆就是自己關門弟子的想法。
……
等聚英殿裏所有人都看過這首詩,包括李公公和兩個小公公。
“都說說吧,這首詩寫得怎麽樣?”
安武帝在左邊武將和右邊文官中間走來走去,邊走邊問。
京兆牧馮雲暉說道:
“聖上,大將軍手上這份是三公子的開篇之作,犬子馮英華買了三公子的斷篇之作。
臣每天在家都讀幾遍,確實是好詩。”
愛拍馬屁的官員立即說道:
“這首詩正是聖上的真實寫照——英勇無敵、豪氣雲天,氣吞山河。”
“此時出現這樣的詩,說明我大安國鐵蹄即將踏平北絨。”
“三公子和馮公子都是朝堂之外的年輕人,他們都懂聖上的雄心壯誌。
可見全國君民上下一條心,何愁不踏平北絨。”
……
安武帝說道:“張大人,安排人把這首詩抄寫,貼滿京城的大街小巷。
朕要漲漲我大安國子民的氣勢,要讓子民們堅定必勝信念,堅決支持北征。”
“是。”
安武帝微笑著問秦良賢:“秦大人,現在還反對與北絨決一雌雄嗎?”
“老臣從沒有反對聖上對北絨用兵,前提是聖上先立儲君。”
“秦大人,秦老,咱能不能等踏平北絨之後再商討這件事?”
“不行,老臣怕等不到那天。”
安武帝又勃然大怒:
“老匹夫!老東西!你就這麽不相信我大安國軍隊能踏平北絨嗎?
你再說出這種擾亂軍心的話,朕寧願背上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罵名也要把你哢嚓了。”
秦良賢搖搖頭說道:“聖上錯了,老臣不是不相信我大安國的軍隊。
老臣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能活到我大安國軍隊凱旋歸來的那一天。
老臣老了沒能力再上戰場殺敵,但老臣還想為聖上、為國家做大事,用掉老臣最後的力氣。”
安武帝聽完這些話產生惻隱之心,有股悲涼湧上心頭。
可他知道現在正式討論立儲君的事,沒有一年半載根本定不下來,這肯定會影響北征大計。
他要是有明確的人選還可以力排眾議一錘定音,關鍵是他沒有。
隻能拖。
於是說道:“秦老還年富力強,肯定能活到我大安國軍隊凱旋歸來的那一天。
朕還想陪著秦老到北絨之境巡視,揚我大安國威。
至於立儲君之事,朕會派相關部門和人員對各位侄子進行考察,選出最佳候選人讓秦老參謀。
但這需要一定時日,還請秦老耐心靜候就是。”
秦良瓊有氣無力說道:“但願聖上這次不要再食言。”
。。。。。。